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独醒杂志》异文三则考校辨析

时间:2024-08-31

刘蓓然

(井冈山大学庐陵文化研究中心,江西 吉安 343009)

南宋庐陵曾敏行“积所闻见”成笔记《独醒杂志》十卷,计255条。身后由其子曾三聘整理成书,并于淳熙十三年(1171)丙午正月首次“刻版于家塾”。明代有《穴研斋》钞本,清有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本及《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是书作了中肯评价:“书中多记两宋轶闻,可补史传之阙,间及杂事,亦足广见闻。”[1]《独醒杂志》现通行本有《知不足斋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2]、《宋元笔记小说大观》①《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为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及出版(2001年12月第1版)的《历代笔记小说大观》之宋元部分,所辑《独醒杂志》为朱杰人校点。故朱本与《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同。本(第三册)、朱杰人标校单行本 (宋元笔记丛书)[3](以下简称朱本)。朱本以《知不足斋丛书》修订本为底本,与北京图书馆藏明《穴研斋》钞本对校,校勘精细,并附校记,且对《独醒杂志》作了全面的概括评论。然由于是书流传久远,版本较多,故文字脱衍讹误在所难免。朱本于个别之处未作校记说明或存多说,为学者在参阅时带来困惑。本文以朱本为蓝本,对文本三处异文进行考校辨析。

一、毛洵兄弟几人之辨

毛洵,北宋吉州人,进士及第。国子博士毛应佺之子,极孝,因父母之丧毁瘠而卒,英年早逝。关于其兄弟几人,朱本只校未记,《宋史》及府县志又语焉不详。《独醒杂志》卷一第13条如是记载毛氏父子大致生平:

李仁甫 《通鉴长编·仁宗皇帝纪》:“景祐二年三月丁巳,赐故镇东军节推毛洵家帛五十匹、米五十斛。洵,吉州人,进士及第,又中书判拔萃科。其父国子博士应佺与其母卒于窦州,洵徒跣护丧归里中,负土成坟,毁瘠而卒,特恤之。”即予里毛子仁父子也。应佺与洵墓铭皆余襄公靖所撰。应佺字子真,罢窦州回,尚历虔、筠、太平三州通判,以明道二年三月丁丑终于当涂官署。其配高氏寿春县君,终于池阳之舟次。次子溥,以毁卒。故余公铭之有曰:“哀殒庭兰,悲摧舞鸾。”洵与兄渐奉丧归葬于华原,结庐墓所凡二十一月,毁瘠如初丧之仪,輿疾归家,数日而卒。郡以孝行闻,诏赐粟帛以旌显之。则子真非卒于窦州,意者仁甫未尝考余公墓铭耳。

按:朱本未作校记。这则文字是曾敏行纠正李焘《通鉴》所误,较详细考证了毛应佺生卒。朱本与诸通行本皆作“次子溥,以毁卒。……洵与兄渐奉丧归葬于华原”,然《四库》本作“子溥,以毁卒。……洵与兄渐奉丧归葬于华原。”《四库》本少“次”字。由于朱本未作校勘说明,故有李宗江《孝子毛洵一家》(《井冈山报》2012年4月10日)“毛洵兄长毛溥(或曰渐)”之说。那么“次子溥”之“次”是否衍文?“渐”“溥”是否为一人?毛应佺到底有几子?毁疾而死的又是谁呢?

《宋史·列传·孝义·毛洵传》记载:“毛洵,字子仁,吉州吉水人,天圣二年进士。……父应佺通判太平州,卒官。母高继卒于池阳舟次。持锸荷土以为坟,手胝面黔,亲友不能识,庐于墓凡二十一月。……抱疾归,数日而卒。……兄溥,字文祖,亦以哀毁,卒于舟中。 ”[4](P13411)传中仅述毛洵有兄毛溥亦因父母之丧哀毁而卒。其是否另有兄毛渐,不得而知。

