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以革命文化涵养斗争精神:价值功能与实现路径

时间:2024-08-31

董学宾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 河南 郑州 451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统筹推进“四个伟大”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的重要性。2019年9月3日,***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号召全党“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顽强奋斗”[1]。2021年7月1日,***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2]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坚持敢于斗争”概括为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并要求全党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这些重要论述不仅深刻指明了新时代条件下我们党领导人民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前进方向和重要途径,还表明了发扬斗争精神是新时代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深刻把握的本质要求之一。中国革命文化作为我们党领导人民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时期创造的一种新型文化形态,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理想、精神追求、价值导向、鲜明品格以及道德人文精神,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涵养广大党员干部斗争精神的重要载体。***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弘扬革命文化,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因此,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革命文化的载体功能,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可以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和促发党员干部敢于担当、积极作为的斗争精神。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发扬斗争精神的逻辑必然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3]527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努力和奋斗都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3]539。这个运动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进行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共产党人为之进行持续长期的艰苦斗争,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党要永葆充沛顽强的斗争精神。

(一)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要素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任何事物都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必然有斗争,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运动规律的一个基本现象。因此,马克思主义者从来都不避讳斗争,他们总是旗帜鲜明地把斗争作为实现自身奋斗目标和历史使命的重要条件和基本途径。1883年3月,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这样评价马克思,说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并强调“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4]。1848年2月,在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多处用到“斗争”一词,字里行间充满了昂扬的革命斗志、顽强的斗争精神,毋庸置疑这是一部伟大的无产阶级斗争的宣言书。从此,斗争精神便成为无产阶级运动的基本精神底色和生命要素,深深融入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血脉之中,成为共产主义事业的强大生命力所在。

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内在蕴含着斗争精神的理论品格。***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5]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价值追求,决定了它不可能走“温情脉脉”的资本主义渐进式改良道路,而是要以暴力革命为最主要手段与资产阶级及其私有制作最彻底、最坚决的斗争。因而,马克思主义天然具有彻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是全世界无产阶级为求自身的彻底解放而斗争的根本指南和强大精神力量。恩格斯指出:“工人运动的基础是最尖锐地批评现存社会,批评是工人运动的生命要素。”[6]这充分表明,马克思主义认为要彻底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就必须尖锐地批判资产阶级社会的现实状况,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正是基于此,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部价值在于这个理论‘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后一性质的确完全地和无条件地是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因为这个理论公开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揭露现代社会的一切对抗和剥削形式,考察它们的演变,证明它们的暂时性和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必然性,因而也就帮助无产阶级尽可能迅速地、尽可能容易地消灭任何剥削”[7]。如果没有批判的和革命的斗争精神、斗争实践,就不会有为人民发声、为人民谋得最大利益、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就不会有改天换地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

(二)永葆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列宁指出,共产党“不是争论俱乐部,而是战斗的无产阶级的组织”[8],是永远的革命者、奋斗者。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是在斗争中诞生并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先进政党。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来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便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不懈斗争,斗争贯穿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永葆斗争精神不仅是党一以贯之的鲜明品格和一脉相承的光荣传统,还是党和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制胜法宝。

在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就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己任,向全世界明确宣示了自己的政治纲领和政治目标,并坚持用革命斗争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政治诉求。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共产党人的哲学是以“斗争”为主的哲学,这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引,对一切存在着阶级压迫和剥削的社会制度及其思想观念进行严厉批判和现实的革命,与一切维护旧的私有制关系及其阶级利益的人作坚决的斗争。此后,中国共产党一直秉持这种批判与革命的精神,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新中国成立后,也正是在“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斗争精神鼓舞之下,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使中国人民逐步走上了富起来的康庄大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的过程中,敢于直面矛盾和问题,以勇于自我革命的斗争精神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取得了一系列革命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了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

(三)发扬斗争精神是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内在要求

斗争创造历史,斗争成就伟业。实践已经证明,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政党才能成为引领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的核心力量,进而团结带领人民坚定不移朝着自己的政治目标稳步前进。作为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9],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可以说,一部党史就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正是依靠大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气概、充沛顽强的斗争精神、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我们党才能带领人民取得社会革命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成功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将之推进到新时代。

