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教育领域应用的理论逻辑与路径展望

时间:2024-08-31

|周铮铮|东华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1620

自1956年麦卡锡(John Mccarthy)在达特茅斯会议上首次提出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的概念起,人工智能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发展历程。近年来,人工智能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和加速器。在致2018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贺信中,***重点强调未来在全球范围内,新一代人工智能必将顺利崛起,这也为社会经济全面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因此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1]。由于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人工智能的出现在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挑战。因为人工智能的出现,教育领域展开了深层次变革,技术正在重塑教育的新形态[2]。在未来的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和教育必将走向融合发展的道路。新时代智慧教育应运而生,人工智能也为新时代智慧教育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3]。高校是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场所,有机结合了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人才第一资源[4]。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承担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责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工智能的有机结合显得尤为必要,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战略意义。

一、 人工智能开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5]7。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5]7。在新的历史时期,人民的需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在实践中体现为一系列新特征、新问题和新需求。

(一) 从历史方位中把握民族复兴的新使命

2018年,***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两个一百年”和 “两步走”的目标和部署更加清晰明确,“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5]11。新时代承载着中国共产党新的历史使命,也凝结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对伟大复兴梦想的美好憧憬和不懈追求。***总书记明确指出,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7]。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密切关注新时代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奋斗目标和伟大使命过程中进一步明确新的要求和任务。必须认识到高校发展生态是否和谐稳定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政治航向。必须用有力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推动高校前进,保证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8],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的应用,必须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和重要任务,为新时代高等教育赋能。人工智能的发展,加速了社会秩序重构的进程,促进了人与科技的协调发展和互利共存,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二) 从全球视野中把握时代发展的新变化

当今世界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际局势日益复杂,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矛盾凸显,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得世界上不少国家出现了孤立主义和民粹主义问题。在此背景下,西方中心论的立场使得人们对“中国特色”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一些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产生质疑,缺乏信仰。一方面,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网络上多元化社会思潮冲击社会主流思想,动摇了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尤其是在网络上流传着大量所谓的民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言论,这些负面思潮严重地侵蚀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另一方面,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当下,人才、科技、社会制度、综合国力的竞争直接体现为国家之间的竞争。“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8]

人工智能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一方面,人工智能是新产业革命的重要推动力,有望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潜能的深度开发,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发展还是需求推动的结果,各行各业都对人工智能充满期待。欧美等发达国家都已对人工智能发展作出了战略规划。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一样,中国对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予以了高度的重视。2017年7月,中国政府颁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这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规划,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进行了战略性部署。我国确定了“三步走”目标,力争到2030年,将中国建设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我国高等院校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人才,因此,高校必须勇担历史使命,把握时代变化,抓住时代所给予的机遇,积极迎接挑战。应牢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9],遵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宗旨,明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提高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感染力和话语权,对彰显中国道路自信,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起着重要作用。

(三) 从个体发展中把握学生成长的新需求

马克思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0]。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任何脱离了学生实际情况的思想政治工作,都犹如无本之木,难以落到实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5]8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和高校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之间出现了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这就要求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立足于当下,从学生的实际利益和实际问题出发开展工作,从价值取向、思维能力、社会实践、意志品质、理想信念、使命担当、创新精神、知识学习等不同层面给予高校大学生引导、关爱和帮助,使其能够逐渐成长为可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渴望在互联网中寻求存在感,相比于传统的单向灌输模式,当代大学生更渴望通过相互交流与沟通获得知识,找到存在的价值。正是因为高校大学生的需求和接受方式发生了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作出相应调整,以“找准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化解矛盾的切入点”[11]。这将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得高校大学生可以有机结合民族复兴梦想和个人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尽的职责。21世纪是以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复杂科学的世纪。智能时代来临,开启了科技发展的“奇点”模式。智能时代的“AI+X”将促使多学科交叉并深度融合,催生大学科。高校思想政治应当与相关学科有机融合,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

二、 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教育领域应用的理论逻辑

人工智能也带来了人类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伦理试验。智能时代的到来,尽管为一个社会的伦理道德提升,为人与社会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但也只是一种可能性,一种尚难预料其后果或其后果很难在传统的理论模式中设法避免的可能性。技术的力量无论如何强大,都只是人类的手段或工具,应该如何善意地选择性运用,则是社会领域,特别是人自身的问题。一种以人为本、先进道德得以弘扬、人与社会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伦理新秩序,还有赖于我们基于科技的进步在高校思政教育领域中进行创造。

(一) 在伦理层面,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教育领域应当遵循的原则

1. 人本原则

坚持人本原则,使人成为人是人道主义的目标与追求。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12]。在高校的学生培养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和专业课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家长以及社会相配合,其教育的结果是把学生培养为既具有知识和技能,又具有完满人性的可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高校思政教育行动中,人工智能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为其营造一个开放、多元的宽松环境,使其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充分展现自我,舒展生命。智能机器人也必须充分尊重和关爱学生,能够对学生存在的局限性给予最大的宽容,确保人永远像人一样生活在世界上。做到这一点,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教育领域的应用才能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2. 公平原则

