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历史虚无主义与“普世价值”论的合流及危害

时间:2024-08-31

王 凡

(陕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0 引 言

近些年来,历史虚无主义与“普世价值”论两股错误思潮甚嚣尘上,在新媒体时代二者更呈现出合流趋势,以极大的破坏性威胁着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深入分析历史虚无主义与“普世价值论”的合流及其主要危害,是提升民众认识、辨别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能力的有益尝试。黄刚、姚雪峰提出:“社会思潮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通常与其他重要社会思潮掺杂在一起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今后应将历史虚无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其他社会思潮进行比较,形成对社会思潮的总体认识和研判。”[1]59历史虚无主义和“普世价值”论两股错误思潮有着共同的险恶企图、意识形态诉求、传播策略等,并都以颠覆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在制度上完成向资本主义的转向为目的。深刻剖析历史虚无主义与“普世价值”论的合流实质及危害,有助于认清这两股错误思潮的真实面目,揭露其鼓吹者、宣扬者的阴险行径,坚定不移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1 历史虚无主义与“普世价值”论的内涵分析

历史虚无主义是中国近代以来伴随着“全盘西化”论出现的一种错误思潮。所谓历史虚无主义是指:“通过各种方式重新解读历史,对历史现象、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任意解释的一种历史观。”[2]7420世纪80年代,随着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作为其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的历史虚无主义也达到新的高潮,典型代表便是电视专题片《河殇》的播出,“《河殇》热”引起了一股强烈的文化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邓小平曾回顾说,“中国在粉碎‘四人帮’以后出现一种思潮,叫资产阶级自由化。”“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3]123-124李文海教授指出:“民族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是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共产党、反对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4]29可见,历史虚无主义表面上虚无文化传统、实质上以反传统之名行反现实之实,且与反共产主义相伴而生、结伴而行。历史虚无主义的鼓吹者往往怀有对西方世界的盲目向往与崇拜,受西方意识形态话语的蛊惑,对我国的历史传统、民族文化等持否定态度。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西方的思想文化渗透更为便捷,这也进一步强化了历史虚无主义者“全盘西化”中国的企图,他们以重新评价、重新解读为主题,愈加猖狂地歪曲、割裂历史,尤其疯狂地攻击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历史虚无主义这颗思想毒瘤严重扰乱着民众的价值判断以及正确历史观的养成,阻碍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普世价值”论的兴起,与新自由主义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大行其道有着直接关系。“在‘冷战’结束后,新自由主义凭借理论优势,扶摇直上,受到西方国家保守政党的青睐,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实现霸权地位、加快全球化进程的手段和经济理论基础。”[5]451但“新自由主义并不满足于自身理论价值和所提出的政策主张,而且还将其视做一种普世的基本理念、发展模式和政策主张而在世界范围内大力推崇。”[5]451如今,“普世价值作为某些西方势力打压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等一切它所不喜欢的国家推行其‘颜色革命’的西方版的意识形态工具,已然成为一个国际性的流行语,频繁地出现在各类论坛、讲坛和媒体上。”[6]可以说,“普世价值”论是西方为了将新自由主义推向世界的话语工具。即新自由主义是“普世价值”论产生的理论动因,“普世价值”论是“新自由主义”扩张过程中的产物。所谓普世价值是指“存在一种为普天下所有的人共同接受,并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亦指普遍适用,永恒存在的价值。”[7]9近些年来,“普世价值”论的扩张,灼伤了民众的政治认同,扰乱我国思想文化阵地,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其非正义扩张之实质也渐渐浮出水面。首先,“新自由主义强调自身的普世性,用普世来反对特殊,违背了自身所坚持的多元主义和宽容原则。根据自由主义的内在理论逻辑,必然推出多元主义和宽容性。”[5]451也就是说,将新自由主义以普世价值的形式进行推广,本身就存在着自由主义的多元主义与普世价值的一元化、自由主义的宽容性与普世价值的独裁性之理论悖论;其次,“普世价值”论以西方所倡导的“自由”、“平等”、“人权”、“博爱”为核心要义,将资本主义制度奉若神明,以反共产主义为旨归。某些持普世价值论调的人甚至攻击我国对“普世价值”论的意识形态批判为泛意识形态化,挖空心思遮蔽其意识形态本质,形成“普世价值”论强调的“民主”、“平等”等价值悖论。

