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构描摹与分布态势*

时间:2024-08-31

薛 龙,陈兆禹

(西安工业大学,陕西 西安 710072)

目前,我国已有4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数居世界第一。非遗保护和传承逐步深入人心。陕西历史文化积淀厚重,非遗项目遍布秦川。无论是基于文化自信,还是文化强国,对这些珍贵的人文遗产进行梳理与分析,都是极其必要的。

本文所涉内容主要是陕西非遗国家级代表性项目的分类与分布,同时以省级非遗代表项目为补充资料。目前陕西非遗的相关研究主要分为三类,传承研究(涉及制作技艺、传承人)、策略研究(涉及数字化保护等)以及非遗创作研究。而针对非遗项目或非遗名录的陕西地域研究较少。如果不能回答在陕西这一地理空间、文化领域内的“类型特征”、“分布特点”、“孕育环境”等问题,就更无法针对性地,根据人文、地理因素采取保护措施。

本文拟对我国自2004年加入保护非遗公约[1]以来,批准并公布的五批国家级及六批省级非遗名录中陕西非遗代表项目的结构概况、地理分布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横向展现陕西非遗的特点,也在于为学界与业界提供实践意义。

陕西省境内非遗资源十分丰富,层次多样,包含有“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市级”、“区县级”等五个级别的划分。而级别的划分,是根据认定组织的性质而来。国家级及以下的项目是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工作意见[2]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3](以下简称非遗法)的要求而由各级政府认定。本文以中省两级政府公布的相关文件为资料基础,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官方公开数据进行区域分析。

一、非遗资源整体丰富

针对非遗分类问题,2003年发布的非遗公约(以下简称 《公约》)[1]提供了基本框架。国务院在颁发的非遗工作意见[2]一文中,并未提出分类体系,但是提出了大致范围[2]。2006年3月以来国务院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遗[4-7]文件中,虽有个别字眼如“民间”与“传统”的相异,但大体上都采用了相同的非遗分类体系[4]。到2011年2月25日,我国正式颁布《非遗法》[3]。在《公约》[1]基础上,明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同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释义及实用指南》更进一步细化概念。

表1 陕西非遗国家级代表性项目批次类别统计表

表 2 陕西非遗省级代表性项目批次类别统计表

4传统戏剧22307130365曲艺15405221296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1206522187传统美术10100712912608传统技艺31300453230322009传统医药014329113010民俗27130171091288总计1451004116807980604

其次,针对陕西省省级非遗的分类问题。陕西省于2004年、2006年发布了保护工作通知[8]及申报评定的暂行办法[9]并在文中提出了五种分类类型[9]。但最后呈现出来的省级分类体系都是以国家级非遗的分类体系为依据。这一结果在陕西省政府发布的六次非遗通知[10-15]中都有所体现。

二、传统戏剧、音乐亮眼

由表3可知,陕西国家级非遗类型涵盖所有类型,各类型数量相差较大。在省内横向比较来看,单项数量最多的是传统戏剧,达到15项。而传统体育(及游艺与杂技)和传统医药的项目最少。从全国纵向角度来看,陕西传统戏剧、曲艺、传统音乐、传统美术这四项非遗不光在省内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在全国的视野里也十分突出。最为匮乏的资源是传统医药,仅两项。

表 3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统计表

通过省内横向对比与全国纵向对比,陕西省内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结构总体上呈现了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特点:传统戏剧资源十分突出,传统音乐、技艺美术以及民俗优势十分明显,曲艺、民间文学、传统舞蹈资源适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与传统医药资源较为匮乏。这一结构特征既反映了陕西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硕果,也展示了陕西地域的民间艺术特色和大众情趣。

三、关中非遗资源较多

陕西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因地理、气候、人文等多方面因素的差异,被人们长期以来划分为关中、陕北、陕南三大核心区域。若以文化区域为分析单位,则可看到各域内的分布呈现出一种不平衡性。而一个项目多个申请城市的现象,也加剧了这种不平衡。陕西非遗在三个区域中的分布如下表4所示。