***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要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全党同志必须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意志,勇于把党领导人民进行了97年的伟大社会革命继续推进下去。”[10]党要领导人民把新时代的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就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坚定不移地推进伟大斗争。这是因为社会革命是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阶级斗争的最集中的体现,是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11]15。其一,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创业者们为之持之以恒地艰辛努力和奋斗。正如恩格斯所说:“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12]我们党所进行的社会革命是阶段性、连续性、彻底性相统一的共产主义革命,是一条艰巨复杂的“长征路”,不可能自然生成,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从不等待一切跟不上时代的人。革命者唯有始终保持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方能永葆本色,朝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前进。其二,与其他任何革命一样,伟大的社会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而可能充满艰难和曲折。一切美好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离开了奋斗,一切都无从谈起。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重大风险挑战。正所谓“福祸相依”,由“重大风险事件所引发的危机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发展的机遇”[13]。这一切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敢于斗争、乐于斗争又善于斗争,要在坚定理想信念、把握现实困境、守初心担使命的基础上,以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以及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斗争精神来化解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

二、革命文化在涵养斗争精神中的独特价值功能

***总书记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是最好的营养剂。多学习、多重温,心中会增添许多正能量。作为对中国革命完美诠释的先进文化形态,革命文化融真理思想、政治伦理文化、道德规范与价值理念于一体,是中国共产党价值追求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与生动象征。革命文化以其独特的理论品格、生成历程和实践经验深刻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品格,对涵养新时代党员干部的斗争精神具有独特价值功能和现实可行性。

(一)革命文化蕴含着“为谁斗争”的价值追求

革命文化的理论品格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始终贯穿着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主动斗争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4]42。这个运动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实现人的彻底解放的“自由人联合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4]53革命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的党和人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是为广大人民服务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广泛的人民性。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我们革命胜利之本,坚持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革命文化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反映了人民群众的革命愿望和价值追求,是一种先进的大众性文化。革命文化以人民群众为主体,服务于人民生活需要,始终与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正如毛泽东所言“文化运动和实践运动,都是群众的”“民众就是革命文化的无限丰富的源泉”[15]708。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反映一个政党根本性质、宗旨和价值取向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是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始终为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断斗争。在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中,党领导人民不仅彻底摆脱了被剥削、被奴役的悲惨命运,真正翻身当家作了主人,而且还创造性地实现了文化“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16]的价值变革。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产物,革命文化是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和战斗号角,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理想、精神追求和爱国情怀,指引着党和人民的前进方向和革命行动,塑造了无产阶级革命者的理想追求和生活方式。因此,以革命文化涵养斗争精神,可以使党员干部深刻把握党的性质和宗旨,站稳政治立场,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执政价值理念,真正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二)革命文化蕴含着“为何斗争”的历史品格

革命文化来源于中国革命实践,成长于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与中国革命交相辉映,天然蕴含着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为民族复兴而斗争的历史品格。革命战争的时代虽渐渐远去,但“赶考”远未结束,伟大社会革命仍在持续并将长期持续深入地推进下去,我们也同样面临着更为复杂严峻的斗争形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革命文化涵养斗争精神,能让党员干部深刻理解新时代“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顽强奋斗”[1]的历史缘起,并准确把握其前进方向。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历史背景下,救亡图存、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成为中华民族的必然诉求和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无数仁人志士、各种政治力量纷纷登上历史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前赴后继、不屈不挠地进行了各种尝试,却始终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被剥削、被奴役的悲惨命运。“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7]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独立肩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在伟大的革命实践中,“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15]697。革命文化的目的是通过革命改变中国社会。从内容看,“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15]708。从作用看,革命文化对革命具有引导和推动作用。因此,革命文化天然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为何而斗争的历史缘由。此外,革命文化是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蕴含着共产党人的政治哲学、历史意识、政治追求和道德取向,彰显和展示了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和精神品格。“坚定的革命理想即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革命文化的最高理想境界”[18],也是贯穿革命文化的精神脉络。革命文化的广泛传播,可以涵养初心使命、彰显时代精神、淬炼革命意志、锻造革命品格,具有塑造新人、涵养人心、促进自新、凝心聚力、奋发有为的价值功能。深入学习、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能有效涵养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引领党员干部攻坚克难、不懈奋斗。

