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韩国“文化立国”战略及其启示意义

时间:2024-08-31

孟丽荣,孟保芹

(1.东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89;2.江苏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韩国政府看到文化产业中所蕴含的发展前景和潜力,开始集中力量投身于文化市场的开发中,大力实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在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韩国的文化产品席卷亚洲特别是吸引中国民众的疯狂围观,在社会上掀起了“韩流”热潮。不仅如此,韩国文化产品还积极向欧美挺进,欧美市场对韩国大众文化的消费显著上升。韩国文化产业在世界上的地位日益彰显。

一、韩国“文化立国”战略的提出

韩国文化产业之所以在并不算长的时间里取得很大发展,离不开韩国政府为此建立的文化制度和政策。“早在1993年韩国就制定了‘文化商品’政策,决定将旅游、传统文化和艺术等进行商品化,这是韩国政府首次提出‘文化产业’这一概念。”[1]而其文化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则是在1997年,波及整个亚洲的金融危机突然爆发,为了摆脱危机、获得新生,韩国民众自发进行了“献金运动”,即把自己珍藏的金银首饰上交国家,这为韩国走出困境做出了巨大贡献。正值此时,金大中上台执政,他通过这次金融危机中的“献金运动”看到了韩国民众上下团结、共同进退的精神力量,于是决定振兴韩国文化,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正式提出“文化立国”战略。为了推动这个战略的正常实施,韩国政府对此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制定法律法规、设立专项基金、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财政支持等。此外,韩国政府还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管理机制。“上世纪90年代末,韩国政府设立了文化产业局,分设电影、影像、文化产业政策等科室,之后还陆续设立了韩国广播影像产业振兴院、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韩国游戏产业振兴院、文化产业中心、韩国软件振兴院、数字化文化产业团等扶持性机构,为相关产业发展献计献策,大力推动游戏、动画片、漫画、卡通形象等行业的发展。”[2]后来,政府将六大扶持机构合并成为韩国振兴院,用以培养优秀人才、开发先进产品等。

二、韩国“文化立国”战略的具体实施

第一,准确定位“文化”产业。尽管文化产业化就是要在文化发展中不断融入经济因素,使文化发展市场化、产业化,充分挖掘文化因素的经济价值,使文化成为一种现实的生产力或现实的经济形态。但是,文化产业所具有的特殊性在于,它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兼顾社会影响。韩国的文化产品之所以能够突出重围、引人瞩目,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准确的文化定位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韩国文化热潮主要源于以“韩剧”为代表的韩国文化产品,而“韩剧”风暴之所以能够在并不算长的时间内席卷多数亚洲国家,主要原因就在于它对韩国文化的准确定位。韩剧通过浪漫的爱情故事和励志的人生历程,将韩国普通民众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以及儒家色彩浓厚的道德教化、家庭伦理、人际合作等展现在观众面前。比如,我国观众至今仍津津乐道的韩剧《大长今》一方面向观众展示了韩国传统饮食习惯和膳食观念,另一方面通过对剧中主角大长今对信念的执着和坚韧来展现韩国民族的精神风貌和特点。该剧还通过对女性以柔克刚的推崇弘扬了东方文化,讴歌了真、善、美,从而有效地引起观众的认可和共鸣;而《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爱情是什么》等同样在亚洲引发收视风暴的电视剧,则以平民的视角向观众表现了韩国普通民众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韩国人独特的家庭理念。此外,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韩剧还比较注重在剧中植入时尚元素,韩剧中的饮食、服饰甚至是发型都较好地迎合了当代中产阶级特别是年轻人的健康理念和审美需求,增加了韩剧作品本身的吸引力。