表 4 陕西非遗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区域分布统计表

从各个区域的项目数量上来看,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数据为中间高两边低的高原形状。关中区域国家级非遗数量最多,在省内占比达到54.02%。陕北与陕南,分列第二、第三。结合土地的面积来综合考虑密度的话,则可观察到错位的现象。关中面积最小,却因项目最多,而密度最高。其次是陕北面积最广,项目数量也不少。反观陕南面积中等,但项目最少。

地处陕西腹部的关中区域,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富饶、交通发达。历史上周、秦、汉、隋、唐等11个朝代在此建都[16]。而若以传统体育为例:“秦在关中的发展壮大并以关中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为这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创造了条件”[17]。除了传统体育,其他的传统项目也同样随着人们在关中聚集而不断融合、发展,使得关中地区成为陕西重要的非遗“沃土”。这些历史、地理的优越条件孕育了陕西省域最多的国家级非遗,成为陕西的非遗保护与研究重点区域。

陕西非遗在区域的总体分布上,是以关中地区为项目分布“高原”:面积小,但密度和数量都超出其他两个区域各项之和。陕北与陕南为项目分布“边缘”,密度、面积、数量三项都是北高南低。

四、非遗分布地市集中

上文宏观地分析了国家级非遗的区域分布,接下来将以中观的视角,针对市级行政单位进行讨论国家非遗项目的分布,参见下图1及表5。

表 5 陕西非遗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市域分布统计表

首先,从各个市区行政单位来看,三大区域的分布并不均匀。关中地区虽然密度最高,但更集中于西安与渭南两市。除西安、渭南以外的关中地区,项目数量都在十位数以下。陕北区域只有两市,但两市项目数量仅次于西安、渭南。而陕南地区,整体数量较少。

其次,非遗数量突出的四个市区,两两相邻。西安、渭南同属于渭河流域,一衣带水。而且两市都同处关中文化圈,有着相似的关中民俗文化。西安在得天独厚的历史资源的孕育下,创造了数量众多而又异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如秦腔等。渭南,位于关中盆地东部,地势重要而且历史、文化底蕴丰富。作为我国戏曲、民俗大市,渭南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5项、省级102项,项目数量均位居陕西省前列[18]。陕北两市,历史上都带有多元文化色彩,具有多民族的融合特点。延安于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战国建置后,便是北方少数民族久聚之处;而且境内石窟艺术风格多样,民俗风情异彩纷呈,方言词汇丰富多彩,积淀了多元文化的历史印记[19]。榆林作为塞上古城,北瞰河套南蔽三秦,位居要冲。在古代同延安一样,也是民族融合的重要地区,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在此地相融汇,形成独特的历史风貌和历史文化传统[19]。异域文化的相融,孕育了独特的地域非遗资源,使得陕西在全国非遗的视野中占据了高地。

五、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陕西省内的非遗国家级项目分布有以下特点:第一,在项目类别上分布不均匀。传统戏剧资源十分突出,传统音乐、技艺美术以及民俗优势十分明显,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与传统医药资源较为匮乏。第二,区域内的数量分布明显呈现“高原形态”,以关中地区为分布“高原”。关中面积虽小,但密度和数量都超出其他两个区域各项之和。但在关中内部,更集中于西安与渭南两市。陕北两市虽处远离关中,但数量也位居省内市域前列。

要改变这一现状,需从政府、学界、业界、传承人多方着手,更需从政策、资源、产业、人才多面着力。首先政府在政策上,针对非遗的保护与研究工作需常提常管。针对本省非遗数据库等关键资料,整理维护及时发布。其次,在学界亟需政府或机构引导学术资源的倾斜。研究的头部化,虽与非遗资源本身的历史、人为因素有关,但也说明匮乏的非遗更需人们去关注研究。否则到以后就更难以保护与研究。再次,在业界,非遗保护与研究的经济原生动力并未得到完整发掘,系统性产业化也并未建立。陕西作为非遗资源丰富的省份,但是经济发展并不在全国前列。若以非遗资源为抓手的文化产业结合旅游产业,将为陕西经济发展提供一条第三产业的独特路径。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研究与保护对于陕西人民,是迫切的需求;中国珍贵传统文化的保存与记忆对于中华民族,也是时代的要求。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