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张天华,李佳熙
(1.台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2.渤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一直是当下热点话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长期以来民生工作中的重要一项。
当前,部分大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功利心过重,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肯在基层工作,没有独当一面的勇气。来自多方的原因造成大学生就业难、压力大,社会发展不均衡。因此,在新时代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为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社会、学校、个人必须协同作战,促进社会稳定向前发展。
2020 年新冠疫情暴发,经济发展受阻使当下就业形势变得愈加严峻。想要有效地改善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就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因此,新时代大学生就业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我国每年毕业大学生总数在逐年持续增长。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展与大学生就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大,社会压力同样大。就业教育对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有着极大作用。有效的就业教育可以指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准确目标,拥有良好职业道德观,使其找到适合又满意的工作,进而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使大学生向着美好幸福的生活迈进,有助于改善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
教育主要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高校必须明确国家和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明确目标、制定相应计划,促使高校人才培养更加高效。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综合实力的重要阶段,也是进入职场前的准备阶段。高校设置就业教育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旨在帮助大学生找到合适工作,致力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就业教育实施下,高等教育培养大学生更加全面、多能,是更加符合国家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大学教育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技能、兴趣、就业价值观的指导。
在新时代背景下,开展就业教育,有助于高校加强人才培养、加强学生综合实力,保证大学生充分就业,同时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飞速发展、竞争激烈的新时代,每年数以百万计的毕业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和择业的难题。部分大学生在向往大城市繁华的同时,没有清晰自我定位,缺少脚踏实地的精神,又不肯走向基层去吃苦。部分大学生好高骛远,纷纷涌入一线城市,造成大城市饱和、小城市缺人的现象,鲜有人关注基层岗位。
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1]大学生就业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理想与家国情怀紧密相连,让大学生关注到国家当前民生问题,鼓励、引导大学生能够留在小城市建设家乡,积极主动到基层就业,实现自己的价值。
近十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社会劳动力与日俱增,就业压力随之而来。大多数大学生在社会中得到的有效实习机会不多,例如:稳定的实习基地偏少,实习时间不足等。政府虽然有相关政策出台,但是有些用人单位执行得不好。比如有些单位存在用人歧视:限制户籍,限制性别,只招重点高校毕业生,如此做法容易让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找工作时丧失信心。
现阶段,高校与企业签署相关协议,高校按企业需求培养人才,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但是此类高校为少数,仍有许多高校未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不能作为就业保障。社会上有负面舆论导向,部分不良媒体和新闻报道在宣传大学生就业现状时,为博眼球赢取流量,发表负面新闻、不实报道打击大学生就业积极性;错误的舆论导向导致部分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功利化。这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观,长此以往会影响身心健康,还存在少数大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毕业后希望靠父母、等父母凭关系给自己找工作。
现阶段,我国高校就业教育已经取得一些成绩,但是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首先,部分高校就业教育理念滞后。部分高校只关注就业率而忽略真实就业和就业质量,认为高就业率就是解决就业问题。为完成就业率指标,对学生施压签订虚假就业协议。
其次,部分高校就业教育指导教师专业性不强,就业教育课程主要由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负责。
再次,部分高校就业教育内容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教育方式墨守成规。
最后,部分高校就业教育课程缺少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大学生没有受到创新思维的培养,只知就业不知创业。
以上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实行效果不佳,大学生择业就业中问题频现,就业压力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缓解。因此,高校必须更新就业教育理念,整改就业教育的教师队伍、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式[2]。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教育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和国情发展,树立明确的教育目标,推进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目前,我国有些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把毕业生就业率问题放在首位,认为提高就业率就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造成大学生就业教育目标出现偏差。就业教育没有确定明确的目标,直接导致大学生在择业期间也找不到明确目标,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完整和长远计划。部分高校在就业教育过程中并没有充分结合中国现阶段国情和社会需要进行工作推进。
新时代背景下,新业态、新模式层出迭现,大学生面临着就业渠道、就业方式、就业形势的重大改变。因此,高校就业教育不仅要确立明确目标还要与时俱进地调整目标。
第一,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政府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宏观调控:立法,制定关于就业的法律法规,保证大学生享受就业合法权利。政府需要不断完善反就业歧视法律,
如此,人才才可得到充分利用,社会才能稳定发展。建立保障大学生就业体系,制定就业维权制度,用于规范用人单位和保障大学生权益。为大学生提供福利保障,政府为刚就业大学生提供就业补助、住房补助等。政府提高福利待遇,激励大学生走进基层,补足基层干部力量。
政府为创业大学生提供政策支持,开通绿色通道,激励大学生积极创业。政府联合学校、用人单位,组织高质量招聘会,并给予企业招收毕业生经费的支持。
第二,营造公平就业环境。让教师和学生看到政府和社会给予大学生就业支持,提高大学生就业信心,进而能够保证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有效开展。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应该合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
针对特殊群体予以相应特殊政策:比如身体不健全毕业生、贫困毕业生等,制定相应政策,切实保障每一名毕业生权益,解决就业问题。不允许用人单位以不合法原因进行区别对待:比如女职工降薪、地域歧视等。平衡社会资源,拒绝区分名校和非名校,给予每一名大学生就业期公平被选择的权利。加强三者之间联动,从体制机制上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
