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与反思——基于中国知网收录文献的分析

时间:2024-08-31

唐 雁,王 蕊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与反思——基于中国知网收录文献的分析

唐 雁1,王 蕊2

(1. 沈阳大学,辽 宁 沈阳 110044;2. 渤海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特别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严峻影响下,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高度融合,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客观反映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笔者以中国知网收录的文献为参考,采用文献研究法、系统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不足之处以及发展对策等进行分析,揭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为人们继续进行深入研究进而实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研究展望

进入新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通过梳理并分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现状,描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走势,阐述如何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抓住发展机遇、更新教育理念、创新高校育人模式、更好地发挥高校育人功能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以期不断深化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的研究,从而大力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成效。

一、文献数据的来源及主要研究方法

(一)文献数据的来源

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收录文献的分析,学界关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取得了许多理论成果,其中文献搜索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为一般检索。检索的条件设置为“篇名AND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最后检索时间是2022年1月11日,通过年份文献值求和,检索结果为4 374篇文章,其中包含外文文献358篇,主要包括报纸、期刊、图书、学位论文、学术集刊、国内会议和教育期刊等七大类。

第二步为高级检索。检索条件设置为“期刊AND篇名AND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AND精确”,检索结果为961篇文章,其中CSSCI源刊和核心期刊共163篇。这些文献将作为本文研究的主要数据样本。在此基础上对这些文献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分析和掌握学界关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

(二)主要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系统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对中国知网收录的关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与分析。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坚持系统思维方法,全面了解学界的研究情况,在此基础之上,将学界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并加以比较研究,不断寻求推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思路,开创新境界。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总体情况概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作为一种新媒介,在它的发展和使用过程中使人们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娱乐等许多方面都带来了极大的改变。我国于1994年成功接入国际互联网,并将其运用到生产、生活、教育、科研等各个领域,开启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里程,之后学界也陆续开展了一系列研究。1997年,部分学者以计算机作为文化载体初步探索了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认为计算机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都有着越来越明显的影响,特别是对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也有着更加深远的影响[2]。1999年以后,人们关于网络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逐步受到学界和理论界的重视。众多学者认为,利用网络平台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通过不断开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兴趣[3],他们在此基础上还分析了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索了今后高校应该如何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途径[4]。

进入新时代,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为加强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实效性,学者们把握时代脉搏、顺应发展潮流,掀起了研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潮。通过对中国知网收录的961篇文献的分析,发现高校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方面面。在理论研究层面,学者们明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以及外延,并从教学内容、价值观融入、机制等方面展开研究,研究成果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在实践研究方面,学者们从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入手,从内容供给、阵地建设、网络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同时对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所面临的阻碍和机遇进行了系统分析,由此得出解决对策与实践路径[5]。纵观学界研究情况,学者们都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予以客观阐述,研究内容不断丰富高校教育形式,完善教育内容,更新教育理念,为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贡献了智慧。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现状

通过对中国知网收录的文献分析可以看出,几年来,专家学者们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视角多元开阔、研究领域广泛多样,他们大多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机遇挑战、不足之处以及对策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包括期刊、论文、著作、科研项目等丰硕的研究成果。

(一)关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的研究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切实地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的发挥、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以及高校育人体系的构建。学界关于此方面的研究取得的成果对科学指导高校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拓宽育人渠道具有重要价值。

第一,学界关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含义的研究。一是从网络的工具性和网络的本质出发。其中,杨政和李岚[6]具体分析了疫情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以互联网作为工具和载体,借助于互联网科技不断开辟思政课堂教育教学新模式。二是以共享理念为切入点。具体来看,闫兴昌和曹银忠[7]以共享理念为切入点,重点从理论、现实与实践三重逻辑视角对其具体含义展开分析,着力推动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在信息、知识、意义和精神等方面实现共享。三是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李玲[8]指出,在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旨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的融合发展,以服务于高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需要,以准确地把握好大数据使用中的属人性和伦理性为目标,不断优化高校教育机制。

进入新时代,立足实际、着眼当下,结合时代发展特征和当前社会发展现实,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视角进行思考,使得科学理论与教育实际实现有机结合,并在他们的文章中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涵予以科学阐述。这不仅有助于指导高校正确运用网络展开思政教育,而且还为其指明了发展方向。

第二,学界关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征的研究。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是传统思政教育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在教育信息、教育主客体和教育环境等方面具有生动性、交互性和多元性的特征,是高校思政育人的新手段。

一是教育信息具有生动性。依据对中国知网收录的文献资料的分析发现,部分学者着眼于教育信息角度展开研究,概括得出高校思政教育是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加工,融趣味性、参与性、创新性和知识性于一体,向学生展现的不再是一个枯燥乏味、严肃传统的理论灌输过程,而是借助于现代网络技术以一种更加立体饱满和形象生动的形式将教育信息呈现给学生,为他们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坚持以理导人、以境育人,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二是教育主客体具有交互性。通过分析发现,有些学者基于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考虑,进而探究得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与教师相处融洽、平等交流、教学相长,互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三是教育环境具有多元性。在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系统梳理的过程中,分析发现一部分学者出于对教育教学环境的考虑,在他们的文章中都指出需要通过借助思政网站、社会热点论坛、QQ平台等多种平台,使得教育环境由传统的封闭单一模式转变为开放多元模式,逐渐拉近师生、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沟通和合作氛围。

