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和敏感度实证研究*

时间:2024-08-31

(金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56)

当前,英语已经从一门连接英语国家和非英语国家的语言变成更多地在众多非英语母语使用者之间交流的语言即国际通用语(ELF)。英语国家的文化已不再是强势文化的代表,我们将见证更多的“文化共存”。在英语全球化的现实面前,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最大障碍。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关键不仅是语音语调、词汇、句法、语法等语言层面的准确性问题,更多影响交际成功的是语用和文化敏感度的问题。在我国由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从依靠国外技术指导变为自主技术创新的道路上,高职教育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新形势下,我们的高职教育要和国际接轨,培养出国际应用型人才,学生的英语能力更准确地说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以此为研究的出发点,以高职学生为研究对象,历时一年对学生进行动态的观察和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干预和引导学生,有利于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时提高语用和文化敏感度。

一、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影响学生跨文化语用和敏感度的因素有哪些?高职学生语用能力与其跨文化敏感度之间是否存在关系?提升学生跨文化语用和敏感度的策略有哪些?

2.研究对象:某高职院校的2016级造价专业(A班)40名学生和2016级国际班国际贸易专业(B班)40名学生进行了一年的实证对比研究。其中工程造价班的学生接受的是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国贸班的学生除了大学英语课程之外,还接受了外教的口语课及中外教师共同教授的专业课和跨文化交际技巧课程。笔者对被试的调查历时一年,从大一到大二。

3.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开放式访谈的实证对比方法。本次问卷调查是在大二上学期开展,问卷共设计了30道选择题,限于篇幅,笔者将问卷调查结果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统计即:学生对听说能力的自我评估、学生跨文化交际常识自我评估、语用知识方面的了解和文化敏感度自我评估。

二、结果分析和讨论

表一 英语听说能力自我评估A班B班听说能力较好,能听懂英语本族语,包括复杂和专业性的内容10%25%能够听懂基本的日常英语本族语,并能与其对话50%60%能够听懂一些基本的非英语本族语的英语,并与之对话8%10%英语听说方面都有困难32%5%

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很多的是依赖于听说,其重要性不管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在这一些年来英语等级考试的改革方向中都可窥见一斑。从表一我们可以看出经过大一一年的学习被试A班学生在英语听说方面相比较高中而言没有太大进步。没有进行专门的听说技巧训练,很多的练习还是抱着寻找一个答案的目的,学生不但没能在英语方面有所获得,更是对英语失去兴趣。在访谈中,很多学生表示大学英语学习就是为了考级。B班的学生学习目的相对明确,为了达到出国在专业方面继续深造和生存的要求,在语言习得方面更加努力。因为课型的丰富,尤其是外教课的设置,增加了他们听说和与英语本族语使用者之间的交际机会,英语使用的自我体验感更强。为了和国外专业对接,在日常听说训练中增设了国际贸易专业方面的英语,训练的针对性有助于学生在专业性强的内容上提高听说能力。但是两个班级的学生都对非英语本族语的英语理解上存在困难,这说明不管是教师在日常课堂上的教授,还是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都没突破英语是英美国家语言的这一传统思维。

表二 跨文化交际常识自我评估A班B班跨文化交际就是和英语本族语者进行交际80%65%跨文化交际是双向的,包括文化输出25%30%对英语国家文化风俗比较了解10%20%对非英语国家文化风俗比较了解12%18%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需要专门的课程学习90%95%

从表一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所接受的训练和自我对英语听说能力的评估还停留在与现实需求脱节的阶段。这样的一个现状也在表二的调查结果中显示出来。从表二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学生跨文化常识很欠缺。两个班超半数的学生仍然认为英语就是与英美本族语者交际的语言。事实上我们在真实的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不只是纯正的英语本族语。学生一方面对其他国家文化、风俗、礼仪习惯方面缺少知识,另一方面也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没有向外输出我国优秀文化的意识,绝大多数学生停留在被动接受西方文化的浅显阶段,这与高职学生的交际视野以及知识结构构成单薄是存在关系的。B班的学生因为经过一年的相关课程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一部分学生意识到在我国现行的新型大国外交政策之下,很多交流活动是发生在非英语本族语国家的,我们要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储备和训练。在祖国强大的支撑之下,文化自信和文化输出也是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在交际时并不一定一味的遵循他国文化规则,交际双方可以依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协商,对彼此的文化有足够的尊重和欣赏才能促进和谐成功的交际。当然,因为高职学生的实际和理论知识结构和储备都不太丰富,所以他们自身也认识到系统的训练和学习有助于日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表三 跨文化语用能力A班B班跨文化交际的场合会影响语言的选择15%75%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身份会影响语言的选择25%80%对于基本的语用原则如礼貌原则,合作原则有所了解5%10%语用能力欠缺会导致交际失败88%90%

学习一门语言就是要形成运用这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跨文化语用能力重点在于“用”这个字,即以言行事,交际场景和对象的身份不同都会影响语言的选择。在这一点上A班很多学生都不知道,而B班的学生在外教口语课上会进行相关的场景角色扮演,也有过理论知识的教授,所以在语言的选择上他们是有过实际体验的。对于语用方面的基本原则如礼貌原则,合作原则对于语言的选择及交际效果的影响,两个班级的学生都知之甚少。当然在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的前提下,语用规则不再是适应英美国家所代表的语用规则,有时候交际者表面看来是没有遵守英语语用规则,其实这是因为学习者坚持自己民族语用规范的文化认同取向。面对来自不同国家的交际对象,我们不可能穷尽每一种交际场景和任务,需要拥有的是一种灵活的、弹性的语用能力。对于差异性和冲突的地方都应该在交际过程中根据语境需求做出动态调整和协商,要不然就会产生语用失误,即:不了解交际双方文化背景、社会地位、语域等因素而产生的交际错误( Thomas,1983: 99; 见何自然 阎庄,1986)。对于语用能力缺失会导致交际失败这一点学生都很认同,也认为语用方面的知识很重要,是他们在高中课程中没有接触过的概念,学习的欲望很强烈。

