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将“思政育人”融入“5+3”一体化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4-08-31

王 嵘,靳建亮,陆春城,张永杰,苗登顺

1.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系,2.公共卫生学院职业医学与环境卫生学系,江苏 南京 211166

临床医学专业“5+3”一体化是我国培养卓越医生的一种新模式。自2015年开始,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全面调整为“5+3”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即5年本科阶段合格者直接进入本校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的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阶段[1]。“5+3”一体化学制是医学教育质量提升的一种尝试[2-3]。对具有较好生源基础和较高培养要求的“5+3”一体化学生而言,虽然在临床技能训练方面有所侧重,但科研素质的培养不容忽视。随着国家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工作,科研创新能力已成为评价高等医学院校和医院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培养学生的科研自主性,驱动学生科研能力建构和自主探索的主动性,本质上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形态及体制、生态和运行机制的实践要求[4]。2017年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建立科研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发挥科研育人功能,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培养师生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临床专业“5+3”一体化医学生是新时代担负健康中国使命的中坚力量,理应抓好他们在校期间职业技能和价值观的养成,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引导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将“思政育人”融入临床医学专业“5+3”一体化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意义

大多数本科生在进入高校前接受的是应试教育,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5]。而受传统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医学高等教育,除研究生教育外,整个教学过程大都仍以课堂教育为主,重视考试成绩,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6]。考试、竞赛、论文、就业等是检验大学生学习效果与水平的重要环节,需通过层层考验且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在这样的压力下,部分学生易出现一些急功近利的行为和想法[7];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学业、未来和人生价值体现感到迷茫和缺少自信。另一方面,当前在校大学生基本都是“00”后,他们是伴随互联网长大的一代,具有更鲜明的独立性、自主性、选择性,较易受到不同社会思潮的影响,容易具有较强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倾向等。而现今大学生的人生黄金时期,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期相吻合,其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因此,加快加强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医学创新人才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科研实践活动是培养以上能力的重要载体。重视医学生科研精神构建,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将“思政育人”工作尽早全程全方位贯穿于医学生科研实践活动十分重要。正如《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

二、将“思政育人”融入临床医学专业“5+3”一体化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路径探索

要将“科研育人”工作落地生根,就必须提供行之有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以南京医科大学为例,自招收临床医学7年制学生以来,学校就很注重他们的科研实践,对于临床医学专业“5+3”一体化医学生,更是在他们进校开始基础医学学习的第一年就配备了导师[8]。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入校的前两年是在基础医学院学习,凭借基础医学院独特的科研教学优势,针对临床医学专业“5+3”一体化医学生在科研实践活动中的认知和需求,结合全国样板党支部的建设工作,人体解剖学系以党建带团建,开展了以“成全式科研育人”为主要特征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探索。“成全式育人”理念的提出基于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学生,以人为本,不断充实和发展教育主体性内涵,是教育发展不变的主题。”“成全式育人”的核心为人,是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个体差异,最大程度精准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而非淘汰和竞争。教师基于成全的理念在教育中将更能关注到学生的情感、意志、需要等非智力因素,尤其是对需要的关注与发掘,为解决传统教育所未能解决的学生的主动学习机制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办法[9]。“成全式科研育人”旨在按照学生的品质素养、学习能力及个性化特点,靶向培养以尽可能地全面提升他们的科研品质、素养、思维和能力,而不仅仅是将其培养成高素质的劳动力。近年来,学系通过加强队伍建设、构建风清气正的实验室文化、充分挖掘和多尺度打造科研平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科研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引导等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注重思想引领、强化责任担当