历史虚无主义与“普世价值”论是已被实践和理论证明了的别有用心的错误思潮,但由于其内容的隐蔽性、宣传方式的多元化,二者都曾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猖獗一时,这说明它们有一定的共性,客观上也为二者的合流准备了条件。历史虚无主义与“普世价值”论通过不同的形式、途径,最终都以颠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目的,可谓“殊途同归”。

2 历史虚无主义与“普世价值”论的合流

历史虚无主义与“普世价值”论“就其共同点而言,都是改革开放以来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近年的表现。就这一点来说,历史虚无主义与其他错误思潮一样,在本质上没有根本的区别,是有着相通之处的。尤其是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出现了与其他有害思潮的合流趋势,与新自由主义、民主主义等有害思潮之间相互呼应,沆瀣一气。”[8]21因此,近几年,历史虚无主义与“普世价值”论两股思潮呈现出合流趋势。

2.1 历史虚无主义与“普世价值”论合流的动因

历史虚无主义与“普世价值”论形成合流趋势,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因为两者相互补充、互相论证,历史虚无主义为“普世价值”论提供“历史论证”,“普世价值”论为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价值支撑”。

2.1.1 历史虚无主义为“普世价值”论提供“历史论证”

历史虚无主义与“普世价值”论合流过程中,二者各有所求、配合默契。“普世价值”论着力于破坏现实维度的中国政治制度,但其缺乏中国本土方面的“史料支撑”,因而没有“理论根基”。历史虚无主义恰好能在编织史料方面为“普世价值”论大做文章,杜撰根基。总的来说,历史虚无主义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为“普世价值”论提供论证:

一是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本身作为“普世价值”论的理论根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表现在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肆意歪曲、肢解上,对全盘西化的垂涎上,但其实质则是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改革的进步意义,攻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崇尚全人类永恒不变的“共同福祉”。“历史虚无主义的核心是否定革命,否定阶级观念、阶级斗争和阶级分析方法,为‘普世价值’论的引入准备了理论前提。”[8]21也就是说,历史虚无主义的出现解决了如何证明“普世价值”论的正当性、合理性这一难题,只有否定阶级、否定革命,“普世价值”论才有其生存空间,才能一边大言不惭地喊着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的口号,一边使民主、人权“进一步变成了干涉其他国家内政,输出其价值理念的工具。”[9]15

二是搬出所谓的“历史事实”为“普世价值”论提供“史料支撑”,证明其“先验性”、“科学性”。如历史虚无主义恶意嘲弄刘胡兰、邱少云、黄继光等人民英雄,将他们的事迹变成了不符合实际的娱乐“段子”。历史虚无主义以歪曲历史为“事实”,以裁剪历史为“全面”,以抹黑英雄人物为“科学”,最终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消极化、虚无化,回避价值观念的阶级性、历史性,认为只有淡化意识形态观念、接受并践行“普世价值”,才能让自由、平等、民主、人权之光照亮每一寸土地。总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遗余力地为“普世价值”保驾护航,企图使我国最终转向资本主义制度。

2.1.2 “普世价值”论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价值支撑”

活跃在现实维度中的“普世价值”论,在需要历史虚无主义庇佑的同时,也为历史虚无主义提供着“价值支撑”,以促进二者合流之进程。“在当今世界,西方资本主义凭借其在经济科技上的优势,依然维系着其思想上的统治,把持着强势话语权,有资格以‘普世价值’名义推行自身价值观”[10]6。而作为“普世价值”论的理论前提,历史虚无主义必然也符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利益。因此,“普世价值”论必然处处维护历史虚无主义的“科学性”,必然与历史虚无主义一同开展行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普世价值”论作为历史虚无主义的现实“成果”而存在,为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价值支撑。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何以取得民众信任,只有以“普世价值”为价值支撑,在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历史的同时,以西方的自由、平等、民主、人权为口号蒙骗民众,扰乱人民思想观念,让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心生向往。即历史虚无主义有所否定有所肯定,否定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肯定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这一切,都是由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利益决定的。

