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沈英,邬役心,冯蔚
(上海市金山区亭林医院内三科,上海,201505)
脑卒中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一直居高不下。研究资料显示,脑卒中患者如不采取相应措施,其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概率为30%~40%,偏瘫严重者发生风险更大[1],发病后轻者影响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严重者可出现血栓脱落而引起肺栓塞,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有效预防脑卒中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备受医护工作者的关注。深静脉血栓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消除危险因素、及早预防可显著降低其发生风险。如能对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估,从而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则将大大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近年来有研究者认为采用中文版Capini 评估表、Autar 量表对脑卒中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进行评估,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3]。关于在风险评估基础上联合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效果鲜有报道,本研究对近年来收治的脑卒中患者采用Autar 量表风险评估,总结联合预见性护理的应用体会,旨在为脑卒中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案构建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采取便利抽样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234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17 例。①对照组:男80 例,女37 例,年龄50~75 岁,平均(59.3±7.8)岁;SDS 评分(62.32±5.13)分,SAS 评分(67.66±6.24)分;疾病类型:脑出血54 例,脑梗死63 例;合并症:严重肺部疾病5 例,慢性心脏病20 例,静脉曲张5 例,下肢水肿22 例,恶性肿瘤4 例;②观察组:男78 例,女39 例,年龄52~78 岁,平均(58.8±7.5)岁;SDS 评分(63.31±5.11)分,SAS 评分(68.53±5.78)分;疾病类型:脑出血55 例,脑梗死62 例;合并症:严重肺部疾病6 例,慢性心脏病21 例,静脉曲张4 例,下肢水肿23 例,恶性肿瘤5 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均经临床明确诊断,符合脑卒中相关诊断标准[4];②生命体征平稳,入院治疗前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诊断无深静脉血栓形成;③治疗依从性较好,能配合各项护理干预。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神经系统疾病;②入院后24 h内出院或死亡;③病情突然加重。
1.3.1 对照组 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并采取常规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干预措施,如主动或被动功能锻炼、健康宣教等。
1.3.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Autar 量表进行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
1.3.2.1 Autar 量表风险评估 ①评分内容[5]:该量表主要针对年龄(0~5 分)、体质指数(0~4 分)、创伤风险(此项为术前评分项目,1~4 分)、特殊风险(1~4 分)、活动(0~4 分)、外科手术(1~4 分)、高危疾病(1~7 分)共7 项内容进行赋分评价,将每项内容评分结果累计相加得总评分。②风险等级标准:总分≤10 分为低级风险,11~14 分为中级风险,≥15 分为高级风险。③评估时机:所有患者入院24 h内进行资料采集,包括病史、手术史、外伤史等,查阅实验室及影像检查资料,依据Autar 量表评估方法进行首次风险评估和危险等级划分;总分≥15分者依据病情变化进行动态评估,至少每3 d 进行一次风险评估;总分<15 分者则每周进行1 次风险评估,或依据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及时给予重新评估。每次评估后依据不同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预见性护理方案。
1.3.2.2 预见性护理方案 依据患者的Autar 量表不同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预见性护理措施,并依据后续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护理方案,详见表1。
1.4.1 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均在住院期间干预1 个月,干预后2 周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患者双下肢进行检查,排查疑似深静脉血栓症状或体征者,诊断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统计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1.4.2 精神状态 干预前后分别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ve scale,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价患者的精神状态[6]。其中SDS 量表含精神病性情感症状(2个条目)、精神运动性障碍(2 个条目)、抑郁的心理障碍(8 个条目)、躯体性障碍(8 个条目)共20 个条目,各个条目得分之和为总粗分,总粗分乘以1.25 取整数部分为标准分,标准分总分范围为25~100分,以53 分为分界值,53~62 分为轻度抑郁,63~72 分为中度抑郁,>72 分为重度抑郁;SAS 量表包含躯体疼痛、呼吸困难、惊恐、焦虑、乏力、睡眠障碍等共20 个条目,该量表粗分、 标准分计算方法同SDS 量表,标准分总分范围25~100 分,以50 分为上限参考值,>50 分诊断为存在焦虑症状,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焦虑越严重。SDS 及SAS 信效度研究[7]表明,其Cronbach's α 系数均在0.80 以上,本研究预实验的信度系数分别为0.811 和0.807,内容效度在0.95 以上,信效度较高。干预前、后每次发放问卷234 份,回收234 份,问卷回收率均为100.00%,合格率100.00%。
表1 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等级及预见性护理方案
1.4.3 住院时间 记录并比较两组脑卒中患者的住院时间。
