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供应链金融及风险管控研究

时间:2024-04-24

黄升鸿 中铁建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引言

近些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我国各企业也随之得以发展,市场竞争环境变得越发复杂、竞争态势越发激烈,此种情形促使供应链式信贷金融模式已成为银行金融模式发展的必然方向,我国各大银行对此金融模式展开了深层次的研究。供应链金融模式信贷门槛低、工序简便,其在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上具备独特优势,对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存在积极作用。但是供应链金融模式参与主体较多、合约设计较为丰富且融资形式多样,从而使得银行在落实此种金融模式期间,要做好相关风险管控工作,进而保证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有效落实,使其可为银行、信贷主体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一、供应链金融发展历程

(一)商业银行占据主导

在此阶段中,商业银行占据主导地位,其信贷服务的开展多以供应链内核心企业信用为主要依据,进而对供应链内相关企业整体信用予以评估。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资金贷方,资金具体流向为其关注的重点。但从实际信贷服务来看,银行等金融机构无法直接参与供应链实际运营工作,其仅可依据核心企业所提供信息了解资金动向。除此之外,此阶段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工序繁琐,且效率较低,需花费较长的审批时间,管理规范性不强,存在一定的操作风险,因此,处于此状态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无法持续。

(二)核心企业占据主导

此阶段供应链金融从线下转为线上,供应链核心企业占据主导地位。核心企业可直接参与供应链运营管理工作,且对上下游企业状况更为熟悉。利用互联网化信息技术的便利性,供应链核心企业可全面管理整个供应链,包含信息流、物流等,从而使得核心企业在与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合作时处于优势地位,并且可与金融机构展开针对性合作,可适时将资金贷给需要的中小微企业。此阶段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可有效联系供应链各环节,金融、产业间联系较为紧密。

(三)平台化

此阶段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已革新以往的“1+N”融资模式。银行等金融机构采取搭建电商平台的方式对各金融机构与中小微企业进行整合,此方式使融资效率得到有效提升。相较于前两个阶段,此阶段供应链金融环节相关联系、相互影响,其逐渐形成庞大的网络格式,而不是以往简易的上、下游企业划分。积极利用大数据技术,供应链核心企业可于电商平台中经资源共享来促使整个产业链信用风险降低,并且也可帮助中小企业提升其信用,可有效提升服务效率。

二、供应链金融优势

第一,促进资产结构改善。从供应链核心企业层面分析,核心企业经供应链融资可对账款回收期进行调整,更改支付方式并顺延支付时间,进而使其资产结果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使其不仅具备一定的流动性,并且还可有效保障其他参与主体款项的安全。从中小微企业的层面分析,如果核心企业存在拖延支付往来款的意图及动力,会使中小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下降。而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应用及落实,不仅可保障支付的及时性,还可加强供应链中企业间的关系,强化企业间的配合,使其互利互惠、达到多赢。第二,融资种类得以拓宽。在供应链融资模式落实下,融资方式极为丰富,融资流程也具备较强的灵活性。例如,在以往,小、微企业受资产总值低、偿还能力差等因素影响,会致使银行对其信用评级不高,从而不愿为其提供贷款支持,而小、微企业其他获取资金的方式也较少,进而致使小、微企业易产生资金紧张的状况。而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中小企业如果亟须资金,可采取质押自身未到期的应收账款的方式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贷得资金,进而解决自身资金紧张问题。第三,降低资金风险。核心企业采取供应链融资方式偿付中小微企业往来款,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本企业或下游企业无票据支付、越权支付的状况,可促进企业支付程序优化。第四,促进此金融模式普及。银行等金融机构及相关主管部门持续加强供应链金融模式推广力度。供应链金融模式的落实,中小企业可于短期内收到工程欠款或往来款。此外,供应链金融还具备将资金引入实体行业的作用,其与相关主管部门所提出的推动供应链融资、加强中小企业支持力度、解决中小企业资金困境政策相符合。与此同时,在总货币供应量未发生变化的状况下,此模式的落实可提升货币循环速度,进而成功解决货币于金融机构空转问题。

