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五全”育人模式的构建

时间:2024-08-31

陈凤单婷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90后”大学生,如何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成长关键期辅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是思政教师、学生辅导员等需要研究的课题,更是院校负责人、系科负责人、专任教师、管理人员等都要面临的问题。针对高职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360度大熔炉式的模式——“五全”育人模式,即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课程、全媒体”的“教育场域”育人模式。

一、思政教育“五全育人”的历史脉络

1950年8月召开的中国教育工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三育人”要求。这是国家首次将育人途径由课堂教学拓展为教书、管理、服务三个层面,肯定了教书不仅是教师的事情,还是整个教学管理与服务系统都应共同参与并潜移默化地发挥隐形育人作用的事情。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界逐渐形成了“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理念。“全员”强调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育人作用;“全方位”提出通过校园文化、学生社团、技能竞赛等途径,丰富育人的形式和内容;“全过程”提出育人应贯穿学生从“进校门”到“出校门”的整个过程。

200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2016年***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指出:要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的长效机制。

集合一切资源、调动一切力量,集中为育人服务,“教育域场”的教育理念逐渐被教育学者广泛认可,并在高校及高职校进行实践推广。不少学者在“三全育人”基础上结合目前信息化及网络教育的作用及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加入“全媒体育人”和“全课程育人”,提出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课程、全媒体”“五全育人”模式。“五全”育人的核心理念是将育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育域场”潜移默化育人,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教育。

二、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五全育人”的内涵

“五全”模式探索人人、处处、时时、事事的“五全”育人模式创新,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媒体、全课程,强调全面“大熔炉”的教育合力。“五全”育人模式如图1所示。

全员强调育人的主体性,各级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理论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专业教师、专兼职辅导员、班主任、教辅人员、学生家长、后勤服务人员、用人单位人员等都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全员参与、言传身教的“大思政”教育。全过程强调时间的延续性,学生入学前、在校及毕业后进行全时段教育,根据不同阶段培养任务各有侧重,入学前侧重学业、职业观的引导;一年级侧重政治导向教育、文化素养、爱国教育;二年级侧重道德品质、职业素养提升;三年级侧重职业道德、职业态度教育;毕业后侧重职场心理、抗挫能力的培养。全方位强调育人手段和内容的丰富性,通过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多种手段,用学生熟悉和喜欢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全媒体强调流媒体和互联网的育人作用,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全课程强调“课程思政”的作用,让各类课程都能与思想政治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让每门课程、每一堂课都育人。

图1 “五全”育人框架图

三、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五全”模式构建

1.打造“全员”育人格局

(1)领导有效推进“全员”育人。院系领导积极贯彻全面育人理念,自上而下推进。领导为课程建设、教书育人把握正确方向,积极组织教师和管理人员召开专题会议,讨论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动员全体教职员工充分认识到“师生命运共同体”,自身与学生培养质量是密切关联的;以谈心、听课、反馈等方式引导一线教师的课程教学,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制订相关考核、考评制度,向育人功能倾斜;树立典型人物和实例加以推广;以学生为本,规范流程,制订制度,唤醒教师、管理、服务人员育人意识等。

(2)职能部门实施管理育人。职能部门积极支持和参与到思政教育中来,制订以“学生为本”的相关措施和政策,保证育人的规范性和政策导向。如宣传部可根据热点问题、学生困惑问题开展专题研讨,在展板、网络、校刊等平台进行宣传和教育;学工处可配合思政主题,开展同一主题的社团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并切合中心思想,将活动系列化、常态化;人事处加强思政理论课教师授课水平的提升,积极鼓励教学改革,开展教职员工的育人意识培训,提升育人意识和业务水平;教务处修订相关课程标准及评价标准,逐渐将育人环节引入课程内容,并以合适的方式进行量化评价和考核。

(3)后勤部门做到服务育人。后勤部门通过优质的服务发挥服务育人的作用。学生在干净、优雅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体会到被尊重、被关心、被爱护,增强主人翁意识;学生住得舒心,学得专心,过得称心。

(4)建立家校联系机制。建立学情常态报告机制,将学生在校情况、成绩情况、班主任意见等以正式的方式反馈给家长,告知班主任和辅导员联系方式,进行网络联系和电话联系,让家长和教师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

2.推进“全过程”育人工作

(1)每门课程教前、教中、教后的全过程育人。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观念,掌握新技术、新方法,追求思想创新、理念创新、教学创新,思政课和专业课程并不止在课堂的40分钟,还需在时间和空间上外延。线上线下的沟通、辅导,创造性地进行课程改革,推进课程项目化。丰富教学形式、内容,增加互动和实践环节。

(2)每件事情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是情感基础,教师付出真心,出于对学生关心、爱护进行的教育,才能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以“仁爱之心”为出发点,教师以身作则,身正为师,学高为范,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全程关注,有效、及时和学生沟通,注意学生的思想、学习和心理状态。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加强先进理论的学习,提高工作水平,亮出自己的观点,对热点事件加以正面引导。