第二,人才和技术为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贡献智慧和经验,文化产业相关人才的培养也是韩国文化产业得以发展的重要推力。韩国近年来十分重视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以游戏产业为例,韩国在发展游戏产业的同时十分注重游戏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各大高校里面,它们还专门开设了与游戏产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培养游戏产业发展的后备力量,并且出版多种游戏开发教材,另外还就游戏开发的相关知识举办相关讲座,并且鼓励高中生参与讲座。韩国游戏产业人才培养有3种形式:一是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二是高等院校为游戏爱好者举办相关讲座。韩国国民大学游戏教育学院为高三学生举办游戏开发讲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韩国国民大学通过讲座,为学生提供游戏开发相关基础内容,学生通过讲座还有机会和其他学生组队开发简单的迷你游戏。韩国游戏教育学院对于参加讲座并顺利毕业的学生颁发证书,并在其参加大学入学考试时给予加分。三是相关教育机构的配合。“韩国游戏产业开发院下属教育机构出版七种游戏开发教材,这个教育机构是一个三年制的游戏开发为教学内容的学校,为韩国网游开发公司输送了大量人才,为韩国网游在亚洲称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

第三,稳步推进文化市场开发。韩国文化市场的开发是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的结果。由于韩国的国土面积非常有限,国内市场难以承载文化产业大规模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韩国将目光投向国际市场,尤其是亚洲市场,如日本、中国。从政府层面来说,主要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来鼓励和推动韩国文化产品走出国门,开拓国外市场。比如,为鼓励文化产品大量出口国外,政府对于语言翻译和产品制作方面给予财政补助;支持和引导本国企业参加各种文化产品展会,加大资金投入以激发它们的热情;文化企业在国内需要展会场地的,政府将予以帮助和扶持。其三,在产品的营销策略上,伴随“韩流”兴起的文化产品,是以韩剧为引领,将韩国所特有的风俗习惯、服饰潮流、电子产品、旅游消费等文化因素有机融合起来的。国外民众在接触韩剧的过程中喜欢上韩国明星,感受到韩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于是开始关注和购买韩国开发的各种产品,而且去韩国旅游,亲自领略韩国的风土人情。韩国人以韩剧为立足点,将韩国各种类型的文化产品捆绑起来,从整体上推动了韩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第四,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作为历史上儒家文化圈的一员,当代韩国对待儒家文化的态度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他们并未简单地肯定或否定儒家文化,而是很好地吸收和继承了传统的儒家文化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并在这种扬弃中构建了韩国人的社会秩序和精神家园。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韩国人将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和规范、注重人与人之间关系等作为最重要的因素加以接受,并从儒家思想中派生出追求成就的劳动伦理、集体主义、极高的教育热情、精英主义等因素,在塑造、提升国民素质的同时推动韩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以韩国的孝文化为例。众所周知,韩国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尊老重孝是儒家家庭伦理的基本内容,这一思想一直深刻影响着韩国的家庭文化。综观韩国的家庭关系或家庭氛围,普遍的现象是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子女孝敬家中父母、老人,父母、长辈关爱子女和晚辈。韩国人不管其社会身份如何,回家后都要尊敬父母,给父母恭恭敬敬地端饭,甚至规规矩矩地给父母磕头,以表示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如果发生子女冲撞长辈、对待父母或老人漠不关心的情况,他们必然要遭到教育、惩罚,从错误的行为中学会关爱和孝敬长辈。儒家文化认为,一个人如果在家里能够孝敬父母,他对上就能效忠国家,到社会就会尊重他人。所以,一直到现在,韩国对“孝”的提倡仍然是全社会性的,韩国政府、企业会采取很多措施去提倡、引导民众去敬老爱老。试举两个例子:比如在韩国有“孝子栋”,“孝子栋”就是盖的供孝子购买的房子,如果购买者和年迈的父母住在一起,就可以以较为便宜的价格购买;还有的旅游公司组织了“孝道游”,也就是如果有韩国人陪着年迈的父母老人一起旅游,旅游公司便主动减少其旅游费用。

