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网络政治文化建设探析*

时间:2024-08-31

张爱军,韩 影

(1.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2.沈阳工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沈阳 110870)

高校网络政治文化建设探析*

张爱军1,韩 影2

(1.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2.沈阳工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沈阳 110870)

网络政治文化对大学生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既要充分肯定网络政治文化的积极作用,又要充分意识到网络政治文化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探索高校网络政治文化建设的措施,有利于大学文化建设,有利于社会和谐。加强高校网络政治文化建设的举措主要包括强化理论认同、构建信仰体系、调控网络舆情、建立网络预警、维护网络安全。

高等教育;大学文化;网络文化;网络政治文化;网络舆情;网络预警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指出,要“大力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1]。网络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到5.13亿,全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8.3%,学生用户是第一大群体,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2011年已达96.1%,目前基本饱和[2]。这些数字表明大学生已经成为网民中非常重要的群体,是网络文化的主体,因此,研究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网络政治文化为切入点,探讨网络政治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网络政治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政治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政治领域的精神现象,是由一定阶级、国家、民族或社会群体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网络政治文化是政治文化的亚形态,是“人们在网络政治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现实政治体系的态度、情感和评价的总和”[3]。健康向上的网络政治文化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是有积极作用的。

1.提高大学生对现实世界的适应能力

经过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网络为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极佳的发展机会,网络文化以充满活力的姿态改变着高校教育现状,不仅从根本上确立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还提供了多种学习途径,极大程度地激发着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就网络提供的真实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而言,大学生通过网络环境可以学到融入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为人处事上得到历练,提高现实生活中的生存和适应能力。

2.提高大学生对政治信息的鉴别力

网络的海量的政治信息有助于增长大学生的政治常识和理论,有助于丰富政治经验和阅历,有助于增强政治角色定位和政治参与,引导他们根据自己对政治信息接收能力的实际状况、自身政治知识系统的完善情况、对未来政治角色的定位情况等因素来进行理性的选择,而不是盲从、随大流或随心所欲地根据政治信息的视觉可观性和可接受程度来进行选择。

3.引导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健康发展

网络政治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尽管多样、复杂,极大地冲击着政治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尚不成熟的大学生,但只要在这块宣传阵地上进一步充分吸收和接纳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理论和信念,进一步认同和强化先期形成的社会主义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观念,就能较为有效地避免因价值判断标准的混淆和改变而造成的政治心理的不适。

4.引导大学生理性地进行政治参与

网络在可控性层面上是能起到引导大学生提高网络政治行为道德自律的作用的。因此,要通过加强舆论宣传和多方协调等办法来提高大学生自身的道德自律,从内部规范他们的行为。这就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网上政治道德教育,使他们形成对道德的正确认识,增强道德判断能力,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网络观,自觉抵制网上不良的政治信息,健康、文明地使用网络。同时,还要引导大学生到现实社会的实践中去磨炼政治技能、提高政治经验、锻炼政治思维。

二、网络政治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存在较大的负面影响。

1.导致大学生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增多

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由于交互技术的应用,已形成传受双方双向互动的传播。网络中有丰富而巨大的信息量,其中难免有一些不利于青年学生成长的不健康的信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污染问题在网络环境中同样存在,它以信息污染的形式出现,对网络用户身心危害都非常大,特别是包括迷信、色情、犯罪等有害信息的网站,对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都会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会在无形中令沉溺于其中的大学生正义感退化、道德滑坡,甚至走向犯罪道路。而大学生固有的特点也可能引起其行为出轨,从而忽视了网上的道德修养,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比如有些学生利用网上聊天工具,通过在线视频技术从事色情活动;有些学生利用网络对他人实施欺诈行为以获取不义之财;更有甚者沦为“网络黑客”,对网络安全构成极大威胁[4]。

