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李利 四川省凉山州西礼灌区管理处
事业单位在公共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担负着重要社会职能,其资产实物是单位发挥社会公共职能、为公众提供优质服务的物质基础。近些年,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国家不断加大对事业单位的投资力度,各级事业单位加强资产管理变得至关重要。尽管各级单位财经制度在逐步完善,资产实物管理水平有所提升。但一些方面仍存在问题,难以实现预期的资产管理目标,潜藏着风险隐患,甚至已影响到了事业单位资产实物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因此,事业单位应积极采取改善措施,解决资产实物管理中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单位资产管理的质量。
资产实物是事业单位用于完成事业任务、提供公共服务,有物质形态的资产。要想对单位的资产实物进行有效管理与控制,就必须充分了解事业单位资产实物的特点,正确评估单位资产状况,选择适合的管理方法,从而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和效率。从我国事业单位资产实物特点来看,资产形式多种多样,既有非营利性资产,也有营利性资产。例如:业务用房、交通运输设备、电子设备等。另外,资产结构复杂,涉及部门多,覆盖的范围广,资产管理与控制的难度大。此外,事业单位资产实物的数量多、金额大,在单位总资产中占有很大比重。例如,在环卫类事业单位的资产实物中,环卫车辆、机械设备是单位主要资产。
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特殊性,财政资金主要来自财政拨款,资产多属于国有资产。为保障国有资产的增值与保值,事业单位资产实物管理需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
事业单位实物资产的存量、消耗、增量都与资产预算密切相关。因此,事业单位的实物资产要与预算管理相结合,从而实现二者的相互管理、相互制约。例如,资产购置需要在资产预算允许范围进行,不得超出预算定额,不得无预算购置。另外,为维持单位正常运转,需增加资产存量时,要调整相应的预算定额,调节资产预算结构;若资产存量较多,就要减少资产预算,避免预算资金浪费。
2.严格区分资产性质
在资产管理中,要严格区分资产性质,针对不同性质的资产,选择不同的管理方式,确保单位各项资产实物得到有效管控。如,纯公益性资产要统一管理,服务于公众,不能转为营利性资产,要想转为经营性资产,必须由政府主管部门审批。而经营性资产、经营收入必须及时上缴指定账户,将收入纳入单位预算,不得形成账外资产,避免公款私存情况的发生,从根源上遏制违规财务行为。
3.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
目前事业单位在资产实物管理中,很多时候关注的是账面信息及实物管理水平,对资产价值管理不重视。例如,一部分事业单位的土地使用权被寄存在无形资产名下,却并没有对其价值进行记录和评估。这既不利于资产的配置,更不利于资产管理成本的控制。要想合理配置资产,降低资产管理成本,就要将资产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借助价值符号,对不同价值的资产,采取不同管理方式。
1.核实实物资产存量
要想对资产实物进行高质量管控,保证资产实物的安全性与完整性,首要任务是核实资产实物存量。只有摸清资产存量,才能准确编制资产预算,判断是否需要增量。因此,资产实物管理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拟定资产清查方案,定期进行资产核查,对单位占有、使用的土地、固定资产、库存物资进行全面清查,并准确界定产权,核实资产分布、资产实物,评估资产价值,确保账实相符。
2.编制增量资产预算
事业单位资产实物管理中,要想确保实物资产购置经费投向、投量的合理性,就要做好资产预算编制工作。只有加强资产预算编制控制,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存量资产,避免重复购置、资产浪费情况的发生。因此,事业单位要根据资产存量、事业任务、资产需求、资产编配标准限额、经费供给,预测资产经费需求,合理编制资产购置计划和增量资产预算,合理控制资产实物结构。
3.管控资产实物形成关口
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资产形成途径主要是:采购、委托加工以及建设等。但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易诱发风险。因此,事业单位要加强资产实物形成监督与制约,不可无序增加单位资产实物,更不能滥用资产预算。如,资产实物采购必须进行严格审批,制定详细的采购计划,按事业单位物资采购招标相关规定,选择最佳供应商,签订合法采购合同,依据采购预算进行合理、合法物资采购。而且在采购过程中要监督采购的数量、采购的单价、结算的方式,对实物进行验收。
资产实物是事业单位开展工作的必要条件,是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有效利用单位资产实物,充分发挥资产实物价值,才能顺利完成事业任务。事业单位应加强对资产实物的管理,制定明确的资产购置、使用、领用、消耗制度,控制资产实物形成关口,遏制资产实物违规流转行为,便可确保单位资产实物的有效利用,避免资产实物的浪费、流失、闲置、积压,增强事业单位的履职能力。
资产实物管理的关键点是:核实资产实物存量、编制增量资产预算、管控资产实物形成关口。而这些管理措施,可为资产实物的合理配置奠定基础。核实资产实物存量,就可摸清资产底数;编制增量资产预算,就可优化资产结构;控制资产实物形成管口,就可避免资产脱离控制,确保资产账实相符、账物相符。在准确掌握资产状况后,就能基于实际需求对资产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和调用。
事业单位资产实物采购、使用、流转、处置等环节,易发生舞弊行为,属于危险环节。例如,在资产采购过程中,采购人员私自与供应商达成协议、高价采购、采购不合格物资;资产处置过程中,处置人员私自将资产转卖,谋取私利。加强资产实物管控,监督资产实物的管理行为,便可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通过前文分析可知道,事业单位有必要做好单位资产实物的管理与控制。然而,事业单位资产实物管理现状并不乐观,诸多环节都存在不足。为改善现状提出建议,奠定理论基础,本文通过以下四点分析事业单位资产实物管理现状。
