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融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优化路径

时间:2024-08-31

郭玉凤,郝耀军

(忻州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忻州 034000)

随着信息技术及人工智能的发展,融媒体凭借丰富多样的传播形式、海量的传播内容、即时的传播速度、互动的传播模式等强大优势已经成为传媒领域新动向。2016 年在中组部组织召开的思想政治专项工作会上,***同志强调要将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紧密结合[1]。面对融媒体带来的生活与学习方式的变革,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融合新兴媒体技术对教育教学进行革新,充分利用和激发融媒体海量的信息力、强大的传播力、精准的附着力、无处不在的微能力,服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完成党和人民交付的育人使命。

一、“融媒体”概念与基本特点

(一)融媒体的概念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是根据不同的传播技术对媒体进行的划分,两者各具优势。传统媒体的优势较多体现在媒体的严肃性、权威性、媒体的品牌影响力以及较成熟的运行机制等方面,如传统的电视、报纸、广播等;新媒体胜在传播容量大,以数字媒体等为终端,有灵活即时的互动反馈机制,更能捕捉用户兴趣倾向,个性化地向不同受众推荐不同内容,因而新媒体对用户的黏滞性更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两者各有所长,二者的融突和合将是必然趋势。主流媒体从宣传渠道、传播内容、媒体人力资源等不同方面,对传统的广电媒体、报业杂志纸媒以及新兴网络媒体进行整合,构建了传播利益共享、宣传共同发力、内容融合并蓄、资源统合互用的新型融媒体体系。

从发展理念看,融媒体是趋利避害、优势互补的产物,将传统媒体的严肃性、权威性优势和新媒体的灵活性、便捷性优势进行联合,实现不同媒体效能的最优化发挥,让各自的劣势削减降维,通过全新的运作模式放大内容的聚合传导效力。

(二)融媒体的基本特点

1.融媒体是集约化的信息生产与传播。融媒体对原先相对独立的信息生产部门和生产平台收归统一,对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内容综合进行素材的采集和深度加工,使信息能够多终端发布、全媒体覆盖,在最大广度与深度上实现信息传播,形成合力。

2.融媒体更加注重用户体验需求与满足。无论是在教育领域还是在传媒领域,用户思维都是核心理念。通过精准的个性化推送模式,不断满足用户需求,提升用户感受;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评论和分享功能,与用户开展实时互动。

3.融媒体的出现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先导性力量。从新媒体、自媒体出现到与传统媒体融突和合的迭代,技术创新毫无疑问是其发展的内驱力。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手段,信息传播已经完全打破了时空限制,能够实现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为不断构建、深化与用户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二、融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面临的机遇

在全新的融媒体视域下,可供选择和使用的思政教育载体呈现多样化趋势。思政课教学特点的特殊性令广大思政工作者在载体选择上比较慎重。选择的载体既能够为思政课教育教学所利用,还能够全维度将思政理论和价值理念传递出去,实现教育者与大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强化师生间的同向行为。目前,运用较多的是理论课程和思政讲座两种载体。融媒体发展潮流客观上推动了高校思政教育对传播载体的补充和运用。其中,显性教育传播载体可以直接向大学生群体传播教育内容、表达教育目的。当前已经广泛开展的大学MOOC、学习强国等平台都属于此类。隐性载体则主要是以间接的、嵌入的方式,通过暗示、引导等施加影响的载体。例如公众号、微博、抖音等以内隐的方式,通过信息交流平台实现教育主体客体之间的沟通,对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进行影响和渗透,以悄然而入的方式实现“春风化雨”式教育目的,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

在全新的融媒体视域下,可供选择和组织的思政教育内容日益丰富多样。融媒体中具有丰富的“同频”属性的内容,这些内容更易激发受教者与施教者的“共情”,达到同频共振效果[2]。思政教育的特殊性首先体现在内容选择的指向性上,既要符合上级教育部门的政治要求,又要展现时代主流、体现时代感,因此内容选择上具有一定难度,要根据不同时代大学生身心特点进行变化,要基于政治经济局势的分析进行变化,要跟随社会主义主流思想和价值观等诸多因素进行变化。融媒体时代,信息内容之海量,信息传播之急速,可供思政教育选择的内容更多、空间更大、平台更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视野也比以往更加丰富而开阔,教育者能以更全面的视角、更开拓的思维、更具有感染力说服力的事例与数据向大学生讲述思想政治理论,更容易多角度阐释理论的科学性,更容易从逻辑上展示内容的合理性,更容易从情感上感染受教育者,让思政教育更具人气、更易接受。

