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王筱欣,张 玥
(重庆理工大学 经济金融学院, 重庆 400054)
2014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长江经济带正式上升为国家级发展战略。2016年6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简称《纲要》)正式印发,《纲要》明确设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其中,“一轴”明确强调要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推动经济由沿海溯江而上梯度发展。2018年4月26日,***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长江经济带的各个地区、每个城市在各自发展过程中一定要从整体出发,树立“一盘棋”思想,实现错位发展、协调发展、有机融合,形成整体合力。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5—2016)》指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同构现象依然严重,严重影响了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和经济差异化发展,不利于区域经济向更高层次迈进。在此新形势、新格局下,对上海、武汉、重庆三个城市进行产业同构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提质增效升级、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实现产业结构差异化发展。
产业同构是指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与地区产业结构波动过程中,由于地区与地区间资源禀赋条件相似或日益密切的沟通导致地区与地区间的产业结构不断呈现日渐相似的态势。这一态势使得区域经济在短期内能够快速发展,但长期持续将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产业结构的趋同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竞争加剧,从而影响相互间的合作。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学者们对我国产业结构趋同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主要有:一是针对全国范围的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的研究。如石明明等从能源资源禀赋角度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进行了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的研究[1]。二是针对我国某一个特定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的研究。如张玉英等运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以及主要工业产品变异系数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分工情况进行测算,结果表明该区域内三次产业结构趋同度十分高[2]。李波以我国连片特困高寒藏区为研究对象,对其中产业结构相似度进行定量测度与比较分析,发现高寒藏区产业结构趋同化表现较为均衡,且高寒藏区仍属于“二三一”产业结构[3]。朱震锋等对黑龙江森工林区多种经营业内部的行业同构问题进行了测算[4]。张媛媛对长三角地区和京津冀经济圈的产业同构问题进行研究,并对比分析了二者内部出现产业同构问题的原因及其差异[5]。
从研究方法看,部分学者在对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程度进行测算后,又利用博弈论、面板数据模型等对产业结构趋同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张莹等通过对地方政府行为的博弈分析证明了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在弱化,经济全球化和地方政府干预则显著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形成[6]。王燕武等利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理论框架分析在中央政府依托相对绩效考核单一的晋升激励假设下,不同类型的地方政府会采取模仿战略来最大化自身利益,进而导致地区产业结构趋同[7]。邱风等将我国区域间制造业的产业同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以资源禀赋、运输成本、地方保护力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异作为自变量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影响我国区域间制造业产业结构趋同的因素[8]。
由于我国针对流域经济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同时,长江经济带作为国家级发展战略提出时间较短,因此国内学者对于长江经济带问题的研究尚未达到对京津冀城市圈、长三角地区研究的成熟程度。在前人研究过程中,已有部分学者提出在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的过程中,要重视上海、武汉、重庆三个核心城市对于战略发展的重要驱动作用。但是,在长江经济带战略背景下对以上三个城市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上海、武汉、重庆三个城市产业结构相似程度如何,影响它们产业结构趋同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在长江经济带背景下实现规避产业同构与协同进步并存等。本文将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长江经济带三个核心城市上海、武汉、重庆的产业结构趋同程度与特征,进而对产业结构趋同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依据实证研究结果提出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错位发展、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统计分析2007—2016年上海、武汉、重庆三个城市三次产业占比变动趋势发现,与流域11省市趋势相同,上海、武汉、重庆近10年来产业结构均呈现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武汉市优化升级并不明显,变化趋势较上海、重庆及长江经济带整体稍显缓慢。另外,由图1对比可以看出,与武汉、重庆两市相比,上海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程较快,近年来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趋近于80%,向发达国家城市靠拢。
基于三城市10年间产业结构变动近乎相同的趋势,进一步对三个城市间产业结构相似情况及趋势进行量化分析。在此,采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推荐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对三城市产业结构相似程度予以测算,表达式为:
其中:Sij代表产业结构相似度指数,Xik代表i区域k产业占整个产业的比重,Xjk代表j区域k产业占整个产业的比重。0≤Sij≤1,当Sij趋近于1时,i、j两区域的产业结构相似程度越高;当Sij趋近于0时,i、j两区域的产业结构相似程度越低。