三、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风险

(一)信用风险

受当前经济下行环境影响,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越发突出,其主要包含以下几点:(1)供应链金融为以物资、商业、信息、资金流通传递及时、准确为核心的金融模式,而在供应链金融落实期间,参与主体依然可采取编造物资、商业、信息、资金流通信息的方式于金融机构取得融资。尤其是近两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济下行,物资、商业、信息、资金流通传递具备信息衰减、延迟的特征,从而会造成信用风险提升;(2)审查风险: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资金贷出者,需对参与主体的产品、信用、操作、交易等方面风险展开全面审查,并要细致、全面地对供应链从产品设计至资金回笼全过程展开评估。但从实际审查状况来看,因审查人员并非相关行业实际从业人员,因此其无法全面了解、掌握产品特性及行业周期,具体审查工作往往是利用文本进行审查,所以其审查结果往往与实际状况存在一定差异。

(二)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多存在于融资各环节中,具体如下:(1)欺诈风险:欺诈风险往往指供应链中资金需求方在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下,为赚取利益,采取粉饰报表、虚构信息等方式,引发银行等资金供给方产生误判,进而使自身产生损伤。供应链金融存在众多参与主体,利益纠葛复杂,所以其存在极高的欺诈风险。(2)流程确认、落实:供应链金融流程复杂,相关操作人员需要严格依据相关部门、各金融机构、企业共同制定的操作规范进行操作,从而保障业务操作执行到位、合理合法,进而有效避免风险。但是若融资程序设计欠缺合理性,且操作者未严格依据相应规范执行相关操作,就极易产生纰漏,增加操作风险。(3)业务主体:在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需梳理清楚并对各参与企业的职责进行详细划分,从而保证金融业务的顺利进行。核心企业要主动肩负起管理职责,要发挥自身协调作用,协调好各参与企业间关系,并使其各司其职。供应链中各参与企业要履行好自身职责,为供应链稳定运营贡献自身力量。而如果供应链中参与企业产生不负责行为时,即会增加操作风险。

(三)政策风险

政策制定往往蕴藏着相关主管部门对某行业或产业的见解与期盼,这些看法与期盼均可对行业或产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所以其也会被反映至供应链金融风险内。待政府出台某政策对某行业或产业进行限制或禁止时,涉及该产业的企业均会面临巨大困境。而当政府出台某政策对某产业或行业进行扶持时,涉及该产业的企业其发展环境将较为宽松,供应链金融作为新型融资模式的一种,当前其所面对的政策环境并不明确,较为微妙。

(四)产业稳定

供应链上有资金需求的企业与其合作企业间是否稳定、平衡,会对供应链金融产生巨大影响。从企业产品生产角度而言,其需从各行各业购买多种零配件,待上游供应企业产能过剩或产能不足时,下游企业需承受上游企业的生产风险,造成企业成本提升,利润降低或亏损。在实际生产经营中,若一个企业经营业务主要依赖某一企业时,业务高度集中企业不但需面对自身行业风险,还需面对所依赖企业的风险。

(五)其他风险

线上供应金融的依托主要为电子商务平台系统,其具体操作流程尤为繁杂,包含采购、交易、生产等众多环节,并且受人为操作因素影响,其存在一定的失误风险。质押物风险主要是指物品质押期间因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所产生的风险,质押时间越长,其风险越高,会对质押权的行使产生直接影响。未清晰划分权责义务界限,会造成供应链上各企业间存在权责风险。

四、供应链金融风险特征

(一)传导性特征

供应链金融,顾名思义,是由多个主体共同参与其中,有动态关联、相关依赖的关系,这些主体共同参与经济行为,一旦其中一个主体出现信用风险问题,会导致整个供应链受到影响。例如,处于上游的企业,信用风险出现后,会利用供应关系、价格调整多种形式,向下游企业传导。反之,下游企业会因信用风险而使上游企业的资金流动受到影响。处于核心的企业,一旦出现风险,则整个供应链发生危机。这种供应链之间的影响,便体现了供应链风险的传导性特征。

(二)系统性风险特征

系统性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主要表现为破坏性强、扩散性明显等。例如,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或有自然灾害出现,直接致使部分区域供应受到影响,随着影响的扩散传导,便会产生供应链金融系统信用风险问题。以某奶粉事件为例,自三聚氰胺问题出现后,供应链危机直接向整个产业扩散,这便突出了系统性信用风险特征。

