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探究

时间:2024-08-31

|徐国民 秦 欢|华东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7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1]。在此基础之上,党的十九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2]。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到“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一表述体现了“新变化”,尤其是突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和拓展。然而,就今天而言,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内涵及其关系,尤其是对“引领力”与“解释力”“亲和力”“传播力”等之间的关系问题,学术界还需进一步深化研究。因此,围绕上述这些问题,进一步澄清“引领力”的内涵、表现及其提升路径等方面的问题,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有着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 新时代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2]。2018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又进一步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3]把“凝聚力”和“引领力”提高到作为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的“战略任务”来看待,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它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化。

(一) 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客观需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近代以来无数中华儿女孜孜以求的梦想。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诉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方面,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接近中国梦的目标,另一方面,新时代也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了新挑战、新内容和新要求。尤其是我们今天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趋复杂。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意识形态建设,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政治、法律、哲学、宗教、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4]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中,并不是只有经济基础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及其对应的社会存在起着能动的反作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反映了中国工人阶级的意志和需求并主动为人民服务。因此,它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助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和满足人民需要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通过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理论教育将党的正确主张变为人民群众的实际行动,从而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铸成了坚不可摧的爱国主义精神,政治层面上长期保持稳定和谐,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证明了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新时代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要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发展生产力,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协调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生态等发展的关系问题,整合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从思想上凝聚人心、团结力量,形成促进社会发展的正能量,引领和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早日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大做实了社会发展成果并公平分配好发展果实,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提供必备条件和发展机遇。此外,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规定、约束了经济主体的行为责任,主流意识形态所宣扬的价值观提倡公平、正义、诚信等行为规则,批判了机会主义、利己主义等错误观念,有效激发了劳动者积极参与到现代化建设中去的激情。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来的发展成果显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与现代化建设的共同进步,我们不仅有经济效益也有社会效益,经济发展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正确指导下沿着既定方向愈走愈好。

(二) 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前提

意识形态与文化发展同属上层建筑的范畴,意识形态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并非格格不入,而是现实中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同一性存在,是思想文化领域内多元共生的统一关系。“由于现时中国革命不能离开中国无产阶级的领导,因而现时的中国新文化也不能离开中国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领导。”[5]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所以能够在文化领域内充分发挥自身引领力,主要是因其受追求社会全体成员之间的平等、公正、自由等价值观的引导。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本身来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自确立以来一直代表着绝大多数人的普遍利益,引领着人民大众的文化普及和提高;从文化软实力来看,文化必须要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理解并在实践创新中得到提升。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高度重视对思想文化领域主流价值观的弘扬和宣传,对多元存在的社会文化指导、批判并重新建构。只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在思想文化领域中显现,才能摆脱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渗透,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才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只有文化软实力增强,人民由内而外散发着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才能充分彰显。

意识形态工作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调整。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随时代发展变得更加深刻复杂,我国意识形态工作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因此,为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大力提升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显得迫在眉睫。如果只是一味地固步自封、没有跟着时代发展步伐调整意识形态工作内容,没有放眼全球去分析和吸收其他国家意识形态管理和建设的有效经验,那么意识形态工作只会逐渐陷入泥潭,身上带着“泥”的意识形态引领力提升早晚也会被“泥”再次拖入泥潭。意识形态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对于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来说都是普遍现象,关键在于如何面对挑战,如何把握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变”与“不变”、“动”与“不动”。唯有直面挑战、分析挑战,才能不断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

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实践历程中,意识形态领域一直存在着主流与非主流、精英的与大众的等多种社会思潮的冲突和斗争,正是因为多种多样思想文化的存在,才构筑了中国多元开放、兼收并蓄的文化生态。但是,文化领域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并非没有原则和标准,它必须要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同向而行,因此,必须用一个科学的价值观去引领文化的发展、繁荣和进步。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它“很好地成为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6]。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不同时期构建了不同的先进文化,并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逐步完善,使我们在文化领域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才能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促进文化发展繁荣。

当前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多涉及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归根到底是如何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里蕴藏着丰富的思想资源,为新时代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诸多可利用借鉴的地方。国家和民族的强盛不能单靠经济发展,文化的兴盛在国家富强中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合理成分是抵御国内外意识形态渗透、防范意识形态风险的重要途径。同时,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既要将西方意识形态管理经验“引进来”,也要推动我国意识形态管理经验和我国传统文化“走出去”,逐步构建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体系,使我们的发声更具中国特色,实现新时代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深度融合,保证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得到显著提升。

(三) 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是意识形态斗争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国意识形态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便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多次在重要讲话中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7]。

