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时代背景下财会专业人才培养及促进机制研究

时间:2024-04-24

李建英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王旭 河北外国语学院

引言

随着2019年,国务院正式下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全国范围内的各级院校开始逐步认识到了职业教育转型的必要性。在这一政策的大力推动下,诸如“1+X”等相关的政策开始逐步与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1+X”强调鼓励学生参与职业技能等级考试,毕业时,除获取毕业证书以外,还要获取若干职业技能证书。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这一要求强调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而从教师的层面来解读这一政策,就给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以财会专业为例,近年来,市场对于财会专业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地升级,传统的核算型人才在现行市场上的需求量在逐年递减。从最新的人才需求调研结果中可以看出,市场对于财务人才的需求逐渐高级化。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这些相对来说较为低端的工作正在逐渐被人工智能设备所替代。财务人员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进行转型升级已经成了一种必然的局面。作为人才培养主要阵地的高等院校,面对时代赋予的新要求,承担起新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机制研究,是每一个高等院校探索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必由之路。

一、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困境

(一)培养模式僵化,课程设置脱离需求

会计这一行业是伴随着社会生产而诞生的,自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高速发展以来,财会专业人才的需求逐年递增。随着会计从业资格证的逐步取消,初级会计师成了从业的基本门槛,社会对于核算型会计人才的需求在逐年减少,越来越多的财务人员顺应时代的发展,开始向管理型人才转型升级。随着智能会计以及大数据概念的提出,具备大数据、Python等相关专业技能的财务人员已经成了市场需求的重要导向。但就目前的整体人才培养情况来讲,大部分高校财会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仍然是传统的课程,例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课程。课堂也仍然是传统的讲授型课堂,人才培养中的实践环节,多以课内实验和定岗实习为主,整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僵化,没有结合新时代背景下人才需求的变革。尽管一些院校已经就课程设置进行了一定的调节,但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虽然课程内容有了一定的前沿理论知识,但整体的课程占比及对应的课堂形式仍然有着很大的进步空间,需要进一步结合需求进行调整。

(二)就业方向单一,缺乏人才返乡引导

新时代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要与时代的大背景相结合。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农业仍然占有较大的比重,是经济发展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自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已经成了我国发展的重要举措。财会专业的人才培养承担着为各行各业输送人才的社会责任。这就要求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以应用型为导向,同时,只有让真正的应用型人才做到“落地”,才能真正落实乡村人才的振兴。但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大部分的大学生在毕业后会选择在城市中进行求职择业,很少有人会选择回到乡村进行就业。长此以往发展,乡村人才队伍缺乏年轻后备力量,必然会导致人才梯队丧失活力,这也是乡村人才振兴战略实施的阻碍之一。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是人才引进机制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引导,没有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职能,帮助学生形成助力乡村建设的情怀。

(三)师资力量不足,难以支持课证融通

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也就是常说的职教20条。这一方案的提出,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时明确指出,到2022年为止,职业院校的教学条件要基本达标,同时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院校要向应用型转变。政策的要求使得各类院校纷纷开始思考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新模式。“1+X”这一概念,也开始在各个层次的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启试点。师资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影响因素,可以说,师资队伍的水平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从目前各个高等院校的师资队伍结构来讲,整体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的现象。高校教师的整体发展方向主要以科研为主,大多数老师从事的都是基础性理论研究,从事应用型研究的教师整体数量较少。虽然教育部等相关部门一直强调双师型队伍的建设,但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职称晋升等相关事项都需要考察教师的科研成果,因此,大部分高校教师还是主要将精力放在科研上而不是提升自己的实战能力。教师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不足,对于行业一线所需要的技术掌握不够,就会导致教师队伍的整体应用能力偏低。那么这种情况下,想要将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与“1+X”证书考试进行有机的结合,达到课证融通的目的,就会遇到根本性的阻力。

(四)校企合作不深,难以深度产教融合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法脱离市场而独立运行的。首先,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需要展开大量的市场调研,这种调研的主要数据来源于一线市场需求、用人单位的反馈、毕业生的建议以及同类院校的经验。其中市场需求和用人单位的反馈对于人才培养来说是有着重要影响的。其次,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实践,无论是课内实验的设计,教学案例的选择,还是社会实践的锻炼,这些环节都需要用人单位的实际参与。纵观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企业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展开深度的校企合作对于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院校虽然跟多家单位都达成了人才培养的合作协议,但实际上真正做到校企深度合作的单位并不多。大部分的企业与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都是停留在表面,尤其是对于一些人文社科类的专业,深层次的产教融合根本无法实际开展,对于财会这些涉及商业数据的专业,更是如此。因此,就需要高等院校直面这一问题,寻找一条适合的校企深度合作的新思路。