由于事业单位的经费主要源自财政拨款,财务压力小,资产实物管理方面普遍存在“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通过了解发现,大部分事业单位没有根据资产管理的需要,设立管理科或设置专职管理人员,资产实物管理多由普通的财务人员兼管或文职人员兼管。而这些人员大多知识结构单一,未接受系统培训,不具备资产实物管理的经验,对资产实物的盘点、核查、验收等工作流程不熟悉,通常只能进行表面管理,导致资产实物管理的漏洞多、隐患多。而且各单位现行资产实物管理制度不严谨,未能有效执行,造成资产实物管理缺乏制度依据。
资产实物管理的目标是:合理配置资产实物,提高资产实物利用效率,为事业任务落实,创造物质条件。然而,很多事业单位对资产状态掌握不及时,资产实物配置不合理,存在“重拥有,轻使用”的情况,资产实物的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在资产实物配置的过程中,缺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验收,没有详细的资产配置、购置、使用计划,经常出现资产实物重复购置、长期闲置的现象。而且对于资产购置、配置、使用等环节,账面信息的处理不及时,账务混乱现象普遍。
资产实物处置的不规范,非常容易导致单位资产的流失,诱发风险,甚至引起舞弊事件。例如,在资产实物报废处置过程中,缺乏严谨申报、审批程序,缺少准确的价值评估,随意报废尚有使用价值的资产,并未按规定上报处置结果,导致资产账面信息不准确、账实不符。另如,闲置资产处置的过程中,未进行有效维护,导致资产实物闲置后持续老化、坏损率较高,资产实物贬值较为严重。
要想提高资产实物管理的质量,遏制资产违规流转,避免虚增、虚减资产,就要加强资产管理内控,让资产管理监督常态化,约束资产形成关口,管控资产使用的过程。然而,很多事业单位未将资产管理纳入内部控制范围,资产核算不规范,资产实物分类模糊,计价不准确,资产内控流于形式,未真正发挥作用,部分资产始终在账外游离。资产管理与内部控制脱节,易滋生腐败问题,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健康、稳定发展。
资产实物管理对事业单位发展与建设有重要意义,关系到事业单位社会职能的发挥,影响事业单位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为强化事业单位资产实物管理的能力,本文针对资产管理现存问题,对资产实物管理提出合理的改善建议。
事业单位要正确认识资产实物管理与控制的必要性,转变管理理念,完善资产实物管理的机制。具体来讲,一方面,事业单位要结合《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和新《政府会计制度》对资产管理的要求,完善资产实物管理的制度,对资产采购、资产处置、资产使用、资产分配做出明确规定,为资产实物管理提供制度依据,减少规则漏洞,从而提高资产实物管理的严谨性。另一方面,事业单位要根据资产实物管理的需要,打破传统管理框架,构建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或设置专职人员,负责资产实物核查、盘点、调配等工作,承担起资产处置的所有业务。配备的工作人员,要熟悉资产实物管理业务,掌握“账、卡、物”的正确处理方法。
为对资产实物进行合理配置,事业单位就要做好资产清查,无论低价值资产,还是贵重资产,都要及时入账,并根据资产的性质,严格划分资产类型,对相关资产实物进行编号、贴签,注明资产是否闲置,建立完整、详细的资产数据库。在资产实物管理中,要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针对不同价值的资产,制定针对性资产实物配置计划,从而充分发挥单位资产实物的价值,避免资产重复购置。在资产实物分配前,要检查实物,建立拨出、拨入明细账,并及时更新资产总台账及使用台账,避免账务混乱和统计不清问题的发生,从而减少资产管理盲区,防止资产实物脱离控制。而在资产回收时,再次进行实物验收,检查资产实物的损坏率,建立损益明细账,做好资产摊销与减值会计处理,提高资产核算质量。
事业单位违规处置资产实物,会侵害公众与国家利益,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因此,事业单位要规范资产实物处置的流程和标准。首先,事业单位加强对资产实物处置的监督,提高资产处置的透明度,要求资产实物处置必须进行上报,严格执行资产处置报批手续,从而提高资产处置规范性。其次,要做好资产实物价值评估。例如,闲置的固定资产处置时,要组织专家工作小组,对固定资产价值进行准确评估,根据资产价值选择适合的处置方式,组织公开拍卖,从而杜绝私自处置行为,最大限度回收资产残值,为单位创造利润。最后,要加强资产处置收益管理,防范营私舞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资产处置收益要根据相关规定,做到应收尽收、及时上缴,上缴集中管理账户,杜绝“小金库”的出现。
内部控制是检查资产管理有效性、约束资产管理行为、规避资产风险的重要手段。因此,事业单位要将资产实物管理纳入内部控制的范围。具体来讲,一方面,事业单位要提高资产核算的质量,定期核对资产卡片,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规定,对资产实物的处置、入账、流转、移交、接收提出明确要求,确保资产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从根源上解决账实不符问题。另一方面,事业单位要明确资产实物管理的责任主体,贯彻“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将资产购置与购置审批职务分离,资产记账与资产验收职务分离。通过权责的明确划分,责任到岗、责任到人,避免出现资产实物管理漏洞时,各级人员相互推诿责任,从而提升各部门、各岗位对资产实物管理的重视,降低资产实物流失率、损坏率。
新政策、新形势下,事业单位有必要做好资产实物管理与控制工作。资产实物管理不善会造成资产流失、浪费,不利于资产实物价值的发挥。因此,事业单位要完善资产实物管理机制,规范资产实物处置流程,加强资产实物管理内控。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