首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形式的意识形态蜂拥而至,我国意识形态斗争更加复杂化、激烈化和尖锐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引起了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深刻变革,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更趋明显,代表着不同利益诉求的意识形态在信息化社会中总是寻求一切可能的渠道和方式来“抢夺”意识形态话语权。这既给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带来了困难和挑战,也为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带来了广阔空间。面对当前我国意识形态斗争复杂化、激烈化、尖锐化的客观事实,我们要从根本上认清各种社会意识背后的存在依据,既不能一网打尽也不能放任自流。针对四处歪曲和否定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社会思潮要坚决予以打击;针对其他内容的非主流价值观要进行适当引导,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基本原则,积极汲取其可利用价值。我们要清晰地看到,市场化环境下多元价值观的相互激荡是常有之事,关键在于把握好主流意识形态同非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辩证关系,警惕非主流意识形态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消解,在面对挑战和威胁时坚决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

其次,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的困难。“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较2018年底增长7 508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4.5%。”[8]可以说,网络消费、网络娱乐、在线教育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相应平台也成了不同意识形态竞争的主阵地。网络世界虽然是虚拟的存在,但信息化却把构建同现实社会相似的网络世界变为了一种现实。网络意识形态作为信息化的产物,既是虚拟的又是现实的,同时兼具全球化、多元化、自由化、渗透性等显著特征。网络信息不间断的复制传播影响改变着网民的思想观念,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可能潜藏着价值观渗透的风险。

最后,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自身的经济、科技等优势,加快了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输出”和“渗透”。为了维护资产阶级以及资本主义国家的“核心利益”,他们总是把资本主义价值观标榜为“普遍永恒”,企图通过宣扬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颜色革命、和平演变。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当他们的“核心利益”得到满足时,他们便竭力鼓吹和推动经济全球化,反之,他们就设置各种壁垒来阻碍经济全球化,他们通过宗教、网络、广告、投资等方式进行价值观渗透。因此,我们要认清西方发达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同时更要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为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科学内涵和具体表现

弄清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科学内涵和具体表现,是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关键。对于这一问题的深入探究,不仅需要我们搞清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内涵及其关系,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搞清楚“引领力”与“解释力”“亲和力”“传播力”等之间的关系。

就意识形态的本质和功能而言,它是一种为特定阶级利益服务的价值观表达形式,其主要功能就是“掌握”更多的人民群众,从而为实现特定阶级的阶级利益服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便成了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两个关键维度。从“凝聚力”这个角度而言,它是一切意识形态建设的普遍要求,可以说,一个没有凝聚力的意识形态,是无法团结广大人民群众,进而实现意识形态的目标和功能的。从“引领力”这个角度而言,它是科学的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只有站在特定阶级利益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相一致的利益基础上的意识形态,才是科学的意识形态,进而才能真正发挥意识形态的引领功能。可以说,一个没有引领力的意识形态,实际上就是一种虚假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必将被人们“抛弃”。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意识形态,就是因为它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推动人类解放进程中的目标和任务,因而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团结并引领广大人民群众沿着人类解放的康庄大道不懈奋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生产”和“传播”的内在要求,也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的客观需要。

从内涵上来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中的“力”实际上是一种理论的力量,这股力量不仅指引方向,更是在背后不断推动着我们向前。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引领力”这一表述,既继承了将“意识形态”看成是一种“力量”的马克思主义传统,又超越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吸引力”的表述。因为“引领”中既包含了“引导”又包含了“带领”,它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本质和功能的深刻理解。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得到了显著的增强,虽然目前仍然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挑战,但意识形态领域总体稳中向好。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和新任务,我们要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9]。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促进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人民对我国主流价值观有信仰有信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走得更远。由此可见,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内在要求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不断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治理,在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伟大实践过程中,以自身的先进性和科学性赢得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并引领其他社会思潮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一方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具体表现为其强大的感召力和聚合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和聚合力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毕生信仰并自觉投身到革命、建设、改革乃至国家治理的过程中去。近百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诸多胜利果实,逐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推动着制度优势逐步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因此,历史和实践均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有能力有资格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不同时代回答了社会主义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政治问题,更立足于社会实际回应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人民利益实现等现实问题,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将其贯穿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部历史进程之中,解决了许多历史上无法解决的难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不忘过去的经验教训,要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还具有强大的解释力、亲和力和传播力。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下,我国政治保持了长期稳定,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不断打开新局面。正是由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具有的强大比较优势,我们才敢于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同发达国家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在人们面临的所有工作中,做人的思想工作是最难的,而意识形态工作的本质就是要做好人的思想工作,即用科学的意识形态去引领人民、鼓舞人民。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现状是,出现了西方价值观利用形式各异的文化产品进行“撒网式”输出,意识形态主阵地管理困难重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流于形式等现象。这些都在逐步消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在直面上述挑战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就进一步突出其解释力、亲和力和传播力了。