(三)道德风险特征

此类风险通常可理解为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合作双方出现获取不当得利情况,严重时有违约风险,风险的逐步放大也会导致系统性信用风险产生。特别对于部分中小微企业,不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一旦经营出现问题或有外部环境影响,容易产生被动道德风险,对整个供应链金融带来危机。

五、供应链金融风险管控措施

(一)持续深化改革,健全信用评估机制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控工作首先应加强对企业信用等级方面的关注,信用等级是体现企业信用的最佳方式,其也是银行等金融机构评定放贷额度的重要依据。因此,制定一套健全的信用评估机制十分必要。银行等金融机构要持续丰富信用评估内容,包含资金规模、未来前景、当前盈利能力以及债务偿还能力等,从而利用这些具体的指标定量分析企业信用等级,从而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及参考价值。

(二)规范业务操作,优化业务流程

在以往供应链运作及组织结构基础上,依据柔性化、高效标准,对业务流程以及企业内部组织体系展开设计。在实际业务管理工作中,不仅需协调、控制商品管理工作,并且还需全面管理商品信息、价格、促销方式、物流、库存管理等业务,对以往的企业运作方式与垂直型组织结构进行变革,从而实现扁平化管理。

(三)利用现代化技术,强化信息化建设

强化信息建设力度在管控供应链金融风险中有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其对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存在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需要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持。供应链金融模式业务流程极为复杂,且参与主体较多,所以在实际配合、协调易发生多种风险,而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可有效避免风险的发生,并且可强化监督管理工作。首先,银行等金融部门、供应链上各企业均需对合作对象信息展开全面调查,而利用信息化技术可高效、详细地对合作对象相关信息予以了解,并且还可通过社会评价评估合作对象信用水平。其次,从供应链上各企业的角度而言,利用信息化技术可实现与仓储企业的高效沟通,并且还可有效监管商品进出状况,从而实现有据可查。最后,银行等金融机构利用信息化技术可实时监督资金流向、供应链企业运营状况等,并且还可提前设置预警机制,从而可在风险发生时就及时予以解决。

(四)加强政策、形式方面的研判

政策风险是影响供应链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供应链中企业需明确政府各项调控政策,充分把握国际、国内的经济走势,在此基础上制定长期性、全局性与计划性的战略。对于经济周期不确定性问题,供应链中企业需做到经营业务规范化、供应链金融模式规范化,确保供应链金融经营方向扩大。同时,企业需同上游、下游合作企业定期沟通交流,必要时可提供服务大纲,为合作企业防范与应对风险提供建议。

(五)强化银企间的合作

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除做好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工作外,还需充分考虑到同银行的合作问题。以李宁公司为例,在与银行合作方面,提出要将银行作为合作方,而合作方无论在运作团队或者审查流程各方面均需规范,能够做到为客户服务,保证工作效率。对于供应链企业,在选择合作银行时,也需要充分考虑到上述问题,从多方面考虑银行能否提供配套技术平台、专业建议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金融风险管控能力上进一步强化。

(六)持续增强供应链金融监管力度

供应链金融业务近年来发展步伐较快,但随之衍生出的问题也较多,如虚假仓单、贸易信息虚构等,这些问题很容易导致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增加。为降低风险发生可能性,需从供应链金融监督管理力度上加强。具体实施建议体现在对供应链市场的准入规则进行强化方面,可将市场准入门槛提高,对于资质较差的金融机构、资质不达标的企业机构,应限制进入。而已进入市场的企业,采取定期考核方式,以优胜劣汰为原则,保证供应链金融市场稳定发展。此外,针对违规行为,应有配套的惩罚措施,及时处理,如限制再次进入市场等,根据相关法律进行惩处。通过强有力的监管措施,不断提高监管力度,帮助企业在业务风险上逐渐降低,使供应链金融健康发展。

