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刘晓晨
摘要:大数据蓬勃发展背景下,高校内部审计环境和对象均发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审计信息化成为确保审计监督服务能力的关键,各高校纷纷掀起审计信息化平台建设的高潮。本文在总结平台建设背景和现状基础上,分析其应用瓶颈及产生原因,提出完善平台建设、提高应用程度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审计信息化平台;应用瓶颈
引言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的重要特征,近年来,信息技术已渗透到高校治理的方方面面,各项业务均呈现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内部审计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2017年12月,教育部出台《关于推进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把审计信息化建设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加以推动。2018年5月,***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如何确保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效能,已成为关乎高校治理能力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含义和背景
审计信息化是围绕审计业务和管理需求,将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审计工作,提升发现问题、分析判断的能力,进而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过程。内部审计信息化既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评价和促进高校信息化建设效果和系统完善程度的有机主体。
(一)高校业务信息化的外在因素驱动
审计环境和审计对象的变化,倒逼审计手段提升。随着校园信息化深入开展,高校财务、资产、人事、科研等业务均建立起信息系统,业务流程和相关信息通过电子数据记录、存储和传输,审计证据数据化,风险表现也不同于传统形式。此外,随着高校办学规模和经济体量扩大,其治理主体、经费来源呈多元化趋势,数据量激增且关联复杂,发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传统审计方法的局限性日益突出,只有加强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才能充分挖掘数据中的线索和价值,降低审计风险。
(二)内部审计提质增效的内生力量驱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将审计作为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高度重视,提出审计全覆盖要求,同时,高校对完善治理的认识日益加深,审计作为辅助实现治理目标的重要工具面临新任务、新形势。在力量有限的情况下要想推动审计向纵深发展,必然会产生效率变革和质量变革的内生动力。信息化手段通过流程标准化和数据分析技术,可有效识别风险,实现点面结合,扩大监督范围,消除监督盲区,进一步提升发现问题的深度和准确度,增加审计权威,实现审计价值。
二、高校审计信息化平台建设的现状
(一)平台建设推进方式
近年来高校纷纷掀起审计信息化平台建设高潮,有的地区以省为单位,在教育主管部门统一部署下开展建设,试点后推行使用;有的高校购买软件公司已开发的审计系统,根据本校特点略加调整后使用;也有个别高校采取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形式,提出使用需求进行功能定制。因内部审计涉及高校业务的方方面面,且随着审计需求深化而不断发展,建成全过程、全方位、全类型的信息化平台需要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不断调整和扩充,因此,大部分高校采取模块化建设方式,分步推进,从流程固定且发展成熟的审计类型入手,将审计流程、文书等在系统内固化,待稳定使用后进一步发展风险预警、内控评价等模块。
(二)平台主要功能模块
高校审计信息化平台主要包括审计管理系统、审计作业系统、数据分析系统三方面。
审计管理系统包括审计计划管理、项目管理、档案管理、文书模板管理,审计人员管理、审计对象管理、法规知识管理等。通过展现计划执行进度、项目所处阶段、审计成果、审计人员工作量等,辅助审计部门领导对审计工作监控管理和对审计资源协调配置;建立审计事项库、问题建议库、对象资料库、文书模板库、法规制度库、审计案例库等,加强资源积累和共享,为审计作业奠定基础。
审计作业系统以审计项目为主线,涵盖从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到审计整改全过程,将线下审计流程网络化、标准化,规范引导审计工作。在不同审计阶段,按项目类型引用审计通知书、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报告等文书模板,在系统中实现文件传输汇总和三级复核程序,留存相关资料和反馈意见,加强质量控制,实现从审计底稿到审计报告再到问题清单的内容自动关联,提高工作效率。
数据分析系统通过数据采集、分析、处理,辅助发现异常和问题,收集审计证据,将 SQL等查询工具嵌入系统,可根据线索和重点进行开放式查询,为数据式审计打下基础。
(三)综合评价
高校审计信息化平台在功能设计上可实现审计业务标准化、精细化管理,推动将静态、实地、事后审计模式向实地与远程相结合,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动态联网审计的模式转变。一方面,平台建设只是审计信息化的一种形式,部分高校过于注重流程电子化,忽略数据分析思维和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审计信息化平台多是在企业审计软件基础上改造而成,未能充分对接高校特点,个性化开发在资金和精力上成本较高,导致平台应用推进不理想,在大規模建设后进入应用瓶颈期。
三、高校审计信息化平台应用的瓶颈分析
(一)数据整合程度低,数据分析能力差
