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刘建涛,高洋洋
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两个基本经验论析
刘建涛,高洋洋
(辽宁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锦州 121001)
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中积累了许多的宝贵经验,其中之一就是要始终抓住社会基本矛盾以革命或改革的方式解放与发展生产力,之二就是始终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推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论文对这个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这有利于我们为更加有规律地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凝聚共识和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社会基本矛盾;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治国理政中吸取了失误的教训,也积累了许多需要继续坚持和推进的宝贵经验。论文选取了最基本的两个经验展开分析,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艰辛性,从而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贯彻已经形成的基本经验。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它规定与反映了社会基本结构的性质和面貌,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中始终抓住社会的基本矛盾,通过革命、改革等途径使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通过革命或改革的方式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1840年之后,我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状况下只能通过社会革命的方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赶走了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解放战争,建立了新中国。建国后,我们通过“三大改造”,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公有制的生产资料如何组织和管理,则必须根据我国当时的国情决定。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亟需发展经济和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进而进行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但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各种物资、生产工具较为缺乏,钉子称为洋钉,火柴称为洋火柴,没有自己完整的工业体系。在这种情况下要进行现代化建设就必须集中全国的物力、人力、财力进行有计划有重点的建设,并通过工农业剪刀差的形式为现代化建设进行原始资金的积累。这就客观上要求我国必须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统一有计划地管理与分配全国有限的物资。因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更为具体的形式,它适应了当时中国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发展状况。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以后,我国通过“五年计划”的形式发展国民经济,这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其主要的标志就是一方面我们完成了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资金积累,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独立的工业体系,另一方面建成了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国防工业。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到改革开放前,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自觉地采用了适应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形式的计划经济体制,因而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后期,通过计划经济体制积累起来的生产力或物质财富,已经不能再继续采用计划经济体制的形式组织和管理了。这是因为,计划经济体制这种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已经不再适合已经发展起来的生产力,主要的表现就是当时的国营或集体企业患上了“投资饥饿症”。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无法消除,仍然在起作用。在这种背景下采用行政手段、排斥经济手段的计划经济难以反映市场的真实需求,会导致计划与市场脱节,行政权力取代企业自主经营,甚至包办或代替本属于市场经济活动主体权力范围内的微观运营职责。因而在社会主义制度的范围内,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市场化改革,已经成为进一步解放与发展我国生产力的内在要求。
1978年我国正式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邓小平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从理论上阐释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为在实践中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扫清了思想障碍。他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1]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直到党的十九大之前,我国的改革开放进行了快4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前无古人的伟大探索,从市场为辅到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再到市场起决定作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此期间,我国的经济实现了巨大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与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与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正是中国共产党又一次自觉地进行了自我革命,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为已经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生产力再次找到了合适的生产关系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大大解放与发展了我国的生产力。
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积累起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已经发展起来的生产力或积累起来的物质财富,又要求它在其中运行的生产关系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自身的范围内进一步完善和改革,否则生产力难以进一步发展,改革的成果人民难以共享,已经取得的经济成就有丧失的危险。这是因为,在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身也出现了诸多问题,譬如市场秩序不规范、普遍存在着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地方与部门保护主义大量存在以及市场竞争活力不充分,等等。这一切问题都指向一个核心焦点,即政府与市场边界不清,政府职能“缺位”与“越位”,过渡干预市场微观经济主体运行,这样就会导致政治权力与市场资本联手,破坏市场秩序与活力,造成权力寻租等腐败现象。因而,新时代的核心任务就是要正确划分市场与政府的边界,进行政府职能改革和完善市场体系,建构亲清政商关系,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正是基于此认识,***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2]498只有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划清了,关系处理好了,才能真正从总体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但又不是唯一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积极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有效治理政府,科学宏观调控,弥补市场失灵,管理好市场管不好或管不了的事情。因而把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充分结合起来,发挥两者的积极性,是我们党探索经济发展规律的又一次深化。
