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刘美玉,刘力荣,李 哲
(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大连 116025)
【管理与实务】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大学生机会型创业研究*
刘美玉,刘力荣,李 哲
(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大连 116025)
鉴于机会型创业在拉动经济增长、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以及取得更多社会经济收益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为鼓励大学生从事机会型创业、提高机会型创业的成功率,基于三螺旋理论从大学、产业和政府的互动合作中探索三者的交互作用对大学生机会型创业的影响机制。据此提出促进大学生机会型创业的对策建议:高校应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技能;产业应促进新知识的传播和共享,加强大学生科技成果的转化;政府应完善对创业的政策扶持,营造大学生创业的制度环境。
大学生就业;机会型创业;三螺旋理论;内核区;外场域;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创业环境;科技成果转化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然而,“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历史性变革,使我国大学生“天之骄子”的地位不断受到威胁,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被推上了自主创业之路,众多教育工作者在呼吁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同时,也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据中华英才网对我国629所高校超过21万名学生的调查显示,尽管我国提倡大学生创业的呼声渐高,但大学生创业的比例却从2003年的15%一路下滑至1.4%[1]。2008年发布的《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5》显示,中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平均比例更是降到了0.3%。我国大学生创业人数与在校人数比例相比欧美发达国家明显偏低,创业成功率也较低。据统计,全世界大学生平均创业成功率为10%左右,而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成功率仅为1%,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省也只有4%。此外,大学生即使创业也大多选择生存型创业,而不是出于抓住市场机会的机会型创业。为此,大力推进大学生机会型创业,通过大学、政府、产业的密切合作发挥各自的内核区和外场域功能,形成三股螺旋的推动力量,对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帮助他们识别创业机会、提升创业技能,进而提高大学生机会型创业的成功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英国伦敦商学院和美国百森商学院推出的全球创业观察(GEM)根据初始创业动机把创业活动划分为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Reynolds,2002)。生存型创业是指创业者出于生存目的,为获得个人基本生存条件不得已而选择创业的形态。机会型创业是通过发现或创造新的市场机会,为追求更大发展空间而选择创业,其本质在于把握机会,创造性地整合资源[2]。因此,二者在创业动机、创业者特质和初始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首先,机会型创业与生存型创业的创业动机不同。机会型创业是通过关注特别的市场机会而创造新企业或者进行新投资,创业者出于个人抓住现有机会的强烈愿望,创业具有明显的主动性,更多地是为了非物质回报,例如更大的自主性、更广泛的技能开发、自我实现的需要以及创办具有较高成长性的企业等。生存型创业是出于生存的目的,创业是为了个人谋生或家庭生计,“生存”二字反映了创业行为并非自愿,创业者把创业作为其不得不作出的选择,因为所有的其他选择不是没有就是不满意,必须依靠创业为自己的生存与发展谋求出路,创业者最根本的动机是基本生存需要。
其次,机会型创业与生存型创业的创业者特质不同。Audrestch等人将生存型创业行为描述为一种“流亡”效应,这种“流亡”状态的人一般拥有较少的人力资本或创业能力,创业者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也不具备专业知识和创业技能[3]。机会型创业是为了捕捉创业机会、实现自我价值进行的创业活动,创业者一般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特殊技能,创业者在面对各种环境障碍时,对自己开创企业的能力有更多的信心,往往比生存型创业者“感觉”到较少的创业障碍。决定自我雇佣这一决策的原因可能是由失业的威胁而产生的推动因素,也可能是由一个激进的商业机会而产生的拉动因素。机会型创业者愿意承担风险,对于自身的能力和创业的成功性有很强的自信,因此,机会型创业者要比生存型创业者有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最后,机会型创业与生存型创业的初始资源充裕程度不同。生存型创业是出于生存目的不得已选择创业,创业者掌握的创业资源非常少,而机会型新创企业拥有更充裕的初始人力资源、财务资源、技术资源和社会网络资源[4]。首先,机会型创业拥有更丰富的人力资源。机会型创业把创业作为个人更好发展的一种机会选择,创业者往往是某个领域的行家,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高的管理技能,且可能具有较高的声誉资源。其次,机会型创业拥有更多的物质资源。机会型创业的目标是开发新市场,因而比生存型创业需要更多的财务资源,需要较先进的设备、尖端的技术,创业者往往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或技术人员,因而具有较充裕的技术资源,同时机会型新创企业获得初始财务资源的渠道较多(Simon Parker,2004)。最后,机会型创业比生存型创业拥有更多的社会网络资源。生存型创业者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也不容易与外界建立良好的社会网络关系,而机会型创业者往往在创业前已经拥有了较为丰富的社会网络资源,为了更好地发展,机会型创业者更关注未来,比较重视与外界维持长期的良好关系。