第二,“普世价值”论传播取得小范围“胜利”,是历史虚无主义泛起的有效保证。“普世价值”论与历史虚无主义的终极目标即是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背离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因此,一方想要取得“胜利”,必然以另一方的率先“胜利”为前提。“普世价值”具有较为稳定的拥护群体之后,也就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奠定了一定的心理基础。历史虚无主义将矛头引向意识形态斗争,又为“普世价值”论的有效传播打好基础。也就是说,历史虚无主义与“普世价值”论之间的相互配合、积极响应,是二者合流的前提条件与基本内容。

2.2 历史虚无主义与“普世价值”论合流的表现

历史虚无主义与“普世价值”论两股错误思潮的一再泛起并不是巧合,根本原因是: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的历史,迎合资本主义制度的思想,与持“普世价值”论调的人有着同样的政治诉求、目的。因此,历史虚无主义与“普世价值”论两股思潮“殊途同归”,二者的合流趋势在新媒体时代愈加鲜明。

2.2.1 隐含政治诉求,瓦解马克思主义认同

历史虚无主义与“普世价值”论的推行,都是以明确的政治诉求为前提的,具体表现在对中国价值观的历史、现实两个维度的破坏上。

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戏说”“恶搞”历史,粉碎人民对中国近现代史怀有的一切悲怆与敬意,完成对历史维度的破坏;“普世价值”论负责攻克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刻意隐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性与阶级性,并极其强硬地将其解读为对“普世价值”论的认同,完成对现实维度的消解。而中国价值观的现在与过去(特指中国近代史),实质上也伴随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现在与过去,否定前者即是否定后者,消解了中国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也就失去了其存在根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直接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以,历史虚无主义与“普世价值”论的泛起,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有着生死攸关的重要影响。历史虚无主义与“普世价值”论的“默契配合”,为民众的马克思主义认同设置了一道又一道障碍,甚至会瓦解民众的马克思主义认同。因此,认识历史虚无主义与“普世价值”论这两股社会思潮的政治实质,是现实所需,人民所需。

2.2.2 解构民族精神,动摇人民理想信念

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一次次地沉渣泛起,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其掌握了文化渗透的基本规律,能有效发现推行其核心主张的最佳时机。但无论何时,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两股思潮对人民的思想侵蚀总是首先表现为对民族精神的否定与肢解。“团结统一、和而不同、兼容并包、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识,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影响着整个民族政治文化和精神活动的走向,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不竭尽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11]由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具有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所以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否定民族精神,也就否定了几代中华儿女抗击侵略、救亡图存等史实的精神之根。

在历史虚无主义的话语体系里,忍辱负重、砥砺前行的中国近现代史被化为乌有,有的只是丑化原本崇高的、美化不该美化的,“随着文艺‘媚俗化’与‘低俗化’的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英雄主义等传统的价值观与伦理观渐成为被嘲弄和调侃的对象。”[12]111它用一种近乎轻浮的态度再现历史,不惜伤害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的民族情感,也要为历史虚无主义的顺利上线扫清道路,为自身政治目的寻找所谓的“历史依据”;而“普世价值”论的推销过程则伴随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价值”等具有社会主义性质概念的扭曲裁剪,殊不知这种牵强附会的解读方式早已被学术研究工作者所厘清,因此,“普世价值”论只能继续发掘其他渗透方式,同时也没有放弃这种牵强附会式的苟延残喘,使民众在认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误区。历史虚无主义选择性地抽掉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普世价值”论则处心积虑地寻找能臣服于资产阶级价值观的代理人,以极其隐蔽的方式削弱、麻痹人民的理想信念。

2.2.3 崇尚全盘西化,漠视我国革命传统

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的最终归途都是体现和维护西方资本主义制度,都以中国的全盘西化为根本目的,二者只有方式的直接、间接之分。

历史虚无主义以歪曲中国近现代史为“己任”,一味地漠视五千年来的中华文明、近代以来艰苦卓绝的人民斗争史、当代中国国情与实际,完全沉浸在自己捏造的假想世界、西方天堂里。归根结底,历史虚无主义间接地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普世价值”论思潮则“打上了浓厚的西方制度烙印,因为‘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正是西方反封建的过程中提出的思想武器,并将之贯彻到国家政权和制度建构,保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是其根本核心。”[13]56其通过在全世界多个国家地区大肆宣扬,直接达成用“普世价值论”衡量各国发展历程、统治世界的美梦。具体的推销方式在不同时间段、不同地域有所不同,但都免不了生拉硬拽或打着“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幌子,以“普世价值”论为终极标准,侧面展示资本主义制度的“终结性”,始终抱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感,并企图以这种“优越感”抹杀我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

