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温 静,童旭旭
(河北经贸大学 文化与传播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我国高校校园文学作为一种文学题材划分,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四”时期。20世纪80年代在朦胧诗的影响下高校诗文社团、学生刊物以及大学生文学团体等蓬勃发展,掀起了空前绝后的高校校园文学浪潮,涌现出了一大批以大学生为主的优秀诗人和作家,中国高校校园文学由此进入繁荣期。这一时期高校校园文学发展之快、影响之大、人数之多,对当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21世纪90年代初,中国高校校园文学有短暂上升趋势,但商业化、娱乐化的冲击使得高校校园文学发展迅速回落。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时代下新媒体的高度发展,新兴的娱乐经济再次冲击了高校校园文学。互联网在给高校校园文学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借助新的传播手段,实现高校校园文学复兴,值得进一步思考和关注。
高校校园文学是基于“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环境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新时期以来对于“校园文学”的解读尚不统一。郑训佐教授认为不管作品内容是什么,只要创作的群体是学生,那么它就算校园文学。[1]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专家学者对校园文学进行界定,但至今尚未有一个业界公认的定义。综合来看,各方对校园文学的定义还没有脱离校园特定环境和学生特定主体的范围。
根据校园文学的相关说法,笔者对高校校园文学作了一个粗浅的概括:高校校园文学是以高校大学生为创作主体和受众主体,以书写大学校园生活和校园情思为主要内容的青春文学。高校校园文学的体裁除了散文、诗歌、小说之外,还有大量的带有校园特色的随笔、日记、日志等,其主要特点是侧重表现高校大学生的理想追求以及单纯诚挚的校园情感,语言质朴清新,人物充满活力,富有青春气息。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而青年大学生作为当下思想最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最强的群体,对使用网络的兴趣更为浓厚。因此,网络逐渐成为河北省高校校园文学发展的最新阵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网络文学的创作中,这无疑使得高校校园文学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传播的时代。许多优秀的河北省高校校园作者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了自我作品的推广并引发关注,但是高校校园文学并未因此迎来真正意义上的转机。
在商业化浪潮和娱乐经济的影响下,当前高校校园文学发展也充斥着市场的气息。功利主义思想在高校蔓延,加剧了高校校园文学的边缘化。部分高校校园文学社团生存状态岌岌可危,高校校园文学刊物发展陷入窘境。根据调查发现,河北省大多数高校的一些文学社团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社员减少、资金短缺、作品总体质量下降等问题。
校园文学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美国新人文主义代表人物欧文·白璧认为,大学的目的就是“在这个量化的时代中造就有‘质’的人。”[2]高校校园文学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学活动、学术讨论催生出一种积极向上、生机勃勃、探索求真的校园文化氛围,而一所大学恰恰需要这样一种文化氛围。大学生长期受这种文化氛围的浸染和熏陶,也更容易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气质、有理想的人,高校校园文化精神层面的建设也将得以发展。
高校校园文学是文学事业的生力军。在当代文学史上高校校园文学一度占有重要地位,很多知名作家在大学校园就开始了较为正式的文学创作。例如云南大学的于坚,中国人民大学的王小波,北京大学的西川、海子、曹文轩,山东大学的韩东,复旦大学的肖水、陈先发、许德民,吉林大学的王小妮,上海大学的郭敬明等。可以说“高校校园文学是文学人才的摇篮,也是文学创新的试验田。”[3]因此,重视高校校园文学的发展可为当代文学发展积累人才力量,有利于推动文学事业的进一步繁荣。
高校校园文学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4]文学创作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对高校大学生综合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可促使大学生广泛阅读经典,不断学习理论知识,深入了解生活,关注社会所发生的一切,思考社会生活所存在的问题,从而完成自我成长。在这个创作过程中,高校大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提升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文学创造力、审美情趣和精神境界。[5]
