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点、着力点、根本点、关键点

时间:2024-08-31

王 华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重庆 402160)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是各门课程教师“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有效措施,这一点已经形成共识。近年来,尽管各类高校都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但推进的力度和效果却不平衡。有的领导和教师对课程思政缺乏科学的认识,有的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能力有待提升,有的高校没有完善课程思政的推进机制,有的高校没有健全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等,这些问题都有待深入研究探索并在实践中加以解决。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只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才可能有正确的行动。高校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先弄清楚课程思政“是什么”这个逻辑起点,必须正确理解课程思政的深刻涵义和创新意蕴。

(一)课程思政的深刻涵义

近年来,不少学者对课程思政做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对课程思政的涵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刘宝民[2]认为课程思政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张铨州[3]认为课程思政实质上代表着一种新的课程观;杨国斌[4]认为课程思政是努力发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在系统地讲授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开展思想引领、价值引导、精神塑造和情感激发的教育方式;郑美丹[5]认为课程思政是以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类课程为载体,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过程。

通过对课程思政涵义界定的分析研究,笔者认为,课程思政就是高校为更好实现立德树人目标而采取的一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方式,是除思政课以外的课程教师在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的教学中充分挖掘该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有意识而又润物无声地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使专业课、综合素养课与思政课形成育人协同效应,构建起全员、全课堂、全课程育人格局,从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三位一体”育人目标。

由此可见,课程思政的实质和核心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就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方式。课程思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更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实现教书育人目标,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只有把握住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这个核心点,才能更好地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二)课程思政的创新意蕴

创新是人们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和发展的活动。课程思政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而对课堂教学的一种变革和更新。相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课程思政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载体、队伍、内容和方式上的创新。

一是实现了理念上的创新。课程思政实质上代表着一种新的课程观,是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课程思政实现了全课程育人,使所有课程都发挥好育人功能,让所有教师都担负起育人职责,真正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实现知识技能传授与思想价值引领有机融合,真正做到了***总书记所强调的“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二是实现了载体上的拓展。课程是课程思政的载体,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高校的所有课程可分为思政课、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长期以来,思政课充分发挥了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但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注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缺少注重价值引领和育德功能的发挥。实施课程思政,充分挖掘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都尽力发挥课堂教学的“育德”功能,极大地拓展了课堂“育德”的载体。

三是实现了队伍上的扩大。传统观念认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思政课教师的事。尽管要求教师既教书又育人,但事实上,一些专业课教师和综合素养课教师的育人职责没有履行到位。实施课程思政,使专业课教师和综合素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扩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四是实现了内容上的丰富。高校的思政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5门课程。而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丰富课程思政内容,系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及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五是实现了方式上的突破。通过思政课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显性的教育方式,授课教师旗帜鲜明地表明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态度。而课程思政则是充分挖掘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进行思想价值引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通过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隐性的教育方式,也有少数课程如形势与政策课是显性的方式,所以课程思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是以隐性为主、显隐结合,相对于思政课程的显性方式实现了较大的突破。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完善推进机制

机制是指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它通过系统内部组成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的相互作用实现其特定的功能,其运行规则都是人为设定的,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常见的机制如竞争机制、市场机制、激励机制等。而推进机制是为了确保某项或多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而人为设定的运行规则。完善的推进机制是顺利推进工作的重要保障,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完善推进机制。

课程思政发端于上海,课程思政建设也有“上海经验”可资借鉴。上海市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围绕课堂育人主渠道在课程思政的机制创新上求突破。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组织课程思政难点攻关,总结形成了党政同心、改建同步、显隐同向、师生同行的“四同四步法”,[6]有效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省(市)如此,高校亦然。凡是课程思政建设卓有成效的高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推进机制比较完善;反之,课程思政建设推动缓慢的高校,很大原因在于没有完善的推进机制。因此,高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必须以完善推进机制为着力点。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切实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领导,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各地、各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督查检查。各高校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自身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因此,应从以下两方面推进课程。