由于沿长江流域的省市的产业结构差异主要是由第二、三产业的差异引起的,为了更加准确地描述三个城市产业结构的趋同程度及其差异化原因,还将选取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建筑业行业,第三产业中的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以及房地产行业进行第二、三产业内部的行业相似度数计算,结果如表1。
图1 2007—2016年上海、武汉、重庆及长江经济带11省市产业结构变动趋势
表1 2007—2016年上海、武汉、重庆三次产业结构相似度
资料来源: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2017)数据计算得出
通过对上海、武汉、重庆三次产业结构相似度测算发现:
第一,从程度上看,上海与武汉、上海与重庆、武汉与重庆三次产业结构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较严重的趋同现象,2007—2016年三市相互间产业结构趋同程度均在0.90以上。其中,2012年武汉与重庆的三次产业结构相似度最高,达到0.998;2011年上海与重庆的产业结构相似度最低,为0.93。
第二,从趋势上看,近10年上海与武汉的产业结构相似度虽偶有波动,但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图2),最低点出现在2015年,最高点出现在2007年;上海与重庆及武汉与重庆的产业结构相似度呈现先降后升再降的趋势,其中,上海与重庆最低点出现在2009年,最高点出现在2007年;武汉与重庆最低点出现在2010年,最高点出现在2012年;从总体上看,2007年至2011年上海与武汉产业结构趋同程度最高,武汉与重庆产业结构趋同程度弱于上海与武汉,上海与重庆的产业结构趋同程度最低,但从2013年起便呈现出武汉与重庆产业结构趋同程度最高,上海与武汉、重庆产业结构趋同程度下降的趋势,产业结构溯流而上的梯度转移应是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
第三,3个城市在第二产业内部行业结构均存在较为严重的趋同,产业结构相似度均达到0.99以上(图3)。同时,上海与武汉、武汉与重庆第二产业内部行业结构近10年变化并不明显,趋同程度均处于较高水平。上海与重庆第二产业内部行业结构虽有下降趋势,但下降程度不高。
图2 上海、武汉、重庆产业结构相似度发展态势
图3 上海、武汉、重庆第二产业内部行业结构相似度发展态势
第四,相较于2007—2016年三市相互间第二产业内部行业相似度而言,第三产业内部虽存在一定程度的趋同(图4),但行业相似度不太明显,其中,武汉与重庆第三产业内部行业相似度最高,上海与武汉最弱。同时,近10年三市间第三产业内部行业结构相似度波动虽较为剧烈,但上海与武汉、上海与重庆第三产业内部行业相似度近两年均呈现先降后升趋势。
图4 上海、武汉、重庆第二产业内部行业结构相似度数发展态势
综上所述,依据对产业结构演进理论、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长江经济带背景下的三城市产业结构相似度测算可得初步结论:上海、武汉、重庆的产业结构存在较高程度的趋同,尤以第二产业表现明显。尽管近年来,三城市在发展中对产业结构趋同问题日渐重视,采取措施避免因产业趋同现象造成的产能过剩及产品的过度竞争,但效果并不明显,这种区域内竞争大于竞合的态势,无疑会制约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极的打造、产业集群的建立、良性产业梯度的转移,从而影响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顺利推进[9]。因此,探究影响三个城市产业结构趋同的主要因素,可以为长江经济带各主要城市实现错位发展、协同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
影响产业结构相似性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本文利用2007—2016年上海、武汉、重庆三个城市的面板统计数据,通过对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外商投资水平、地方政府保护行为以及科学技术水平分析上海、武汉、重庆三个城市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机制,以期剖析长江经济带战略背景下上海、武汉、重庆三个城市产业同构问题产生的实质原因,进而分析如何在新形势下通过发挥比较优势改善产业同构现象、实现产业结构差异化发展[10]。
1.模型建立及指标设定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文将建立以产业结构相似度程度为因变量,经济发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资水平、地方保护行为、科学技术水平及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为自变量的模型,指标含义见表2。
表2 各变量指标选取及含义
依据变量定义,设定计量模型为:
Sij,t=α0+α1GDPij,t+α2FDIij,t+α3Taxij,t+α4RDij,t+α5Uij,t
其中:t为年份,i、j为地区;Sij,t为产业结构相似度数指标,用来反映两个城市间产业结构相似程度情况;GDPij,t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指标,用来表示两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FDIij,t为外商直接投资水平指标,用来反映两个城市外商投资水平差异;Taxij,t为企业所得税占地方财政水平指标,用来表示两个城市地方保护行为差异;RDij,t为R&D经费投入指标,用来表示两个城市间科学技术水平差异;Uij,t为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比值,用来表示两个城市间产业结构高级化差异。
2.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通过面板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上海、武汉、重庆三个城市产业同构化的主要因素,数据来源于《上海统计年鉴》《武汉统计年鉴》及《重庆统计年鉴》2007—2016年的人均GDP、外商直接投资水平、企业所得税、地方一般预算支出指标、R&D经费投入指标、GDP、第三产业增加值,还有上文计算得出的上海、武汉、重庆三个城市2007—2016年的产业结构相似度数。由于两个城市指标的比值有两种计算方法,产生的结果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值,因此本文在处理原始数据的过程中,均采用两城市指标比值大于1的数值。在样本区间上,本文仍选择上海、武汉、重庆三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产业结构相似度程度为因变量,经济发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资水平、地方保护行为、科学技术水平及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为自变量建立上海、武汉、重庆2007—2016年10年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过程采用EVIEWS 8.0软件实现。
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本文对包含被解释变量在内的5个变量进行了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在一阶差分条件下,采取LLC、ADF和PP-Fisher 3种检验方法对三个城市2007—2016年的变量检验均呈现一阶平稳状态。
表3 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结果
注:*、**、***分别表示在10%、5%、1%的统计水平下显著
2.协整检验
表4 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结果