互联网是一个信息的海洋,网络媒体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和共享度,为高校校园文学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然而,当前河北省高校校园文学爱好者和社团对线上征文征稿、线上沙龙等文学活动的信息收集能力较差,难以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推介高校校园文学作品(见图1)。
作品发表率不高的首要原因是投稿渠道的匮乏。在对荒原文学社、三原色诗社等高校社团的调查中发现,在正规刊物和专业平台上发表过作品的文学社团社员占比较低。58%的受访社员表示不知道往哪里投稿,22%的社员表示有过投稿但石沉大海。作品发表率不高的另一个原因是高校大学生投稿针对性不强,格式不规范。由于不同报纸杂志的定位不同,其收稿内容、要求也不一样,这就要求投稿者有一定的针对性。《中国校园文学》杂志编辑张佳伟说:“《中国校园文学》的收稿一般情况下都有一定的字数要求,过多过少都不利于版面排版。作品的内容不仅要积极向上,投稿的格式也非常重要,编辑每天需要处理大量稿件,格式不符合要求会影响工作效率,被弃稿也就十分正常。”①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深度发展,电子书这种有别于纸质期刊的新型文学载体应运而生。电子书的产生顺应了时代发展,充分利用人们的碎片化时间,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知识。根据当当网2018—2019年电子书的销售数据来看,电子书的读者已经逐渐超过纸质书的读者。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学的纸质刊物由于内容的局限性和发展的滞后性,生存状况更为艰难。目前,河北省大部分高校学生刊物处于停办或艰难发展中。
三原色诗社负责人孙亚芳认为:资金不足是社团刊物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以某高校《仰望星空》为例,该刊是由境垣诗社主办,由于资金不足导致印量小,刊物仅赠阅于部分社团人员和投稿者,《仰望星空》对校园整体文化建设产生的显性作用无法完全凸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该校团委对刊物的支持力度进一步降低,刊物从季刊变为半年刊甚至一年一刊。除了客观存在的资金问题,社团刊物还存在着内容固化、创新不足和受众面小等问题。
受娱乐经济和商业化等多重社会因素影响,当前校园文学成为众多娱乐形式的一种,并且是日益边缘化的一种。当前高校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学习功利性和目的性十分明确,即为升学和就业服务。因此,投身于各种实用性的证书考试便成为了他们的首要选择。此外,能够增加学分的校园工作经历和竞技比赛是他们另一个优先选项。[6]
图2数据显示,近年来河北省高校校园文学社团招新人数持续降低,高校校园文学创作主体的流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校校园文学社团发展进入疲软期。此外,高校文学社团自身运营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也是高校文学社团衰落的重要原因。在活动形式上,高校文学类社团长期以线下征文和交流活动为主,活动形式单一,创新不足,没有有效利用互联网优势对传统文学活动形式进行升级创新,导致文学活动宣传覆盖面小、趣味性和影响力较低。
在经费和招生上,河北省高校文学社团资金一般来源于新社员缴纳的社费,高校团委和学院极少向社团投入活动资金。在现实困境下,大部分文学社团过度依赖于新社员缴纳的社费。因此,以降低门槛等方式招收社员争取社团收入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不仅没有解决高校校园文学社团发展的危机,反而降低了高校文学社团的积极影响,最终导致高校校园文学社团的存在形式大于意义。
在人才培养上,大多数高校文学社团缺少系统的培养计划。一方面因为社员稳定性不强,高年级社员流失严重,缺少连续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社团创作上以老带新为主,但受自身水平的局限,这类文学课程质量较低,无法系统培养出校园文学人才。在“大学生对高校文学社团发展满意度”调查问卷中,67%的高校文学社团社员表示所在的文学社团没有系统的培养计划。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文学创作不再是单纯的“精英文学”,逐渐成为了一种“平民文学”。对于只有文学冲动而缺少指导和社会关系的高校大学生来说,互联网平台是其突破文学体制防线的一把钥匙,为其提供了发声和自我展示的平台。高校大学生应积极利用互联网优势收集文学活动信息,积极参与线上交流,不断提升个人创作能力和水平。高校文学类组织也应建立网络平台,扩大线上宣传,推介高校校园文学作品。同时,利用线上优势对传统文学活动进行再创新,再升级,把线下阵地和线上阵地结合起来,实现高校校园文学从传统媒介向网络媒介的跨越。
在互联网时代下,人们每天阅读网络文字的时间远远大于线下阅读。因此,将高校校园文学期刊推上网络势在必行。但是,走向互联网的校园文学期刊决不能简单成为纸质版刊物的复制品,必须结合网络平台特点和读者个性化需求找到特色发展之路。高校文学社团可以基于热点话题发表贴近校园实际的文章,引领校园新思潮,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校校园文学线上期刊不必拘泥于原有的整本模式,要善于利用人们碎片化的时间发布精要内容。采用多种方式升级刊物,例如在推送的诗歌、散文等作品中插入个性化的作者原声朗读、读者原声朗读、作者说等音视频内容,提升读者的审美感受力。要善于利用网络优势为作者和读者搭建交流平台。让读者可以实时评论和作者互动,这种互动可以打破纸质版刊物读者和作者的障碍,使得作者更容易了解到读者的困惑,读者也更容易了解作者的思想,甚至能对文章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充分调动读者的参与性。