“解释力”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内核”和“关键”。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解释力,就是要打破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框架,讲清楚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与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从而为现实社会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坚持的阶级立场、价值立场和政治立场服务。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们尽管拥有最科学的理论体系却因受到自身解释能力的限制而没有解释好很多国际国内的现实问题,从而导致了西方意识形态侵入我国并在世界上长期掌握了意识形态的国际话语权。事实上,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用马克思主义严谨的话语体系解释社会现实、指导社会实践,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并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工作体系。然而,我们的话语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它以实践为依托,站在理论的最高点,对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借鉴,对当下中国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阐释,从思想上为社会发展指明方向和道路,拥有对现实问题的强大解释力。

“亲和力”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表达方式。人民是否能接受某种宣传话语,以及能接受的能力和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表达方式的影响。网络新鲜话语之所以能很快被传播和利用,正是抓住了民众的心理需求,借助亲民的更易被理解和接受的手段和方法进行传播普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我国教育现状很难保证每个人都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机会,即使少数人有学习机会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消化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精神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理性的知识与感性的语言相结合,把简单直接的理论说教转化为具有亲和力的情感激发,才能够达到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效果。近年来,***多次用朴素的话语表达了深刻的道理,如“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10]。这些简单通俗的话语很有亲和力,激发了群众的理论学习热情,从而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成了有温度的时代强音。

“传播力”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实现形式。在人口众多、国情复杂的我国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绝非易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绝大部分党员、群众在共同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过程中进一步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但是仍然有极少数人思想非但不能够同频共振,反而极其容易受到西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价值观的影响,需要借助思想理论教育等形式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从而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信。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现实来看,绝大多数人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因信仰背后的传播主体——中国共产党。人民信任党,所以相信党选择的道路、理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够在我国社会得到大众的广泛认同,不仅是因为其自身的科学性,更是因为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与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国家未来发展规划的“互选”,而党强大的传播力特征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和凝聚力提升的关键要素。

三、 新时代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实践路径

在意识形态工作与党的其他工作相互交叉的复杂背景下,意识形态工作既要不断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教训,也要汲取他国的有益做法。只有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在方法、内容、方向上的不足并采取措施弥补,才能走出一条稳中求进的意识形态工作之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提升,是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任务。在持续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需要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越是改革开放, 越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越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越能促进改革开放。”[11]新时代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内在地要求我们处理好、协调好意识形态工作同其他工作的关系,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重点放在凝聚力和引领力上,全面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解释力、亲和力、传播力,在全社会形成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治理的长效机制。

(一) 增强话语解释力: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前提条件

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关键是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实践基础上理论创新的结果,它内在地要求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其加以维护和管理。中国共产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有经验和能力鉴别众多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观点、性质、发展方向,从而针对不同性质的社会思潮进行管理。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必须吸收和借鉴各种社会思潮的合理成分和经验,严厉打击腐朽落后的社会思潮,在批判继承中不断完善自身话语体系,坚决抵制固步自封,努力在实践中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想长期保持领导地位,就必须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解释力,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宣传工作,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落到实处,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表达。

一是要认识到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近年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同非主流意识形态之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都面临着意识形态治理难题。这实际反映着其背后的价值观念竞争是“以人民利益为本” 和“以统治阶级利益为本”意识形态的争夺。只全心全意投入经济建设而忽略精神文明建设,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规律,只有经济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两者都搞好,才能为党的其他工作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正确的政治导向。这同时也解释了新时代为什么要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

二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论深刻性是立场坚定性的根本保障。想要更好地阐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就必须从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基础做起。党员干部更应主动加强理论学习,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向人民解释党的创新理论和实践,传达党的最新指示和要求,用实际行动推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在改革、治理的实践活动中同人民解释社会现实,用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回答时代之问,在提升解释力的同时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

三是要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解释力要求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当今社会,没有一种理论能够穷尽一切社会问题而达到“放之四海而皆准”。马克思、恩格斯也反复强调他们的理论不是“教义”,而是“方法”,是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因此,社会主义要因时因地不断发展和变化,要不断地在新的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就是要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背后的学理基础,通过理论的深刻性和解释力来保障和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

(二) 增强话语亲和力: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关键要求

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亲和力,主要是要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积极融入到人民社会生活中去。通过主动参与人民社会生活,体验日常生活中意识形态的切实存在,搭建社会生活与意识形态传播的桥梁,为意识形态话语增添具有生活气息的新内容,借助广泛普及的互联网积极做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网络传播工作,拉近党和人民之间的距离,以此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