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说明,S、GDP、FDI、TAX、RD和U均服从I(1)过程,符合展开面板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为确定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协整关系,本文采用Kao检验进行协整检验。面板数据通过了协整检验(表4),从而可以确定各个变量间存在长期稳定均衡的协整关系,其回归方程的残差是平稳的,因此可在此基础上对原方程进行回归分析。
3.实证分析
本文使用EVIEWS 8.0软件,选用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对三个城市2007—2016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得出如表5所示的实证结果。
表5 面板数据的回归结果
注:*、**、***分别表示在10%、5%、1%的统计水平下显著
实证结果表明,上文所选的5个指标中,经济发展水平指标、R&D经费投入指标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标与被解释变量呈不同显著水平下的负相关关系,外商直接投资水平指标与被解释变量呈正相关关系。亦即在上海、武汉、重庆三个城市内,两两城市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扩大、科学技术水平差异的扩大以及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差异的扩大都能不同程度地抑制城市间产业结构的趋同,而外商直接投资水平差异的扩大会使产业结构相似程度更高。地方政府保护水平的系数为正值,但不显著。R2值为0.965 456,说明解释变量对S的解释力度较高,拟合程度较好。从实证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产业结构相似度趋同的抑制作用在5%的显著水平下显著,主要是因为城市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会促使不同需求层次的产生,从而使产业向不同方向发展。
第二,实证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水平差异的扩大反而会促进产业结构趋同,其原因可能在于短期内外商投资水平较低、地区间外资差异较大时,会促使国内地区市场的分割。但由于本文所取仅为10年间数据,时间较短,不易观察长期趋势,从理论上来说长期的外商投资的增加可能会使地区间外资水平差异缩小,促进国内市场的一体化进程,因此外商直接投资水平差异对产业同构问题的影响有待商榷。
第三,模型估计中的科学技术水平系数为负,表明区域间科学技术水平差异越大,产业结构相似性和产业结构差异越小。科学技术的进步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并能够有效推动产业结构的演进,促使其优化发展,这为上海、武汉、重庆产业结构错位发展提供了明确的路径。
第四,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不同地区之间的壁垒和障碍正在逐渐减少,各城市间商品和资源相互影响。因此,适当减少地方保护行为不仅可以加深地区间的产业分工,还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差异化。
第五,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实证结果表明城市间产业结构的趋同现象会随着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发展而变弱。
通过对上海、武汉、重庆产业结构相似度测算和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上海、武汉、重庆三个城市近年来出现较为相近的产业结构变动情况,通过对其产业结构相似度的测算发现三个城市相互间存在较为严重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由于三个城市的专业化行业多集中于现代制造业,导致三个城市间第二产业的趋同较为严重,且具有同质化。依据产业结构相似度测算对三个城市间产业同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在上海、武汉、重庆三个城市内,两两城市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扩大、科学技术水平差异扩大以及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差异扩大都能不同程度地抑制城市间产业结构的趋同。
上述结论具有鲜明的政策和路径选择指向,依据***总书记讲话精神,正确把握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努力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有机融合的高效经济体。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协调分工,构建新型竞争合作关系。处理好上海、武汉、重庆三个城市之间的分工,加强三个城市间的合作,构建新型的竞争合作关系。规避产业同构现象、实现产业结构差异化发展道路势在必行,但在强调产业结构差异化发展时也要求同存异,寻找上海、武汉、重庆三个城市间共同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资源共享、加强合作。如在第二产业中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上三个城市优势明显,发展迅猛,可在长江经济带战略背景下建立共享基地,互惠发展。为此,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从国家层面进行规划引导,还要构建一个各方广泛参与、有利于协同发展的新型长效机制。
(2)厘清各城市优势产业,打造产业分工新格局。对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与布局而言,只有上中下游优势互见,长江经济带方显整体竞争优势。建议国家相关部门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指引,编制出台立足于各地比较优势的“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引导三大中心城市和沿江各地根据自身的禀赋条件、产业基础合理地选择优势主导产业,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形成分工合理、优势凸显的长江经济带产业新格局。 三城市在资源禀赋、地方保护政策、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上具有较大差异,因此可顺势而为,寻找三个城市发展中的优势产业着力发展,这样既能规避三个城市产业结构的趋同,又能使三个城市借助自身特色强化集约发展,打造产业集群度高、配套带动力强、核心竞争优势明显的各产业集群,辐射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发展。
(3)加快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议以上海、武汉、重庆为核心,组建流域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以项目为核心、以省市联盟为主体承担重大创新项目的机制,通过建设长江经济带科技资源共享与交易云服务平台,共同研发重大课题,协同实施重大创新项目,提升全域创新驱动能力,以此推动三大中心城市的差异化发展。
(4)优化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系,规避政治晋升博弈带来的负面影响。由于地方政府追求政绩的短期经济效益行为,会导致产业结构趋同向非理性化发展,同时促使城市间的产业结构非合理趋同,而地方政府保护行为差异的扩大将有效抑制产业结构趋同。因此,应优化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系,防止地方官员因盲目追求政绩而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