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李洪影,聂 岩
(辽宁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是思政课之一,其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正确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做到两个“了解”,深刻领会“四个选择”[1]2。“四个选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命运,终结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极度屈辱的历史,使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从而走向伟大复兴。这是一门培根铸魂的重要课程。讲好这门课是教师的责任和神圣的历史使命。多年以来,“纲要”课教师一直在探索和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问题导向式教学法是近年来逐渐兴起并被引入思政课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纲要”课的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
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法又叫PBL 教学法,最早是20 世纪60 年代由美国教授Barrows 提出,之后被广泛应用于医学教育之中,后来越来越多的各类院校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或教学改革,逐渐成为国际上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这一教学策略强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尽可能提供资源、创设情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和指导学生分工合作解决问题。其著名代表人物是苏联的鲁宾斯坦,他认为,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大思想家孔子就曾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贵有疑,学的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才能学到更深层次的东西。近年来,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被引入“纲要”课教学,形成了一些相关研究成果,但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总书记指出:“坚持问题导向,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宽广视角,对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思考和把握”[2]。对于思政课来说,按照国家关于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要求,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引领其主动学习,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是我国教育应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和热点的选择与指向,是针对受教主体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的教学活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计问题,由教师积极引领,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和判断,最终解决问题。实现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方法具有两个功能:一是通过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推动大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历史和现实问题;二是通过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让学生对思政课真想、真知、真信、真用。
按照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要求,遵循辽宁省一流本科建设标准推动“纲要”课的改革,其研究意义在于:第一,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以及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力推动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根据***总书记“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必须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只有结合思政课的教学实际,创新方式方法,才能让思政课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让学生通过思政课的学习产生“获得感”。第二,通过问题导向式的教学实践,增强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促进学生品德修养的提高,坚定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随着全球化和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交流日盛,使社会思潮多元交汇和碰撞。这一方面有利于借鉴和吸收国外的先进思想,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服务;另一方面也易于造成人们思想的迷茫与挣扎,尤其是对“三观”尚未完全形成、可塑性比较强的大学生来说,更容易出现价值观的错位。第三,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促使学生认真思考、认真提出疑问,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代大学生有着很强的自我意识,其主体性、主动性和自我选择性都比较突出和鲜明。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会不断激起他们学习和思考的浓厚兴趣,有利于把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健康、合理的思想和价值观转化为学生的理想信念和实际行动。
“纲要”课的课程性质是思政课,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纲要”课的主题和主线是问题导向的核心和根本,围绕的主题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主线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探索、革命和奋斗的历史。通过学习,明确“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纲要”课是以历史课的内容和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从专业角度来说,中国近现代历史涵盖了从1840 年到现今180 多年的历史,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军事、思想和外交等方方面面,涉及的问题非常多、领域非常广,需要研究的问题非常杂。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也许是一个历史人物、也许是一个历史问题,或者是一个由历史人物和历史问题衍生出的现实问题,等等。所以以问题为导向的首要原则是坚持政治性,所提问题要针对课程性质、围绕教学目的,反映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和主线。
教师作为学生价值观的引领者和课堂教学的实际组织者,必须紧紧立足于政治性原则,通过问题导向式教学,帮助学生科学认识历史问题,确立正确的历史观,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等不良信息,实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实效性是衡量和检验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效果如何的根本标准,所以提高实效性是“纲要”课问题导向式教学改革必须坚持的又一原则。提高实效性,必须要做到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问题导向式教学要明确新时代大学生新的发展变化和特点,并作为设计问题的重要参考,真正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并提升学生的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做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接班的准备。任何教育都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与其他专业课不同的是,高校思政课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科学知识,更是为了解决学生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一定程度上,这些问题都是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反映,也是现实生活和国内外发展形势以及世界格局等在某些方面的折射。“纲要”课通过问题导向式教学研究学生普遍关注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各方面问题并进行深入剖析,进行答疑解惑,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认识水平和政治素质。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马克思主义从来都是在直面问题、勇于回答时代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通常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是破解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导向,也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在“纲要”教材的大框架下,教师要针对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思想困惑和疑虑比较集中问题等内容进行梳理和选材,让学生对从历史到现实的传承方面、理论与现实的重叠地带、认识比较模糊疑虑的地方,进行反复思考。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一个问题,只有当它被提出来时,意味着解决问题的条件已经具备了。”[3]学生在思考中不断地质疑、探讨、论证,潜移默化地内化学习内容而实现教学目的。
“纲要”课在教学过程中不但需要学生了解历史,而且要求学生了解和理解历史范畴之外的现实政治,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发现规律,为现实提供借鉴。因此问题导向式教学的基本思路是:一是开课初,教师就收集、梳理、分类学生关注的问题,然后再根据“纲要”课的具体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备课;二是教师在课前甄选出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关键词,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现实中与历史有关联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让学生广泛搜集资料,寻求出自己认为最恰当的答案,上课时老师以此为切入点展开教学;三是通过分析现实与历史之间的联系等相关问题,既引领学生解惑自己关注的现实问题又感知真实的历史并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朴实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从而形成使命感和责任感。最典型的就是一定要把教学内容与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密切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更多地方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带领学生参观红色文化资源的遗存,从而能够提出更多相关问题;四是本着对教学改革的严谨性原则,可以先选择个别班级进行试点,如果效果良好再逐步推行。同时也可以考虑充分利用课外的实践教学学时来补充课堂学时的不足,进行讨论、辩论等,并把这些具体的操作作为过程考核量化到学生的期末总考核中。
马克思指出,以问题为导向首先是提出问题。
第一是学生的问题。问题不是随便提的,必须要受限。规定学生必须先了解教材,再联系实际,经过反复斟酌提出自己比较关注的问题。问题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具备现实意义。鉴于此,可以是个人提,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反复研讨酝酿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
第二是教师的问题。“纲要”课的内容非常多,但学时有限,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把握好课程主题和主线来设计问题。我们在选择授课内容时,通常是反复斟酌,选择合理的、重要的历史事件进行重点讲授,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思想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弘扬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问题的内容要既涵盖了历史又体现了现实,新颖独特。根据学生的特点既能实现教学目的又有吸引力。在对问题的设计上:其一是对重要内容精心设计问题,问题要具有综合性、启发性、代表性等。其二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比如,长征“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4],引导学生课前自己去挖掘酝酿出自己的答案。其三是案例式,用现实的案例折射出更深层次的历史问题,今昔对比,结论不言而喻。比如:***总书记出席意大利返还中国796 件珍贵文物仪式,同时意大利签署加入中方的“一带一路”备忘录。其四是比较宏观的问题,这些问题难度比较大,充分体现“纲要”课与新时代、新格局的密切联系,比如中美关系。学生带着问题寻找答案,这个过程会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
近年来,“纲要”课主要采用专题教学,完成了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实现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问题导向式教学的具体实施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一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由教师指导学生了解教材和线上资源,然后搜集、梳理和研讨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准备教学内容;二是教师把根据教材和各专题设计的问题通过平台或其他途径发布,学生去寻找答案,或者课堂回答,或者通过平台回答;三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找出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在其后的教学中灵活安排,有所侧重,使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内化;四是在课后根据学生掌握和理解的具体情况,适当布置一些拓展性的作业。
总之,以问题为导向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进一步推动思政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