此外,由于电子刊物在传播上更为广泛和迅速,它能够突破原本校园刊物受众的局限性,可以被读者快速转载和分享,极大地增加读者受众,从而走向更为广阔的社会舞台。在这种传播方式下,优秀的校园文学作品有机会被广泛关注和阅读。毫不夸张地说,互联网时代使校园作者“一夜爆红”成为了可能。校园作者如果能在网络上收获一大批网络读者,势必引起一些书籍出版商的重视,使其作品出版成为可能,校园作者也将实现从校园作者到校园作家的华丽转身。
很多报刊杂志都有专门针对大学生的专栏,高校应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相关报刊建立联系,把高校校园文学刊物上优秀的文学作品推荐到各级各类杂志。这种高校与杂志社的两级对接可以使校园文学作品走出校门并引发关注,能够极大地推动大学生文学创作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推出校园文学新人。在这种模式下,高校还可以通过定期邀请文学杂志编辑或地方文联、作家协会成员来校开展讲座,为校园文学爱好者创作和投稿提供指导。同时,高校应积极引导和教育校园文学创作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创作理念,结合时代精神和文学传统走上正确的创作之路。
从目前河北省高校文学社团的发展来看,大部分文学社团存在人数少、资源匮乏的问题。因此,高校团委应认真调查校园文学社团发展现状,对于同类性质且发展较差的文学社团进行合并重组,打破“小家小户”单打独斗的文学社团发展局面,使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得以集中发挥作用。
文学社团干部是文学社团发展的主心骨,决定着文学社团的发展走向。因此,不仅社团内部需要“以老带新”的传承培养,高校也应该把社团主要干部纳入学生干部培养计划中。高校社团主管单位需要建立有效的社团干部竞选制度,加强对候选人能力的考核与筛选,选拔必须公开透明,不能“私相授受”。文学社团负责人既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也要有一定的领导能力,始终保持对文学的热忱和敬畏。
与其他技艺类、实践类社团相比,高校文学社团要求相对较高,招收社员人数有限,社费收入较少。因此,高校团委及社团指导单位应结合实际情况给予一定资金扶持和政策支持。高校文学社团自身也应该积极谋求发展,通过优质活动提高社团知名度和影响力,寻求社会力量赞助。
当前,河北省高校文学类社团普遍自身实力不足,活动局限于校内,与外界沟通交流较少。从长远角度来看,“园中创作”限制了河北省高校校园文学的进一步发展。[6]因此,河北省高校文学类社团应顺势而为,整合地区高校文学社团资源成立区域性大学生文学团体。区域性大学生文学团体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实现社团之间的创意共享、资源共享、经验共享和交流合作,也有利于合力拉取资金赞助,扩大活动影响的覆盖面,增强河北省校园文学的整体影响力,推动高校大学生积极创作。以河南省高校文学社团联合会为例,其覆盖河南省98所大学,建立了12个地市分会。该联合会充分整合区域高校文学社团资源,先后举办多项大型征文比赛并主办了《河南高校文学》和《卉苑文丛》系列丛书,同时联合元诗歌基金为上百位校园诗人出版个人诗集。这些举措极大地促进了河南高校校园文学创作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河南高校校园文学的发展。[7]
近年来,人文学科逐步受到高校的重视,但就文学创作而言并没有在大学校园得到切实的推动,大部分高校虽然重视对大学生文学理论的培养但缺少对文学创作的训练。高校要敢于转变单一的考核评价模式,把理论和实践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对于创作型的学生可以采取以著作或作品换学分的模式,打破应试教育的禁锢,鼓励个性化的文学创作。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高校教师也应注意发现好的文学苗子,因材施教,并为其创作发展提供帮助和指导。
时代的发展变化对高校校园文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勇于肩负文学责任和文学使命,端正写作态度,怀揣着对文字的敬畏之心。自觉抵制虚无主义和实用主义,杜绝矫揉造作的写作方式,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关注和重视快速发展的社会。例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人民同舟共济、广大医护工作者逆行而上,我们整个国家、社会、民族表现出了极强的坚韧性。高校校园文学创作者可以用文字记录时代,以青年学生的视角记录普通人在这次疫情中的表现和思考。
高校校园作为文学发展的摇篮和园地,汇聚了这个时代思想活跃、文化素质较高的一群年轻人,他们是中国文学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发展高校校园文学不仅可以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语文素养,还承载着孕育新时代文艺接班人的基础性作用。因此,文学界和教育界应该关注和重视高校校园文学事业,重点支持一批优秀文学社团和文学期刊发展,大力扶持高校文学新人,营造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从而推动高校校园文学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
注释:
①2019年10月18日,第十届九零后作家联谊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张佳伟对《中国校园文学》投稿提出建议。2018年10月21日,河北科技大学召开的石家庄市第一届高校文学社团发展交流会“文学社团如何走出生存困境”的讨论发言。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