中国共产党始终在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以推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就关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在《伦理学原理》中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规定了人的活动,但同时人也可以改造自然。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实践和认识的发展,毛泽东进一步认识到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1956年他在《经济建设是科学,要老老实实学习》的讲话中指出:“如果对自然界没有认识,或者认识不清楚,就会碰钉子,自然界就会处罚我们,会抵抗。”[3]我们必须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以此依据毛泽东提出了植物造林、绿化祖国的具体行动计划,还提出要治理水土保持问题,治理淮河、黄河,兴修水利。这对改善环境、发展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改革开放之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意识到了自然环境、生态保护对于经济建设、人民生活的重要性,要求在摸准、摸清我国国情和经济活动中各种因素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制定我们的长远规划。他在参观四川峨眉山旅游区时看到风景区森林被毁种植玉米时指出,这会造成水土流失,要求人们种树、种黄连。1982年邓小平在会见伦纳德·伍德科时又指出,我国的黄河是由于水土流失造成的,并告诉他我国计划在西北先种草本植物,把黄土高原变成牧区和草原,这样一方面人们能富裕起来,另一方面生态环境也会发生很好的变化。可见,邓小平是强调要顺应自然和保护生态的,这并不排斥经济的发展,而是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绿色的和健康的发展。不仅如此,邓小平还主张用法治和科技的方法来治理环境问题,他指出:“解决农村能源,保护生态环境问题等,都要靠科学,”[4]在邓小平的关心下,我国第一部《环境保护法》于1979年诞生了。
在继承邓小平环境思想的基础上,以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环境保护提到现代化建设全局、生态文明以及人类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从资源环境人口对经济持续发展压力增大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深了对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认识。江泽民认为,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法就是人可以从自然灾害等事件中深入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进而以此为依据更加科学地利用自然为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服务。但是当时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仍然粗放,仍然以大量消耗资源为特征,这种发展模式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损害。对此,江泽民指出:“我国资源短缺的形势更加严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持续增加。”[5]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江泽民于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深入论述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内在关系,并把我国建国以来对人与自然关系、经济与环境关系的理论,探索升华为可持续发展战略。随后又明确提出了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的重要论断。胡锦涛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刻地认识到保护和建设自然就是保护和造福人类。他要求我们学会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在经济发展中不能只索取,不讲投入和建设。他指出,一定要使我们的国家“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洁净,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和谐。”[6]胡锦涛在长期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可持续的,因而又把可持续发展升华为科学发展观,认识到人与自然关系现代化的新要求就是要建设生态文明。因此,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提出来。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更是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专题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方略和行动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从而把我们对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认识带入到了一个新境界。
十八大以来,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我国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论述了生态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生命共同体的思想,更加强调自然规律对经济活动的制约性,更加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2013年,***提出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2]507的科学论断。“生命共同体”是***的原创性概念,它深刻地揭示了山、水、林、田、湖之间是一个相互依存与制约而形成的生命系统,荣损与共。因此,***强调我们要像保护眼睛和生命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利用系统思维和方法治理生态环境,而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提出“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论断之后,又在实践的基础上继续探索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这个探索的重大成果就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7]科学命题。这个科学命题进一步丰富了原来的“生命共同体”概念,不仅山水林田湖,而且整个自然界都与人构成了生命共同体,从而破解了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的绝对对立的思维与行为。两个“生命共同体”的提出又一次深化了我们对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综上所述,论文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是如何始终抓住社会基本矛盾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如何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推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这其中的许多做法,譬如全面深化改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已经上升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需要我们在新时代继续贯彻落实。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更加有规律地向前有序发展。
[1]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1: 373.
[2]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
[3] 毛泽东. 毛泽东文集: 第8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72.
[4] 邓小平年谱(1975—1997): 上[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 82.
[5] 江泽民. 江泽民文选: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462.
[6] 胡锦涛.在首都义务植树活动中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6-04-02(01).
[7]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40.
10.15916/j.issn1674-327x.2021.03.002
D2
A
1674-327X (2021)03-0004-03
2021-05-06
辽宁省教育厅青年科技人才“育苗”项目(JQW201915401);辽宁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专项(M21sz012)
刘建涛(1983-),男,河北邯郸人,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校:叶景林)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