(3)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离校的全过程管理。根据学生不同阶段侧重不同,一年级安排和组织专家、领导和企业家对大一新生“说专业”,并以“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班团干部培训”、学院“青马工程”为抓手,由点及面开展思政教育、爱国教育等活动。二年级通过社团活动、暑期社会实践,积极开展各级各类的专业技能比赛、创新训练,以社团为抓手,以赛代练,强化“匠心”精神、职业素养等。三年级学生遇到的困惑和抉择较多,择业的压力、焦虑,思想和心理的辅导需求增加,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和建议,加强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并给予实际的帮助,如开设就业辅导平台、就业专题活动等,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等。

3.强化全方位育人

(1)文化育人。目前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多而杂,很多活动的开展处于学生自发组织的状态,能力培养的指导性不强,协作性和延续性较弱,寓教于乐的活动屈指可数。要拓宽思路丰富校园文化内容,多方联动,打造系列化、常态化、精品化的校园活动。定期召开名师讲座、文艺晚会、体育竞赛、公益活动等,不求高大上,只求学生的广泛参与和高度认可,各个高校通过有目的导向、有侧重指导,慢慢打造和积累属于自己学校的传统节目、特色社团、品牌活动。

(2)实践育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课本学来的知识、道理和自己亲身体会的感悟和情怀是完全不同的,许多学生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支教活动和公益等活动,在活动中树立了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除了德育实践,作为职业技术院校占比较重的专业技能实践也应该发挥育人的作用,专业实践教学增强专业技能的同时,应渗透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在教学过程中高标准严要求,将精益求精、爱岗敬业、持续专注、守正创新的精神言传身教,体现在每个环节、操作和规范中。文体实践增强体质,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同时也要加强育人保障,使实践育人落到实处,并由制度进行固化形成体系。

4.全课程育人

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每门课程都发挥育人作用。上海交通大学校长、物理学家张杰从“热力学第二定律”讲起,用严谨的公式推导,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自信从何处来”。发掘课程的育人价值并开发相应内容,采取合适措施,把隐性教育做足做深,如:临床医学在教学中贯彻“大医精诚、医者仁术”的思想;体育课教师可以将挫折教育、团队精神、规则意识融入课堂;工科专业课可以把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爱国教育穿插在特定章节,了解中国工业发展状态和前景,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发展联系起来,树立爱国、敬业的理念。进行相关教学和评价制度的改革,将育人环节列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逐渐将育人成果作为教学效果考核项。

5.全媒体育人

“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技术革命,正在加速重塑我们的社会和世界”,对于思政教育与舆论引导,尤其是青年群体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有深远的影响。在校大学生都是“网络原住民”,伴随着互联网长大,要抓住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新方式、新途径、新机会,变挑战为契机,占领互联网高地。构建和丰富互联网思政教育资源,除了建设在线课程、网络课程、网络资源,重要的是必须改变灌输式、宣讲式的授课和互动模式,否则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教育内容却被学生选择性忽视。因此教育方式必须与时俱进,用学生欢迎、容易获取、移动终端容易操作的通道、平台传输给学生,并进行反馈和互动。通过网络课程,“两微一端”,将碎片化信息、互动性单元、活力流媒体的方式,用活力语言、浅显易懂的图表快速传达主题,保证思政教育资源的点击率;增强线上线下师生沟通,方便的平台和通讯软件使线上沟通更容易,也更受学生欢迎通过线上、线下反馈,线下的沟通交流,灵活性考核,切实巩固教育成果,考察教育效果,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率。

[1]蒋广学,张 勇.强化“全环境育人”理念推动网络思政教育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4(22).

[2]吴强,等.“四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3(31).

[3]董永祥.高校“四全育人”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的构建[J].党政干部学刊,2013(10).

[4]肖映胜,吕学芳.“五全育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创新思路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0).

[5]邓 晖,颜维琦.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上海探索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N].光明日报,2016-12-12.

[6]阜阳师范学院:创新实施“六位一体”实践育人模式[N].光明日报,2017-11-10.

[7]喻永均.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以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5(4).

[8]付军龙.“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育人的探索与实践-哈尔滨师范大学“四全育人”工程建设的特点、经验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2).

[9]曲建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仁爱之心[J].思想教育研究,2015(2).

[10]孙熙国.育人重在全过程全方位[N].光明日报,2017-1-17.

[11]胡 飒.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2).

[12]魏雅婷.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以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4(6).

[13]丰 捷,柴如瑾,晋浩天.爱上思政课[N].光明日报,2017-8-15.

[14]佚 名.关于教育,这是***的最新思考[EB/PL].中国网新闻中心,2017.1.2http://www.china.com.cn/.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