综上,机会型创业比生存型创业在创造收益、扩大就业和拉动经济增长等方面的贡献更大。所以,高校大学生从事机会型创业对于缓解当前沉重的就业压力、拉动经济增长、鼓励创新与开拓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此外,高校大学生受教育程度高、创新意识较强、具有敏锐的捕捉机会和承担风险的能力和勇气,在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创业氛围下,势必会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通过捕捉机会实现创业,从而提高机会型创业的成功率。
机会型创业是在可控资源匮乏前提下的机会追求过程,是创业者基于以往经验,掌握了相关的产品、技术或市场的知识和能力,从而抓住机会实现创业。大学生作为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具有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广博、对创新知识敏感的特点,这些成为机会型创业的知识基础。很多高校开展通识教育,文理结合、学科交叉,完善的知识结构有助于产生创新思维,进而捕捉创业机会。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具备了创造价值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渴望通过自主创业实现自我价值。在这种勇于创新开拓的精神引导下,他们更容易感知创业机会,而敏锐的捕捉市场机会的能力有助于抓住机会实现机会型创业。
大学生思维敏捷,崇尚自由和独立,对新鲜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对成功有着热切的渴望,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都有利于大学生开创新市场实现机会型创业。同时,大学生具有远大抱负和明确的创业梦想,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会全身心投入,努力超越自己设定的标准,追求并达到具有挑战性的目标,这种精神会驱使他们在面对创业的各种障碍时对自己开创企业的能力有更多的自信,感觉到较少的创业障碍,并愿意承担创业过程中的风险,有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创业教育是大学生创业知识的主要来源,高校开设的创业系列课程、举办的创业大赛和建立的创业实践基地,既提高了大学生的创业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有利于助推大学生机会型创业活动的顺利实现。创业教育力求打破根深蒂固的“小富即安”的传统意识,把创新与“价值凸现”和“财富效应”联系起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教育把创造性思维作为一种基本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企业家精神,促进了大学生对市场机会的识别和把握;创业教育给大学生大胆创业创造了“鼓励尝试、宽容失败”的创业氛围,感召着大学生从事机会型创业的信心和勇气;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感受创业、亲近创业,提高了机会型创业的可能性。
大学生机会型创业的环境因素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为大学生提供的创业硬件环境,除了政府对各项创业的优惠政策外,还包括风险投资机构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关注和扶持、创业中介机构和创业信息网络的发展等方面;二是大学生创业的软环境,包括社会舆论、媒体和公众等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态度等。我国存在着相对丰富的创业机会,但创业环境不够完善,影响了创业资源的供给以及资源的获取途径[5]。对大学生创业来说,“硬”环境决定大学生机会型创业活动能否顺利付诸实施,而“软”环境则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意识。教育部、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工作,陆续出台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不断加大对大学生创业活动的支持力度。在这种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创业氛围中,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得到培养,创业意识不断增强,良好的“软硬”创业环境将推进大学生机会型创业活动付诸实施。
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亨利·埃茨科威兹和荷兰阿姆斯特丹科技发展学院的罗伊特·雷德斯多夫创立了产学研深度合作的三螺旋(triple helix)理论,用以分析知识经济时代大学、产业和政府三者在经济发展中复杂的互动关系[6]139-151。三螺旋是大学、产业与政府以经济发展需要为纽带,通过组织结构性安排、制度性设计等机制,使三种力量交叉影响又螺旋上升,以此达到资源的共享与信息的充分沟通,实现各自效应的最大化[7]。三螺旋的主体——产业、政府和大学都是创新的主体,产业是进行创新的基本场所;政府是契约关系的来源并承担确保三个主体稳定的相互作用与交换的重任;大学则作为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来源,是知识经济的生产力要素。在大学、产业和政府三方的积极合作过程中,每一个主体都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并保持独立的身份,同时三种力量的互动行为和重叠功能最终形成螺旋上升的新关系。
三螺旋理论认为大学(U)、政府(G)和产业(I)在交互作用中,每个主体不仅保留着自身独特的身份,同时又扮演着其他两者的角色,相当于扩大了每个主体的功能,借用物理学中“场”的概念,每个螺旋都具有内核区和外场域的范围,如图1所示。
图1 三螺旋结构模型