查 《光绪吉水县志·人物志·宦业》:“毛溥,字之坦,洵之兄,幼亦聪悟。……父母有疾,汤药亲尝,昼夜不寝,两目尽疮,父卒未踰月,母继亡,扶两柩归葬,道经铜陵,以哀毁死舟中。 ”[5](P490)县志所述毛溥事详于 《宋史·毛洵传》。同卷又记:“毛洵,字子仁,吉水人。……父应佺通判太平州,卒于官。母高氏寿春县君,继卒于池阳之舟次。洵与兄渐奉丧归葬于南华之原。”该县志于两处分别记曰“毛溥,字之坦,洵之兄”、“洵与兄渐”,交代不详,令人费解。今查宋代余靖《宋故国子博士通判太平州毛君墓铭》,毛应佺有“三子,长曰渐,太室斋郎。次曰溥,以毁卒。次曰洵,擢进士第。 ”[6](P205)余靖为毛应佺次子毛溥作 《荥阳毛君墓志铭》:“君讳溥,字子祖。……府君三子,伯曰渐,季曰洵。君即中子。……府君弃世未踰月,母夫人寿春君亦亡。君哀号恸绝,勺饮不入口,并侍两丧全柩归葬,途次钟陵柴,毁越制,终于舟中,其弟洵扶护其父母兄及已之妻之丧以归。 ”[6](P206)又为毛洵作墓铭《宋故镇东军节度推官毛君墓志铭》:“君讳洵,字子仁。……君二昆,伯曰渐,太庙斋郎,仲曰溥,先以毁卒。 ”[6](P207)以上三篇墓铭详载毛洵有三兄弟,长兄毛渐①《宋史·列传》(第一百七)有《毛渐传》:毛渐(1038--1096),字正仲,衢州江山(今浙江)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 其非毛应佺之子。毛应佺长子毛渐《宋史》未有传。、次兄毛溥。毛溥与毛洵先后因父母之丧而卒,其生平事迹与曾敏行所记同。《四库》本脱“次”字。余靖之所以为毛氏父子三人作墓志铭,是应毛渐之请。在《毛洵墓志铭》中有记:“君之兄(渐)遣使持书走京师,谓其友余某曰:‘渐之弟才未尽施,抱恨入土,恐其名之易漫灭也。请铭而久之。’某于君游最厚。熟其行,故得书而无让焉。”又据欧阳修《赠刑部尚书余襄公神道碑铭》记:“余氏(靖)韶州曲江人。……天圣二年(1024)举进士,为赣尉。……明年(庆历五年(1045))使来告捷,又以公往报,坐习彼语,出知吉州。 ”[7](P366)即庆历间余靖曾为右正言,三使契丹,以作蕃语诗被贬知吉州。由于仕业原因,余靖熟知毛氏父子,并为毛氏父子的忠义孝行所感。

二、江西、西江之辨

苏轼《赠龙光寺诗》(又称《赠龙光长老》)作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独醒杂志》卷三第1条记载了东坡创作此诗的背景:

东坡北归至岭下,偶肩輿折杠,求竹于龙光寺。僧惠两大竿,且延东坡饭。时寺无主僧,州郡方令往南华招请,未至。公遂留诗以寄之,诗云:“斫得龙光竹两竿,持归岭北万人看。竹中一滴曹溪水,涨起江西十八滩。”谓赣石也。东坡至赣,留数日,将发舟,一夕江水大涨,赣石无一见,越日而至庐陵。舟中见谢民师,因谓曰:“舟行江涨,遂不知有赣石,此吾龙光诗谶也。”民师问其故,东坡因举以诗之本末。

朱本校记:《苏东坡集》后集七《赠龙光长老》诗作“涨起西江十八滩”。

按:作“江西十八滩”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四库》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同治新淦县志·地理志·津梁》[8](P84)记苏轼遇赦北归过新淦书“惠政桥”事,载其《龙光寺诗》亦作“涨起江西十八滩”。《全宋诗·苏轼四五》[9](P9500)、《三苏全书》[10](P412)、《苏轼诗集》[11](P2423)七则作“涨起西江十八滩”。 那么是“江西十八滩”还是“西江十八滩”呢?“江西”、“西江”是否异序同义词?朱本仅存二说,未作辨析。