2.导致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混乱

网络文化是一种多元快变的文化,不同类型的文化在网上传播、碰撞和交融,使大学生处在多元文化并存、相互激荡的环境当中。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和平演变”一刻也没有放松,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充分利用其掌握的信息传播控制力和影响力,不遗余力地推进“网络殖民化”,向世界特别是仍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传输西方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等[5]。网络文化的开放性特征,使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政见、不同目的的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言论,传播自己的政治价值观。互联网使政治文化的多元化趋势增强,其引发的对每一个问题的思考都必然是多向度的。对于处于成长阶段、思想尚未定型的大学生而言,大量的政治思潮和政治观点、一些零碎甚至片面的政治感受都可能动摇和改变其极不稳定的政治价值观,甚至造成政治价值观的混乱。

3.导致大学生政治责任感的淡化

基于网络低成本、大范围的信息传递方式,任何个体都可以借助电子邮件、新闻网、网上论坛等现代化手段向全球的网民传播信息。而当前的技术水平还无法达到对网络虚拟行为进行有效监控的程度,从而使网络违规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6]28。由于思想的不成熟,一部分大学生出于一时的冲动,可能会对一些未经证实的道听途说的信息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甚至不考虑后果恶意制造混乱,传播一些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言论。另一方面,开放的互联网也使政治生活的透明度逐渐增加,现实政治生活不完善的一面更多地暴露在大学生面前,高度完备的民主目标和尚不完善的民主现实的反差会刺激大学生,造成部分大学生对现实政治生活的失望,使其原有的政治认知不断模糊,甚至产生政治猜疑。这些都会弱化既有政治体系的向心力,导致大学生政治责任感的淡化。

4.导致大学生政治实践行为的缺失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拓展,大学生的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很大程度上是在人机交流过程中形成的,由此可能导致其政治实践行为的缺失。政治社会化就是大学生逐步接受社会的政治文化规范,并使自己逐渐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的过程[7]36。网上交流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网络行为的虚拟性使其政治社会化过程明显带有一种虚拟化的色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着时空的阻隔,较之现实社会环境中的社会化相距甚远。这种虚拟化特征使大学生在网络交往行为中形成的政治信念往往带有某种理想主义色彩。更为重要的是,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由于缺少政治实践行为的调整,很可能造成其对现实政治环境的不适应和对现实政治生活的无所适从,从而逐步削弱其对参政议政等政治实践活动的兴趣和能力。

三、高校网络政治文化建设的应对措施

目前,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处在全面转型阶段,网络政治文化也具有转型的特征。大学生的网络文化转型更为明显,主要表现为在心理上由他主变为自主;在政治思想上由普遍的人治观念转向法治观念,由传统的专制政治观向民主政治观转变;在政治价值观上主要表现为由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向个体价值观转变等[8]62。因此,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快政治文化的转变。

1.强化理论认同

网络是一个无边际的世界,各种不同思想、价值观念在此汇聚,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如何让大学生在多元话语中选择和摄取正确的政治文化信息变得十分重要和迫切。面对网络世界多元化的价值观,要引导大学生区分主流价值观和非主流价值观,让他们学会在多种价值观念的冲突中提高价值选择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强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话语的认同,集中力量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大学生切实把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要注意根据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本身的创新,寻找它们与大学生生活的结合点,帮助他们了解当代中国发展的大局,了解世情、国情和党情,使之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2.构建信仰体系

网络从来就不存在真空地带,我们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去占领。当前,网络已经成为各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传播和争夺的主要阵地之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着占绝对优势的技术传播手段,通过网络向世界各国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大量输出关于西方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信息,少量社会主义国家因而出现了意识形态危机,并陷入激烈的政治动荡和政权危机之中。网络的普及和快速发展,使我国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变化。而且,全球范围内的信息流动使人们有机会了解其他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如果依然沿用原有的灌输方式来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教育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为应对西方积极利用网络推行话语霸权的态势,我们要自觉进行教育观念和方法手段的创新,而不是局限于控制、管理甚至封杀这一层面。堵与防是下策,而且堵不胜堵、防不胜防,逃避只会将阵地拱手相让,唯一的办法就是以开放的姿态主动出击,占领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

