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张晓琳
(山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山东济南 250101)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对流层O3形成的重要前体物[1],对城市光化学污染的形成及区域大气氧化性增强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且参与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生成[2],SOA 是PM2.5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雾霾天气有重要影响。此外,很多VOCs例如单环芳烃具有环境毒性,能够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目前国内的观测数据较少有华北农村地区大气VOCs连续检测数据。本研究在2013年夏季连续观测了河北曲周地区大气VOCs的浓度水平,研究了其组成特征与日变化规律,并初步进行来源分析。
此次观测站点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的中国农业大学试验站,站点四周为农田、村庄、乡村道路,站点以东200 m处有1家造酒厂,站点以东1.5 km处有1座小型加油站,除此之外附近无大型工厂及高速公路,详见图1。研究小组在2013年6月7日—7月16日对VOCs进行了连续观测,还同时观测了温度、降水等气象数据,期间由于仪器故障或停电缺失部分VOCs数据。
VOCs的检测利用TH-300大气VOCs连续自动检测系统(武汉天虹仪表公司)进行采样和分析[3]。系统由超低温冷阱进行采样、除水、富集和解析,GC-FID/MS进行定量分析,可同时检测出C2~C12共计82种VOCs。系统配有自动反吹和自动标定程序,每次进样前先进内标气,每天用外标气标定1次,以测试仪器性能的稳定性,保证观测数据的可靠性及准确性。
FID和MS的载气以及系统反吹气都是高纯He(99.999%),FID的燃气和助燃气分别是高纯H2和压缩空气。内标气采用溴氯甲烷、1,4-二氟苯、氘代氯苯-d5和1-溴-4-氟苯;外标气采用56VOCs(Special Gas公司)及TO-15标准气体(Special Gas公司)。色谱条件:初始温度35℃,保留3 min;以6℃/min的速率升温到180℃,保留5 min。恒压模式,柱前压142.5 kPa;传输线温度200℃。质谱条件:离子源温度200℃;电离方式:电子轰击(EI);采用SIM扫描方式。
从VOCs类别来看,烷烃、烯烃、乙炔、芳香烃分别占检测出的全部VOCs浓度水平的52.3%、21.8%、11.8%和14.1%,可见,烷烃是夏季曲周环境空气中含量最大的VOCs,其次是烯烃和芳香烃。
从VOCs组分来看,体积分数平均值最高的化合物分别是乙烷(3.586×10-9)、乙烯(2.212×10-9)和乙炔(2.164×10-9),丙烷和异丁烷的浓度也较高,体积分数平均值分别为1.418×10-9和1.176×10-9,这5种组分占检测出的全部VOCs的68.7%。
与国内外其他城市相比,曲周大部分VOCs明显处于较低水平,详见图2。丙烷、正丁烷等烷烃明显低于其他城市,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在七城中最低,乙烷、乙烯、乙炔在七城中处于中间水平,这3种组分均与燃烧有关,异戊二烯浓度高于北京、上海和伦敦,大部分组分的浓度与名古屋相当。
2.2.1 时间序列
观测期间大部分时间天气晴朗,以南风为主,间或有降水。当天气晴朗、温度较高时主要刮南风;当有降水、温度降低时,风向改为北风为主,如6月18、21、22日,7月9—13日。观测期间的最高浓度出现在6月15、16日,VOCs总浓度最高达到5.956×10-9(体积分数),乙炔和烯烃的浓度较高,可能由燃烧源引起。17、18日短暂降雨,VOCs浓度降低过后,19、20日达到观测期间的第二高浓度,之后又迎来下雨降温,风速也增大,VOCs浓度回落。7月2日—8日,天气晴朗,气温较高,风速适中,由图3可以看出VOCs浓度持续升高。
2.2.2 平均日变化
从图4可以看出,异戊二烯有非常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正午浓度最高,夜间浓度明显小于白天,几乎为零,异戊二烯的浓度与温度和太阳辐射呈现正相关,几乎没有机动车排放的干扰,展现的是植物排放的特征。
乙炔、丙烯、苯和甲苯呈现单峰态,夜间边界层较低,光化学反应较弱,浓度在夜间积累攀升,早晨8点左右达到全天顶峰。之后由于边界层抬升,光化学反应增强,有利于稀释和去除,因此浓度一直下降,16点左右浓度最低,之后随着边界层的降低和光化学反应的减弱,浓度再次升高。
间、对-二甲苯/乙苯(X/E):间、对-二甲苯与乙苯具有相似的来源,但二者的光化学反应速率常数差异明显,间、对-二甲苯的光化学去除速率显著大于乙苯,因此二者比值越小,表明光化学反应越强烈。从数据可看出,X/E从8点开始下降,14点降到全天最低值,然后回升,晚上逐渐升高。
VOCs解析常用苯/甲苯(B/T)值来反映污染来源情况,当B/T值﹤0.5时,认为可能来源于溶剂挥发;当B/T值>0.5时,大气中VOCs可能来自于生物燃料或木炭的燃烧,也有可能来自石油化工或涂料的使用。当B/T值>1时,大气中VOCs主要来自煤燃烧。适用于中国的情况下,B/T越接近0.6,说明机动车尾气是VOCs的主要来源。李兴华等在对民用生物质组分燃烧VOCs排放特征的研究中,对秸秆和木柴燃烧排放的VOCs做了分析,B/T 值为 5.9±1.8[4]。
本研究中B/T的均值为1.2±0.50,在0.17~3.81之间波动。由图5可知,大部分点集中在斜率为0.6的直线与斜率为5.9的直线之间,所有的点都没有超过y=5.9x这条直线,表明除了生物质组分燃烧,一定还有其他来源;大部分点集中在斜率为0.6的直线之上,说明机动车尾气是其中一个来源,但并非主要来源;部分点的斜率小于0.6,说明溶剂挥发也是一个来源。综上,曲周大气VOCs主要来源可能是生物质组分燃烧、煤炭燃烧、溶剂挥发,而机动车并非主要来源。广州新垦的B/T值为 1.10±1.04[5],比较接近曲周的情况。
对2013年曲周夏季大气VOCs进行了连续观测,发现烷烃是空气中含量最大的VOCs,其次是烯烃和芳香烃,平均浓度最高的组分分别是乙烷、乙烯、乙炔、丙烷和异丁烷,占检测出的全部VOCs的68.7%。观测期间有降雨时VOCs浓度降低。异戊二烯的浓度日变化与温度和太阳辐射呈现正相关,乙炔、丙烯、苯和甲苯的浓度日变化呈现单峰态,早8点左右最高,下午16点最低。利用B/T值进行来源解析,曲周大气VOCs主要来源可能是生物质组分燃烧、煤炭燃烧、溶剂挥发,而机动车并非主要来源。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