内核区代表三个主体本身特有的功能,是区别于其他主体的本质特征,这些功能不能被其他主体所取代。大学的内核区包括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政府的内核区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建设功能、服务功能和保卫功能;产业的内核区包括生产、销售产品,筹集资金和引进人才等。内核区为主体提供内在动力,以促进主体的发展,而外场域是三者之间形成的重叠的功能,代表大学、政府和产业功能的扩大。例如,大学利用知识资源和技术资源创建基于技术创新的新公司,发挥了产业的作用;企业通过为员工提供培训,促进新知识的传播和共享,体现了大学的功能;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研究基金,促成了大学和产业的合作。在相互重叠的功能区域,每两个主体之间都形成了相互作用力。例如,大学和产业可以呼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政府的政策反过来影响并规范大学和产业的行为;大学通过研发新技术、传递新知识促进产业的发展,产业则将市场需求信息传递给大学,引导大学的知识和技术创新。大学、产业和政府通过内在动力和交互作用形成进化的力量,内在动力促进各主体自身向前发展,交互作用则促进彼此共同提升,从而使三股螺旋在竖直方向上不断提升。
机会型创业是基于机会的市场驱动行为,从三螺旋理论的视角出发,机会型创业充分发挥大学、产业和政府的内核区和外场域功能,以促进大学生捕捉机会进而实现创业。
(1)大学是创业教育的主体,为大学生机会型创业提供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必要的创业能力。大学的内核区功能是通过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提升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大学生的能力,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为社会培养大批的创新型人才,以致力于机会型创业活动。大学的外场域功能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呼吁政府改善创业环境,制定有效的创业扶持政策,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校企合作,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实践机会,使科技成果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从而促进大学生的机会型创业。
(2)产业是技术转化的场所,为大学生机会型创业奠定知识创新和应用的基础。企业是大学知识创新与应用的合作者和引导者,产业的内核区功能是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引导大学生发现机会和抓住机会,使创新成果具有良好的市场效应;产业可以发挥外场域的功能,与大学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通过合作促进知识创新与应用,促进大学生感受和发现市场机会进而创业;产业还可以监督政府的服务功能,为政府的创业环境建设提出建议,促进政府功能的发挥。
(3)政府应致力于服务功能和创业环境建设,为大学生机会型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政府应发挥内核区的建设功能和服务功能,关注大学生创业的环境建设,建立健全人才、技术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市场,为大学生机会型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政府应发挥外场域的功能,一方面通过为大学提供完善的政策体系激励大学生发现机会、把握机会、抓住机会,另一方面直接推进大学与企业在知识创新方面的合作,促进大学知识创新成果的产生与转化。
机会型创业是在可控资源匮乏前提下的机会追求过程,而创业机会源于环境的变化、市场的不协调或混乱、信息的滞后或不对称等因素。机会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但创业者识别机会却是个主观过程,创业机会的甄别难以通过非此即彼的逻辑判断,而是取决于创业者识别机会与创造机会的能力[8]52。依据三螺旋理论推进大学生机会型创业,学术界、产业界和政界应协同作用,充分发挥各自的内核区和外场域功能,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和水平,为大学生机会型创业提供实践基地和条件,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机会型创业的良好环境。
创业意识支配着创业者的态度与行为,决定着创业的方向和力度,是大学生从事创业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创业机会的识别源于创业者的警觉性,创业警觉是一种对机会的分辨能力,创业者在某一领域拥有的知识越多、处理信息的能力越强,就越有可能发现和创造机会[9]。高校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应着眼于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发挥大学内核区的教育功能。其一,从大学生的内在动机入手,灌输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激发自主创业的独立意识,鼓舞大学生抓住机遇、创造机会以实现自身价值;培养大学生创新的价值取向,提高大学生对机会的洞察力和敏锐感以及善于接受新事物、寻找新途径,以各种方式寻求机会的创新精神;培养大学生创业的自信心态和风险意识,使大学生既要敢于决策和果断决策,又要善于规避风险和化解风险,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和防御能力。其二,深化创业教育,注重大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针对不同教学对象分别采用普及性和系统性的创业教育方式,并根据创业教育目标建立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以创业为导向明确办学定位,从学科专业、课程设置、考试考察、实验制度等方面,促进大学生形成前瞻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引导大学生学习创业知识、识别创业机会、提升创业技能。其三,高校不仅要加快创业教育和教学改革,更要为大学生创造有利于机会型创业的实践机会。近几年,在校大学生参与创业设计大赛的热情与日俱增,涌现出许多出色的商业创意。应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科技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创业设计大赛等系列活动,或者通过向在校大学生征集有创意的创业项目,建立大学生创业项目库,引导大学生从事机会型创业。
