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探索

时间:2024-08-31

辛显华 ,李青山

(1.沈阳工业大学 文法学院,辽宁 沈阳 110870;2.沈阳工业大学 学生处,辽宁 沈阳 110870)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在本质上就是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重要理念就是要深入分析、研究和总结各门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让每一门课程都体现育人的价值导向。挖掘各门各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离不开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协调配合,这种配合强调的是深度融合,协同推进。

一、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现状

(一)协同育人工作格局尚未形成

辅导员侧重于育人,专业课教师侧重于教学,从而导致育人缺乏系统性,教学缺乏育人性。从教育的内涵来看,教学和育人本身就是一体的,二者的分离不仅会导致育人无法形成合力,更会相互消解各自的优势,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尚未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理念和体制方面不健全,“两层皮”现象依然存在。

一方面表现在思想认识不到位。有些高校教师对思想政治工作认识不到位,理解不充分。课程思政的最重要目的就是要坚持育人和育才相结合,就是要通过课程教学实现立德树人,而不仅仅就是传授专业知识。高校辅导员由于忙于事务性工作,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表现为一种“局外人”,没有发挥辅导员的自身工作优势,从而降低了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另一方面表现为体制机制不健全。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的形成关键是体制机制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组织领导、政策导向、考评机制、监督反馈的渠道要顺畅。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主要集中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中的九大内容,从实际运行来看,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工作交集较少。专业课教师的工作精力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学实践和改革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教育教学效果、职称评定、课题申报等内容。

(二)协同育人重要性认知不足

课程思政的提出是对教育教学体系的结构性变革。党和国家赋予课程思政建设重要的历史使命就在于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这一战略举措,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的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2]可以说,课程思政建设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会直接影响到育人和育才的效果。三个“影响甚至决定”这是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对教学理念的新变革,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课程思政理念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实现。只有辅导员和教师个体主动积极地去思考和发掘讲授课程中的育人元素,将课程思政的研究和实践贯穿于职业生涯之中,每门课程的育人价值才能落地生根。当前困扰课程思政建设的最大问题就是教师和辅导员的共识问题。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理解程度根源在于教师对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解,而辅导员更要从思想政治的角度去理解课程思政,而不应该从狭隘的工作视角去理解课程思政。***总书记指出,“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3],辅导员和教师只有坚定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信仰,才能真正实现课程的内在价值。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不是简单的叙述,重点在于融入,即发掘知识背后的价值,优化内容供给。由于每个教师对于课程的理解存在着深浅之分,对于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发掘更是存在着量和质的区别。辅导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更加具有敏感性,二者只有有效融合才能共同助力课程思政的良性发展。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加强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的基本原则

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层皮”问题是课程思政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产生这个问题的重要原因就是专业课教师和高校辅导员工作缺乏必要的协调性,相互交叉融合欠缺,两种教育没有形成育人合力,而解决这个问题的主体就是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

(一)坚持思想价值引领

课程思政的本质就是要实现立德树人,要将知识传授和立德树人有效结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光荣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各项工作加快向立德树人聚焦,在一系列重大事件的考验中,大学生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大学生跟党走的信心愈发地稳固。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及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尖锐化,高等学校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十分严峻。在全球化深度发展的背景下,意识形态渗透呈现出模糊性、蛊惑性、极端化倾向,严重影响大学生思想稳定。因此,越是在这种情况下,全方位地占领大学生意识形态高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丰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灵活多样和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大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是主动的,通过课程思政建设,让知识当中蕴含着更多的思想价值,让大学生的思想工作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之中实现有效灌输,从而真正实现课程思政的内在价值。

(二)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

协同育人就是要在育人主体的多元化基础上实现育人目标的一致性。协同育人既要体现在时间的连续性上,又要体现在空间的立体交错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从“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到“十大”育人体系,“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4],再到“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5]总之,无论是“三全”育人,还是“十大”育人体系的构建、“五育”并举的提出,都是在坚持协同育人理念基础上提出的关于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在此基础上,党中央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和国家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把加快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上升为国家战略,并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

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在各自岗位上发挥着联系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的重要任务,与学生接触最为紧密。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将思想价值引领、专业知识传授和实践技能提升有机结合。课程思政的建设是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在协同推进育人和育才进程中的重要契合点,二者形成合力对于促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课程思政建设水平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坚持交叉融合

高水平的人才培养质量不仅需要高水平的课程体系建设,更需要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只有拥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能培育出高质量的人才。

一是坚持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共同的育人目标。高校辅导员善于从思想教育角度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专业课教师善于从知识传授角度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课程思政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发挥协同效应,实现课内和课外、网上和网下深度结合。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辅导员的优势是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能够在课程思政建设、课堂教学运行、学生心理把握等方面提供合理化建议。每一名辅导员都能够聚集多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并有效地实现整合和扩散。

二是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育人模式体现互补性。辅导员的日常工作趋于显性,比如通过主题教育开展思想价值引领等;专业课教师的思政工作趋于隐性,比如在专业课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价值引领。通过体制机制的建设,将辅导员的显性教育与专业课教师的隐性教育相结合,就能够精准地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现实需求和未来规划,让知识的吸引力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有机结合,从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课程思政背景下加强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对策和建议

