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德国体育教学模式对中国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时间:2024-08-31

孙全洪

(浙江科技学院体育军训部,杭州 310023)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世界的大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而国家要强胜教育是根本,教育的改革与国家的发展密切相关。因而出现了全球性的学校教育改革的浪潮。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课程又是基础教育的焦点。关于教学模式,美国的教育家乔以斯和韦尔给予了肯定:就是构成课程、教材和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和计划。德国在欧洲乃至世界上是较为发达的国家,之所以现代经济发展迅速更多的得益于教育。体育同样伴随着教育的发展逐步形成独特的体系,德国体育课程、体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对中国现行的体育教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中国体育发展的过程中,体育教育的目的、体育教育的思想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普通高校体育在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教学大纲等基本上是模仿苏联的[1],它对促进中国高校体育课程建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到了20世纪50年代虽然我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国家在极度困难时期,但我国的高等教育仍在稳步发展。1966—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国的高等教育停止不前,体育教育也处于瘫痪状态。1977年教育部等4部委召开了会议,标志着中国高校体育教育全面恢复课程建设,进入了正规发展轨道。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高等教育和体育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2002年8月教育部在总结教育的基础上,颁布了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这标志着中国高校体育改革又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是一份重要的指导性文件,它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 德国体育教学模式分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在重建和发展过程中得到了英国美国在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援助[2]。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后,德国国民经济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了欧洲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德国经济的发展也为学校体育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同样,德国的高等教育、学校体育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各种体育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应运而生,并进入了新的理论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结构化阶段。体育教法向体育学法的变迁,运动(sports)教育一词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体育教育在实践中形成了3种流派:拓展运动项目流派,不断开发运动行为流派及突出运动体验和参与的流派。这三种流派在德国的高等体育教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反映在不同阶段、不同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它对德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1 拓展运动项目流派

该流派教学模式出现在德国20世纪70年代前[2],其内涵就是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运动项目,培养学生运动兴趣,提高运动技能。其中重点突出竞技体育项目和健身体育项目,就是在教学中教授相关运动技术,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这些运动项目技术,再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练习和发展,这也突出了以竞技体育为主的教学内容。但这种模式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很多学生最后还是达不到学习要求。另外,就是以健身运动为主的教学内容,学生可在各俱乐部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进行健身和运动,它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快乐运动,因此,这一形式会受到更多学生的欢迎。

1.2 不断开发运动行为流派

在欧洲流行“新体育”[2],其实质就是降低竞技运动项目的难度和运动负荷,学生寻求适合个体特征和兴趣爱好的项目,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学识、身心、社会交往等能力[3]。德国高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把学校体育俱乐部和社会体育俱乐部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广大青少年自主选择运动项目,在运动中体验快乐。同时,非常重视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家庭体育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积极参与,最终实现行为能力的提高。

1.3 突出运动体验和参与的流派

运动体验和参与流派是目前德国体育教育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2]。该模式的重点,就是强调学生的运动参与,使广大学生积极自觉地参与到各个俱乐部进行学习、锻炼[3]。而且把各种积极的课内活动延伸到课外体育活动中,把体育看着是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很多学生能把学校体育俱乐部和社会各类体育俱乐部有机地结合起来,从中可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和运动快乐。这种课程模式在运动技术、运动技能上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更加重视学生主导性的发挥,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交际能力。真正把快乐体育体现在运动的实践中,为其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2 中国体育教学模式的现状

2.1 学校体育的目的

学校体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他们的体质,并对他们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使他们能够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从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保卫祖国。学校体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1世纪快速发展,在国家发展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体育教育始终贯穿在中国教育中。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深化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在实际工作中要重视、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较好地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建立一种“快乐体育”的思想,使学生的身心能得到全面发展。

2.2 体育课程设置的演进

学校体育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在不同时期先后颁布了《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高等学校体育暂行规定》《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等文件,其宗旨充分体现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体育教育目标。特别是进入21世纪把“快乐体育”的思想体现在体育的教育过程中。丰富多彩的运动项目,不断满足学生对体育的需求。体育课程建设在中国学校体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完善。见图1[1]。

图1 体育课程建设的历史回顾Fig.1 Reviewing the history of P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中国的体育课程设置在不同时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在基础教育上理性改革和健康发展。能用科学的发展观,尊重历史、面对现状、开拓进取、展望未来,能辩证客观地解决课程设置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中国的体育教学在课程设置和改革创新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课程设置日趋合理,课程项目多样,教学方法不断改革。但在培养目标上要从“健身强体”向“身心健康”转变,同时要把运动游戏、休闲体育、防病、防身等内容贯穿在体育教学中[4],真正实现中国学校体育“健康第一”“快乐体育”的目的。

2.3 体育课程模式分析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体育课程一直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单独设置,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二年级,每周体育课2课时。在部分高校三四年级增加了选修课。课程类型从“单一化”向“多样化”的方向转变,逐步改变了单一、呆板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探讨如何满足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方法,向“健康第一”“快乐体育”的方向发展。课程内容推陈出新,从公共体育教学向专项体育教学转变,新增项目不断拓展,如艺术体操、攀岩、跆拳道、野外生存、定向运动等已进入大学的体育课堂。能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教学,逐步打破了闭关自守、僵化的课程结构。

3 结 语

德国体育教学模式在学习形式上较为灵活,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方法能充分体现学生个性、兴趣和爱好,把体验和参与运动放在首位。通过体育运动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把运动中的体验设定在“快乐”这一目标上。德国开放、灵活的教学模式会给中国的体育教学带来新的思考,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把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方法贯穿于体育教学中[2],从专项体育教学向开放式的体育俱乐部方向发展,真正培养学生积极的个性,富有进取精神、勇敢顽强、乐观向上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社会新人。

[1] 苟定邦.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4):19-21.

[2] 姚大义.现代德国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启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59-61.

[3] 高振发.美国、德国体育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58-60.

[4] 佚名.德国科隆体育学院[EB/OL].(2005-06-06)[2010-06-20].http://www.schoolsport.com.cn/info/info.asp?info-ID=13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