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民办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时间:2024-08-31

陈宏寿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惠州 516057)

民办高职是由社会力量举办的高等教育机构,其内涵建设、教学实训设备投入、校企合作成果等方面与公办高职院校相比仍然存在差距,因此,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民办高职更应重视提高专业设置与市场化和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职业岗位对接的契合度。

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

1.校企双方的出发点不尽相同

出发点即初心,校企合作双方之所以签订一纸协议,不是为了增添光环,而是为了通过合作找到实现双赢的可行路径,民办高职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应与区域本科院校、公办高职错位发展,借助企业家办学优势,积极对接市场资源,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适销对路”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对学校来说,较多是想如何充分发挥企业优势,以弥补自身在实践教学方面的不足,从而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而作为订单班的实际推动者——企业,关注点则是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双方对订单班在企业人才储备可持续发展方面缺乏全面规划,因而赋予较高期盼的“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变得比较脆弱。

2.“订单式”人才培养形式大于实质

近年来,我国就业形势比较复杂,高校毕业生总数处于高位运行,但可供企业选择且符合岗位要求的人才还是比较有限,特别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如餐饮、商超等连锁企业。用人单位对基层管理人才需求量比较大,以真功夫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为例,已开设2期“餐厅经理”订单班,合计35人,但由于公司经费预算问题,对订单班学员的投入比较有限,学员涉及餐饮管理的渠道十分有限,以致部分订单班学员在实习结束后选择离开,未能达到预期用人目标,集中实习学生数量的不足和公司经费预算的有限,是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热情不高的主要原因。“订单式”人才培养形式大于实质。

3.校企双方欠缺长远发展规划

在校企合作的交流与接触中,校企双方普遍存在“短期利益最大化”观念,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由于缺乏专业建设经费,很难调动教师参与专业建设的积极性,只能从满足企业当前用人需要方面进行局部教学改革,另一方面,企业一方对现代学徒制、订单班的内涵及开展方式并不是十分清晰,尚未意识到职前教育对企业人才需求及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只侧重于核算投入成本和关注企业短期效益目标,未将“订单式”人才培养纳入企业发展规划。

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模式

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校企共同签订订单培养协议,高职院校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培养所需人才,如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企业诊改课程设置机制和共建校企合作成果等,并以企业冠名的方式实现“适销对路”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真功夫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人人乐集团和惠州市一帆通讯实业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提供一个成长、成才的发展平台,“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优势在于“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企业所需的技能人才,而且为校企全方面合作奠定扎实的学生基础。其劣势是订单班学生是自愿报名组成,学生管理和企业投入缺乏刚性约束,一旦学生主观意识和企业经营效益发生变化,订单班培养工作的持续性将直接受到影响。这种培养模式往往集中在顶岗实习阶段,对专业本身的课程安排不会造成实质性改变,加上自主择业意识的不断增强,一旦学生选择中途退出校企合作企业的用人单位订单班,势必影响企业用人需求,在此背景下,这种不稳定的培养模式势必做出调整。

2.“定向式”人才培养模式

“定向式”人才模式,是指高校根据市场发展需要,引进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并通过合同方式约束校、企、生三方面的权利与义务,确保学生在合作企业直接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企业则通过建设“定向式”人才培养基地,将新员工的培训前移,从而为将来发展储备人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实现高职学生毕业与就业无缝对接,不断提高专业对口率和职业稳定率。如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广东嘉荣超市有限公司签订“嘉荣主管定向班”,5年来约有200名学生自愿参与定向人才培养,合作企业荣获广东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既服务专业发展与建设需要,又为该企业“私人定制”基层管理人才,使学生入学就有就业门路。该模式既能增强岗位技能的锻炼,又能保障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享受同岗位正式薪酬,规范“定向式”人才培养期间的学生教育和合同管理,而这种模式的实现则需要企业和学校共同付出,营造“定向成长”的良好氛围,从而兼顾专业技能学习的针对性和职业岗位训练的稳定性。

3.“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将现代职业教育融入传统学徒培训,学校在选择优势专业和选择大型企业的基础上,实现校企招生招工一体化和校企联合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从近3年广东省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名单获悉,全省共有4所高职院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参与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提供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如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天虹商场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探索“三双四跟五对接”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经自主报名校企考核后,签订“校企生”三方协议,既明确三方责任,又保障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校企合作深度融合。通过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为工商企业管理试点专业的学生打通职业发展通道,在毕业后2~3年内成为零售经营管理人才或职业店长。

