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王 江
(辽宁工业大学 电气工程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随着微博、微信、快手、抖音等平台的普及,自媒体时代已经到来,这也给高等学校网络舆情引导带来机遇与挑战。2014 年2 月27 日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总书记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络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1]因此,高校应建立符合高校自身特点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提升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应建立在对高校网络舆情科学化、系统化的基础上,采取科学管理、多学科技术融合、队伍专业化、政治素养整体提升等策略,探索舆情深层蕴意,建立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
“舆就是公众,情就是情绪,舆情就指公众的内心情绪和社会心理通过一定媒介的表达。”[2]高校的网络舆情是大学生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等思想活动通过微信朋友圈、抖音、微博等网络平台进行传播而形成的舆情。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既可以是高校的学生,也可以是与高校相关的工作人员。
如何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正向引导,避免负面影响,需要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建立相应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1.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多元化。大学生群体从家庭、学习和生活经历、民族和地域差异、个性心理差异等角度来看,其构成比较复杂。因此,针对社会热点问题、校园突发状况等,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必然会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另外,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微信、抖音、快手、微博等手机App 在大学生中应用非常广泛,信息可以快速传播。微信多在好友中进行信息传递,具有可信性高的特点。朋友之间在进行信息传递过程中对信息的真伪辨别力也相对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息的传播。而微博、快手、抖音等媒体平台虽然未必是在朋友间传播,但是其内容丰富、时间短、刷新频率快,关注人员多,因此,信息的传播速度也很快。
2.高校网络舆情传递具有聚集性。在网络信息传递过程中,学生的个体性不强,具有从众心理,容易以学生群体的角色进行信息传递,呈现出聚集性。因此,学生群体容易被某一特定事件引导,在舆情发展过程中成为主体,一旦被某一事件吸引,被错误思想引导,容易将理性的观点淹没。
目前,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的各职能部门大多是各司其职,缺乏有效沟通。有的管理主体部门很重视,但是有的部门属于协同部门,存在麻痹大意的思想。因此,网络舆情的引导要从思想上给予重视,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在网络上发布各类信息的传播影响速率。各职能部门重视程度的不一致很难在舆情引导过程中形成合力,在出现网络舆情时,不能有效地迅速处理,很容易引发舆情危机。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网络舆情都是由宣传部门负责,但是宣传部门工作人员大多数都是从事宣传和思想引领工作,对网络技术不是很精通。另外,高校一般都设立网络管理部门从事网络的日常运行和技术维护,工作人员精通网络技术,但又缺乏舆情引导的相关专业知识。学生日常的管理部门为学生工作处和各二级学院的辅导室,工作人员的工作主体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虽然具备一定的网络舆情预判和处理能力,但是无论是在网络技术还是在复杂的舆情面前都显得力不从心。在大数据背景下,面对舆情时,传统的人工手段已无法快速有效地应对舆情的复杂情况。因此,网络舆情的引导不仅需要专业化、专门化的工作队伍,还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技术手段。
有些高校的舆情引导制度不够规范和完善。在舆情处理的过程中缺乏规范性指导的相关制度,例如在发布舆情信息、审核和公开舆情过程中,缺乏系统化的、完整的制度体系。因此,一旦发生舆情,对舆情引导的工作是非常不利的,容易引发舆情危机。在出现舆情危机时,也缺乏相应的危机处理预案。因此,由于制度的不够规范和完善,以及缺乏相应的危机应对预案,一旦发生舆情危机,各部门很难有效配合,在短时间内开展有效工作,易引发网络舆情的失控,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
高校舆情引导机制的建立应从普遍联系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来看待。目前,舆情事件传播迅速、广泛的特点是与网络、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发展和普及紧密联系的。因此,舆情引导机制的建立既不能“草木皆兵”,也不能“麻痹大意”。辩证地看待舆情事件,在处理舆情事件过程中,学校会解决一些学生关注的生活学习条件、管理制度等问题,因此,舆情的处理也会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校的发展。舆情引导机制的建立要从辩证的角度看待,变被动建立为主动建立,由管理理念转变为服务理念。各二级单位要加强微信官方公众号、官方微博、快手、抖音等公众号的管理,本着“谁建立,谁管理”的原则,建立完善的管理和审批制度,细化流程管理,每年对二级单位的各种网络平台进行审核,对存在问题的平台进行整改。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需要学校的宣传部门、网络技术部门、团组织、学生管理等相关部门的协同合作,对行政部门的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组成一支专业从事网络舆情工作的队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及辅导员组成教师队伍;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一般可由宣传统战部门和网络管理中心专业从事网络技术与安全的工作人员组成;学生干部骨干组成的网络舆情工作专业队伍。