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创新策略

时间:2024-08-31

谭 银

(天津职业大学,天津 300410)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先后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教社科〔2018〕1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教社科〔2018〕2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教材〔2020〕6号)等文件。密集的会议部署和顶层设计文件的出台,昭示着党中央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工作前所未有的重视。

***总书记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了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具体要求,即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以及坚持“八个相统一”,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

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也是决定思政课实效性比较关键的一个方面,就是教学话语形态和体系的创新。教学话语体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载体,是影响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最直接因素和重要保障。因此,要在明确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内涵要素的基础上,理性客观地分析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的现状和面临的现实困境,明确创新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探索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创新策略。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内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是一个由话语主体、话语客体、话语表达方式和话语语境等要素构成的有机统一体。话语主体是指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根据主体间教育理论,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话语主体,两者之间是独立的主体关系,具有平等交互性,共同构成教学话语体系的核心。话语客体是指以教材为主体,同时包括需要实时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具体来说,是“对所需讲授理论的科学内涵、理论体系、基本观点的概括性、规范性、权威性的表达,以学术话语、文本话语为主,较为抽象与理性”。[2]话语表达方式一方面指主体之一的教师输出话语客体的方式,包括教师的言说模式、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媒介手段和教学方法等;另一方面指主体之二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性或参与互动的表达方式。话语表达方式作为输出思政课话语客体的重要载体,是教师实现教材文本话语向教学话语转换、进而将作为话语客体的教学内容有效传递给另一主体即学生的关键。而语境则是一切话语的出发点,思政课教学话语同样是在具体的语境中生成并发挥作用的。教学过程中的话语语境创设,对教师主体有效进行话语内容的传递和阐释、学生主体对话语内容的有效接受和内化,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四个构成要素相互作用,共同统一于思政课教学活动当中。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面临的现实困境

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无论是在教学方式革新,还是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可度和获得感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和长足的进步。但是,就目前的现状来看,高校思政课堂上的“低头族”仍然较为普遍存在,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来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的输出效果欠佳,尚待进一步完善,以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高学生“抬头率”,切实实现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具体而言,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面临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话语主体间平等性凸显不够,导致难以构建持久的良性互动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中,教师和学生是独立且平等的话语主体,通过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话语交流,构建起持久的良性互动,最终达成一种相互理解且彼此信任的关系,并在这种平等和谐的话语交流模式下有效达成教育目的。然而,在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话语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有效凸显,更多的时候还是教师在“独白”,单向的话语输出最终形成的仍然是“说”与“听”“灌输”与“接受”“说服”与“被说服”的关系。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和以“独白”为主导的话语交流模式,会大大降低学生参与课堂的意愿和投入课堂的热情,进而降低学生的自主探究积极性和相应的探究能力。最终,因难以构建持久的良性互动导致话语沟通受阻,基于话语内容的共识也难以达成,入脑入心的教学实效更是收效甚微。

(二)教师的话语转译能力无法满足思政课话语客体的特殊性要求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教材〔2020〕6号)中明确了各学段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文件对于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也做出了安排和部署,提出要“持续开展课程教材一体化研究,每门思政课教材内容、不同学段及同一学段各门思政课教材内容的相互关系研究,教材文献资料、学术话语、表述方式、呈现形式研究,以及思政课课程与教材、教学评价之间的互动研究等,促进思政课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与针对性、生动性有机结合。”[3]

大学学段最新修订的2021年版思政课教材较之以往的文本话语,在编排体例和呈现形式等方面都做了大幅度的创新,生动性明显提升。但思政课教材无论如何修订,其反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坚持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的本质特征不能变,这就决定了思政课文本话语的宏大叙事方式、极具理论性和抽象性等特点均不会变,这些都对教师的话语转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的困境在于,教师即便对教材文本话语已经把握得较为深刻,在将其转译为学生喜闻乐见,易于理解、认可和内化的教学话语时仍然显得力不从心。尤其是对于意识形态较强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转译时更是谨小慎微,仍以理论性地阐述和解读为主。这难免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获得感不强,“低头族”便也成了难以避免的现象。

(三)教师的话语表达方式无法满足“00”后学生对思政课话语输出的期待

前文提到,教师的话语表达方式包括教师的言说模式、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媒介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教师的话语表达方式是思政课教学话语输出实效最直接的影响因素。从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的访谈调查和学生集中评教反馈情况来看,除了大家基本达成共识的教学方法、话语媒介等因素外,教师的语音、语调、语速和语言风格也是影响思政课话语输出实效和学生获得感的重要因素。“00”后的学生作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思想开放活跃、视野宽广,主体意识和表达意愿强烈,并且习惯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表达和呈现方式。

当前,虽然许多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加入了音频、视频等较为生动和直观、具有感观吸引力和冲击力的话语表达元素,相较于过去仅采用单一的幻灯片和语言形式的话语表达方式已大有改观。但是,在具体素材的选取、配合话语内容的设计和转译以及最终话语的输出风格和言说模式方面,还是存在脱离“00”后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需求和语言风格习惯的不足,不能满足“00”后学生对思政课话语输出的期待,难以引发学生持久的注意力和对话语内容的自主思考与共鸣,最终影响思政课的教学话语实效。