二、新时代背景下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在新时代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机制的探索,需要的就是对于人才培养思路的调整,对于各个环节进行重构,将新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同时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上进行适当的调整。

第一,根据人才需求调整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专业教育模块是专业人才培养中最为重要的环节,这一模块包括了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以及专业选修课这三大板块。新时代背景下,市场对于财会人才的需求方向有了变化,高等院校就要及时根据人才需求进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结合市场的人才需求增加相关课程,例如,在专业课程中加入财务共享、大数据在会计中的应用等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相关专业能力。

第二,结合岗位需求创新实习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内实验、社会实践以及课外科技活动等板块。市场对于人才需求的变革必然会导致岗位需求的调整,人才培养过程中,就要及时调整相应的板块,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此外,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专业技能大赛,通过“以赛代训”的形式,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第三,将课程思政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爱国爱岗爱家乡的人文情怀。党的十九大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了重要部署,提出了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大学生,作为青年人才,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使命,高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理应在这一政策的引导下,输出一批优秀的人才,真正落到祖国的一线去,扎根家乡,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传递相应的价值取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和良好的价值观,将课程思政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三、新时代背景下财会专业人才培养促进对策与建议

(一)打破传统模式,重构新型课程体系

新时代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应该与岗位需求相贴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首先,需要将课程体系进行重构。针对这一点,已经有部分院校开始进行探索,创新性的将职业技能证书考试所考察的内容与学历教育的课程设置进行融合,例如,将“1+X”证书考试的内容与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结合,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避免在重复性的内容上浪费过多的时间,同时也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证书考试通过率。其次,就是教学方法和课堂模式要相应作出改变。传统的讲授型课堂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真正做到工学结合,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将翻转课堂、慕课等形式引入课堂,打造丰富的教学资源库,通过课前预习、课上创设实践情景、课后高质量的复习巩固等多种渠道,打造形成高质量、高效的课堂模式。

(二)加强价值引导,助力乡村人才培养

乡村人才的振兴离不开本土人才的培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要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根本作用,助力乡村人才振兴机制,因此,必须要将乡村振兴战略与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逻辑与路向进行高度契合。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要结合乡村人才需求进行适当的价值引导。具体得讲,首先,要加强乡村学生的招生数量,从源头上确保人才培养规模,结合乡村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专业技能。其次,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本土情怀和建设美丽乡村的价值取向,逐渐降低高校毕业生“向城”的趋势,鼓励学生参加“三支一扶”等项目,真正将人才兴乡落到实处,培养出“下得去,有作为”的专业人才。最后,可以将科研项目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展开科技助农相关项目研究,将科研与生产相结合,让项目落地,激发学生扎根基层组织建设的内驱力。从各个层面与角度,助力乡村人才培养。

(三)强化师资队伍,外引内培双师人才

正如前文中提到的,不管从课程模式重构,还是从学校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师资队伍的建设应该成为新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问题的重中之重,正如梅贻琦先生提出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应用型人才培养下,师资队伍的打造,不是单单的从职称结构、学历结构进行优化,而是要从双师型队伍打造入手,提高教师的实战经验和专业技能,主要从两个角度入手。首先,是从外部引进。在师资队伍的打造中,要适当引进具有行业一线经验的教师,例如,从事过一线工作的会计师、经济师、注册会计师等。其次,是从内部培养。目前,各个高等院校引进的大都是博士毕业或硕士毕业的毕业生,青年教师在师资队伍中的占比比较高。对于这一部分青年教师的培养,应以专业技能的形成为主,积极鼓励教师参与挂职锻炼、实践调研、应用型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在学校整体的政策上,应该对于双师型教师有一定的激励政策,例如,提高双师型教师的课题费标准,或对于具备专业技术资格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等。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

(四)深度校企合作,多种模式强化实践

新时代背景下,智能财会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并且要做到熟练应用。要想达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就需要有充分的实践平台。针对这一思路,高校可以采用多种模式进行实践平台的打造。首先,可以与相关企业合作建设智能财务实验室或实训基地,通过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打造企业需要的人才。其次,可以采用师资共建的方式,让具有一线经验的企业人员走进课堂,帮助学生更好的形成职业技能。最后,可以展开科研共建,借助高校的科研优势进行技术研发,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通过多种模式的深度合作,强化实践平台的建设。

结语

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相应的变化。近年来,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也凸显出当今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该充分展开社会调研,根据行业一线的需求并结合国家的相关战略培养人才。想要改变当前的人才培养现状,就要从多角度出发,科学的、系统地调整人才培养思路,结合恰当的教学方法,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打造对应的课堂模式,才能在发挥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的同时,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