在全新的融媒体视域下,教育主体与受众客体之间的距离被有效缩短拉近。整个教育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契合程度对教育过程的推进极其重要,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两者的契合度与配合度越高,教育者越深入理解和尊重大学生,大学生就越容易对教育者及其教授内容产生认同。融媒体的人本性和交互性传播方式为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创新机制提供了契机。借助融媒体的即时互动优势,教、学双方之间的距离被有效拉近,增强了彼此的信任感,让思政教育工作更有时代气息,凸显亲切感和人文关怀。通过“键对键”与“面对面”的配合机制,更容易构建思政教与学之间的融洽关系。

(二)面临的挑战

在全新的融媒体视域下,教育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不可掌控。深层次的矛盾伴随全面改革的纵深推进逐渐暴露。文化意识形态的斗争日益艰巨隐蔽,不同的文化观、价值观鱼龙混杂,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环境较以往充满更多挑战。在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复杂多元不仅意味着主流正面信息的多元化传播,同时也意味着负面信息夹杂其中。这些负面信息经过新旧媒体的放大传播,短时间内即可发酵。“三观”处于成长期的年轻大学生缺乏辨别和甄别能力,极易受到错误诱导和不良影响。

在全新的融媒体视域下,思政教育工作者作为主流思想理论代表,所具有的权威性、严肃性易受到挑战。教育者的权威是让学生产生信任、信服的特殊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实践中,教育者根据既定目标,综合发挥教育专业学识和技能开展工作。专业性与权威性影响着教育内容在学生群体中产生的信服度。然而,在融媒体视域下,大学生获取各种知识和理论的渠道多而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再是唯一途径,部分学生在知识技能的获取能力和渠道方面远远超过教育者。

另外,学生的交往领域增加、交流方式隐蔽。在网络交流中,他们的社会身份和各种角色暂时处于隐匿状态,因此呈现出非常态化、调侃自嘲式的交流形式[3]。这些现象的出现导致教育者的专业权威性受到挑战乃至质疑,甚至出现某些大学生的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完全背离的现象,思政教育效力受到影响。

在全新的融媒体视域下,传统而单一的教学模式实效性被大大削弱。融媒体时代,各种文化思潮汹涌而来,文化殖民的历史阴影以及文化霸权的渗透入侵随处可见。西方国家企图借助于融媒体的超强传播力,削弱党和国家对社会舆论的引导,试图动摇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年轻大学生群体中的地位,淡化主流意识形态在统一思想中发挥的作用,“信仰危机”和年轻群体的个人迷失问题凸显。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与不良文化间进行着你死我活的较量。

传播先进文化、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肩负的历史重任、面临的时代挑战[4]。传统教学模式必须适应当前的教育需要、斗争需要,理论传授与实践培养同行,课堂传统教学与网络媒体互动结合,对思政传统教学进行融媒体变革。

三、融媒体视域下优化高校思政教育效力的路径思考

融媒体条件下,高校思政教育要善于与时代共进,融合新技术,加强内容的甄选与创新、重视实践教学的能量积累,提升教师融媒体素养、实现媒体矩阵规范协调联动,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效力的逐渐优化。

(一)加强内容甄选与创新,坚守思政主阵地

坚守高校思政教育主阵地是思政教育工作者长期艰巨的任务。融媒体时代,海量信息快速传播,各种异质思想经过碎片化、普众化包装比比皆是,而且不易察觉,意识形态领域斗争趋向复杂隐蔽。面对融媒体信息的海量传播,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慎重而严格地进行甄选和审核,剔除不良信息,把正面积极、主流向上的内容传递给年轻大学生。然而,仅仅凭借教育工作者的甄选剔除和屏蔽保护,无法实现思政教育阵地的巩固与坚守。***同志指出,内容创新是融媒体时代开展传媒工作、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的根本[5]。***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时代成果,是固守高校思政主阵地的根本。

因此,必须借助新媒体、短视频等传播平台,线上线下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好声音,传授马列新时代新思想。思政教育工作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新时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相结合,结合大学生群体所处的时代差异性和成长需求的特殊性,进行实践内容的创新;不仅为他们“传真经授良道”,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理解好、掌握好,更要让大学生“得真经取良法”,真正掌握和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和方法论指导。只有经过长期实践的学习演练,这一科学武器才能成为大学生的护身法宝,在多元文化信息较量中,才能帮助年轻学生辨别真伪、走出思想困境,自觉以正确的、科学的、发展的思想反对一切否定人民、否定党的错误言行;才能引导大学生群体树立并根植民族自豪感,并主动成为党的伟大事业的追随者和继承者。高校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才能守得住、守得好。