《读史方輿纪要》云:“西江即广西黔、郁、桂三江之水。……东流至府城(广州府)西北,会北江之水,又流至府城南而会东江之水,并流而入于海。 ”[12](P4585)“西江”即为珠江流域的一条干流。据《独醒杂志》所记,苏轼在广东曲江曹溪龙光寺求得大竹,“持归岭北万人看”,要经赣、入万安,再到庐陵,途中必过赣石险滩。赣石即“十八滩”,在宋时属江西辖区,自古以礁滩碍航闻名遐迩。《赣州地区志》[13](P1920):赣江十八滩,位于“赣万段”,十八滩在万安县境有九滩,称“下十八滩”,在赣县境有九滩,称“上十八滩”。历代有不少文人咏叹赣石之险,如唐代孟浩然《下赣石》:“赣石三百里,沿洄千嶂间。”宋代余靖《赣石》:“万堆顽碧耸峣嶕,壅遏江流气势骄。”杨万里《过皂口》:“赣石三百里,春流十八滩。”苏轼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贬官惠州途经赣石,曾作《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惶恐滩即十八滩之一。苏轼遇赦北归,当不往南过西江。“涨起西江十八滩”之“西江”绝非指珠江流域干流。殊不知,“西江”在宋时也指赣江。宋王象之在《輿地纪胜·赣州》中曾明确指出:“贡水,东江也。章水,西江也。会于豫水而为豫章水。 ”[14](P718)豫章水即今之赣江。《赣州府志·輿地志·水坡》“贡水,……合章水,两江合流,二百四十里,出万安经泰和、庐陵、吉水,出峡江、新淦、丰城达南昌,北入鄱阳湖。 ”[15](P125)苏轼诗所言“涨起西江十八滩”即赣江十八滩。《赣州地区志》:赣江以章、贡二水在赣州市汇合而得名[13](P231)。

苏轼此诗为何在后来的传本中又有 “江西十八滩”呢?这大概是“西江”有所泛指。唐人多称长江中下游为西江。李白《夜泊牛渚怀古》诗:“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元稹《相忆泪》诗:“西江流水到江州,闻道分成九道流。”温庭筠《西洲词》:“南楼登且望,西江广復平。艇子摇两桨,催过石头城。”此指南京市北的长江。又有称四川锦江为西江,如《庄子·外物》:“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成玄英疏:“西江,蜀江也。”西江还是湖北天门河的别称。唐代赵璘《因话录·商下》:“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而“江西”所指更为单一明确。“江西”一词在先秦典籍中已现,隋唐以前,称长江下游北岸淮水以南地区为江西。从江东而言,又泛称长江以北包括中原地区在内为江西,《史记·项羽本纪》:“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之“江西”即此意。唐开元二十一年分境内为十五道,而江南为东西二道,江南东道治苏州,江南西道治洪州,省称江东、江西。宋置江南西路,简称江西路。唐宋诗文标题已常见“江西”一称,如白居易《江西裴常侍以优礼见待又蒙赠诗辄叙鄙诚用伸感谢》、元稹《陪诸公游故江西韦大夫通德湖旧居有感》、韩愈《次石头驿寄江西王十丞阁老》、刘禹锡《送鸿举游江西》、五代宋初徐铉《送应之道人归江西》。诗文中亦出现咏写与“江西”有关的人、事、物,如白居易《除裴堪江西观察使制》:“江西七郡,列邑数十,土沃人庶。”黄庭坚《江西道院赋》:“江西之俗,士大夫秀而文,其细民险而健,以终讼为能。”欧阳修《寄题沙溪宝锡院》:“为爱江西物物佳,作诗尝向北人夸。”其《归田录》载“金桔”条:“余世家江西,见吉州人甚惜此果(金桔)。”苏轼绍圣元年(1094)被贬惠州安置,经水路过江西,曾作《江西一首》:“江西山水真吾邦,白沙翠竹石底江。”可见“江西”作为行政区划名称在北宋已普遍。疑苏轼该诗初为“涨起西江十八滩”,“江西十八滩”为后人改,“西江”、“江西”同义异序词。