这种孝文化直接导致韩国人强烈的家族意识,这种家族观念扩大到国家,就是一种集团主义、爱国主义的意识和精神。韩国人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意识和民族精神令世界钦佩和赞叹。可见,建立在儒家精神基础之上的现代化意识,作为社会价值体系的一部分,对韩国国民的整体教育和良好的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保障了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推动了韩国经济的发展。

三、韩国“文化立国”战略的启示意义

“相对于韩国较为发达的文化产业,我国还处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我们有必要通过借鉴韩国的成功经验,建立起适合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以适应未来竞争日益激烈的文化产业国际竞争的需要。”[4]借鉴韩国的相关经验,对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市场的开发,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第一,给予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以清晰的文化定位。如果我们仔细梳理一下韩国的文化产品尤其是影视产品就会发现,在琳琅满目、数量庞大的文化产品背后,都有清晰的文化定位,或者说,都体现了民族的核心价值理念。蕴含在韩剧中的文化导向均是具有当代韩国特色的儒家价值观。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文化产业表面上追求的是经济效益,但是文化产品是否能够“畅销”,是否能够吸引、打动消费者,却有赖于它的“文化品位”。中国的文化产业能否做大做强,首先取决于它是否能够给自己一个清晰的文化定位。换言之,中国的文化产业生产的产品必须有自己鲜明的身份标识。它高端、大气、有内涵,既不同于美国大片、美式娱乐,又不同于同属于儒家文化圈的韩式文化和日式文化。正如***总书记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指出的,要“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个性的优秀作品”[5]349。中国文化产业鲜明的“中国特色”必须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它必须能够体现中华文化的衰而又兴、绵延不息,和而不同、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相濡以沫,周虽旧邦、其命唯新;它必须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的忠肝义胆、忧国爱民,妻贤夫安、兄友弟恭,勤俭节约、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光明磊落,谦虚谨慎、平易近人,患难与共、同心协力,慷慨解囊、扶危济困。这种“中国特色”对内能够培养国人对自身文化的深度认同和自信,对外能够培养他国民众对中华文化的尊重、认可和向往。

第二,营造人才、科技优势,实现文化市场的充分开发和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从当前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来看,人才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完善高等教育培养体制,从全局出发,将各类人才如艺术人才、技术人才、营销人才、法律人才等引入培养范围,使我国形成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生产线。与此同时,大力推动高等文化产业发展理论层面的研究,将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加强人才培养的同时,国家要在社会中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发掘出一批兼具文化、经济头脑的精英文化企业家,使创新成为社会的共同追求,从而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文化资源。中国应该努力适应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采取有效措施务实推进文化科技建设,不断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能力,紧跟世界高科技文化产业的步伐。要将自主创新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结合起来,提升我国文化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产品生产以及传播方式。

第三,促进国内文化生产方式转变,培育、开发国内文化市场。近年来,我国制定了许多推动文化领域繁荣发展的政策、举措,于是从政府到企业,举国上下发展文化产业、开拓文化市场的热情高涨。但是,毋庸讳言的是,在这种举国热情下,中国文化产业界并没有拿出多少既能收获经济效益,又能为消费者提供审美享受、提升精神境界的精品。普通民众的感受是,当下中国文化市场处于无序状态,甚至显得一片混乱,出现了泛娱乐化倾向。就文化生产而言,可能是因为近年来政府从上到下对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视,以及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得各级政府财政充裕。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一些政府官员对文化发展缺乏认知,肤浅地以为文化发展就是给予经费支持,支持文化项目就是支持文化发展。结果,一方面各种水平低、重复度高、缺乏创意的文化项目在政府的支持下纷纷立项上马;另一方面,文化经营者并未做出相应的努力,只是用简单的数量来骗取政府大量的财政投入。文化企业并没有从文化消费市场的角度来考虑文化生产环节,更没有从文化企业的社会责任角度来考量其产品的生产。造成的结果是,文化市场上人们想消费的产品很少,充斥其中的是各种各样的快餐文化、垃圾文化产品,从而造成了文化的虚假繁荣以及国内文化消费需求的不足。