其次,扩大高校的教育功能,发挥高校的外场域功能。高校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高校的科研机构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知识,为企业提供大量的科研成果,还为企业的创新活动输送人才和培训人才[10];高校还可以直接创办公司,将自己的成果产业化,从而催生大批的科技型和知识型企业,发挥产业的作用;高校发挥外场域中与政府的相互作用,敦促政府提供宽松和优惠的创业政策,为高校提供充足的财政支持和完善的政策法规,使政府从产业或高校的公共合作者转变为创业参与者,赋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业氛围,引导和激励高校向创新、创业的方向发展,降低大学生机会型创业的环境阻力。
首先,发挥产业内核区的技术创新功能。在知识经济社会中,企业既是知识创造的重要力量,也是知识应用的主要场所。企业秉持主动创新的理念,积极创建独立或合作的研发机构开展创新活动,这种自主创新的意识和理念势必带动全社会的创新行动,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促使大学生从事机会型创业。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通过将现有科研成果商业化,使信息和资源得到更好的传递和交换,促进大学生学到新知识、获得新信息并应用于创业中。企业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的实战场所,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模拟演练机会,促使大学生在创业实战过程中产生各种创意,促进大学生寻找和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和商业机会,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从事机会型创业的技能。
其次,发挥产业外场域的协作功能。企业的创新成果反映了市场的经济变化情况,产业可以将市场需求信息传递给高校,在信息交换和共享的过程中产生相互学习的效果,以较自我学习更快的速度获取显性知识,避免因体制约束和市场意识不足,难以识别到将新知识和新技术转化为有价值创新性的商业机会的途径[11],使大学生清楚了解市场需求,捕捉创业机会,引导高校的知识和技术创新,体现了政府的服务功能。企业在科学研究和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与高校进行合作研究和开发,充分利用高校的科技成果和创新人才,拓展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领域,提高大学生的市场洞察力和分析预测能力,促进大学生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使大学生的创业活动与企业的市场活动形成良好的互动,体现了高校的教育功能。
创业行为是在一定制度、组织和文化背景下开展的活动,创业机会源自于市场和政策的变化,政府的政策既能够催生和创造创业机会,同样也可能抑制创业机会的产生和把握。所以,机会型创业不仅是创业者主观选择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政府政策的支持或限制。为此,政府既要发挥内核区的服务功能,完善大学生创业的制度和政策;又要拓展外场域功能,促进与大学和产业的合作。
首先,政府应发挥内核区的服务功能,完善大学生机会型创业的政策体系。应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简化创业行政手续,降低创业准入门槛,最大限度地放宽创业政策,减少大学生创业的政策风险;规范行政行为,限制行政权力,让社会每个成员享有公平的竞争和获取利益的机会,使大学生能够在平等宽松的政策环境下把握机会实现创业;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加大信息、技术、市场和资金等政策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层次的创业支持服务体系[12],为大学生机会型创业提供方便的条件和服务的平台。
其次,拓展政府的外场域功能,促成高校和产业的合作。政府应发挥与高校、产业的重叠功能,把创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中,实现由传统的制式教育、应试教育转变为真正的能力教育和素质教育,使高校教育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创新知识和创新型人才,从根本上改变制约我国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教育环境,鼓励更多的大学生进行创业;鼓励和扶持高校或企业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提供全程化的跟踪指导,帮助大学生创业规避投资风险,顺利度过生长和发展初期,并利用孵化基地规范的管理和社会形象为大学生建立最初的商业信誉;为克服市场在引导创业活动方面的局限性,政府可以凭借自身的特殊地位资助大学研究体系的创建,为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企业提供更多的政策倾斜,利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对大学生创业进行制度和环境扶持。
大学、产业和政府是三螺旋系统的主体,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组织系统。大学、产业和政府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合作,它们既有明确的职能范围,又可超越边界辅助或补充其他主体,与其共同发挥作用,通过资源分享与信息沟通建立互动机制,达到协同运作与效能整合的目标,以此促进大学生机会型创业。
[1]张仙凤.调查报告:中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一路下滑[N].中国青年报,2009-08-05(3).
[2]Reynolds P D,Bygrave B,Autio C L W,et al.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R].UK:London Business School and Kauffman Foundation,2002:3-8.
[3]Shane S,Venkataraman S.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0,25(1):217-226.