一是要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当前我国话语表达方式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政治与学术、官方与民间、理性与情感、对内宣传与对外传播等方面。话语的创新表达,主要表现为将晦涩难懂的政治学术话语或官方话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民间情感话语,用最简单温暖的话语表达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景的美好期盼。我们知道,情感上的认同往往比文字认同来得更加真实迅速。只有党和国家有经验、有目标、有自信,亿万群众才能更有激情地参与到国家建设和治理当中,才能激发民众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党和国家要在现实困境中牢牢把握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机遇,主动在党内外提供各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机会,组织教育活动,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

二是要新添话语生动内容。意识形态话语往往给人以深奥、晦涩难懂的印象。实际上,意识形态就像空气和水一般重要,存在于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之中。为改变意识形态话语过去留下的刻板印象,我们要为话语的表达主动增添生动内容,其关键在于将意识形态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实现意识形态话语专业性与日常生活常态性的有机统一。一方面,必须坚持意识形态话语的专业性,要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政治论断,不能在工作中犯原则性错误,即不能改变意识形态话语的社会主义本义;另一方面,在意识形态的宣传中,我们完全可以增添人民群众容易理解的生活语言,用人民群众最熟悉的文字和语言表达方式为人民群众“转述”好党的文献和工作安排,变“高大上”的理论为通俗易懂的生活话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亲和力。

三是要保持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亲和力首先要弄清楚话语的主体和受众。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核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治理过程中验证的正确方向指引。只有同人民时刻保持着紧密的血肉联系,意识形态的广泛传播才能更加准确,直接具有针对性地被群众所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和凝聚力的提升才有保障。增强话语的亲和力要先在全党上下进行思想理论教育,再由广大党员同志分层次、寓教于乐地传递给广大人民,既拉近了党和人民之间的距离,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提升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

(三) 增强话语传播力: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重要举措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与时代共同进步的科学理论,其内容是不断发展完善的。科技的进步和网络的发展改变了传播的媒介和传播方式,意识形态的思想内容也要随着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传统的传播媒介逐渐被新兴传媒所取代,如果仍然停留在过去以报纸、电视等作为主要传播方式的时代,那么一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话语权。因此,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要紧随时代条件的变化,变革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内容、方式和方法,利用好新兴传媒平台,主动占领意识形态话语的制高点,为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创造条件。

一是要做好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工作。当代中国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网络在拉近人与人之间交流距离的同时也为信息、文化的快速传播创造了环境。随着科技进步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人们每天都会从网络上获取诸多信息,可以说,网络已经成为意识形态传播的一个重要阵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去主动占领这块阵地,它就会被其他社会思潮“抢占”。与此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地更新我们的话语体系。就目前来看,网络话语的“接地气”和意识形态话语的“官方性”形成了鲜明“对照”。此外,互联网畅通民意这一举措既便民利民,也为党和政府及时直接接收、采纳人民建议提供了平台。党和政府应积极利用好网络平台,拉近与人民之间的距离,关注人民最关心的问题,解决人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运用最平易近人的话语体系宣传真善美的社会真实事件,构建同人民直接沟通联系的平台。因此,要善于运用网络热词与人民互动,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取得良好的意识形态宣传效果。

二是要创新话语传播内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以主流价值观的输出为主,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要根据不同时期和不同问题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意识形态传播,从爱国主义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始终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时代变幻中处理好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主动设置和引领网络议题,改变被动传播局面。过去那种一成不变的意识形态理论灌输显然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如果只是一味沿用过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思想观念、宣传方式、管理模式,在社会结构、主体利益发生变革的当代中国很难确保在同资本主义社会思潮的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三是要变革话语传播形式。传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主要通过马恩经典著作和党的文献等书籍来实现,这一传统的传播方式一方面实现了最为直接的理论教育,另一方面,教育效果却因人而异,难以成为人们“信手拈来”、口口相传的知识,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话语的传播力。新时代话语的传播方式更为丰富,可以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如以社区或村委会为单位进行的“红色”文化活动,既提高了人们学习的积极性,也在实践活动中促进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此外,还可以采用小品、影视、话剧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于无形之中。

四是要创新话语传播方法。同话语传播形式相同,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方法也要实时创新,实现理论的传播与时代的发展同步。当前,网络已经成为中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竞争的主阵地,话语的传播方法也要随着阵地的转变而转变。与传统传播相比,网络传播在效果、范围、实效上都有很大不同。依托互联网创新话语传播方法首先要划定传播责任,对于在互联网上随意传播虚假、有害信息的要追究到底,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留出一方净土。其次要做好互联网防范工作,加快推进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与管理,打造一批具有权威性、公信力的主流媒体,推动主流媒体在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中发挥积极有效作用,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方法不是只有互联网传播,在创新传播方法的同时不能忘记传统的传播方法,做好传统方法与创新方法的沟通协调工作乃是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一个重要方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