“思想文化教育部门和所有从事精神产品的生产或传播的企事业单位,都必须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在这个前提下讲求经济效益。”[6]一方面,中国文化生产企业必须增强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精品意识,转变文化生产方式,提升文化产品品质。人作为这个星球上最为高贵的生灵,其需求是多方面的,不仅有低层次的物质需求,还有崇高的、深邃的精神需求。简单重复的、低俗的、欠缺精神内涵的文化产品是没有生命力的,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被消费者抛弃。只有具有精神品质的文化产品才会有广阔的市场和长久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主流价值观的监管和引导。文化产品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它除了给消费者带来心理上的轻松和愉悦,还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文化企业在市场经济的轨道上运行,既要为赢得商业利润、实现商业价值而努力,同时也要承担起所肩负的社会责任。

第四,树立品牌意识、打造文化精品,积极开拓世界市场。如前所述,“韩流”在亚洲乃至世界上风靡,其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鼓励和引导,也是韩国文化企业树立先进的运营理念、打造成功的经济产业链所产生的结果。而美国文化产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全球的垄断地位,也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经过了一定阶段的演化和发展。我们中华民族有着5 000多年的文化传承,文化底蕴无论是美国还是韩国都是无法比拟的。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只有200多年的建国史;而韩国在十分漫长的历史时期是儒家文化的辐射国。然而,当前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范围、影响程度还比较有限,我国要想从“文化大国”成功跃升为“文化强国”,一方面要树立、强化品牌意识、精品意识,将抽象的优秀中华文化转化为具象的文化产品。文化企业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能粗制滥造,也不能自我矮化,迎合、献媚于人。要让中国文化产品真正体现中华文化的精髓,用文化的魅力去征服世界。另一方面,任何国家培育的文化样态能否吸引世界人民的目光,除了看它的内容是否新颖、独特外,还要看它运用的传播手段是否先进、传播能力是否高超。中国文化产业要想开拓世界市场,必须制定有效的营销战略。我们可以借鉴韩国的成功经验,把影视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并以此为突破口,加强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文化合作,使社会上的文化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以此来推动中国文化产品在世界市场份额的扩大,不断开拓世界市场。

第五,务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构建有利于国民素质提升的社会价值体系。正如***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7]。着力培育核心价值观,从宏观层面来说,事关民族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从微观层面来说,它直接关涉每个公民的价值取向和内在素养。古人云,人不学,不知义。要使我国的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首先得加大教育力度。因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让人明白,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什么是低俗、什么是崇高。

教育必须注重连续性、整体性和有效性。也就是说,一方面,教育要从小抓起,小学、中学、大学;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以及高等教育要一以贯之,环环相扣,不能脱节。另一方面,教育不能不看对象,不看效果,不以身作则。空洞、枯燥的道德说教是中国传统德育课的最大弊端。必须对教育主体提出高的要求,首先,教育主体自身必须有良好的素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高度的认同乃至于对自己的职业有极强的使命感。其次,教育主体要把德育课讲得生动、具体、活泼,讲得真实、感人、接地气,从而使受教育者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内心深处、时刻铭记。

家庭教育对于受教育者具有不可取代的特殊作用,正如近平总书记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讲话中指出的,“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能替代”[5]353。***总书记还强调了家庭教育对孩子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性,“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系好人生中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5]355。同时,这对父母也提出了要求,没有好的父母哪里会有良好的家风?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是相互的。要想营造良好的家风必须有高素质的父母,而高素质的父母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培养和熏陶,良好的社会环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条件。社会的公平、网络的净化、舆论的导向、社会风气的营造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教育”着中国的父母们。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务实推进需要政府主导、全民行动,要将培育活动贯穿于国民教育过程的始终,渗透到各个领域和角落,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处不在、春风化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