(三)革命文化蕴含着“如何斗争”的经验启示

革命文化作为中国革命实践的产物,自然蕴含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实践经验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辛探索和深刻思考,对深入推进新时代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方面,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可以涵养党员干部敢于斗争的信心和勇气。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逢的“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曾经的“天朝上国”沦为被西方列强任意宰割的羔羊。在强敌环伺、经济落后和制度腐败的情况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困难重重,无数志士仁人历尽千辛万苦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但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历史和中国革命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大转折。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党领导人民虽久经磨难却初心不改,持之以恒地以勇于自我革命的伟大精神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最终经受住了各种风险考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艰难险阻,取得了独一无二的百年辉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11]10。这些成功的历史实践及其伟大成就自然能够鼓舞党员干部的革命精神,坚定党员干部的革命理想,增强党员干部为实现民族复兴大任而敢于斗争的意志、勇气和信心。

另一方面,革命文化能以丰富的实践经验涵养新时代党员干部善于斗争的本领和艺术。毛泽东指出:“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15]708革命文化的群众性在于人民群众一旦接受了革命文化,就会运用这种强大的思想武器。革命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斗争经验,如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正确的斗争立场、方向和原则,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探索、善于总结经验,不仅在实践中成功开创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正确道路,还形成了一系列优良传统和作风,更是在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和重大理论创新,之后又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再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国共产党注重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强调在严格的政治生活和实践锻炼中增强斗争本领,在辩证统一中注重斗争策略方法,讲求斗争艺术,不断提高斗争的实效。因此,以革命文化涵养斗争精神,不仅能激发党员干部的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勇气和魄力,还能为党员干部提供如何进行伟大斗争的实践经验和路径指南。

三、以革命文化涵养新时代斗争精神的实现路径

文化具有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以革命文化涵养新时代党员干部的斗争精神,就要充分发挥文化对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的重要作用,坚持以文化人、以文培元,凝聚中国精气神。这就需要以人的精神生成的规律为逻辑遵循,“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革命文化对斗争精神的引领作用,将革命文化深深融入到广大党员干部的血脉之中和党内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转化为自觉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一)加强教育引导,内化斗争意识,坚定斗争意志

思想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意志坚定是前进的动力。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19]302“就单个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19]306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首先要求全党要牢固树立斗争意识,坚定斗争意志。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支队伍,如果失去了斗争意识和斗争意志,必将一事无成,离危亡也就不远了。将革命文化的教育引导有机融入党员干部严格的思想淬炼活动之中,可以从政治认知和价值认同的维度来培养和内化党员干部的斗争意识,坚定其斗争意志。为此,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第一,注重革命理想和革命理论教育。加强革命理想和革命理论教育,可以使党员干部深刻把握党的初心和使命以及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全面理解党的理论创新的逻辑必然性及其一脉相承性,从而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科学性、实践性和革命性,引导党员干部在坚定理想信念中强化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感,进而确立斗争意识信念。第二,充分发掘革命文化中的榜样力量。榜样如同一面精神旗帜,树立了学习和效仿的标杆。以革命文化涵养斗争精神,就要深度挖掘革命文化中的先进典型,利用好课堂、网络、纪念场馆以及其他社会环境等教育载体,并结合新时代需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措施加强革命先烈和先进典型教育,以他们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光辉形象和革命精神,鼓舞和引导党员干部的使命认知和担当意识,并在结合新时代目标任务的基础上使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斗争意识、坚定斗争意志。第三,强化情感和政治认同教育。革命文化要发挥育人功能,成为涵养党员干部斗争精神的有效力量,情感上的认知和认同是关键。为此,要从情感认同和政治认同的维度深入,通过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主导权,优化话语体系,净化网络空间和社会舆论环境,在讲好党的故事、坚定党的历史自信的基础上,教育和引导党员干部对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情感认同和政治认同,从而在内心深处树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伟大复兴而顽强奋斗的斗争意识。