公平原则能够为人们带来公正待遇,是人们在社会中生活和发展的道德直觉,也是一种趋于理性的能够保护当事人利益的约定。根据公正原则,无论是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还是对受教育者,人工智能都必须尽可能让其共享创造和创新的成果。人人都能平等接触人工智能,真正实现人工智能和人的有机结合,从而努力消除“数字鸿沟”和“信息贫富差距”,消除经济不平等和社会贫富分化。

3. 知情同意原则

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应用可能实质性地改变人的身心完整性和人的生活实践状态。采集、储存、使用个人及集体的数据时,对于可能涉及人的身心完整性、人格和尊严,以及人的合法权益的研发和应用,当事人应该具有知情权。只有在当事人理解并同意的情况下方可实施相关行为。在实施过程中,一旦出现危及当事人生命、身心完整性及其他合法权益的始料未及的后果,应当立即终止行动,重新获取授权。

4. 责任原则

智能系统的设计和运行必须符合人类的基本价值观,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力和行为控制力,确保实现人工智能服从和服务于人类以及人机和谐共处的价值目标,为高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服务。必须强调,为防范人工智能已知的或潜在的风险,确定责任性质和责任归属具有重要意义。

(二) 在应用层面,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教育领域应当遵循的逻辑

人工智能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管理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我国各行各业正在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必将走上深度应用的发展之路。在创新高校思政人工智能技术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的同时,可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发展,推动学生管理服务理念的深刻变革和信息服务的智能化提升,更好地实现思政教育的历史使命。

1. 技术革新是人工智能的应用前提

一般意义上的人工智能就是符号逻辑系统或自我意识机器,学者们从学术领域出发,认为人工智能是一种“强人工智能”。实际上,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人们在分析人工智能技术时,对人类大脑的理解还十分浅显,因此,目前仍然以“弱人工智能”为主。人工智能技术的局限性也体现在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上。目前,医药领域已经广泛地运用了人工智能技术,但不少专家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人工智能技术和医药领域的融合发展,也逐渐凸显出人工智能缺乏人情味(human touch)这一问题[13]。在高校思政教育领域中,需要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才能够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为高校学生带来帮助。因此,未来在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和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发展时,需要首先解决在高校思政教育领域中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体验存在断层的问题。部分服务职能由人工智能技术代替以后,由于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存在局限性,导致这些服务环节中的人机互动可能出现问题。一方面,人工智能对信息资源的理解还存在问题,人们也需要有效检测机器对信息资源的理解程度。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领域中的推广与普及,标志着早期思政教育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将变成人和机器之间的交流,但由于人工智能技术还不成熟,高校思政教育领域专业语料库不足、语言语境较为复杂,这就使得人和机器之间的交流也存在诸多局限性。目前,机器尚不具备完全理解人类的能力,用户的需求可能无法被机器人理解。因此受当前的技术瓶颈影响,人机交互的体验可能会发生降档,缺乏人人交互的友好性,有时候也缺乏人与人交流沟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2. 管理创新是人工智能的应用条件

科学管理是有效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和高校思政教育领域融合发展的基础。同理,只有在技术革新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学生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的创新,才能够加强高校思政领域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层次融合发展,进而有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在当前的人工智能时代,社会各个领域都应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此背景之下,高等院校的学生管理机制和管理空间、高等院校的信息资源建设以及服务内容都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层面理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将成为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的重要指导思想。这些指导思想可以有效规避在高校思政领域中应用人工智能的风险,进而将人工智能技术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发展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首先,实现思政教育管理的创新,就能够提高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领域中的匹配度,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发展,将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思政教育质量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其次,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思政教育管理的创新与变革,又为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思政教育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和解决问题,实现技术的革新和思政教育质量的提升。最后,思政教育管理创新,为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多元化的方法与对策,可进一步促进高校思政教育服务质量的提升,将人工智能的技术绩效充分发挥出来。

3. 服务优化是人工智能的应用归属

高校思政教育领域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发展,一方面是为了拓展思政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实现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变革。在机器智能阶段,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获得互联网中的各类资源,并通过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完成对各类信息的合理整合,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营造更加广阔的空间,提供更加多元化、专业化的信息和知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改变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机器学习和需求发掘领域中,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思政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之间的精准沟通,思政教育工作者不仅可以通过大量的专业知识和网络资源充分了解学生的偏好以及实际诉求,而且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满足其需求,更好地为学生提供精准服务。与此同时,高校思政教育理念也因为人工智能技术在思政教育领域中的推广而发生巨大的变革,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偏好和习惯,并完成信息的精准传输,更加高效便捷地向学生传输政治理念、知识文化,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 人工智能时代做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路径展望