(二)重视实践微教育,积累思政微能量

传统思政教育往往更加关注纯理论的教学讲授而忽视实践活动的思政功能,导致高大上的思政理论让人“敬而远之”、缺乏地气,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效果。这是值得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关注并应积极改变的现象。思政教育的途径不应局限于理论的学习,更应走向生活、重视实践。“立德树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需要通过实践去践行和检验。因此,思政教育重视和强化实践教育,有助于积累能量、提升力量。融媒体视域下教育载体多样化,更有助于实践课的开展。微信、公众号、抖音等互动性强且形式较传统载体更生动新颖,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创作热情。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在实践课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合理有效地嵌入学习载体中,结合大学生群体的个性特征与需求,以全媒体的方式更好地展示出来。例如:在讲解“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这一内容时,结合贫困生资助、奖学金评比、运动会评比、文明宿舍建设等具体的高校工作实践活动,教师可经过巧妙布局,细心积累素材,积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推送至公众号、抖音号,将学生们在这些日常实践活动中的良好表现展示给学生受众,让大学生们在生活中感受社会主义道德与资本主义道德的不同,理解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差别,体会友善与公平、竞争与合作的含义,感受集体的温暖与互助,自觉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树立集体主义的观念与思想。在思想政治实践课教学中,运用融媒体进行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互动,更容易产生“共情”,更有助于发挥实践教育的优势。传统真实生活化的实践教学,能让参与者受到教育,但这种教育的机会从主体到时间空间都是有限的。融媒体让这种教育的机会伴随着媒体的传播延伸扩展,让更多的人身临其境、共情共感,也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学以解惑,将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与学生生活实践融合起来,既有获得感,又实现了实践教育微力量、思政教育微能量的积累。量变达到质变,合力产生强大的输出效应。

(三)找准靶向目标,提升融媒体素养

思政教育工作者是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理想信念的引导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阵地的传播者。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德才兼备,立德育人,时刻把培养“时代新人”确立为新时代思政工作的靶向目标[6],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力者的培养。融媒体时代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保证靶向目标精确,必须要适应融媒体环境,提升融媒体素养。因此,融媒体素养已成为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必备素养甚至核心素养。所谓“融媒介素养”,主要是指接触融媒介,通过解读与消化融媒介的理念与方式,实现对融媒介的掌握运用。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融媒介素养,就是对常见思政融媒介进行驾驭使用的素质与能力。融媒体潮流下,思政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火眼金睛、准确洞察分辨甄选有效信息、屏蔽和剔除不良的信息,还要针对大学生选择性接受的心理特征,充分发挥优秀大学生在同类主体中的示范榜样作用。例如,组织优秀班团大学生群体,指导他们建立公众号和抖音号,拓展更宽广的网络思政空间,净化清新芬芳的思政环境,营造健康良好的网络文化,使大学生成为高校网络阵地的引领者、建设者和守护者。这些复杂的工作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除了坚定的政治素养和深厚的理论素养外,还需要树立融媒介思维、提升融媒介素养,及时参与媒体技术培训,学习新媒体技术,不断提升信息甄别能力、信息转化吸收能力及信息教学能力,改革教学方式,在教育教学中成为运用融媒体技术的一把“好手”。

(四)构建高校媒体矩阵,实现终端协调联动

思政工作成果主要体现在对大学生群体价值导向和思想引领方面。建设规范化的融媒体传播平台是有效途径。融媒体平台的构建必须遵循信息发展传播的特点和规律,符合大学生群体特点和受众的主体需求,与高校思政教育目标一致。针对当前高校融媒体平台缺少规范标准的现状,可以考虑建设有大学生特色的主流媒体,讲大学生故事,传播大学生声音,充分发挥好主流媒体“鼓手”和“号角”的作用。目前,高校微信公众号和客户端普遍存在着各自为政的问题,缺少新旧媒体终端之间的协调联动。因此,高校在具备一定客观条件的前提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也可借鉴传媒公司建设平台的经验和运营使用经验,以整合现有媒介资源、发挥最大化的传播价值为目的,构建高校媒体矩阵,实现“1+1>2”的效果[7]。在高校融媒体平台框架下,实现教育、服务与宣传引导的集合统一。要积极融合高校教育资源,并且让大学生青年群体发挥素材收集优势,建立“策划—采编—审核—发布—评论—互动”的跟踪式流程模式,将多元化、多维度采集的思政教学内容,通过多渠道、散射状的融媒体平台实现有效传播,第一时间捕捉触发思想政治教育契机的热点,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相加”与“相容”,扩大主流思想理论、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

四、结论

21 世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蓝图更加广阔,目标更加高远,任务更加艰巨,斗争更加复杂。面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愈加深刻而广泛的融合,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应当克服传统模式之弊,借助融媒体的传播优势,优化提升教育效力,以强大的传播质效构建高校范围内的新兴舆论场;积极掌握话语权,培植并维护主流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主导地位,让高校这片思想政治教育领地变成更加宽广的社会课堂,让年轻的大学生成为主流价值观传播的受益者、追随者和主力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