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付海玲,焦瑞超
(河北经贸大学 学生处,河北 石家庄 050061)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归因与对策研究
——以河北某大学为例
付海玲,焦瑞超
(河北经贸大学 学生处,河北 石家庄 050061)
河北某大学新生和大三学生心理健康普测的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主要受到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的影响。发挥教学活动的主渠道作用,利用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探索心理素质监测体制,建立全方位的心理保障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心理辅导是预防和应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有效措施。
大学生;心理障碍;归因;心理危机
大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殊性及其现实处境使这一群体常常处于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高风险状态[1]。国内许多调查研究发现,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心理障碍一直是造成大学生休学、退学甚至犯罪的首位病因[2-4]。心理障碍不但会给患者本人带来极大的困扰,甚至可能引发心理危机。只有在认真分析当前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现状和成因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做好教育和转化工作。因此,本文以河北某大学在校本科学生为样本,通过对其大一及大三时期心理普测的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当前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
心理障碍(mental disorder)亦称“精神障碍”“心理异常”“心理变态”,指心理、行为显著偏离正常,以精神病性症状、社会功能下降和本人感到精神痛苦为特征的一组疾病[5]。简单讲,就是由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异常现象。大学生心理障碍是指大学生在智能、情感和意志力等方面发展受到阻碍,使其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潜能不能正常发挥,表现为学业失败、人际关系不良、心理感受痛苦、躯体症状、行为异常和社会功能丧失,包括认知及其发展障碍、情绪情感障碍、意志缺失障碍、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神经症及精神分裂症等[6]。已有研究发现,大学生群体中有6.3%~40.08%的学生存在严重心理问题[7-9],其中少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除了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普测是筛选心理障碍的一个有效方法。常用的大学生心理障碍高危人群筛选量表有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人格问卷(简称UPI)[10]。为了解当前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现状,本研究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对大一新生及大三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测。UPI量表的60个项目几乎涵盖了大学生生活中的所有烦恼,从学生对某些症状题作肯定回答的人数多少可以大致看出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哪些普遍性问题,特别是作肯定回答的人数排在前10位的症状题突出显示了学生普遍面临的心理困扰,通过对大一、大三学生选择率排在前10位的症状项目(见表1)进行比较有如下发现。
1.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几种心理问题。一是被强迫观念困扰,表现在对脏很在乎、对任何事情不反复确认就不放心、爱操心;二是人际关系敏感,表现为在乎别人视线、总注意周围人;三是自我认知偏差,如缺乏自信心、缺乏决断能力、思想不集中;四是情绪和意志力问题,如缺乏耐力、情绪容易被破坏。
2.将大三学生与其大一入学时的心理普测结果进行比较发现,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摆脱不了毫无意义的想法、缺乏决断力等问题成为困扰大三学生的新问题,而对父母的期待、思想不集中以及情绪易破坏等问题已经不是大三学生所关心的主要问题。
表1 两次测量选择率排名前10的症状项目
此外,从男生和女生两次测量选择率排名前10的症状项目可以看出(见表2),男生和女生所困扰的问题存在差异。女生在“缺乏自信”“情绪易被破坏”“缺乏决断能力”等题目上的选择率高于男生;男生在“思想不集中”“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选择率高于女生。这说明,女生体验到的情绪情感、自信心的困扰要多于男生,而男生在未来的压力、思想不集中等方面的困扰要多于女生。
表2 男生和女生两次测量选择率排在前10位的症状项目
通过对心理普测中筛选出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访谈,笔者发现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主要受到以下四个方面的影响。
躯体疾病和消极人格是引发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内因。一方面,躯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两个方面共同促成个体完整的健康状态。身患疾病特别是慢性疾病的学生要比身体健康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为躯体疾病,他们的学习可能受到影响,而且情绪不稳定,容易变得消极、低沉,甚至由于无法正常融入集体生活而缺乏人际互动,从而变得孤僻、不合群,进而出现自卑、社交恐惧、抑郁等严重心理问题。另一方面,性格内向、脾气暴躁、偏激等消极人格特征的大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因为具有这些人格特征,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要么压抑自己的感受、积压消极情绪,要么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将自己的愤怒不满指向他人,两种情况都可能会导致伤己伤人的极端事件发生。
家庭是一个人社会化的第一所“学校”,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与其家庭环境有很直接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教养方式。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不良的教养方式会导致孩子形成不良的个性品质,如过于严格、专制的教养方式容易导致孩子形成消极、被动、依赖、缺乏主动性等个性品质,而过于溺爱、放纵的教养方式则导致孩子形成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等个性特点,而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进入大学后,容易在环境适应、人际交往等各方面出现障碍。
