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王 慧
(海口市艺术团,海南 海口570105)
当代中国古典舞是舞蹈工作者在继承中国传统舞蹈基础之上,所创建出的能够展示中华古典精神和民族气质的一门年轻舞蹈种类。尽管其只有短短几十年发展历史,但无论是形式内容,还是艺术表现手段,都凝聚着深厚民族文化内涵和审美观念。因此,可以说为了更好的宣扬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当代中国舞蹈艺术,古典舞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历史和现实意义。
中国舞蹈发展历程因为在特定历史时期受到不同文化差异影响,造成其相对特殊性和复杂性,所以当代中国古典舞从本质上来说是对中国传统舞蹈的复兴与再造。中国古典舞作为一种时代产物,回顾它的形成与发展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它在各个时期具有鲜明的特点,而这一特点又与其根源有着紧密联系。中国古典舞之所以被冠以“当代”二字,主要是因为它是当代人对传统民族舞蹈的传承与创新。它最早出现于上世纪50年代,那个时期的古典舞主要是以中国戏曲为载体,包括戏曲的三大支柱之一的京剧和昆曲,而后伴随着武术、芭蕾等多种元素的引入,丰富了古典舞的艺术形式,特别是在此期间,我国于1954年9月6日创建了北京舞蹈学校,该校的创立使古典舞作为一门学科真正意义上走向社会大众,这不仅对当代中国古典舞研究具有重要作用,还为这一学科打下了坚实理论基础,对该学科的未来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此后至文化大革命前的十七年时间里,古典舞进入一个相对平缓发展过渡时期,通过不断借鉴总结戏曲、武术以及芭蕾的优点和长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新中国的古典舞工作者们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在古典舞发展道路上逐渐摸索出属于自己的前进方向。20世纪80年代对于中国古典舞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其标志性进步就是古典舞中“身韵”确立了在古典舞教学实践中地位,这使得中国古典舞发展有了本质上飞跃,让这门古老的民族艺术在顺应时代潮流前提下又焕发出新的活力。如今,在经过半个多世纪几代人坚持不懈努力下,中国的古典舞历经坎坷,已于目前整理出一套相对科学完善的古典舞教学材料,创作出许多优秀的古典舞代表作品及形成一系列古典舞蹈语汇系统,构建起以基训课、身韵课、教学法及舞蹈创作为核心,各组成部分间相辅相成教学体系,并培养出大量古典舞专业人才,为古典舞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舞蹈是展现人内心情感世界的一种途径,在舞台上,舞者通过舞蹈这种艺术形式,运用肢体上舞蹈动作和各种舞蹈姿态,向观众传达着舞蹈的思想内容,这种采用肢体动作和姿态去替代语言的艺术表现手段,使得舞蹈艺术具有更加强烈的形象性和虚拟性,这也是舞蹈与其他表演艺术种类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然而,当代中国古典舞走到今天也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总结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如果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将会对古典舞今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
现在的古典舞剧目无论是从创作形式上,还是从作品内容上,基本大同小异,甚至还有抄袭现象,大量缺乏新意、陈旧老套的作品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很多剧目在创作时总是将情调限制在悲愤环境之中,似乎只有“悲壮”才更能体现出古典舞的精髓,这种局限的创作思维很难让观众对古典舞有一个全面了解,在他们的认知中将古典舞看成是一种“悲”的代表,进而影响到他们对古典舞“美”的感受。由于作品渲染的氛围比较压抑低沉,很多观众宁愿选择去看轻松、欢快的电影也不愿意观看古典舞演出,这就造成古典舞失去了被大众欣赏的机会。
太多商业化元素使古典舞作品主题概念模糊,内容通俗肤浅。往往为了商业演出,故事剧情缺乏寓意,比如一场描述爱情的剧目,只是很简单地讲述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过程,根本没有体现出创作者对爱情的理想和观念,空泛的剧情难以引起观众对爱情的理性思考。此外,在剧情安排上胡乱拼凑,很多时候出现前后内容不一致情况,比如在一个情景开展中,突然乱入一个与剧情毫不相干的表演,这让观众不清楚剧目到底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自然无法从整体上对古典舞作出客观评价。
很多古典舞演员在进行古典舞表演时,重点不是放在对舞蹈意境诠释上,而是过分强调自身舞蹈技能水平,在演出过程中一味地直接套用现代舞技法和古典舞中高难度技术技巧,让舞台变成了跳跃、旋转、踢腿、控腿等技巧的展示平台,使观众误以为是在收看一场武术或者杂技表演。还有一些演员舞台表现力差,动作生硬、神情木讷,无法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出古典舞所包含的文化底蕴和审美特征。