三、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路径分析

1.校企同心促双赢是前提

同心的目的在于强化双方的合作基础,作为企业来说,之所以跟民办高职院校签订“订单班”方案,其出发点是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而作为民办高职院校来说,专业设置必须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和紧跟企业岗位要求,其出发点是借助企业资源助推品牌专业建设。在不同版本的校企合作模式中,“一纸合约”的校企合作已过时,而“现代学徒制”的深入与推广,却需要企业高层的重视,只有“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较易被企业接受,因为企业不需为民办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成立专门机构或提供相关配套资源,如挑选双导师、开设云课堂和建立学徒制员工跟踪培养制度等。作为“订单班”推广前期,还需要企业一方采取激励方案,如与学校共同举办专业技能竞赛活动、邀请学生到企业参观和举办企业专场讲座等,多方面让学生了解将来实习与就业的企业,专任教师可采取到企业挂职锻炼、撰写企业管理方案或为企业决策提供咨询等。如我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深圳市友琪便利店有限公司签订第一期“职业店长班”人才培养方案,邀请企业来学校开展专场讲座、邀请学生到公司参观,并请公司高层为学生职业发展建立制度保障。学生在学校储备管理理论知识和树立良好的职业素养,企业在学生离校之前,全程参与学生成长与发展,既锻炼学生管理技能,又能增强学生获得感,校企双方协同育人,充分挖掘学校和企业已有教学资源或教学场景,如将门店选址调查、门店促销和门店供应商管理设计等方案作为真实任务交付学生完成,公司根据完成情况给予考核奖励,促进学生学习技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企业投入筑激励是关键

企业参与校企协同育人和协同就业过程中,不仅需要公司高层的重视与支持,更需要与民办高职院校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订单班项目推进专设经费和落实有关责任人,用实际行动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系统诊断民办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构建“培养定位-岗位能力-课程设置-师资专兼结合”的学习评价体系,在“订单班”一系列培养过程中,校企合作单位已不再需要单纯的实习生,更需要为企业高度认同的未来基层管理人才。

3.学校教改提技能是核心

高职教育既具有职业性又具有高等性,职业性体现在培养的学生不仅掌握岗位技能,还能发现与解决企业生产和管理问题,高等性则要求学生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为后续教育提供可持续发展能力。高职院校教改出发点应立足高职教育二重属性,实行“通识教育+技能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重在启迪心智和知识识培养,引导学生成为高素质的社会公民。而技能教育则根据人才培养规格,设置能力指标(POC)和课程预期学习成果(SOC)两项参考指标,技能教育过程中要求学生学习成果可被量化,系统诊断“课程—能力—岗位—成果”的关系,凡对能力目标没有任何贡献的课程就删除,而对能力目标有贡献的,则根据最优原则,重构每学期课程安排。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基础课“经济法基础”,有一项课程预期学习成果是要求学生能够拟订一份劳动合同范本并对合同进行分类管理。而在专业核心课“人力资源管理基础”中有一项课程预期学习成果是调研公司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实施情况。建立类似这样能放大能力指标的课程设置,建议安排在同一学期,并运用“成果导向”理念推进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因为只有学生受益,学生才主动接受并认可人才模式改革。近三年,我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参加各项专业技能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或社会调研竞赛,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获共青团广东省委2017年度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立项项目1项。

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本实现校、企、生三方面的共赢。作为学校方,根据市场岗位需求调整办学目标,不断提高专业对口率;作为企业,能得到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高的学生,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足够的后备人才;作为学生,不仅具备较高的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也让“技能宝贵”的理论得到最好的诠释。当然,民办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虽处在初级阶段,但只要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让学生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受益,才是真正符合高职内涵建设和适应企业人才需求的培养之路。

[1]何 静,翟树芹,牛玉清.基于DQP成果导向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2017(4).

[2]余景波,等.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

[3]欧志葵.广东连锁50强最低门槛增至9.1亿元[N].南方日报,2017-09-02(第A07版:财富).

[4]陈宏寿.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基于民办高职角度[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6(3).

[5]胡 芳.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黄山学院学报,2013(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