(一) 构建数字化智能高校思政教育生态系统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多元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利用这些学习资源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高校创新型学习生态系统应具备可以支撑学习者开展创新实践的学习空间,而且必须足够灵活丰富以支持未来的实践。教师和学习者可以自由使用所需资源,通过使用、重组和创作等方式,激发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进行解决问题、协作和自我导向的学习[14]。另外,创新型学习生态系统以学习分析等技术为基础,基于系统动态数据来调整思政课程设计,能实现大规模的个性化学习。

1. 创设智能化学习空间,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高等院校的责任就是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就有必要为学生提供与未来生活密切相关的政治训练,为未来发展积累大量真实的学习、实践经验。例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模拟真实的社会环境,为大学生设计一个学习空间,加强学生道德修养和知识文化的培养,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以达到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创新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模拟真实的社会环境提供了条件,使学生能够在这样的模拟环境中拥有更良好的学习体验。例如,教师可以在学习空间中应用扩展现实(Expanded Reality,ER)技术,该技术可以通过声音激活、视觉展示墙、虚拟现实学习空间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探究式学习、项目学习、合作学习的平台[15]。相关案例包括斯坦福大学合成声学系统、昆士兰科技大学的立方工作坊等。

2. 构建智能学习分析系统,实现个性化学习

学生拥有了较强的学习分析能力和自适应学习能力以后,就拥有了开展个性化学习的能力。人工智能技术、自适应学习技术、情感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智能化学习分析系统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教师可以利用可视化软件和分析软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通过查看学生的学习数据,教师可以更加系统全面地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在线教学和混合式教学。在智能学习分析系统的帮助下,高校政治教育工作将改变原有的高等教育资格认证方式,通过透明化成绩单展现学习者在不同场所的学习成果与经验,可能包括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学术研究、品德修养、知识技能、课外活动成绩等。

(二) 完善智能延展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理念

***总书记多次在重要会议中强调应当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发展,“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16]。只有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和思路的全面创新,对旧方法和传统模式加以变革,才能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亲和力。

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在高校思政教育领域得到应用与推广,其前提条件就是实现技术革新。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将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这也将有利于实现思政教育管理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发展,进而将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思政教育质量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技术革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能够让服务与需求更加贴合,只有实现技术迭代与服务的同步发展,才能实现由“弱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的顺利转型,有效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发展人工智能必须有效把控技术开发过程。在人工智能中嵌入人类的价值观,才能实现延展智能。在新时代的中国,我们应当从源头出发把控人工智能,这就需要对人工智能科学家进行合理的规范,确保其政治信仰、行为和道德在合理的管控范围之内。机器人三大定律是“不能伤害人类”“保护人类”“保护自身安全”,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时也应当遵循这三大定律。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哲学系教授詹姆斯·摩尔将机器主要划分为隐性道德行为体、显性道德行为体和完全道德行为体这三种类型,其中完全道德行为体的伦理判断能力和行为能力最高。在思政教育领域中,应当着力于发展显性道德行为体类型的人工智能技术。

在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而进入了深层次变革时期。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找到了新的发展道路以及新的对策。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发展,就是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备人工智能思维,将自身的职业能力和理想观念与人工智能技术有机整合,充分掌握高校大学生的实际诉求以及思想观念,在此基础之上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以及针对性,这样才能精准对接高校大学生的诉求。

(三) 建立精确治理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机制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8]的理念是新时代背景下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总要求,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深刻概括。

只有从这一理念出发理解和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做到与时俱进创新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体制。因事而化,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为其解答疑惑,积极回应学生的思想关切,把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思想脉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因时而进,要求从时代发展背景出发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与时俱进、因时而动、顺时而进,使思想政治工作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直通学生心灵。因势而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以实践为导向,将世界局势的变革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因势而为,从世界局势发展变化出发改进与创新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发展[17]。

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将会进一步普及,这必然会促进高校信息化服务的深入发展,实现高效的精确治理。未来的高校信息服务工作者,需要从过程和微观出发开展数据管理。通过对高校教育以往数据流的系统性分析,可以系统地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以及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高校大学生实际存在问题的方法以及对策,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加强对数据的利用,以实现精确治理。一方面,全面的数据支持可以解决决策数据来源碎片化的问题,帮助高校决策者作出更加全面而科学的决策;另一方面,数据利用和全员参与可以打造一个良好的交流环境,加强高校管理者和思政教育工作者之间的互动与沟通,使得高校决策者可以作出更加科学的决策,将群众智慧充分发挥出来。

四、 结 语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方式凸显个性化与精准化并存的新样态:一方面,学生可以自主获得所需的思政教育信息;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精准地进行思政教育信息的投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及时性和实效性。

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也开始倒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与时俱进,这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丰富的资源。同时,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角色也将迎来颠覆性的变化。他们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生思想的引领者,更是能够与人工智能协作,共同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

新时代高校在思政教育领域应当积极应用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发展,以促进高校思政教育领域的智能化,帮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实现传统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为高校智慧教学、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营造良好的环境,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精准、有效的新途径、新办法、新思路。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