数据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干预前、后的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与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干预后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见表2。从表2可见,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对照组入院后7 d 内发生血栓3 例,7~13 d 发生10 例,第14、17 天各发生1 例;观察组仅在入院后第17 天发生小静脉丛血栓1 例。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精神状态比较见表3。从表3可见,干预前,两组SDS、SAS 得分均高于上限参考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SDS、SAS 得分显著下降,分值均在上限参考值以内,精神状态基本处于正常水平,且观察组的SDS、SAS 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表2 干预后两组脑卒中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 (n/%)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32.62±8.60)d,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43.20±9.2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82,P<0.001)。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向老龄化发展,脑卒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患者数也呈规模化增长,对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以及工作效率都提出了挑战,同时脑卒中患者之间病情严重程度相差较大,其存在的深静脉血栓风险因素也各不相同。因此,有效评估脑卒中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对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重要价值。近年来,临床对深静脉血栓的潜在风险及其致病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认为发病机制为:血液在机体深静脉中出现非正常凝结,从而引起静脉管腔阻塞,进一步阻碍静脉回流而致病。而从该病形成的病理学角度来看,血流减缓、 静脉内皮受损以及血液的高凝状态是目前公认的三大主要致病因素[8]。曾丽等[9]研究显示脑卒中患者是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发病后多会出现肢体瘫痪,从而导致其肌力下降,下肢血液血流缓慢;同时脑卒中患者活动能力下降,长时间固定一个体位则导致血管持续受压,严重影响其血液回流;脑卒中发病后需服用大量脱水药物以减轻水肿,这易引起血容量不足而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因此,如何有效减少或消除致病因素则是预防脑卒中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
表3 干预前和干预后两组患者SDS、SAS得分比较 (分,±s)
表3 干预前和干预后两组患者SDS、SAS得分比较 (分,±s)
注:t1、P1 为两组干预前比较,t2、P2 为两组干预后比较,t3、P3 为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t4、P4 为观察组干预前 后比较,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
时间干预前组别对照组观察组n 117 117 t1 P1干预后对照组观察组117 117 t2 P2 t3, t4 P3, P4 SDS 62.32±5.13 63.31±5.11 1.479 0.141 48.14±3.21 42.37±2.58 15.155<0.001 25.346, 39.568<0.001, <0.001 SAS 67.66±6.24 68.53±5.78 1.106 0.270 51.30±3.27 43.36±4.15 16.255<0.001 25.119, 38.262<0.001, <0.001
3.2.1 预见性护理联合Autar 量表风险评估可显著降低脑卒中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 预见性护理在护理实践中广泛应用,其通过准确、针对性的护理判断和全程优质化护理服务,大大提高了护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0]。预见性护理是依据病变特点及其变化规律对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采取的系统性、科学性护理措施。有不少研究者采用预见性护理应用于脑卒中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中,均取得满意效果[11]。
Autar 量表是国际上较常采用的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工具。梁妮和李春荣[12]报道该量表对预测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风险有重要价值。CHENG等[13]研究指出Autar 量表风险评分与脑卒中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呈正相关。鉴于此,本院对脑卒中患者采用Autar 量表进行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对应的预见性护理方案,结果发现观察组中仅1 例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深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提示预见性护理联合Autar 量表风险评估可显著降低脑卒中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缩短治疗时间。该患者年龄76 岁,体质指数为28.31 kg/m2,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原发性高血压,发病后双下肢严重瘫痪,数次Autar 评估结果均显示为高级风险者,左侧下肢于住院后第6 天出现皮肤温度降低、小腿肿胀及活动障碍等表现,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为小静脉丛血栓,考虑是由于该患者多种高危风险因素并存,且其发病后血压波动较大、 血液的高凝状态持续时间较长,最终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识别及诊断后及时并立即采取了患肢制动和抬高、 间歇性气压治疗等应对干预措施,血栓很快成功消除。研究中发现,Autar 量表包括高龄、高危疾病、外科手术、创伤等可能引起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以此来预警脑卒中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并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同时能够早期识别深静脉血栓,进一步加强预防措施,从而最大程度上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
HAIG 等[14]报道预见性护理后脑卒中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10%,明显高于本研究的0.85%,可能与Autar 量表风险评估的应用有关。Autar 量表风险评估后,护理人员依据患者的不同风险程度采取对应的护理方案,不但可减少护理工作的盲目性,减轻护理人员工作量,而且也使得护理工作更具针对性和预见性,集中精力将有效的护理措施应用于更需要的患者。
3.2.2 预见性护理联合Autar 量表风险评估可显著减轻患者焦虑和抑郁程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脑卒中患者的SDS、SAS 得分显著下降,观察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患者经干预后精神状态基本处于正常水平,这与预见性护理方案中的心理干预密切相关[15]。大量研究显示,脑卒中患者发病突然且预后较差,住院期间患者的心理状态极其不稳定,多数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悲观等负性情绪,不利于疾病恢复。因此,针对Autar 量表评估为深静脉血栓中、高风险者给予心理干预,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焦虑、 抑郁等负性情绪,促进其以积极心态应对疾病。此外,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方案的接受度更高,对护理措施的配合更积极,可能与Autar 量表风险评估基础上采取的预见性护理更符合患者需求,从而使患者对护理效果更有信心有关,而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也对促进患者气血运行通畅、 减少血栓形成发挥了潜在作用。
综上所述,Autar 量表风险评估可为预见性护理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同时在Autar 量表风险评估基础上采取的预见性护理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预见性护理联合Autar 量表风险评估可有效预防脑卒中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促进患者身体康复,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