(四)教学过程中对话语语境的忽视导致话语输出信度不强

话语语境是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的重要构件,它的作用在于为话语内容提供直接而生动的现实诠释和支撑,进而有效增强话语内容的信度。话语语境包括宏观上的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和微观上的教学语境。在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评价与建议中,反映较多的问题是希望教师能够多结合时政和社会热点,结合现实事例来阐释理论,答疑解惑、帮助学生纠正思想认识偏差和误区。这从侧面反映出当前的思政课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对宏观话语语境和微观教学语境创设的忽视,从而使教学话语充满理论逻辑推导和阐释的说教色彩,而丧失了形象化、生活化解读的“人间烟火气”,加大了思政课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从而弱化了思政课教学话语输出的针对性和信度。

三、新时代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基本原则

新时代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治引领和人文关怀协同并进

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创新,一方面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系统而又富有创造性地贯穿于其中。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正确认识自身的时代定位,主动承担起自身强国一代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热情和决心,这是保证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的政治方向,确保其政治引领力始终不动摇的理论前提。另一方面必须始终坚持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的人文情怀,如增强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之情、热爱传播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之情、感恩父母亲友师长之情,以及引导和帮助学生培育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完善健全的人格精神等。

(二)坚持植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现实社会的巨大变革及其所呈现的时代特色,是创新话语体系的现实基础。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创新,必须植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呈现时代特色、聆听时代声音、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聚集时代问题、引领时代走向,在实践中不断地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善于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发现创新点、挖掘新素材,汲取相关的话语理念、话语主张、话语范畴,使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始终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生生不息、持续不断的发展态势,始终保持不竭的创新之源。

(三)关注学生需求与避免“泛娱乐化”相统一

在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的过程中,教师将具有高度政治性、理论性、专业性而又精准凝练的思政课文本话语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和认同、符合当代“00”后学生话语接收和表达习惯的教学话语时,一方面要关注和满足学生对话语输出的期待与需求,调整话语表达方式,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图片、案例、视频等话语媒介,对文本话语进行有效的补充阐释,以弥补文本话语相对晦涩、抽象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因一味迎合学生喜好而过度追求趣味性,使思政课教学过度娱乐化或“泛娱乐化”,降低甚至丧失思政课的政治性、理论性、价值性和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功能,进而弱化学生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创新策略

时代背景的巨大变化、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教育理念的持续革新以及教育对象的活跃自主,都要求高校思政课在坚持守正创新中加快改革步伐,适应时代需求,不断提升教学实效,切实彰显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功能。就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而言,应通过重塑话语主体关系、增强教师对文本话语的转译能力、优化话语表达方式以及善用话语语境增强话语信度等策略,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协同效应和输出实效。

(一)重塑话语主体关系,构建主体间持久的良性互动

***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讲话中强调,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4]当前的“00”后大学生,主体意识、表达欲望和参与意愿都很强烈,大学思政课堂上教师应该创设和提供形式多样的对话和讨论机会,如组织专题研讨、课堂实践展示、开展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让学生发声,回应学生的观点质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认知,在与学生的平等交流中发挥主导作用,构建起主体间持久的良性互动和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而提升教师对学生的感召力和学生对教师的认同度,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自主学习热情。

(二)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增强教师对文本话语的转译能力

思政课的任务是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这就决定了思政课文本话语是不断更新、不断丰富的。思政课教师对文本话语的转译能力一方面取决于教师对最新版本的教材体系、结构、内容的系统把握和对党和国家最新政策和会议精神的领会情况;另一方面取决于教师自身整体知识体系的广度和深度。教师广博、扎实的专业理论素养是掌握并转译思政课文本话语的基础和必要前提。因此,高校要着力加大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力度,切实为思政课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提供支持。思政课教师自身也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随时为自己“充电”,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切实增强自身对思政课文本话语的转译能力,推动抽象晦涩的文本话语向鲜活生动的教学话语的有效转换,使学生真正能够对教学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优化教学话语表达方式,弥合师生话语代沟

教师教学话语表达方式的优化可以从话语媒介和言说艺术两个方面着力。一方面将幻灯片放映、图片、视频、音频、思维导图等传统话语媒介与虚拟仿真、VR技术、线上红色主题展馆等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话语传播方式充分结合,满足学生对新技术和多元课堂体验的需求,提升思政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通过运用学生熟知的网络新词、生活话语,采用通俗易懂、耳熟能详的比喻和故事,来增强思政课话语表达的趣味性;同时根据话语内容调整表达时的语气、语调、情绪和节奏感等。辅之以生动的表情、真挚的情感和适当的肢体语言运用,来增强话语言说的艺术性和感染力,从听觉、视觉、情感体验三个方面增强思政课教学话语的亲和力,拉近思政课堂与师生之间的距离。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努力,不断弥合师生间的话语代沟,以提升思政课教学话语表达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充分利用话语语境,提高教学话语信度

话语的信度离不开语境的支撑。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运用宏观话语语境和创设微观教学语境来构建话语内容的有力支撑系统。一方面,从不断变化且日趋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合理选取热点问题和素材,从蒸蒸日上的国情党情民情中选取贴合文本话语的时代事例和素材,进而通过有力的国际对比来有理有据、深刻细致地彰显和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优势,切实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认同与自信。另一方面,通过采用问题探究、互动研讨、情感体验等教学方法创设微观教学语境,使学生在主动探究、思辨明理、沉浸式体验的过程中增强对文本话语的理解和领悟,提升思政课教学话语的信度,进而增强思政课的教学实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