表四 跨文化敏感度自我评估A班B班会主动与外国人交流10%25%会积极主动学习了解很多异域文化8%18%与外国人交流时会有种恐惧自卑感68%57%对比中国文化,觉得英语国家文化有优越性54%46%对比中国文化,觉得异域文化有很大的差异性40%35%

如果说语用能力体现的是跨文化的行动力的话,那么跨文化敏感度就体现的是人类的情感层面,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第一要务,因为意识先行然后才会有行动上的改变。跨文化敏感度具体指:“个体面对文化差异时产出正面情感倾向的能力,这种正面情感倾向最终会促成有效而得体的跨文化交际”( Chen & Starosta,1997)。从表四可以看出因为语言基础的薄弱,很多学生在与外国人交际时缺乏主动性和自信心。在个别访谈中很多学生认为跨文化交际跟自己的工作专业无关,自己不出国就不需要跨文化交际。这说明学生对于我国的国情变化和相关政策缺乏了解。我们不但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跨文化交流能力是新世纪人才适应我国国际化进程的一个基本职业能力。很多学生因为对自己语言能力的不自信害怕失误,从而躲避交际或者应付被动交际,使得交际愉悦感和专注度下降,还有一个原因是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不自信。在现有的教学中总是要求中国学生了解和适应外国文化, 而少有向学习者传递中国的优秀文化或者让外国人来适应中国文化。在中国经济日益强大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长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了解和适应中国文化和习俗。所以对于文化的差异性和趋同性要比较敏感和适应才会带来交际的成功。

三、跨文化语用能力和跨文化敏感度之间的关系

Chen 和 Starosta(2000)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定义为“有效并适当地在多文化环境中,执行协调每个人的文化身份的交际行为的能力”。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语用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两个重要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表三和表四我们可以开出,虽然被试两个班级在跨文化语用能力和文化敏感度方面都很欠缺,但B班明显要好于A班。这与师资配置、课程设置及学生自身学习目的都是紧密相关的。结合进一步的访谈可以看出学生不同背景的文化知识存储不够是导致学生文化敏感度薄弱的一个关键原因。错误的表达,交际的失误是由于较低的敏感度而导致的,从而带来较低的语用能力,使得交际失败。语用能力的欠缺又导致其交际信心降低,从而影响其互动参与度,两者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而学生语用能力差的原因在于对交流语境的变换和交际者身份而带来语言的变化无法掌握。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背景下的语用能力是很宽泛的:包含一些普世的交际规则(如话轮转换、礼貌原则、合作原则等)、交际双方根据语境动态建构话语的能力、包容与适应的能力等。(陈新仁&李明,2015)。任何言语行为功能的呈现都应有语境为依据,总结特定的语用规则,来提高其语用意识,从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敏感度。

四、提升跨文化语用能力和跨文化敏感度策略

跨文化敏感度作为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先决条件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加大文化导入和文化对比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和分析民族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异同,对异域文化要有包容心和欣赏力。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外应结合网络和课外书籍自我学习,形成元认知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除此之外,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水平,初期参与一些较简单、非正式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交际水平提升后,再参与复杂、正式的活动,阶梯式地培养自己的获得感和自信心。现在的跨文化交际不只是吸收西方文化,更要适时传递中国民族文化,在新型国际环境下,协商共存和沟通是交际的重点。

在 ELF背景下进行跨文化交际,学生的跨文化语用能力不是基于英语国家文化或者是某一种外国文化,而是要根据交际场域和交际者身份来进行动态调整。除了最基本的语用原则之外,如若发现对方的交际规则与自己的预期不一致时,能做出及时的变通,能经过磋商发现对方的文化规约并据此对自己的话语进行适当调整。发现交际故障之所在并知道利用言语妥协,例如解释、协调或致歉,避免交际冲突,哪怕语言存在瑕疵只要不影响到交际效果,学生就不需过于严苛自己的语法、句式等语言问题,而是要多肯定自己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无论是与英语本族语者还是其他非本族语者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时,话语表达的可理解性、适切性和可接受性才是真正的衡量标准。

五、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外语教育的最终目的( 贾玉新,1997:3)。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国际化人才的一个基本职业技能,要经过针对性的课程学习再加上学生自我经验的总结才能终身习得。本文重点针对高职学生的跨文化语用能力和跨文化敏感度进行了分析和论证,指出跨文化敏感度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的起点,对于自我文化和异域文化之间的差别缺少识别和认同就不可能在语用能力上表现突出。英语教学长期注重知识传授不注重应用能力培养使得学生语用能力欠缺,应加强语用规则的传授和交际实操。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明确自己所代表的文化身份,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要有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对于异域文化要尊重和包容欣赏。随着社会对高等级实用型人才英语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意义相当重要。

[1] Chen,G.M.,&Starosta,W. J. A review of the concept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J].Human Communication, 1997,1(1):1-16.

[2] Chen, G. M., & Starosta, W. J.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scale [J]. Human Communication, 2000(3): 1-15.

[3] Thomas,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1983(2):91-112.

[4] 陈新仁,李明.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背景下的语用失误新解[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5(2):7-12.

[5] 何自然,阎庄. 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6(3):52 -57.

[6]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