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胡海祥,曾元源
(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江西 赣州341000)
2014年6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吹响了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号角,它将“现代学徒制”提升至国家教育战略[1],现代学徒制得到广泛认可,并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抓手[2]。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是依托校本部开办的独立学院,矿物加工(选矿)专业是江西理工大学特色重点专业,是教育部、江西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江西省品牌专业,2012年和2015年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它面向矿物加工、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矿物材料、选矿设备设计与制造等领域,为我国大中型矿物加工骨干企业输送高级工程人才和后备管理人才。在我院工科本科专业中引入“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尤其在生产实训课程中借鉴校企深度合作的企业本位育人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和实质启发。当前独立学院工科专业大部分生产实训基地不健全、实训模式不完善,仍从校方本位角度构建课程体系,未形成清晰的实训环节设计过程[3]。现实中,校企合作实训政策引导和保障体制缺失[4],实训过程动手操作机会少,实训课程设计粗糙,理实设计不匹配,校企角色担当不明确等都是棘手的实际问题。以我院矿物加工专业为例,当前生产实训中存在的凸出问题主要有:(1)生产实训的岗位配置不合理。实训过程以生产性岗位为主,岗位的核心关键技术不凸出,没有有意识地设置必要的实训内容,学习内容单调乏味,重复性劳动多。(2)企业主体地位不突出。主要表现为企业师傅参与度低,参与面小,技能传授过程讲解不清晰,系统性不强,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水平不高,企业没有配置水平较高的师傅参与整个实训过程;实训过程以学校教师带领学生参观为主,对岗位中核心技能的传授把握不准,受限于教师的实践水平。(3)校企双方的教学内容匹配度不高且零散。校企双方的教学过程合作匹配度不高,教学计划没有系统安排,教学内容没有合理衔接,导致实训过程仅是单间粗糙的参观或模仿过程,实训的基础理论与实践内容都没有合理对接。鉴于上述问题,针对生产实训课程的特点借鉴“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对于理解真正涵义上本科层次的校企合作实训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要求构建教学场所与工作场所的统一情境,将工作任务中的技术技能通过合理设计转化为与专业教学内容匹配的学习内容,以工学交替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的贯通学习。因此,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生产实训课程应具备如下特征:
(1)以技术技能为本位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应围绕符合专业教学内容的技术技能展开,把技术技能学习要点整理打包分配到适合的岗位上,设计成若干个“学习型岗位”,促使学生以岗位为依托学习技术技能,实现学习内容与岗位素养相统一,技术技能与岗位要求相统一。
(2)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学习内容。学习内容应围绕工作任务为导向,把专业教学内容知识点逐个分解到工作任务中,将专业知识体系与工作任务紧密关联,按照工作任务中存在的知识形态组织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最终都以完成整个工作任务来获得。
(3)以工学交替为主导的学习方式。现代学徒制核心是学用融合、产学融合[5],时间和空间上都强调“工学交替”学习方式,时间上工作与学习融合进行,空间上在学校与企业间交替进行;学生在师傅和教师交替指导下完成系列工作与学习任务。
(4)双元育人主体与学生两重身份。现代学徒制是对传统学徒制和校方教育制度的重新审视,主要特征表现为:一是培养的主体有两个,熟称双元育人主体(即学校和企业,或教师和师傅)[6],其中企业师傅占主导地位,双主体的沟通和协作必然是影响教学过程的关键因素。二是学生的身份有两个,既学生和员工[7],两种身份的存在必然承担着相应的责任与义务。
对生产实训课程内容进行科学设置是让学生学习专业核心技能的重要安排,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实训时间内掌握岗位的关键技术技能,有必要对传统生产实训课程进行改革,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构建实训内容与专业教学内容高度匹配的实训体系,落实实训过程与培养目标的有效对接。校企可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或课程教研室,教师与师傅结对子,联合开发“学习型岗位”,把专业教学内容应掌握的核心技术融合到岗位当中,坚持实用、管用、够用的基本准则共同开发涵盖专业知识、岗位素养、技能要求相互融通的《实训手册》,实现实训内容与专业教学内容的准确对接。