学校党委和行政要高度重视,设置专门工作组织,进行统一的工作部署和调配。学校应充分调动优秀学生骨干,例如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等,充分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通过培养他们文明上网、自觉遵纪守法、弘扬主流道德文化等行为,树立学生积极向上的网络主流舆论观。同时,鼓励和吸纳更多的学生作为网络文化传播的志愿者,鼓励他们宣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活,并作为专业化队伍的补充。通过对专业化的队伍进行网络舆情相关知识和技术的培训,使专业化的队伍更加专业化。通过开展“网络宣传大使”评选活动、“争做合格好网民承诺”活动等方式,鼓励大学生参与到积极正向的网络活动中。网络舆情引导的专业队伍中还应包含了解大学生心理疏导的工作人员。大学生通过网络自媒体等途径传递的生活学习或者热点问题信息在某种程度上来看也是学生心理的表达,因此,在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因素是不可缺少的因素。高校舆情引导机制的建立应具备“多学科+技术+管理”的理念。目前,网络舆情的背景是“大数据”“互联网+”。因此,需要多学科的有效融合,实现更加全面地掌握舆情的发展动态和趋势。通过“技术+管理”的模式可以制定应对网络舆情更加科学有效的处理方案。
加强对大学生舆情引导,应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舆论观”。良好的“舆论观”应以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养为基础。与大学生良好的“舆论观”相联系的综合素养主要是指良好的网络素养,包括正确的网络信息价值观;对网络信息的收集、鉴别、整合能力;网络信息应用的法律和道德伦理素养。大学生网络信息价值观的培养,要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敏感度和积极关注的意识,树立大学生的网络信息价值观意识,加强大学生网络信息收集、鉴别、整合的能力。网络信息量巨大,大学生面对如此巨大的信息量,如何进行有效信息的收集、对信息真伪进行辨识以及对各类信息进行整合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大学生在网络上进行活动时,不仅要遵守法律法规,也要有遵守道德伦理的意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将此项内容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大学生的法律和道德意识,这样能够有效地避免大学生产生负面舆情事件。
“网络舆情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是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既能传达传播者利益诉求,又能满足谣言接受者娱乐的心理需求。”[3]高校学生通过网络工具,例如微信、微博、快手、抖音等对社会热点问题、身边发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现象,结合个人的认识,对其进行解释或者进行整理,形成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将其在网络上进行发布,可能会形成舆情。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应与大学生思想和生活动态紧密联系,更主要的是要探寻大学生网络舆情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大学生通过网络方式除了传递信息,也是表达一种情感。重视和理解网络舆情所蕴含的情感是做好舆情引导的重要内容。“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增强人民群众的理性认识与公民意识。”[4]这就要求在进行网络舆情引导过程中,辅导员、心理工作人员不仅要了解引发舆情事件所蕴含的学生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还要结合学生近期学习和生活中是否遇到了哪些实际生活问题,有哪些情绪要处理,甚至要了解学生的成长经历、学生家庭背景等因素,全面了解学生通过网络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利于舆情的引导和应急处置工作。
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和谐、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高校应建立系统化、科学化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和反馈机制。“当前高校舆情监控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舆情信息系统建设不完善,大数据应用于舆情监测系统使用不足,导致高校在应对网络舆情时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也往往无法形成有效的引导。”[5]因此,学校应建立网络舆情信息监测体系,由宣传部门负责统筹学校网络舆情引导和反馈工作,落实二级部门主体责任。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作为主要负责人。宣传部门会同网络技术部门应用大数据对舆情信息开展收集工作。思想政治课教师和宣传部门作为舆情的研判部门,他们将研判结果反馈给学生管理部门,由学生管理部门和辅导员负责具体的网络舆情处理工作。如涉及学生心理因素工作,学生管理部门和辅导员可会同心理工作部门共同开展工作。在日常的舆情引导工作中,以辅导员为主,具体负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关于舆情安全和引导教育宣传等工作。辅导员可发动学生干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实时了解网络动态,如有网络舆情出现的可能,及时向相关部门反馈,将网络舆情引导与反馈工作做到实处。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的建立,对于促进高校安全稳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应适应大数据时代发展的背景,积极探索舆情引导机制的应对策略。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