思想是行动的基础,思政教育需要贯穿在学生培养培育全过程。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肩负着培养德术并举型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中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思政育人”工作要靠教师去落实,教师是教书育人实施的主体,也是教学科研的第一责任人。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决定立德树人的成效。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的教师才能更好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道路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因此,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本科生导师队伍的创建尤为关键。学系充分发挥教工党支部的思想引领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员教师为先锋,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为宗旨,实施本科生导师负责制,选配思想素质硬、专业技术能力强的教师组成专业化本科生导师团队。人体解剖学系教工党支部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政治理论学习,为教师补精神之“钙”,旨在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和领航作用,引导教师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和民族精神的传承者。不仅关注学生学术能力的成长,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尤其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人格养成。“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为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架设了桥梁,有效增进了本科生与导师的连接。通过科研实践活动,学生可以近距离了解导师做人做事的态度,感受到导师“严谨务实、勤奋钻研、坚忍不拔”的科研品质和科研精神,而导师自身的思想动态、学问品行、人生态度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甚至是深远的影响。在尊重、理解和关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师生共同体,让教师更易理解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把传授知识和解决学生思想困惑结合起来。

(二)加强学风建设、营造文化氛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强调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高校应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增强诚信意识,养成良好学风,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实验室作为思政教育的“第二课堂”,是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影响学生成长的关键环境因素。学系通过党风建设引领学风建设,成立了“医梦起航”党支部书记工作室,以“中国梦引领医学梦,医学梦融入中国梦”为工作指导思想。每批本科生进入实验室时,实验室首先召开科研学风建设动员会,旨在帮助学生端正科研动机,强调在科研实践活动中应做到立德为先、诚信为本、严谨求实、开拓创新,应把热爱科学、探求真理作为毕生追求,而不是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应立志将自己的所学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筑梦路上,文化先行。唯有打动人心,思政育人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实验室文化可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等[10]。精神文化是实验室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安全、健康、快乐、求真”是本实验室的精神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主张。在制度文化建设上,编制了详尽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使实验室的每一位师生在开展科研工作时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在环境文化创建上,以感恩“志友”为抓手,医学伦理教育馆、生命科学馆、“厚德园”遗体捐献纪念网站和感恩“志友”橱窗为阵地,将尊重生命、感恩“志友”人文精神塑造成为学系特色文化,使其成为科普宣传、生命教育和向医学生、医务工作者及社会宣传责任、奉献、大爱精神的先锋窗口。实验室还设立了党员示范岗,每一个实验平台的管理由一名党员教师主负责,一名研究生携一名本科生协助管理,共同形成思政育人与科研实践相融合的环境氛围。在行为文化上,制定了实验室行为公约,突出“安全、平等、尊重、鼓励和支持”。强化实验室的文化建设,让学生在求真民主、积极进取、团结互助的实验室文化和团队精神中成长,引导学生服务社会和科研报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搭建科研平台、构建育人体系

要形成行之有效的以“科研育人”为主要特征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搭建一个符合国情,有先进思想引领、有支撑保障的人才培养平台。借助学科党建和科研优势,人体解剖学系探索建立了以党建政治与教学科研一体化为主导,以“成全式”科研育人理念为指引,以切实贴合院系实际支持系统及保障机制为依托的多方向、个性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科研实践平台,制定并健全了规范化带教管理制度和细则,为“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进入实验室提供充分的条件。

1.搭建科研平台,提升科学素养

充分发挥学系承担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项目以及全国样板党支部的优势,实施“党建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双带头人导师制,构建“成全式”科研育人体系,推动科研启蒙教育,关爱医学生健康成长。“成全式”育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每位“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的导师由党性修养和专业素养“双高”,且有国家级或省部级课题研究经历的党员教师担任。这有助于教师发掘学生的特质和兴趣,因材施教。导师结合学生感兴趣的方向,帮助学生进行科研选题,并根据学生的作息实际安排制定科研计划,让学生沿着适合自己特质和兴趣的方向进行科学探索,明确培养任务和目标,双方达成一致后,学生即可进入课题组全程参与科研活动。首先了解课题的立项依据,查阅文献,完成课题相关综述的撰写。接着是进行科研实践活动,在科研训练实施过程中,做好“传、帮、带”,从实验技术、数据分析软件的掌握到学会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其中关键的是良好科研素养和研究习惯的养成,小到仪器的规范化操作、维护和保养;细到对每次原始实验数据认真且全面的记录,确保实验数据准确、可靠、可重复。最后是科研论文的构思与撰写,在导师对学生已取得实验结果认可的基础上,由学生先借鉴范文,根据科研设计初步构思和写出文章初稿,着重背景和结果部分。再由导师进行修改、定稿和投稿。科学研究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性的工作,也是一项社会性工作,在科研工作中随处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健康高效的科研平台会给学生带来最直观的体验,学生加入课题组后全程参与科研实践和实验室管理,实现了与科研的零距离接触。同时,通过在平台学习和维护平台正常运行的过程,无形中体会到感恩、尊重、团结、协作的科研精神,而以人为本的科研训练有效增进了师生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这样的科研体验和经历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大有裨益。学生从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有思想有行动的创造者,而教师也从服务提供者转变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导者和帮助者。