2.2.4 依附文化舆论场,抹杀民族记忆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形成了一个个更为便捷、即时的文化舆论场——网络社交平台,以微博、微信、直播平台、网络问答社区、B站等视频网站为代表的新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的时间、地域限制,历史虚无主义与“普世价值”论也因此获得了低风险、快速度、高效率的传播渠道,其传播范围呈迅速扩大趋势,传播对象也进一步扩大到普通民众,从而企图在消灭民族认同、抹杀民族记忆上大做文章。

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传播以迎合网民知识猎奇、压力释放的网络生活方式为前提,以揭秘历史、科学解释历史事件为幌子,以小视频、140字短文等形式展现出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抹黑英雄人物、美化侵略者等,且以极具娱乐性、时尚化的语言,往往使民众放松警惕,潜移默化地接受其观点,相应地,必然使民众对以往正面宣传的英雄事迹、革命历史产生不信任甚至怀疑;“普世价值”论在网络上的传播,则突出地表现为对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选举制度等中国政治制度的攻击,会在特定的时间借助某一社会问题,大肆宣扬其“民主”、“人权”等“普世价值”论,并以此为主旨刻意引发舆论漩涡,扰乱网民的正确判断,最终转变舆论导向,使其转化为对政治制度的失望与不满,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向往。历史虚无主义与“普世价值”论依附文化舆论场的传播可谓收效甚快,无论是抹杀近代以来的民族记忆,还是淡漠民众的民族认同,最终都将矛头指向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3 历史虚无主义与“普世价值”论合流的危害

与单个思潮的传播后果相比,历史虚无主义与“普世价值”论的合流必然将危害扩大化,历史虚无主义与“普世价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较大成绩的重要时期泛起,实际上是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粉饰包装后“老面孔”的再次入侵,只不过其重心转移为意识形态渗透。历史虚无主义与“普世价值”论合流产生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3.1 消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历史虚无主义与“普世价值”论崇尚全盘西化,也就必然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防线。显而易见,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对马克思主义这一关于无产阶级及全人类解放的学说充满敌意,要将社会主义中国纳入资本主义制度体系,则必须进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其结果也就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消解。毛泽东指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必然是这样。”[14]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正制造着这样的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舆论,百般阻挠我党意识形态话语权、话语体系的建设,他们步步为营,企图颠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可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消解的背后,是多么用心险恶的阴谋!“因此,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揭露西方‘普世价值’的实质,认清其真实面目以及在我国传播的真实目的。”[15]40严防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与消解。

3.2 弱化党的领导地位

历史虚无主义与“普世价值”论这两股错误政治思潮借助新媒体平台,否定党的领导、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作用。历史虚无主义将一股歪斜之风带进历史学领域,“普世价值”论则忽视价值的阶级性、历史性,抛弃阶级分析法,大谈“自由”、“平等”、“人权”等资产阶级价值观念。两股思潮在一次次的沉渣泛起中,拥有了一定数量的忠实“粉丝”,“粉丝”们利用各种渠道为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说话,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被有意之人描述为一条“失败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也被一次次地弱化和抹黑。这两种思潮企图以这样的方式蒙骗更多民众,忽视“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个根本原则。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与作用不是一小撮敌对势力所能诋毁的。我们要认清敌对势力的反动本性和利益所在,有针对性地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宣传教育,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维护党执政的合法性和群众基础,使人民群众由衷地认同和拥护党的领导。”[16]37

3.3 冲击社会主义“四个自信”

历史虚无主义与“普世价值”论里应外合,妄想用资产阶级的价值理念架空中国近现代史,打垮中华儿女的民族自信心,实现对社会主义中国的西化、分化。其一,历史虚无主义企图覆灭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企图贬低在这段历史中得到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产生的革命文化;其二,“普世价值”论企图将体现着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价值观念强加于社会主义中国的头上,如企图用“普世价值”同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西方‘普世’价值离间国家认同,破坏价值共识,试图干扰民族复兴,必须旗帜鲜明地抵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改革共识,建构价值认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自觉践行。”[17]67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理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都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所以,历史虚无主义与“普世价值”论的合流及传播,弱化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根本动力,弱化了文化自信,也就削弱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具体表现在:其一,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近代以来历史的重新评价、重新解读,刻意虚无、抹黑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同时虚无了由一个个有益实践汇聚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指导这种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其二,历史虚无主义与“普世价值”都以颠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在历史观层面侵蚀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在意识形态层面诋毁和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这两种思潮危害极大。总之,弱化了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也就削弱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现实根基。