二是家庭结构。父母离异、单亲家庭及曾是留守儿童的大学生也是心理障碍的易感人群,这类学生由于较早地经历一些重大事件,缺失父爱或母爱,要么过早地承受过大的压力,要么形成极度的自卑感或极强的自尊心,加之缺乏正确的引导和关怀,进入大学后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三是经济条件。国内已有的研究发现,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且患抑郁症、焦虑症的比例要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11]。当代大学生除了要满足基本的衣食住行开销,也越来越注重人情、信息、毕业和旅游等消费,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滋生了大学生相互攀比的心理现象。一些大学生因为家庭经济条件较差难以满足这些消费需求而产生挫败感、自卑感。此外,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要通过兼职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自身背负了许多压力,不能正确释放压力时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学校是一个人学习知识、提升能力的大熔炉。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代教育理念下,学校教育事实上还是偏应试教育,特别是初等、中等教育注重强化知识的灌输和智力的提升,而忽视了对学生心理方面的疏导与关怀,忽视对其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而,经过紧张的、以学习为主的高中阶段进入相对轻松、以综合素质提升为目标的大学阶段,面对学习方式、学业目标、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低年级的大学生容易出现适应不良,随着年级的升高,人际关系、恋爱、就业等问题日益突出。具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表示,心理问题发生的初期(如在高中、初中甚至小学阶段),由于缺乏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辅导,导致问题没能得到及时解决,进而变得更加严重。
随着经济发展,当今社会对所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大学生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近几年,大学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剧增。从对近四年的大一新生心理普测结果中可以发现,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对将来的事情表示担忧。高年级特别是大四的学生更是承受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有些大学生会比较悲观地认为“毕业就失业”,产生厌学情绪,甚至荒废学业;有些大学生对就业期望值偏高,不能合理地认识自己,挫折承受能力差,从而陷入焦虑、忧郁,甚者做出极端行为。另外,网络给大学生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许多危害。“低头族”成了大学生的代名词,网络成瘾者在大学生人群中仍占不少比例,网络诈骗也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网络信息的易得性使一些意志力不坚定或缺乏安全防范意识的大学生被社会的不良风气侵蚀、误入歧途。
心理障碍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妨碍了学校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有效减少和预防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和严重化,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明确要求:要把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是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主渠道。通过讲授、课堂讨论、活动体验等方式,将大学生不同时期可能面临的各种常见心理问题,如适应问题、情绪、人格、人际交往、压力等,及自我调节的方法技巧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其树立及时有效的求助意识。
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心理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是疏导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因此,应强化第二课堂学生活动,在继承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强化心理健康教育载体和阵地建设,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通过创建具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5·25”心理健康节系列活动、校园心理剧比赛等,让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从课堂延伸到课堂外,使学生的组织管理及自我评价能力在活动中得以提升。
全面掌握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可以有效预防心理障碍的严重化。要坚持“阶段性体检、全过程保健、分类别引领”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机制,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贯穿大学生涯的始终,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实效性。具体而言,针对大一新生实施心理健康普测,对筛选出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面谈并采取相应措施;每年都对高年级(一般是大三)学生进行心理健康重测并与其新生入学时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追踪监测做到全过程保健;对于在生活中遭遇重大事件的学生给予及时的心理疏导,避免问题严重化;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校要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此外,对于所有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制定追踪回访制度,辅导员班主任对其进行定期的心理追踪访谈,直至其不再需要关注。只有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走向,才能及时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心理帮助,避免学生心理问题恶化,导致更严重的心理障碍发生。因此,各高校可以探索适合本学校实际情况的心理健康工作机制。