数据分析是审计信息化的核心,但在高校未得到足够重视。数据分析的基础是数据采集与整合,当前高校各部门信息化程度、数据格式和接口标准等不尽相同,审计平台难以与业务系统建立顺畅的数据采集渠道,取数主要是采集相关系统备份数据导入平台,进行格式转换整理后使用,未实现系统实时对接,取数和整合工作存在主观配合限制和客观技术限制,且外部导入数据存在篡改和差错风险。此外,平台数据分析主要停留于单一数据库,缺乏多数据库综合对比和关联分析,平台分析工具有限,分析模型积累不足,依赖于审计人员写语句,在实际使用中与Excel的计算分析功能相比并无实质提升,不能解决审计人员最迫切的需求。
(二)平台灵活适用性低,应用效率效果差
审计信息化平台强调标准化、规范化一方面实现了线上复核留痕,以程序约束加强质量控制,另一方面审计程序过度固化易导致重形式、轻实质,灵活性、可扩展性较差,难以适应高校业务多元化发展趋势,限制了新型审计业务对平台的应用,如重大政策落实情况跟踪审计、信息系统审计等,在审计程序、结果形式等方面不同于传统项目或仍在探索中,难以套用固有审计程序,又缺乏程序自主选择功能,审计人员的思路方法难以转化。此外,平台操作界面指示不清晰,文书模板的套用和模块间内容的关联引用较机械,降低了审计人员应用信息化平台的积极性。
(三)顶层设计不完善,平台推广应用难
高校审计信息化平台未接入学校信息化整体框架中,其应用停留于审计部门,在领导层、被审计单位、职能部门推行困难。平台应用的理想状况是为校内不同类别人员分配账号,远程登录上传资料、反馈意见、提交整改结果等,审计人员从服务器上调取相关资料开展审计。但该工作涉及面广,在平台安全性和操作便捷性不足、电子资料效力不明确情况下,会增加被审计单位负担和审计风险。因此,部分高校现阶段采取线上线下并行或线下完成审计后将资料录入平台的方式,信息化失去实际意义,无法成为提质增效的有力工具,反而成为一项负担和限制。因平台应用率低,系统内信息积累有限,难以开展宏观趋势分析,领导层无法通过平台获取准确、直观、可用的决策依据,及时掌握学校运行重要风险。
(四)基础环境不完备,平台保障程度低
一是制度不完备,高校审计信息化起步较晚,平台应用缺乏配套约束机制,对电子数据管理使用和平台操作内部控制不完善。二是数据安全存在风险,高校未针对审计信息化集中存储多方数据的特点建立完善的防护体系,对审计数据采集缺乏监管指导,存在违规操作、数据泄漏等风险,被审计单位层面信息化程度的滞后也会导致数据缺乏准确性、完整性、连续性,影响审计质量。三是审计人员素质和思维有待提升,知识结构单一,对信息化有畏难情绪,数据式审计思维欠缺,信息化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只有将审计人员的经验和思路通过计算机语言转化为数据动作,才能发挥实效。
四、高校审计信息化平台的优化建议
(一)着眼数据价值,建立电子数据中心
获取真实完整的数据是审计信息化的基础,高校要想破解数据整合度低、采集不顺畅、数据质量差等问题,较安全高效的方式是由信息化管理部门牵头建立电子数据中心。电子数据中心是集财务、资产、人事、科研、采购等各项业务数据为一体的信息交互平台,各业务归口部门按要求定期报送数据,进行转换、清洗等预处理后备份存储,逐步将合同、制度、会议纪要、技术文档、工作总结等重要非结构化数据纳入中心管理,实现多系统信息整合。审计部门在信息化部门指导下定期从数据中心取数,确保数据安全且符合保密规定,信息化部门也应对审计数据运行环境定期监测。电子数据中心将成为建设智慧校园的重要成果,为充分挖掘数据价值奠定基础。
(二)着眼审计职能,提升数据分析能力
大数据背景下,理論上可用信息多了,实际上却是审计线索更隐蔽了,内部审计要想实现从单纯差错纠弊向防范风险、完善治理转变,就必须将提升数据分析能力作为重中之重。一是系统整合数据分析工具,包括趋势分析、结构分析、穿透查询等,增强操作便捷度;针对业务特点建立分析指标体系,辅助确定审计重点,锁定疑点问题,提高核实效率;加强经验总结和分析模型积累,将常用查询语句模块化,预留可编写条件的接口,实现数据库之间的综合比对和关联分析,揭示隐蔽性、倾向性问题,起到风险提示作用。二是审计人员更新转变思维,适应计算机全量处理的能力,建立由整体推至部分再回归整体的系统化审计思维,通过不断学习提高数据库分析技术与审计事项相结合的能力,向复合型人才发展。
(三)着眼审计需求,深化审计平台建设
一是改变作业管理系统标准化的固定模式,提供自定义功能,每个项目的具体程序、相应阶段的文书模板均可由主审根据项目特点进行选择和修改,经审批后实施,实现个性化定制,增强平台灵活性,将作业管理系统建设成为审计人员提供参考和提示的辅助工具,而不是审计工作的束缚。二是建立审计整改动态跟踪系统,在系统内建立整改台账,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提示整改时限,根据被审计单位反馈的整改情况和支撑材料进行确认,对账销号,确保问题闭环管理。三是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对审计结果进行多维度统计、挖掘和提炼,将问题发展趋势、主要风险点等以更直观的方式呈现,按照领导层管理需求定制生成各类分析图表,为决策提供支撑和依据。
(四)着眼发展阶段,合理推动信息化应用
审计信息化建设并非一蹴而就,尤其初期投入成本高,内容积累少,成果见效慢,其应用必然要经历一段磨合期,高校应根据自身发展阶段,寻求合适的审计信息化路径。一是加强基础环境建设,完善电子数据和信息系统管理制度,明确电子数据的效力和使用规范,为不同类别人员制定详细的平台操作手册,为平台应用提供保障。二是改变审计信息化是审计人员“自娱自乐”的困境,根据学校当前信息化程度,将平台与学校OA系统对接,畅通信息传输渠道,从常态化开展的审计类型入手,推动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通过平台完成资料提交、审计实施、报告生成、整改跟踪等全过程,个别关键点辅助线下程序,通过应用积累基础信息,调整优化平台设计。在此基础上向学校领导开放审计结果综合查询分析功能,将审计信息化平台建设为审计部门与学校领导、二级单位的联动桥梁。
结语
总之,当前高校审计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所面临的瓶颈也是十分明显。在明确当前高校审计信息化平台应用瓶颈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希望可以为改善高校审计信息化平台建设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吴旻昊.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构建与优化[J].审计月刊,2019(2):35–38.
[2]周福萍.基于云平台的内部审计信息化流程设计[J].财会通讯,2018(13):111–115.
[3]周乐燕,江莹,夏莉.提高认识 因地制宜 推进高校审计信息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21(23):39–4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