如何实现生产岗位承载专业教学内容的育人目标,其关键是要将生产任务经过教学设计转换成学习任务。对照专业教学内容要求和岗位职业标准,对生产岗位所需的技能要求归纳、整合和改造,嵌入核心知识与关键技能,统筹兼顾课程要素和生产要素,根据生产岗位所需技术技能的量 (负荷)平衡分割切块,可对应生产作业的次序,将其改造成为“学习型岗位”,最终实现学习岗位与生产岗位对接,解决学习岗位与生产岗位错位的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一般包括实训安排设计、实训教学设计和自主学习设计三个环节,它们之间互相联系、密不可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设计是指对实训安排设计、实训教学设计和自主学习设计三部分依次对应到生产过程当中(见图1)。从图1可知,实训安排设计与生产安排设计对应,实训教学设计与生产教学设计对应,自主学习设计与自主生产学习设计对应,依次研究三个对应设计的子项,挖掘将实训、生产、岗位、技能等要素的内在逻辑,系统整合成学习型岗位和工作任务,实现实训的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现代学徒制学习型岗位开发与生产过程密切相关,实训体系与工作体系对应匹配,实训内容与工作任务相互贯通。因此,实训过程应建立在工作任务分析之上,学习型岗位开发主要包括岗位素养分析、学习内容筛选、生产技能归纳、教学方案设计等4个环节。
根据生产作业情况设计学习型岗位,如选矿厂可设计成破碎岗位、磨矿与分级岗位、浮选岗位、脱水与产精矿岗位、尾矿输送与尾矿库岗位。岗位素养分析是确定实训岗位的首要环节,一般由行业协会、高校教师、企业师傅对市场需求进行多维度、多层次调研,获得职业岗位素养需要的详细信息[8],包括知识、技能、理解能力、判断能力、经验、潜力以及职业道德与态度等。这些信息一般会被概括、总结并分解到《实训手册》培养方案中。如对磨矿与分级岗位进行分析,其岗位素养应包括岗位职责(规程)、磨矿与分级工艺、出料细度调控、磨矿与分级设备工作原理与维护(修)、安全防护、噪音防护(见图2)。岗位素养分析是培养具备岗位素质人才的基本指向,是对技能掌握目标的基础分析。
图1 实训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设计图
学习内容筛选是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二次开发过程,即实训内容的选择、序化以及与专业教学内容的对应。一般由企业师傅、高校教师、教育专家共同设计开发。按照科学性原则将实训内容置于学科体系和行动体系之中,按照情境性原则将实训内容进行筛选和有序编排[9],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互匹配嵌入,应符合学习主体能力内化的情境过程,使学习认知规律、技能形成规律与工作任务过程具有一致性。发挥专业教学大纲的人才培养指示作用,培养什么内容、达到什么标准都应有据可依。同时注意各岗位学习内容的负荷比例,岗位间应平衡。如磨矿与分级岗位学习内容应包括设备工作原理、磨矿与分级理论、颗粒进出料粒度调控原理、分级参数调控(见图2)。学习内容筛选应对应着专业教学大纲的知识点,它是对理论掌握目标的宏观分析。
生产技能归纳是学习内容的整合、开发的关键,一般由企业师傅和高校教师共同调研、开发。在掌握学习内容筛选基础上,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基础,归纳岗位中大量出现并有代表性的工作技能、技巧、绝活等。对这些工作技能、技巧、绝活隐含的大量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职业能力、经验态度进行教学化处理,将其设计成具体的实训单元或实训项目。单个学习型岗位一般承载着数项技能,应明确学习型岗位承载技术技能学习的核心地位。如磨矿与分级岗位的生产技能应包括设备操作规程、磨矿进出料细度调控、分级参数影响、磨矿分级工艺组成、噪音隔离技术(见图2)。生产技能归纳应是对学习内容筛选的知识点的展开与概括,是理论知识转化成具体技术技能的关键,它是对技术技能掌握目标的微观分析。
教学方案设计是实训内容详细安排的任务化过程,是实训内容有效落实、合理编排的具体化过程[10]。教学方案设计的主要任务(见图3)包括安排校方导师和企业师傅结对子(形成双元主体育人教学团队)、上述三个环节分析所得的专业知识体系要求和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与规范、专业知识考评和技术技能考评、考评的方式和责任主体等,同时安排实训岗位的次序、单个岗位实训的学生数量、单个岗位课时规格,岗位考核的质量评价等,还应考虑涉及的设备、平台、场所等内容。教学方案设计的成果是最终得到学习型岗位的实训成绩。这些内容都表现在事先详细规划和设计好的《实训手册》中,体现在教学落实环节和教学实施方法中。教学方案设计是实训内容、教学方法的具体化和显现化,是实施教学过程的完整性、有序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重要保障。
图2 选矿厂学习型岗位的岗位素养分析、学习内容筛选、生产技能归纳结构图
图3 学习型岗位双元主体育人教学方案设计