3.4 侵蚀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表现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当代集中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作报告时提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因而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8]可见,中国精神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人民的一言一行中也处处体现着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更是每一位中国人的积极精神状态、崇高价值追求。但近些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的泛起,一次次侵蚀着饱含人民情感、富含永久魅力的中国精神,具体表现在:

历史虚无主义肆意篡改历史、歪曲历史事实、否定我党诞生以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重大成就,通过“戏说”“揭秘”等手段,利用人们的猎奇心理,借助新媒体平台大肆宣扬其主要观点,使人们放松警惕;“普世价值”论在崇高价值理念外衣的包装下,偷换概念,隐藏其政治内涵,企图麻痹民众,混淆视听,实则宣传西方的资本主义价值观。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都以其卑鄙行径中伤人民爱国情感、破坏人民政治认同、荼毒人民心灵,企图从普通民众身上寻找突破口,侵蚀中国精神、民族脊梁。

综上,历史虚无主义与“普世价值”论两股思潮的合流,给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18]显然,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两股社会思潮并不是单纯的学术观点、思想认识问题,而是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反对的政治原则问题,必须破除二者的合流趋势。首先,我们必须明晰历史虚无主义与“普世价值”论的合流及危害。其次,应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筑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防线。具体做法:第一,我党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及时厘清错误思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界限,提升民众的政治认同;第二,全社会要齐心协力营造健康、积极的思想氛围,各社会主体要落实责任、主动示范、积极落实,大众传媒要坚定政治立场,坚守思想文化阵地,成为引导民众养成正确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的责任主体,成为积极参与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主体;第三,公民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对社会思潮的甄别能力,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发扬家庭美德,将错误的社会思潮自觉抵制在行为观念之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要求相结合,知行合一。只有汇聚国家、社会、公民的合力,最大程度上消除历史虚无主义与“普世价值”论合流的危害,才能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

4 结 语

新媒体时代,历史虚无主义与“普世价值”论形成了合流趋势,历史虚无主义与“普世价值”论的合流消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弱化党的领导地位、冲击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侵蚀中国精神,阻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给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正确历史观、价值观的树立造成了威胁,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历史虚无主义与“普世价值”论的合流及危害。在此基础上,从国家、社会、公民等层面探索破除历史虚无主义与“普世价值”论合流的路径,消除历史虚无主义与“普世价值”论合流的危害,破除历史虚无主义与“普世价值”论的合流趋势,保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

[参考文献]

[1] 黄刚,姚海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述评与展望[J].思想教育研究,2017(3).

[2] 廖海花.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路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5).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李文海.在“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座谈会上的发言[J].高校理论战线,1991(1).

[5] 侯惠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6] 王伟光.“普世价值”的反科学性、虚伪性和欺骗性[DB/OL].[2017-09-20].http://mp.weixin.qq.com/s/4SZHydfVzpOd9JRbQ0TY6g.

[7] 汪亭友.“共同价值”不是西方所谓“普世价值”[J].红旗文稿,2016(4).

[8] 李方祥.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特点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6(2).

[9] 张峰.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下的“普世价值”批判[J].理论月刊,2015(9).

[10] 侯惠勤.“普世价值”与核心价值观的反渗透[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1).

[11] 张凯兰.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渊源[N].学习时报,2017-06-12.

[12] 王玉玮.新媒体语境下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形态及其价值批判[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7(1).

[13] 唐斌.“普世价值”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2).

[14] 逄先知.回顾毛泽东关于防止和平演变的论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15] 沈贺.美国文化霸权与“普世价值”在我国的传播[J].思想教育研究,2017(1).

[16] 谢成宇,郭鹏飞.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阵地的主辅谋略[J].思想教育研究,2012(10).

[17] 李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的四大区别[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3).

[18] 新华社.新华社客户端直播实录:十九大报告全文[DB/OL].[2017-10-22].http://mp.weixin.qq.com/s/iXSOhMPxt5K 4xgn5LKCLqw.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