(二)促进实践养成,外化斗争行为,增强斗争本领

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也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从事实践的人的需要,因而实践是有目的、有立场、有价值导向性的活动。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斗争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革命斗争的伟大实践中产生并不断磨砺和锻造的。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20]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告诉我们,通过系统性的革命文化的实践养成,可以从思想认知上筑牢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和担当意识,激励党员干部守初心担使命、奋发有为的斗争行为,进而在勇于斗争的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不断增强斗争本领。因此,促进社会实践养成是以革命文化涵养党员干部斗争精神的一个重要途径,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科学利用实践活动的外向性价值,即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实践对意识的决定性作用,使之按特定的价值导向需要而服务于相应的理性建构或理论说教。这就要求我们党要将革命文化的宣传教育与党内政治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促使革命文化融入党员干部生活乐趣、行为和氛围。如引导党员干部参观革命遗址、旧址、纪念设施,缅怀革命先烈、追寻红色记忆、致敬时代英雄,学习革命战争时期所创立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相关重要革命文献作品,实地考察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可以使党员干部接受红色洗礼,锻炼党性修养,并促发党员干部在内化守初心担使命、对党忠诚、为党工作、为民服务的基础上外化斗争行为。二是要强化实践活动的内向性指引,即充分发挥意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在深化情感认同和政治认同中引导党员干部的实践斗争,并通过在复杂严峻的实践斗争中自然而然地改造自身,不断练胆魄、磨意志、长才干,以达到提升斗争艺术、增强斗争本领的目的。这就要求党员干部要继承和弘扬我们党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学习和把握毛泽东等革命领袖“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21]和灵活机动的斗争策略,主动投身到新时代的各种斗争中去,坚持在重大斗争中接受磨砺,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面对危难困苦敢于挺身而出,进而在不断深化革命斗争情感认同和政治认同的同时,以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不断增强斗争本领。

(三)构建革命文化的传承保障机制,永葆斗争精神

革命文化的传承教育实践需要科学的机制保障,否则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就有可能陷入碎片化、零散化的困境,以革命文化涵养斗争精神也就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为此,构建革命文化传承的长效机制,是涵养和培育新时代党员干部斗争精神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必然选择和根本保障。

首先,要加强革命文化的物质遗产保护机制。革命文化的物质遗产主要包括革命根据地、解放区等地的工业、农业、商业、制度物态文化,以及革命遗址、纪念设施等,是革命文化涵养党员干部斗争精神的先决条件。这就要求:一方面,要从国家层面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或指导性意见,以充分保护、开发和利用全国革命物质文化资源;另一方面,要加强革命文化实践基地建设,要依托革命老区等红色资源丰富的地方充分挖掘革命文化资源,强化对重要事件、会议和人物活动的纪念地,烈士陵园和烈士墓,革命领导人故居等革命物质文化资源的建设、利用、开发以及保护。

其次,要弘扬红色精神文化,加强协同育人机制。红色精神文化是指我们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伦理道德、革命传统、革命精神等,集中表现为信念坚定、纪律严明、依靠群众、实事求是、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情怀,是涵养党员干部斗争精神的重要精神文化滋养。当前,弘扬革命文化面临着一些现实矛盾和问题,如革命文化被历史记忆逐渐淡化,且深受人们价值观多元化的冲击和影响,在当今时代比较难以使人产生共鸣等。要彻底扭转这种不良现象,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建立一个革命文化协同育人机制。协同育人就是要从整体性和系统性出发,在教育引导、有效传播、实践养成方面,动员广大党员干部以及全社会广泛参与和积极践行红色精神文化,促使全党、全社会形成人人育人、人育人人的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的新视野、新格局,以确保革命文化在涵养斗争精神方面的持久效力,从而形成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文化的常态化保障机制。

最后,要加强舆论传播,建立健全引导机制。***总书记指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22]舆论传播环境可以影响人的正确认知和精神状态,进而改变人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处事方式。实践证明,积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引导工作机制是更好地团结人民、凝心聚力、鼓舞士气,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的重要思想基础。以革命文化涵养党员干部的斗争精神,一方面要完善和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坚持党管媒体、党管舆论,充分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积极构建内宣外宣协同联动机制和全媒体传播体系,坚持传统媒体与新技术新媒体有机结合,不断创新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以时代化、大众化的语言风格传播党的声音,讲好中国革命故事,在深入开展各种党性教育实践活动和政治生活中,将革命文化、红色基因有机地渗透并深深融入其中;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重大舆情和舆论引导机制,完善舆论监督制度,“高度重视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健全互联网领导和管理体制,坚持依法管网治网,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23],在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以及任何歪曲、抹黑中国革命史和英雄人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利用革命文化中的红色基因的实质内涵及其时代特征,切实引导党员干部在新时代背景下为民族伟大复兴而顽强奋斗的斗争精神。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