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刘经纬,黄逸萱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1931年9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次年3月,日军侵略者在中国东北地区扶植起了以溥仪为首的“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对东北沦陷区实行长期的法西斯统治,犯下了一系列令人发指的罪行。除了残酷的武装镇压之外,还建立了以奴化教育为核心的殖民地教育体系,作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工具,为其军事、政治和经济侵略服务。以培养亡国奴为目的的奴化教育,包裹着伪善的面纱,充斥着和平的谎言,日本侵略者向东北地区人民灌输的奴化思想,妄图泯灭沦陷区同胞的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对东北地区的经济、教育和人民造成了严重而深远的危害。
日本侵略者在战时对中国东北地区的镇压和破坏,导致东北地区的教育事业随之陷落,绝大多数的学校被迫停止教学,学校校园或损毁或被日军抢占,因此,恢复整顿沦陷区的各级学校成为了伪满洲国临时政府这一傀儡政权的重要工作。复校的行为表面上看是企图笼络人心,向社会大众展示日本侵略者的“德政”方针,实则是为了掌握教育阵地,使之服务于日本侵略者和日伪当局,从而为推行奴化教育铺平道路,最终通过奴化教育培养出更多的汉奸走狗。然而,恢复各级学校继续招生的结果并不彻底,远远达不到战前水平,恢复起来的学校也不是战前原貌,而是符合日伪利益的教育平台。
在日本统治者的授意下,伪满临时政府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起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多层教育行政机构,作为推行殖民地奴化教育的主要机关。伪满政权将各级学校划归由“文教司”升格的“文教部”统治,而伪文教部的管理者则是由日军委派的亲日分子甚至是日本人担任。伪文教部成立的“视学”机构对各级学校的教育活动进行监察和管制,管辖范围包括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内的各项教学事务。这些奴化教育机构不断进行改良和完善,规模也不断扩张,有利于日军操纵东北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贯彻奴化教育的方针和政策。
为了培养泯灭了民族意志的顺民、愚民,日本侵略者废除中国东北地区原有的教科书,剔除了所有可能威胁日伪统治的部分,不允许宣扬爱国主义和自由精神的内容出现在教材中。伪满临时政府先是用四书五经取代战前教材,随即编纂了充斥着亡国奴思想的新版日伪教材并下发至各级学校使用。这些教材肆无忌惮地篡改中国历史和地理,倡导复兴封建主义的伦理道德,提出“建国精神”“日满不可分”等一系列荒谬言论。除此之外,教材中只传授粗浅的文化知识,可见日伪政权并不是真心想帮助中国学生提高知识水平。
随着1937年“新学制”的实施,日语课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教育事业中占据着更加重要的地位,一跃成为了所谓的“国语”。日伪政府不仅在初等、中等和高等学校推行日语教学,将日语教学课程设置为中小学学生的必修课,还波及到社会教育,陆续开办面向成人的日语专门学校。日本侵略者想方设法普及日语,培养中国人民对日语的兴趣,目的就是让我们遗忘自己民族的语言,弱化国家观念,产生亲日思想,从而实行民族同化。与此同时,日伪当局颁布了大量的法律性文件为之保驾护航,力图让语言成为文化灌输的重要渠道。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在教育的全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因此,日伪政府十分重视对学校教师的思想控制工作。为了建立能够为之所用的教师队伍,日本侵略者开展了特别针对中小学教师的“检定”制度,考察其对日伪政权的忠诚度、是否擅长日语、能否认同“建国精神”等。所有怀有爱国精神,不与日军同流合污的“不合格”教师被迫离任,更有甚者会遭受迫害。其余教师也需要定期参加培训和考试,在日伪当局设立的教员讲习所、师道训练所等处进行再教育,接受“王道主义”思想的腐蚀,借此达到督导、治理教师队伍的目的。