第三,学界关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研究。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思政教育在高校育人体系的构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已有文献资料的分析,学界在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内涵和基本特征进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按照研究的逻辑思路,在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等两大方面深刻阐明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科学助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造性转化。刘静[9]、何菲[10]、高歌[11]等学者,运用比较研究法在内涵实质、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等方面对高校的传统思政教育与现代思政教育进行比较研究并加以客观阐述,进而凸显出网络思政教育的重要现实意义。其中,刘静在其文章中立足于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境况及其发展转型的客观需求,提出坚持传统教育模式与现代教育模式相结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在此基础上对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情况予以细致分析,助力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创造性转化,进而使得人们对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现实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共同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性发展。徐璐和杨湘弘[12]、张策和张耀元[13]、方伟[14]、杨成松[15]、高雷[16]等学者着眼于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视角,提出坚持科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育人方法,不断创新高校育人模式。例如,方伟在其文章中首先立足于教育理论层面的思考,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内容和成果等方面对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新挑战进行了归纳总结,并立足于高校发展实际,深入探寻推进思政教育的具体举措与实施方案。

(二)关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研究

在网络快速发展的新时代,逐渐形成了线上线下融合育人模式,在此背景下,人们需要科学研判网络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从而保证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顺利实施。依据中国知网收录的文献资料,学界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是以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以及互联网科技的迅猛发展为背景展开系统而深入的分析。具体来看,网络作为一种特殊载体和媒介,在高校育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够充分利用当前网络中丰富的教育资源,使得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教育手段更加生动。而且学者们在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关于创新育人模式、丰富并拓展传播方式和交流平台等具体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不断优化教育教学形式,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对于指导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深远影响,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学界对高校网络思政教育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也展开了系列研究。进入新时代,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应用,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既拥有多种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大学生网络道德法律意识相对薄弱,多元化的网络信息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高校思政教育功效的发挥。同时,在虚拟网络环境中,不良网络信息资源的传播有可能会使大学生产生认知偏差、价值观扭曲等多方面的问题。通过对中国知网收录文献资料的分析发现,学者们大多立足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发展的具体实际展开研究,积极应对高校网络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坚持学生主体地位,为培养时代新人而不懈努力。

(三)关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足之处的研究

基于当前中国知网收录文献资料的分析得出,学界关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不足之处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网络平台的构建、网络技术的掌握、网络教育资源的应用等方面,这不利于理论成果与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不能突出高校育人特色。其中,蒋春燕和孙祺[17]主要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主体需求、语言差异和传递情感等方面对其存在的不足加以分析,如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内容分散且缺乏深度、对于大学生需求的理解错位、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语言运用与大学生语言习惯之间存在差异,以及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无法有效传递与学生面对面沟通所具有的情感和温度等方面的不足。

第一,在网络平台的构建方面。通过对中国知网已收录的961篇文献资料的分析发现,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存在的不足突出体现在高校网络平台的构建不完善。部分高校对网络思政教育的资金投入较少,导致硬件设备和设施配备数量不足、质量落后,存在运行缓慢、操作复杂、系统陈旧、平台管理维护不到位、内容更新不及时和各大板块的内容设计传统单一等问题,因此并未构建起完善的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学习平台。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尤其是缺乏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所必需的基础设施,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导致高校网络思政教育难以发挥出很好的育人效果。平台上下缺乏即时的沟通和交流,大学生线上的参与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发展。

第二,在网络技术的掌握方面。在众多研究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相关文献资料中,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存在的不足还具体表现在高校教师网络技术的掌握不熟练,缺乏专门的网络育人师资队伍。只有获得网络技术的有效支持,开发网络信息资源,将网络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程相结合,才能够更好地促进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发展。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教学主体,是立德树人的“主力军”。目前,高校中的一部分教师由于受到自身的年龄结构、学科背景和业务培训等因素的影响,对互联网的相关技术和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加之教学科研工作的任务繁重、缺乏相关培训的机会或是碎片化的培训内容,培训效果不明显。从总体上看,他们的网络技术操作能力偏弱,网络思政的教学水平偏低,没有切实帮助思政课教师提升网络技术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进而导致高校中的部分教师缺乏参与网络思政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网络育人的工作成效不佳。

第三,在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方面。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存在的不足还突出体现在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不充分且缺乏吸引力方面。高校教师没有充分利用好互联网挖掘网络思政的育人资源,未及时对线下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加以补充,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例如,部分高校只是简单地通过网络媒介,将课堂教学视频或者教材中的拓展材料加以轻微地改动之后,就罗列在网络思政的学习平台供大学生学习使用,并没有充分开发网络思政教学的有益学习资源。这样的网络教学资源缺乏思想深度、内容机械死板、形式老套陈旧、实用性不强,而且还缺少师生的原创性内容,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单调无趣,不利于大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由此可见,只有客观系统地分析当前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有目的地采取相关举措,才能够更好地推动其改革与发展,这为今后学者们更好地探究如何加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提供了研究资料,同时也使得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关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对策的研究