(一)树立协同育人理念

从当前高等教育现状来看,让协同育人理念扎根于每一名教师和辅导员内心深处,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特别是一些专业课教师,由于固化思维的影响,对于思想政治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不深、贯彻不实。因此,高校要努力让协同育人理念成为连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纽带,全方位打造高校立德树人新格局。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高校党委要统筹协调协同育人理念的贯彻实施,从政策引导、组织实施、培训交流、奖惩机制等多个方面统筹推进,强化每名教师和辅导员的育人职责和目标。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的导向,从体制机制上打破“教学口”“科研口”“学生口”等传统思维模式,从机构建制、内涵提升、队伍建设、考评机制等角度进行改革创新,努力形成高校各级各类人员参与协同育人的良好态势。其中,要以二级学院建设为重点突破口,形成鼓励辅导员进入专业教研室、专业课教师从事学生工作等工作模式。同时,二级学院要将辅导员参与课程思政建设、人才培养制定、教育教学管理作为考核评价辅导员的重要指标。

二是要加强舆论引导。高校要通过宣传教育、政策培训、专题会议、交流研讨等方式深入认识协同育人理念的重要性。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树立先进典型,宣传协同育人先进团队。要通过各类培训、会议、宣传平台,全方位展示协同育人成果。

三是要加强内涵建设。高校在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组织、课程教学管理、师德师风建设等诸多方面融入协同育人理念,真正让协同育人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贯穿于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

(二)搭建协同育人平台

协同育人平台建设要实现资源整合、任务整合、队伍整合,从而形成育人共同体。当前,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各具优势。比如,专业课教师参与各类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在提升教育教学效果和科学研发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辅导员参与到各类辅导员工作室、各级协会之中,专业化、职业化的路径越发丰富完善。高校要创新各类平台的交流机制,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让各级各类平台建设成为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和增长点。

一是完善教学团队。在教学团队建设中,要考虑发挥辅导员的优势,鼓励引导辅导员结合专业学科背景加入教学团队。辅导员融入教学团队不仅对教学团队更好地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心理状态以及职业诉求具有独特优势,而且对于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及课程思政中思政元素的发掘能够更接近学生需求。

二是完善创新实践团队。当前,大学生普遍对于创新创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辅导员在创新实践团队的组织管理运行中能够充分发挥精力充沛的优势。创新实践团队大多是依托于专业学科背景开展的,专业课教师对于创新实践团队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将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融入统一的创新实践团队中,不仅能够更好地开展创新活动,而且能够有效地提升创新实践团队的思想价值引领功能。

三是完善职业学业规划团队建设。在目前的高校职业学业规划团队建设中,辅导员是主体,班导师是重要补充。现有职业学业规划团队不足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人员的不足直接影响对于大学生的精准指导。因此,将专业课教师有序纳入各级各类的职业学业规划团队中,将职业学业规划指导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专业课教师具有完整的学历结构,对于本专业学生的职业学业指导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提升协同育人能力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是协同育人能力的提升,而协同育人能力的相对不足是制约当前协同育人工作开展的重要瓶颈问题。

一是提升辅导员协同育人的能力。当前,高校辅导员普遍工作时间短,工作阅历不足。辅导员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学生日常事务管理、思想教育和突发事件处理等方面,辅导员协同育人的能力先天不足。同时,辅导员虽然有自己的专业,但是较长时间的忽略,直接导致辅导员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的欠缺。因此,在传统辅导员职业素养方面的培训之外,还要加强专业学科背景提升方面的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辅导员加入专业教师培训队伍中,让辅导员始终保持专业背景的鲜活性。

二是提升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能力。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能力的重点在于对于思政工作能力的提升。当前,在很多专业课教师的思维中首先关注的是专业,往往忽视了教师的内涵,他们更倾向于在专业中实现价值,而忽略了教师本身育人的使命。这就导致很多教师在遇到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问题时不会处理或者不想处理,这与课程思政这个大的背景是不相符的。因此,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政工作能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高校要加强政策引导,从导向上赋予专业课教师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这是培养专业课教师思政工作能力和协同育人理念的重要基础。

其次,要有序推进本科生全员、全过程导师制。当前,大部分高校是在本科生高年级阶段实施毕业论文导师制。导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毕业生论文。在课程思政背景下,这种体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鼓励高校在政策和经费上向全员导师制倾斜,鼓励高校探索本科生从入学就实行导师制。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科生实行全过程导师制,表面上看是给专业课教师增加负担,但是,实际上是教师履行本身职责的重要体现。实行本科生全员、全程导师制能有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辅导员有更多的精力从事思政工作的创新研究和实践,专业课教师能够更多地参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全员、全程导师制能够有效激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活力,提升协同育人效果。

四、结束语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等教育对于教书育人规律认识的不断加深,以及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使命,注重推进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时代课题。本文在深入分析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现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二者协同推进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加强二者协同育人工作的对策建议。由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复杂性和长期性,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对于协同育人认识的渐进性,不同高校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推进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各不相同。因此,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既要体现共性,更要具有个性,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