3.调控网络舆情

高校要适应网络迅速发展的形势,高度重视和加强对校园舆情的调控,建立健全领导机构,抓紧落实人员队伍,切实加强网上正面宣传,使网络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校园网络舆情是校园舆情的晴雨表,在校园舆情调控中有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9]45。网络引导舆情的力量源于其对促成舆论形成的重大事件或重要动向的关注与判断,网络对信息的选择会强化某一事件或话题在人们心中的重要程度。人们不可能及时、广泛地了解到国内外的所有事件,而网络的信息选择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聚集起来,引发人们的关注与思考,从而促成网络舆情。在校园网络舆情调控上,要认识到在交互开放的网络中,由于每个人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同,权威在网络中依然存在,当网络上出现大量信息和言论导致人们无所适从时,他们对权威的依赖会更强烈。就目前我国高校一些较有影响力的论坛来看,培养论坛的权威并利用这些权威来引导校园网络舆论已被证明行之有效。可将权威有见地、有代表性的发言用醒目的字号和色彩加以强调,放在网页的突出位置,以强化主流言论,有效引导舆情。

4.建立网络预警

校园网络舆情调控不能停留于事后的补救上,要有超前意识。建立校园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及时掌握舆情动态,积极引导校园舆论是维护学校稳定的重要举措,对于有效调节校园舆论内容、控制舆论方向、引导校园舆论力量都有着重要作用。建立校园网络预警机制就是要及时、全面、准确地搜集分析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情绪、愿望以及带倾向性的动态。因而,要将触角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加强对网络的监督,认真及时地汇总校园网络舆情动态并予以量化分析,发现处于“未然”状态的各种危机因素,及时予以处理。对于网络谣言,必须在其萌芽状态就予以平息,防止舆情激化,引发大学生群体的非理性行为。消除网络谣言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校园重大事件报道,坚持公开原则,深入、权威地向学生公布最新信息,澄清事实、还原真相。学生了解了实情、掌握了信息,谣言自然不攻而破。

5.维护网络安全

善于通过网络获取最新信息是时代发展对于人才的客观要求[10]12。高校绝对不能因为网络信息中存在有害内容就忽略它的正面力量,应该提倡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术研究并不断充实知识储备。高校应积极采用高新技术维护网络安全,例如:加大校园网络信息技术防范和行政监管力度,根据国家互联网管理的有关法规,切实抓好校园网站的登记、备案工作,落实用户实名登记制度,加强校内网站与网络用户的统一归口管理;按照IP地址管理办法,建立IP地址使用信息数据库和IP地址分配使用逐级责任制;建立和完善校园网络安全防护、信息过滤、信息实时监控与跟踪、路由路径控制等系统,构建网络技术防控体系。应通过完善校园网络,对局域网外的有害信息加以抵制,并且对校园网内部用户信息严格管理,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防止恶意攻击以及网络犯罪行为,从技术上保障大学校园网络的健康和谐,有效控制网络政治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充分发挥网络政治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

[1]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1-10-26].http://www.sina.com.cn.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EB/OL].[2012-01-16].http:// www.cnnic.net.cn.

[3]叶敏,唐亚林.论我国网络政治文化的理性化建构[J].新视野,2009(4):37-39.

[4]黄金柱.试论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96-99.

[5]姜国峰,李敏.网络传媒下的大学生上网原因及对策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2008(5):74-76.

[6]傅荣校,杨福康.空中校园:网络传播与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7]宋元林,陈春萍.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8]张光慧.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

[9]姜国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想模式的构建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10]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Analysis on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political cul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NG Ai-jun1,HAN Ying2
(1.School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2.Department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henyang 110870,China)

The network political culture has notonly positive effects on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but also negative influences.While the beneficent effects of network political culture should be fully affirmed,vicious influences on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network political culture should be adequately recognized.Itwill benefit both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e and the harmony of society to explore themeasures of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political cul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main measures of enhancing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political cul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clude consolidating theoreticaLidentification,constructing belief system,adjusting and controlling network public opinion,establishing network early warning system,and protecting network safety.

higher education;university culture;network culture;network political culture;network public opinion;network early warning system

G 647

A

1674-0823(2012)02-0106-04

2012-01-15

2011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项目(Lslktfx2011-53)。

张爱军(1962-),男,辽宁朝阳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等方面的研究。

* 本文已于2012-02-27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DOI为CNKI:21-1558/C.20120227.1407.012,http://www.cnki.net/kcms/ detail/21.1558.C.20120227.1407.012.htm l.

(责任编辑:吉海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