(七)捕捉好外部信息,开展柔性化管理

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管控工作产生重要影响,此状况的管理工作主要是通过供应链柔性化管理来实现的,通过高效、全面的采集、整理外部环境信息,分析负向影响,并针对性制定处理措施,从而减少外部环境对供应链金融造成的冲击。柔性化管理主要从适应、缓冲、创新三个面着手,此管理模式可有效提升供应链金融体系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可使其有效抵抗经济周期波动、政策变化等对供应链造成的冲击。与此同时,经整合、分析外部环境变化状况,供应链内部可快速做出反应,对供应链内产品的产量、种类、经营模式等进行适当调整,从而降低供应链金融风险。

(八)增强风险管理,完善生态环境

健全的内部制度在降低资本个别耗费方面具备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内部管理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十分必要。首先,要加强对先进技术及有效手段的应用,增强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管理与控制力度,进而推动供应链金融业务稳定、健康、高速发展。其次,创建科学的内部信用评级指标,对供应链各企业展开信用评级,并要做好相关记录。最后,加强内部监督。供应链上企业除提升自身信用水平以及自我约束外,还需对供应链上其他企业进行监督。监督机制针对性越强、主动性越高,供应链上各企业的透明度也就会越高,进而取得良好的监督效果。

(九)创建多维数据风险评价体系

相较于传统的供应链金融风险,当前供应链金融风险复杂性更高、传递性更强,因此要对数据评价体系予以完善,构建多维数据风险评价体系。供应链上各企业要加强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从而为供应链金融主体提供系统、全面的风险评估数据,并且可逐渐搭建起以多维数据基础的风险评估体系,从而对当前供应链金融多元化业务所产生的多样化风险予以有效解决。以往,金融机构通常是利用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对供应链金融企业的风险程度进行评估,但这些数据结构单一化较为严重,且真实性也无法得到有效证实。而随着大数据等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水表、电表、煤气表“新三表”概念的提出,加之工商信息、物流信息等指标的汇集,可形成一个多维度数据,利用其可对供应链上企业的信用风险展开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估。

六、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

(一)从狭义逐渐转变为广义

狭义供应链金融的形式主要为应付应收、保兑仓、票据质押等,其特征主要为点对点关系,其主要是面向某一特定环节中某一特定中小企业所展开的信贷融资。而随着供应链金融的持续创新发展,其会逐渐转变为广义供应链金融。广义供应链金融其不再是以往点对点或面对某些特定企业所开展的信贷融资,其主要是面对供应链金融某一环节或某些环节所产生的融资需求而展开的信贷融资,其所面对的是供应链中某环节或某些环节涉及的所有企业。广义供应链金融模式持续创新,金融产业链也在持续延伸,随着供应链上参与主体的持续增加,业务模式也会逐渐向战略融资、动态关联等金融业务倾斜,从而使整个供应链金融逐渐形成生态圈。

(二)智能化发展

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技术的应用,会推动供应链金融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且随着金融科技应用度的提升,会使金融活动与金融科技间高度融合,使金融科技应用的场景不断增多。①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可使市场数据端经营成本得到有效降低。②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可提升供应链企业间数据的透明度,加强企业间监督力度,可增强企业间信任,并且对中小企业所面临信息不对等、融资难等问题,其均存在积极作用。③在云计算技术的基础上,应用大数据技术,可对核心企业的还款能力、信用等级等展开客观公正的分析,从而有效降低因信息不对等而产生的风险。④人工智能的应用,可精准、高效地对客户授信额度进行调整,且利于企业融资成本的降低,进而实现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智能化、多元化。

(三)产融结合

供应链金融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需要积极推动金融系统改革,使其逐渐形成一个健康、良好的产融结合生态圈,进而使其可以为供应链中各中小企业提供优质的信贷融资服务。①各银行间要加强彼此间的合作,使其逐渐形成一个协同发展的合作关系网,将各自的资源优势予以充分发挥,从多方面、多维度为供应链上各环节、各企业提供相应的信贷融资服务,对资金流动进行优化。②各类金融机构间要加强彼此间的合作,构建友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进而逐渐形成健康、良性的产融结合生态环境,逐渐增强二者间的联动性、整体性,推广供应链金融健康、稳定发展。

结语

风险问题是制约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实际开展各类业务中,需充分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风险问题,立足于企业发展实际,选择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包括信用评估机制的构建、业务流程规范化、信息化技术应用以及强化监督管理等。通过这些风险防控措施,推动供应链金融有序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