三、少陵、二陵、侵陵、入广陵之辨

俞处俊,南宋庐陵人。有关其生平未见于史传。《同治临江府志·人物传·孝友》记:“俞处俊,字师郝。新淦人。建炎三年进士。均州(今高安市)推官,居母丧,遂不复仕。 所著有《老圃集》。 ”[16](P265)《清同治新淦县志·选举志·进士》:“俞处俊,建炎二年戊申李易榜。”[8](P357)《独醒杂志》卷六第 9 条记俞处俊“登建炎(1128)龙飞乙科,不及禄而卒”。俞处俊流传下来的词仅有《百字令》,收录于《全宋词》。《独醒杂志》卷六第10条较完整记录了该词创作的背景及影响:

俞师郝尝因重九日赋长短句(《百字令·念奴娇》)云:“残蝉断雁,政西风萧索,夕阳流水。落木无边幽眺处,云拥登山屐齿。岁月如驰,古今同梦,惟有悲欢异。绿尊空对,故人相望千里。追念淮海当年,五云行殿,咫尺天颜喜。清晓胪传仙仗里,衣染玉龙香细。今日天涯,黄花零乱,满眼重阳泪。艰难多病,少陵无奈秋思。”词既出,邑人争歌之。或曰:“词固佳,然其言太酸辛,何故?”师郝明年竟卒。其登科时在维扬,以重九日唱名,故词中及之。

朱本校记:“少陵无奈秋思”“少”字原空缺。《笔记小说大观》①《笔记小说大观》为台北新兴书局民国五十一年(1962)影印本。葛洪等撰,江苏广陵古籍刻社1983年4月辑录的《笔记小说大观》未收录《独醒杂志》。本、唐圭璋《宋词纪事》俞处俊条《百字令》均作“侵”;《词林纪事》卷九俞处俊条《百字令》作“二”。今据明穴研斋抄本补。

按:朱本校改正确,但存多说。除上说外,《四库》本作“入广陵无奈秋思”。丛书集成初编本、《知不足斋丛书》本作“□陵无奈秋思”,□为缺字。《全宋词》录俞处俊(师郝)条《百字令》亦作“二陵无奈秋思”。真可谓各抒己见。

《独醒杂志》记俞处俊“登科时在维扬,以重九日唱名”。 据《宋史·本纪·高宗二》[17](P457)载,建炎二年(1128)八月甲戌,高宗在维扬(今扬州)“御集英殿策试礼部进士”;九月“庚寅(九日),赐礼部进士李易以下四百五十一人及第、出身、特奏名进士皆许调官”。建炎三年(1129),高宗离开扬州。《百字令》作于作者中进士后,大约建炎三年重阳节,正居母丧,故曰“古今同梦,惟有悲欢异”。词人于重阳节登高,触景生情,联想起杜甫的《登高》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落木无边”即化用杜甫《登高》诗“无边落木萧萧下”。“艰难多病”则化用“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常以“杜陵”表示其祖籍郡望,又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二陵”即二崤。《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杨伯峻注:“二陵者,东崤山与西崤山也。”疑“二”为“□”之缺二竖成字。 “侵陵”即“侵凌”,《史记·五帝本纪》:“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侵陵”于文句不通。“入广陵”即成一百零一字,不符“百字令”要求。《宋代吉安名家诗 词 文 选 》[18](P127-128)对俞处 俊《百字 令》作了 正确的释解。

[1] [清]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5.

[2]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附示[M].北京:中华书局,1937.

[3]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M].朱杰人 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4] [元]脱脱,等.宋史·列传·孝义·毛洵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6.

[5]光绪吉水县志·人物志·宦业:卷34[A].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西府县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

[6] [宋]余靖.武溪集:卷 20[M].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

[7] [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M].李逸安 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

[8]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西府县志·同治新淦县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

[9]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卷82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0]曾枣庄,舒大刚.三苏全书:第九册[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11]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2.

[12][清]顾祖禹.读史方輿纪要[M].贺次君,施和金 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5.

[13]江西省赣州地区志编纂委员会.赣州地区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

[14][宋]王象之.輿地纪胜[M]李勇先 校点.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15]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西府县志·赣州府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

[16]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西府县志·同治临江府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

[17][元]脱脱,等.宋史·本纪·高宗(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6.

[18]肖东海.宋代吉安名家诗词文选[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