(一)省级教育部门要统筹推进

课程思政建设的“上海经验”告诉我们,要在本省(市)所有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育部门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的主动作为、积极推进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是出台指导文件。根据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结合本省(市)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出台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是在全省(市)高校同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教育部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比如,上海市在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专项计划》,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江苏省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全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建立课程思政学校层面、专业层面和课程层面三级考核指标体系,促进高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重庆市教委印发了《重庆市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对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作出了总体安排和具体指导。

二是纳入检查考核。跟踪与检查是管理者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是保证有效执行结果的重要措施。要想在全省(市)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加强检查和考核。省(市)教育部门应当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开展专项检查并纳入高校考核,以此充分调动高校党委行政的工作积极性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开展专项检查可每学年定期进行,由省(市)教育部门抽调专业人士组成若干检查组,分赴各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专项检查。高校考核可纳入领导班子考核和绩效拨款考核,并占适当权重。由于高校主要领导都相当重视领导班子考核和与生均拨款挂钩的绩效拨款考核,因而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这两项考核必将引起高校主要领导的足够重视。

三是出台激励政策。出台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涉及高校和教师的一揽子激励措施,必然有利于充分调动高校和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助于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可开展省(市)级课程思政建设示范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课程思政建设示范院(系)、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课程思政教学名师、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精彩案例等评选,可将其纳入全省(市)高校“双一流”建设、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可将其作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高职院校“双高”计划等项目遴选、经费分配和考核评价的依据,可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列入省(市)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等的立项指南,可将省(市)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项目直接立项为省(市)级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并申报省(市)级教学成果奖,可将省(市)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负责人、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等作为省(市)级高校教书育人楷模、教学名师、中青年骨干教师评选的重要条件,还可直接配套经费或进行物质奖励等。

(二)高校党委行政要强力推进

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有利于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将党委的集体决策与校长个人行政负责以及对行政的有效监督结合起来,是最优化的高校管理形式。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强化党委领导和行政执行。

一是高校党委加强领导。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而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校党委要担负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必须担负起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和“政治责任”,切实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领导。要成立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领导小组的组长,党委书记要亲自抓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工作;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研究制定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总体方案,健全组织领导、考核评价和奖惩激励机制,强化工作督查检查。

二是高校行政强化执行。高校党委作出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决策后,行政要抓好贯彻执行。校长要通过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制定课程思政建设总体方案的具体实施方案、具体推进步骤、具体评价办法、具体考核指标、具体奖惩措施等。教学副校长要具体抓落实,定期召开教务处和二级学院参加的课程思政建设推进会议,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检查和督促,确保学校党政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决策措施落实到位。

三是教务部门牵头推进。教务处是牵头组织课程思政建设的职能部门,必须增强抓课程思政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下、教学副校长的指导下、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下具体组织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二级学院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教学例会的重要议题、作为教学检查和考核的重要内容;要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系列培训,推动课程思政元素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要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室”立项,加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评选优秀课程思政基层教学组织、优秀课程思政一线教师、优秀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示范教材、示范课堂,择优建设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等。可牵头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咨询委员会,由教务处、党委宣传部、党委学工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相关人员组成,为二级学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专业指导和咨询。

四是二级学院具体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重心在二级学院。二级学院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组织者和推动者,必须主动承担起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重要工作日程,纳入党政联席会议的重要议题。要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党委行政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高效执行教务处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安排;要通过系统的学习培训强化学院领导和全体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教师掌握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要扎实做好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工作,组织教师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促进思政元素进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案;要加强优秀课程思政一线教师培养,注重优秀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设,培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示范教材、示范课堂;要将课程思政具体工作纳入教师的教学工作考核并占较大权重,将课程思政工作成效与教师的绩效工资分配、岗位聘用、职称评审、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等挂钩。马克思主义学院应当充分发挥熟悉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与相应二级学院建立对口联系机制,指导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教师正确开展课程思政工作。