生产实训是学生从认知到应用的实现过程,是学生掌握技术技能的重要环节,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深化[11]。生产实训可以让学生详细了解具体岗位的运作模式,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在校的学习[12]。以选矿专业的《生产实习(二)》课程为例,选矿14级学生于2016年7月在江西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武山铜矿进行为期1个月的生产实习。实训安排为:理论教学(20学时,校方教师讲授,晚上进行);生产现场安排包括安全讲座(2 学时,师傅报告)、技术讲座(2学时,师傅报告)、理论指导(10学时,师傅与学生座谈)、岗位实训20天(师傅跟班指导)。为了保障实训工作的顺利进行,校方教师和企业师傅事先开展了座谈会,制定了详细实训内容手册,遴选的企业师傅享受我校企业导师待遇,核算工作量计算薪酬。实训的具体工作安排如表1。
选矿14级与选矿12级生产实习对比,主要表现见表2。
表1 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实训的工作安排
表2 生产实训效果的对比评价
借鉴现代学徒制构建的生产实训教学过程,基本实现了教师指导学生,师傅指导徒弟的双元主体育人过程。从表2中可知,选矿14级学生的实习效果比选矿12级有显著提高,主要得益于对生产实训的合理安排和设计,得益于企业师傅的辛苦指导和认真负责。经过1个月的学习,学生在真实工作岗位上,真切感受到岗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和技能要求,感知到社会、企业对用人的认识,扩大了就业视野,增加了工作经验,丰富了实践经验,增强了专业认同感,提高了理论知识与现场实际的结合能力。学生对所学专业从事的具体岗位有了全新的认识,丰富了学生的阅历,提高了就业竞争能力和就业机会。
在生产实训课程中借鉴现代学徒制模式,合理设计和安排学习型岗位,显著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生产实训课程的安排关键在于建立学习型岗位,落实岗位责任制度,依托学习型岗位承载学习内容和技术技能,学习型岗位承载的这些内容应以《实训手册》的文本加以记载。《实训手册》既是实训大纲、实训要点,也是技术技能学习的关键点,既是实训的整体安排和岗位分配,也是实训阶段的教学计划和育人方案。另外,学习型岗位承载的技术技能受限于现有的条件、平台、设备、工艺、现场实际等,因此,校方教师和企业师傅的沟通配合至关重要,学生学习的内容都由这两者规定,只有充分的沟通配合,才有利于避免实施过程出现不可预见的现实问题,有利于有条不紊地推进教学过程各项环节的落实。
参考文献:
[1]曾元源,胡海祥.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制约因素及制度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7):32-36.
[2]祝成林.现代学徒制推进中高职衔接的目标、任务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7,31(8):13-18.
[3]朱仁盛.江苏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工学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7,31(7):103-107.
[4]贺道中,陈艺锋.“分层递进”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制环境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6,37(2):78-82.
[5]方庆山,卢育发.现代学徒制“双元定岗”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24(2):1-2.
[6]吴学峰,徐国庆.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发展的路径选择——一个制度分析的视角[J].江苏高教,2017,33(4):94-98.
[7]解瑞卿,武婷婷.现代学徒制法治化建设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7,31(6):29-35.
[8]杨红荃,苏维.基于管办评分离的中国现代学徒制社会评价机制建构[J].教育与职业,2017,31(4):11-17.
[9]吴海东.职业技术教育中现代学徒制项目课程的开发[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54(7):175-177.
[10]张启富.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困境与实践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5,36(3):45-51.
[11]姜平国,佟志芳,廖春发.冶金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1,32(4):55-57.
[12]张建中,张咏梅.艺术类专业本科生顶岗实习创新运行模式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2,33(6):95-9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