[4]蔡莉,尹苗苗,柳青.生存型和机会型新创企业初始资源充裕程度比较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8(1):36-41.
[5]蔡莉,葛宝山.基于资源视角的创业研究框架构建[J].中国工业经济,2007(11):99-100.
[6]Henry E.Academic-industry realations:a sociological paradigm for economic dvelopment[M].USA: Leydesdroff&Vanden Besselaar,1994.
[7]张金波.三螺旋理论视野中的科技创新:基于美国创业型大学的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 (5):89-94.
[8]Timmons J A.New venture creation:entrepreneurship for the 21st century[M].5th Edition.Singapore: McGraw-Hill,1999.
[9]刘美玉.高校大学生机会型创业的瓶颈与对策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5):59-63.
[10]王磊,郑雅良.高等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策略[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381-384.
[11]杨玉立,杨俊,任冰.社会资本、先前经验与创业机会:一个交互效应模型及启示[J].管理世界,2008 (7):91-102.
[12]陈成文,孙淇庭.大学生创业政策:评价与展望[J].高等教育研究,2009(7):24-30.
Research on opportunity-driven entrepreneurship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based on triple helix theory
LIU Mei-yu,LIU Li-rong,LI Zhe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Dalian 116025,China)
In view of the important function of opportunity-driven entrepreneurship on pulling economic growth,creating more job opportunities,and acquiring more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and in order to encourage university graduates undertake opportunity-driven entrepreneurship and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opportunity-driven entrepreneurship,the influencing mechanism of mutual effects among universities,industries,and the government on opportunity-driven entrepreneurship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is explored during the interaction and cooperation of them based on triple helix theory.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according to it to promote the opportunity-driven entrepreneurship of university graduates,namely,to stimulate the entrepreneurship awareness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and enhance their entrepreneurial skills by universities,to promote the dissemination and sharing of new knowledge and enhanc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by industries,and to perfect the policy support for entrepreneurship and create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of entrepreneurship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by the government.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graduate;opportunity-driven entrepreneurship;triple helix theory; kernel district;external field;entrepreneurship awareness;entrepreneurial skill;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
G 521
A
1674-0823(2012)03-0232-06
2012-02-2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1BGL045);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JG10DB111)。
刘美玉(1962-),女,辽宁大连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创业管理、公司治理等方面的研究。
* 本文已于2012-06-02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DOI为CNKI:21-1558/C.20120602.1944.027,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1.1558.C.20120602.1944.027.html.
(责任编辑:吉海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