三、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点:强化考核评价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法国古典管理理论学家亨利·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而其中的控制就是检验工作行为是否与计划目标的实现保持一致,以便于及时发现并纠正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保证目标的实现。要实施有效控制,就离不开考核评价。考核评价历来是开展工作的有效指挥棒,高校强化考核评价可以说是抓住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

(一)把握考核评价的主要原则

实施课程思政建设考核评价,目的是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控制,这就需要建立健全有效的控制系统,也就必须设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原则,这些原则是教学部门评价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重要依据。课程思政建设的考核评价必须围绕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核心点、提高立德树人成效和人才培养质量这个落脚点来进行,应当遵循如下三条主要原则。

一是政治导向原则。开展课程思政的目的是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这个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打赢意识形态斗争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因此,对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必须坚持鲜明的政治导向,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领导地位、是否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否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是否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批判错误思潮、是否敏于发现学生的不当言行并及时指出和批评教育。

二是注重过程原则。高校对学生的教育是全方位的,“十大育人”都在不同程度发挥作用。就课程思政而言,也是多门课程同时发挥育人功能,要单独考核某一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比较困难的。因而,对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应重在过程、兼顾结果,要看二级学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措施,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情况、开展课程思政相关培训情况、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考核情况等;要看课程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具体过程,促进课程思政元素进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案情况、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情况、课堂教学中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融合情况等。

三是主体多元原则。课程思政建设的考核评价可以多维度、多主体开展。对二级学院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考核评价,可由校领导、教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教学督导、教师代表等主体来实施;对教师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可由二级学院领导、教学督导、教研室主任、学院内的教师、所授课学生等主体来实施;对学生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即是对课程思政效果的评价,可由二级学院分管学生管理的领导、授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同班学生、实习或就业单位导师等主体来实施。

(二)明确考核评价的重点内容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的考核评价更是一个复杂工程,但考核评价必须把握其中的重点内容,才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对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的考核评价无疑应当聚焦到各门课程教师的课程思政效果上,具体可从实施课程思政的目标、过程、效果等维度入手,重点应考核评价以下五个方面内容。

一是目标明确度。***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做好新时代青年人才培养工作要做到“六个下功夫”,这就为我们指明了判断标准。因此,要考核评价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否明确、正确,就要看是否引导学生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是否引导学生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是否引导学生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是否引导学生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是否引导学生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是否引导学生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二是元素挖掘度。课程思政要发挥更好的育德功能,必须着力挖掘各门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不同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元素是不同的,所以不能简单以挖掘量这个绝对值来进行判断,而应该用挖掘度(挖掘量与蕴含量之比)这个相对值来评价。

三是内容融合度。课程思政是以隐性教育为主,强调教师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自然无痕”地进行价值引领,在课程内容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也就是看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否有机融合,融合度越高,育人效果也就越好。

四是舆论引导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务必遵守意识形态的相关要求,正确开展舆论引导,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教师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新近时事政治;要敢于批判和抵制错误观点和错误思潮,敢于同不当言论作斗争,达到激浊扬清、扶正祛邪、凝聚共识的目的。

五是效果达成度。要对照目标评估课程思政实效与预设目标之间的接近程度,是对课程思政结果的考核。课程思政的效果最终要在学生身上体现,某门课程的教学工作结束后育人效果怎么样,学生的思想、认识、品德、言行有没有积极的变化,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了多少,最终归结为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课程预设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三)构建考核评价的指标体系

要有效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考核评价,必须构建完善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是由表征考核评价对象各方面特性及其相互联系的多个指标所构成的具有内在结构的有机整体。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都是分层次的,根据考核内容的复杂程度,有的分为三级指标,有的分为四级指标。笔者比较赞同文学禹、韩玉玲所构建的四级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7]