目前,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彼此之间交流越来越频繁和紧密,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大量西方文化涌入对我国本土文化造成了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冲击,如何在世界文化长林中占有一席之地,应对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未来,成为今后中国古典舞发展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身长处与不足,充满信心,发挥优势,肩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担。为此,针对中国古典舞发展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
首先,语言是人类交流、沟通的最重要工具,一个民族在历经几千年文明洗礼后会形成自己专有的语言特性,而在这个缓慢演变过程中也会产生属于本民族的艺术语言,代表着本民族对美的一种追求方式,所以在当前时期需要对现有的中国古典舞这种艺术语言重新进行整理、加工并提炼出更加能够代表中国本土文化的艺术形式,这本身也是对中华璀璨的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让古典舞无论是从教学理论上,还是从体系结构上都更加科学合理化,使经历时间磨砺并沉淀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能够通过好的舞蹈作品呈现在大众面前,争取出现更多像“身韵”这样具有突出代表性的举措,推动古典舞实现跨越式发展。
其次,博采众长,吸取其他舞蹈种类中优点,就如同当初引入芭蕾、武术中技法一样,在古典舞创作中融入更多新颖而又合适的艺术展示手段,在保有古典舞原滋原味精髓基础之上,又体现出顺应时代潮流的先进性,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任重而道远,毕竟在我国幅员辽阔土地上,拥有很多地方特色文明,不是每一种文明都可以和古典舞进行“无缝隙的对接”,如何从众多文明中选取适合部分,这也需要古典舞工作者们要对古典舞有着深刻领悟,同时还要熟知其他多种艺术,将不同艺术按照古典舞标准和方法重新进行排列和组合,形成新的舞蹈语言。
再次,在学习古典舞时,必须要有科学谨慎的态度,一种流传下来的艺术其形成和发展必定是长期艰苦探索与总结过程,因此,我们要从思想上做好吃苦准备,不能存在任何侥幸或是取巧心理,踏踏实实认真学习古典舞知识,在遇到困难时不气馁,在取得成绩时不骄傲,一步一个脚印,像前辈古典舞学者那样,在不断失败中总结经验,在不断摸索中寻求古典舞前进方向,培养自己作为一名古典舞学习者的使命感,把弘扬中华传统民族文化作为自己奋斗目标。
最后,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盲目的“本本主义”,扩展思路,大胆地创新,增强舞蹈表现力,杨丽萍就是这方面典范,她的作品如《云南的响声》《藏迷》等都具有鲜明本土特色,既体现出传统古典舞美感,又采用现代编舞方式,使古典舞这种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给人以耳目一新感觉,这是我们古典舞学习者值得参考和借鉴的地方。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而古典舞作为我国主要的艺术种类之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珍贵历史遗产,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满足人们精神上需求,提高人民审美观念,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尽管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问题,遇到了各种各样困难,但一路走来,正是在逆境中彰显出了中国古典舞顽强的艺术生命力。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哪怕古典舞未来前进道路上充满荆棘和坎坷,只要大家同心协力、不畏艰辛、勇于开拓进取,那么中国古典舞一定会世代相传下去,拥有一个更加辉煌的明天。
[1]张蕊.当代中国古典舞发展中的继承与创新之我见[J].沈阳音乐学院报,2007(1).
[2]吕艺生.舞蹈大辞典[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
[3]杨军.中国古典舞的发展趋势及审美特征[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9).
[4]唐满城.对中国古典舞在新世纪发展的期望[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2(1).
[5]李正一.论中国古典舞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10).
[6]杨光远.浅论舞蹈演员的舞台表现力[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