2016年12月3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共22个部委联合发文出台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疾控发〔2016〕77号)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并加强心理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有效监测和应对,需要具有专业素养的人员保障。因此,学校首先应该建立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院心理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长、学生心理协会组成的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并明确各自的具体职责,做到学生心理健康监测人员的全覆盖,实现心理问题的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学校还应组织、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培训和讲座等素质提升支持,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为顺利开展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保障。只有依靠系统的心理健康工作体系,才能将心理健康服务惠及更多的学生,防范心理问题的发生;也只有依托专业的心理健康人才队伍,才能有效识别学生的各类心理障碍,将心理危机的风险降低到最小。
个体心理咨询是解决心理问题的一种有效形式。已有研究发现,有42%的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有求助专业心理咨询的意愿,只有16%左右的大学生走进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12]。究其原因,是因为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偏差,如认为去做心理咨询的人都是有病的。针对这种现状,一方面学校应加大对心理咨询知识的宣传,纠正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错误认知,引导其培养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帮助的意识;另一方面,学校可以结合其他形式的心理辅导途径,如开展不同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采用沙盘治疗、利用情绪宣泄工具等,让更多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心理辅导形式中倾诉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而达到缓解或消除心理障碍的目的。
[1]凌辉,黄希庭,窦刚,陈有国,王晓刚.中国大学生人格障碍的现状调查[J].心理科学,2008,(2).
[2]袁玉华,晋辉勇,赵拥军.大学生因病休学原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1998,(6).
[3]聂琼芳.某校大学生因病休学原因分析[J].中国校医,2006,(1).
[4]孙晓荣,王京红,王丽.2005—2012年某高校本科生因病休学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校医,2014,(5).
[5]车文博.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9.
[6]雎密太,张建新.大学生心理障碍干预模式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5,(3).
[7]姜伏莲.地方高校新生UPI调查结果的比较与分析[J].心理科学,2004,(2).
[8]冯俊,尚金梅.4年大学新生的UPI人格测评结果分析[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8,(3).
[9]耿艳,李梅.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述评——江苏师范大学新生心理普测数据分析[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
[10]戴梅竞,刘新军,周曼云,邓旭阳.大学生心理障碍高危人群筛查方法的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杂志,1997,(4).
[11]孙永明,钱秋源.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5).
[12]段巍鹤,毛亚杰,孟令杰,李娟,吕新艳.大学生对心理健康咨询的认识与态度[J].中国学校卫生,2013,(4).
责任编辑:艾 岚
Abstract:The mental health of freshmen and junior students of Hebei some university show that the results of college students'psychological barriers produced mainly by the students themselves,family,school and social four aspects.Playing a role of main channel of teaching activities,utilizing the second classroom education,exploring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establishing a comprehensive psychological security system,and carrying out various forms of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re effective measures to prevent and respond to students'psychological barrier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mental disorders,attribution,psychological crisis
Attribu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Research of College Students'Psychological Barriers
Fu Hailing,Jiao Ruichao
(Student Affairs Office,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 and Trade,Shijiazhuang 050061,China)
G44
A
1673-1573(2017)03-0092-05
2017-06-23
河北经贸大学2015年教学研究一般项目(2015JYY24)
付海玲(1982-),女,河北邯郸人,河北经贸大学学生处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焦瑞超(1987-),女,河北邢台人,河北经贸大学学生处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