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首先要设计好评价要素,也就是一级指标。根据前文所述考核评价的主要原则和重点内容,可考虑设置教师、教学、课程、学生、社会5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面又可以设置若干个二级指标,也就是评价要点,比如“教师”这个一级指标下可设师德师风建设、课程思政素养2个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下面又可设置若干个三级指标,也就是考核评价的具体内容,比如“师德师风建设”这个二级指标下可设以德立身、依法施教、敬业乐业、关爱学生、协同育人、示范作用6个三级指标。每个三级指标下可设若干个四级指标,也就是具体考核点,比如“依法施教”这个三级指标下可设认真学习法律法规、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自觉运用法律法规、教育学生守法用法4个四级指标。

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点:提高教师育德意识能力

***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人是事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毫无疑问,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因素。然而,由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全面推行时间较短,多数教师在课程思政意识、课程思政能力、课程思政动力上都存在明显的差距。因此,高校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

(一)切实增强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高校教师要自觉担负起育人职责,首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有机融入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之中,切实增强课程思政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是强化教师的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身教重于言教,应当学为人师、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教师要更好地挑起“思政担”,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以自己的模范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自身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引领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三观”,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感化学生心灵、播撒真善美的种子,以扎实的学识技能激励学生求知求真、成长成才,以宽仁的爱心真心抚慰学生的心灵。

二是强化教师的育人担当。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支撑。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师是高校教职员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当作自己的光荣使命。教师要力争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共产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学生全面发展的引路人,为立德树人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三是强化教师的育德意识。我们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把育德放在首位,正所谓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离不开“十大育人”,而课程育人是“十大育人”之首,教师自然也成为育人和育德的主体和骨干。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教师通过课程思政强化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就能更好地担负育人使命、挑起思政担子。

四是增强教师的育人动力。由于立德树人的成果不易显现、不便评估、不好量化,因而课程思政在教师绩效考核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部分学校没有构建起完善的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体系,也没有将课程思政的业绩与绩效分配、岗位聘用、职称评审等挂钩,这就导致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上的源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高校要健全完善考核评价和奖惩激励机制,充分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和主观能动性,才能更有效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二)切实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

高校教师要担负好育人使命,必须具备较强的育德能力。教师的育德能力是指教师不必依靠特定教材而是根据社会需要教育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能力。同样,高校教师要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就应当提升自己的课程思政能力。

一是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素养。教师作为传道者必须首先明道信道。课程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价值引领,自己必须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高校可通过校院两级专门培训、发挥思政课教师的带动引领作用等方式,帮助课程教师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基本特征、基本内容,提升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能力。

二是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能力。课程思政就是要求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所授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该课程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实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引领价值的目标。可见,教师对于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挖掘程度会对课程思政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要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必须要提高其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能力。教师可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通过从专业知识点中发掘思政元素、研究教学内容包含的哲学思想、从学科发展史或大师成长史中挖掘思政元素、从失败教训或警示案例中挖掘思政元素、与学生讨论专业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等方式提升自己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能力。

三是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内容融合能力。课程思政是教师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校园特色文化等内容“自然而然地”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之中,最终实现“润物细无声”式的育人目的。教师不能简单地在讲授课程内容中“突兀地”增加一些思政课的内容,也不能在授课时“生硬地”增加一个与教学内容毫无关联的案例或者故事。因此,教师必须要将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融会贯通后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同时树立德业。

四是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能力。教师要取得课程思政的良好育人效果,必须提升自己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能力。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思想状况、知识技能、所思所盼,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提高教材的把控能力,要选好教材,要用好教材、对教材结构、内容、重点了然于胸,能结合教材挖掘本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能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调整;要提高教案设计能力,要明确思政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养目标,要设计好教学组织和教学环节,使思政元素和课程内容“浑然一体”;要设计好教学方法,提倡结合新媒体、新技术采用翻转式、交互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