2.成立创新创业团队,培养综合能力

《教育部2020 工作重点》指出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敢闯会创”为核心要素,引领高校人才培养范式变革,提升学生“敢闯”的素质、“会创”的能力,建立新的人才质量观、教学质量观和大学质量文化。参加科技竞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对其今后的医学生涯有重要影响。结合创新创业大赛,学系积极动员鼓励本科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实验活动和申报创新科研项目,成立科技创新指导团队,从队伍组建、选题设计、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和帮助。实践表明,通过亲身参与,学生可以充分体验到课题从申报、立项、实施到结题的全过程,一方面锻炼了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和掌握在高度、深度和广度等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这在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提升了学生自主进行科技创新的自信心。近年来,党员教师指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奖励,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3.探索院校合作,构建基础临床联合实践基地

医学知识和临床诊疗思路正不断与时俱进,只有将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充分结合,才能真正推动医学教育和医学诊治技术的发展。为了培养学生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科研思维,同时给临床专业教师创造基础研究平台,学系和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合作成立了临床应用解剖学实训基地,探索基础与临床互动培养模式。学系定期邀请临床一线医生给学生开讲座,介绍专业相关的最新诊疗动态及存在的科学问题,启发学生科研思维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今后研究生阶段的专业选择。

三、将“思政育人”融入临床医学专业“5+3”一体化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思考

推进“科研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在顶层设计上统筹布局,也需要师生认同接受、自觉践行。

(一)加强顶层设计,科学建构育人体系

从学校、学院层面组建科研育人小组,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合理可行的“科研育人”政策和培养方案,充分发挥思想引领和政策导向作用;组建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本科生导师队伍,夯实育人基础;科学设计思政教育有效融入科研实践教学的教育内容;制定符合社会发展和高校实际的育人评价体系,有效实现科教协同育人常态化建设和持续化发展。

(二)构建完善的思政育人培养保障体系

思想保障。发挥身边榜样的力量,推进榜样和典型示范引领,定期邀请著名医学专家、教授走近学生进行讲座交流,利用新媒介讲好师德故事,加强内涵式培养,为青年学子引领科研之路,帮助他们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将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将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理想信念内化于心。

平台保障。整合科研资源,推动学校各级科研基地向本科生开放,加强基础与临床结合,搭建合理课程体系,将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纳入教学培养方案,建立基础导师与临床导师“双导师”制,组织创新创业大赛,为本科生投身科研实践创造有利条件;加强师资建设,如定期开展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与基础医学院教师联合授课、基础与临床教师的联席授课等。

激励机制保障。设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专项经费及奖学金等,鼓励支持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和国际交流。采用课内成绩和课外综合评价结合机制,把参与科研实践活动的论文专利等成果及各类科技竞赛获奖和荣誉,均纳入奖学金评定细则。将教师指导学生科研训练、创新创业竞赛等纳入年终绩效考核,以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加入本科生导师的队伍。

医学是科学的,也是人文的。通过将“思政育人”理念融入“5+3”一体化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实践过程,引导本科生尽早全程参与到科研活动中,通过实境体验,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有效推动既有高尚品德,又有真才实学的社会主义医学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