关于这一内容阐述,学者们主要基于当前高校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来展开具体研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坚持问题导向,有的放矢地选择适用于当前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路径。总体来看,通过对中国知网收录的文献资料的分析得出,学者们关于此内容的研究主要集中体现在教育平台的构建、教育方法的完善、教育模式的优化、教育内容的更新和教育者情感的融入等具体方面,其中有些学者从碎片化信息角度,针对传播的内容、主客体和渠道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坚持发扬启发式、个性化、公共性和诗意性的育人特点,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启发式、个性化、公共性和诗意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探寻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新路径。另外,莫靖聪[18]着眼于大数据背景下网络安全风险的解决对策展开研究,提出要在加强顶层领导的同时,提高安全意识,完善制度体制,坚持底线思维。邓宇和王立仁[19]在其文章中对网络的认知及其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进行了总结,指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在发展观念、思维模式、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等方面具有滞后性,并在此基础之上对这些问题加以科学研究与审慎思考,突出强调要打破固有思维模式,筹划具体发展路径,不断更新高校育人理念。

由此观之,学者们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具有宽广的理论视野和严密的逻辑思维,不仅为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路径选择,而且还为推动其实现创新研究贡献了智慧。

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展望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紧紧围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展开。为此,高校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和发展优势,科学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挖掘自身潜力与优势,持续关注大学生思想特点,不断增强新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亲和力和实效性。

首先,要建立健全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体系、转变教育理念、拓宽教育途径、优化育人环境、不断提高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效果。在“三全育人”的大背景下,学校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指示、要求和指导意见,始终坚持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各部门要打破部门藩篱,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发挥集体优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部门从“各自为战”走向“融合共生”。要创新教学理念,推进教育资源共享,整合学校在人才、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资源,通过制定思政课、课程思政教案,共同实施活动项目等,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教育场景进行差异化推送,提升思政教育质量效果,有效传播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有效利用好慕课平台、网易云课堂等平台和具有地方特色的育人资源,譬如红色文化资源等,并定期邀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校内外专家和学者进行专题讲座与实操培训,及时掌握网络育人技术、更新完善网络教育资源信息库,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互联网科技的协同育人功能。

其次,要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加强队伍培训,不断提升这支队伍的整体水平。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包括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党政干部等,这支队伍建设至关重要,要下大力气抓好。要按照***总书记提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六个方面要求进行人才选拔,并通过引进优秀人才优化队伍结构。要保持年龄结构合理,老中青形成有效互补,优化队伍组合。要加强专门培训,不断提高政治素养、理论素养以及信息技术水平,不断升级工作业务能力。要加强合作形成育人合力,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团队、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辅导员网络育人工作室等,强化网络思政教育理论研究,不断建立网络育人品牌,推进网络思政工作取得成效。

综上所述,新时代高校育人体系的构建,要坚持“三全育人”理念,对网络思政教育予以深入研究,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优化高校育人模式。高校还需要继续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注意加强网络不当应用的风险研判和防范措施,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手段,做好线上和线下思政教育的有效衔接和交流互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网络育人内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 ***.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01).

[2]何昭红. 计算机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初探[J]. 思想教育研究, 1997(3): 18-19.

[3]张建松. 发挥校园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J]. 空军政治学院学报, 1999(6): 70-71.

[4]杨蜀康, 杨江怀. 因特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带来的思考[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3): 62-64.

[5]田川, 熊明巧, 万泱. 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J]. 教育学术月刊, 2021(5): 66-71.

[6]杨政, 李岚. 疫情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20, 24(3): 53-58.

[7]闫兴昌, 曹银忠.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理念的出场逻辑[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20): 68-71.

[8]李玲. 论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19): 33-35.

[9]刘静. 多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评《新媒体时代议程设置嵌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中国科技论文, 2021(1): 124.

[10]何菲.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方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论》[J]. 热带作物学报, 2021(6): 1891-1892.

[11]高歌. 加强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12): 65-67.

[12] 徐璐, 杨湘弘. 基于交往实践观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图式构建[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12): 62-64.

[13]张策, 张耀元. 大数据助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困境及其破解[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 40(33): 28-32.

[14] 方伟. 对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18): 73-75.

[15]杨成松. 网络新媒体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探究[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0(39): 86.

[16]高雷.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路径分析[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0(38): 97.

[17]蒋春燕, 孙祺. 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及发展路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12): 59-61.

[18]莫靖聪.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安全风险对策研究[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21(5): 101-103.

[19] 邓宇, 王立仁.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审思[J].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2(5): 132-139+144.

G641

A

1674-327X (2022)04-0101-05

2022-01-25

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一般课题(2020GXDJ-YB047)

唐雁(1980-),女,辽宁海城人,讲师,硕士。

10.15916/j.issn1674-327x.2022.04.026

(责任编辑:许伟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