第三,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影响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3]在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信息良莠不齐,为保障就业教育良性发展,网络必须为大学生做出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社会和政府必须起到监管作用。
新闻媒体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新闻媒体必须做到公正报道,就业教育相关内容不能有失公允。
其次,写实报道大学生就业现状,不能为了流量、为了博眼球制造噱头。
再次,做到客观报道问题,真实掌握资讯,让大学生知道最真实的就业形势,做到准备充足进入职场。
最后,新闻媒体应做到多宣传爱国主义、红色文化,多报道抗疫英雄事件,鼓励大学生向先进典型人物学习。利用新闻媒体力量向大学生展示真实的、积极的就业现状,给予大学生自信心,促进大学生就业教育健康蓬勃发展。
第一,提高就业教育师资团队专业性。现在,我国部分高校的就业教育队伍专业性不强,导致各高校的就业教育结果良莠不齐。所以,高校必须打造一支专业性超强的就业教育师资队伍。高校可以通过采取以下几项措施加强师资队伍专业性。
首先,与时俱进,高校要更新就业教育理念,注重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其次,高校组织就业教育指导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教师团队整体专业素质。
再次,聘请资深创新创业教育专家亲临指导大学生,同时邀请创业者走进校园分享创业经历,做正向激励。
最后,高校应该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强就业教育科研研究,提升整体的就业教育意识与能力。高校应通过各种途径致力于打造一支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超强的高质量师资团队。
第二,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就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但是在高校传统的就业教育里鲜有涉及创业教育。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就业教育应该重视创业教育,加强以就业教育为导向的创业教育。在就业教育过程中注重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促使大学生就业由被动化主动,用创业解决就业问题,给大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多可能性。高校要整合、合理分配创业教育资源,优化创业教育环境,拓展创业教育思路,尽可能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帮助,将大学生创业落在实处。高校可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鼓励大学生就地创业,合理利用当地资源,为大学生创业多一层保障[4]。
第三,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系统中的重要一课,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分支,也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的重要课程。
高校的就业教育,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同时更应该注重大学生正视自己理想信念的培养和发掘自己潜在的能力,让大学生有良好的心态面对择业中遇到的困境,能够正确面对找工作的失利。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下,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永不服输的意志。
高校应该做到时刻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变化,避免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走进误区。高校可以根据个体差异性对大学生进行分类:少数民族群体、女生群体、升学群体、公考群体、下基层群体、创业群体和向往大城市群体等。根据不同群体的不同就业需求进行不同的心理辅导,解决普遍性问题和个体差异性问题。通过高校的就业教育,为国家培养思想健全、心理健康、道德高尚、能力高超的人才。
第一,提升自己的适应能力。当下大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是足够的,但是大学生缺少一定的实践能力,进而在初入社会阶段容易不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提升自己的适应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提高个人的适应能力:
首先,向学哥学姐求教,了解自己就业方向的现状,多听多看多学。
其次,做到关注时事了解当前国情民生,关注基层工作现状,关注就业方向国家政策。
再次,在学校的业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做到提前了解职场,学习更多职场中的规则,在社会实践阶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强自己的适应能力,使得自己能够更加清晰、客观地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职业。
最后,强化自身拼搏的意志力,顺境中不骄不躁,逆境中不败不馁。
第二,加强自己的创新能力。党的十九大报告频繁提到“创新”二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经进入新时代,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应该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创业能力。创新不等同于闭门造车,必须做到多看、多学、多研究。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大学生应该具备观察的能力,发现这个世界有意义的事和物,这就是创新的源头。接下来要做到洞察,把具象事实转化为抽象的思考,努力找到创新的突破口,这便是创新的核心。
在经过反复推敲琢磨后,有新的创意,做出计划,成为提案,进行下一步行动。大学生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首先,学无止境,大学生不能停止学习,并在不断地学习中提升自己的创造力;
其次,学会借鉴,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避免自己重蹈覆辙;
再次,要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要有持之以恒思考的习惯;
最后,大学生必须有夯实的文化知识累积。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对自身的择业就业创业都是十分宝贵的。
第三,增强自己的抗挫能力。***总书记强调:“把远大志向变成现实,既要求得到真学问、练就真本领,又要有锲而不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从一点一滴做起。”[5]就业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其中包括大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自强不息精神的培育。
大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应该懂得在成长成才的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必须脚踏实地向前走。大学生自身要做到从实际出发思考问题,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并在实践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大学生要敢于走向基层,能够走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实践自我价值。
大学生要清楚没有一帆风顺的道路,在艰难险阻面前学会用正确的心态看待得失。通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懂得在挫折中“增益其所不能”,然后成为国之栋梁。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多方面重视的热点话题,探究大学生就业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通过对新时代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探究,分析出现阶段大学生就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要想解决问题、缓解压力,需要改善就业环境、政府政策的多重保障、高校就业教育专业化和大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等各方面有机联动、相辅相成。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