除了控制教育的主体,日伪政府也针对教育的客体即在校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日常奴化训练,定下了名目繁多的“节日”活动进行集中训诫,把握一切向中国东北地区学生灌输奴化思想的机会。同时,日伪还安插特务监视学生平日的言行,在学生中制造分裂,建立阶级制度,破坏学生团体的团结,并且严厉惩罚不服从管理的学生,限制其人身自由、对其实施体罚,惩戒手段极其残酷。日军费尽心思,付出大量精力监管“第二代国民”,就是为了培养出对其俯首帖耳、唯命是从的奴隶汉奸,由此可见,日本侵略者其心可诛。
为了掩盖侵华的本质,日本侵略者将对中国东北的占领和统治包装成对东北地区的开发与建设,将奴化教育打造成促进“日满一德一心”、实现日满共同繁荣的必要手段。溥仪访日归来后颁布的《回銮训民诏书》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日军在华种种罪恶行径的遮羞布,他们用颠倒黑白的言论美化自己,号称日本是伪满洲国的友邦,日军的一切不合理行为都被解释为遵从于日本和伪满洲国的共同利益以及人类福祉。与此同时,日伪政府通过扭曲中国历史、篡改中国地理、错误解读中国人民崇尚的儒学思想和利用“忠孝”封建道德对中国人民进行洗脑等方式,骗取广大东北同胞的信任,麻痹他们的思想,企图让他们在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时还对其感恩戴德,甚至歌功颂德,培养他们成为日本天皇的“忠实国民”,心甘情愿地为日本侵略者所驱使。
在日伪统治时期,东北地区的教育制度带有强制性色彩,日本侵略者对东北沦陷区同胞施加残暴的文化专制,使得受教育者丧失了自主学习的权利,被迫按照日伪政府的要求接受无孔不入的奴化教育。日伪政府以强制推行日语为中心,以设立教育行政机构为保障,以改革学校和教学制度为基础,以监管师生的一言一行为依托,强迫东北人民遵从日本侵略者颁布的法令条规,接受日本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伪满政府甚至将奴化教育纳入基本国策,在民众教育馆、民众讲习所等奴化教育机构推行社会教育时,强制命令15岁以上40岁以下没有识字能力的东北民众必须入学。而在普及日语时,不但把日语作为学校的必修课逼迫学生学习,还把日语当作伪满官吏、职员、教师的重要考核标准,予以奖励或惩罚。
日伪奴化教育的普遍性体现在受教育者也就是教育对象上,奴化教育不仅保护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也有针对成人的社会教育,几乎覆盖了全体东北民众。针对年龄较小的儿童群体,日本侵略者建立了童子团和协和会少年团等组织,让东北地区的少年接受军事教育,灌输给他们法西斯思想,定期进行军事训练,发挥伪军后备和准军事组织的作用。针对青年群体,日本侵略者设立了青年训练所机构,在协和会的领导下开展军事教育和职业培训。针对成人群体,日本侵略者在东北沦陷区广泛开展“识字教育”,表面上打着“扫除文盲”的幌子,实则对文化水平较低的普通民众进行思想控制,让他们粗识文字,从而安分守己地接受日伪政府的领导。针对女性群体,日本侵略者组建了“满洲帝国国防妇人会”,组织妇女编排文娱节目慰问日伪军队,并教授东北地区妇女缝纫、手工艺等技术,试图淡化民族仇恨。
日本在东北沦陷区建立起来的奴化教育制度绝不仅仅是单纯的教育体系改革,究其实质,是以文化的入侵为其经济、政治、军事政策铺路,是日本侵略者统治、控制东北同胞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九一八事变前后,在广大爱国人士的努力下,中国东北地区兴起了“反满抗日”的思想,动摇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统治。为了强化奴化思想,肃清进步思想,日本侵略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原有的教育体制、教学内容进行破坏,实施“新学制”,编纂新版教科书,利用封建道德观念和“王道”精神毒害东北地区人民的思想,歪曲他们的价值观念。为了确保奴化教育的顺利推行,伪满政府大肆逮捕和迫害爱国师生,对于被迫留下来的中国教师,也对他们进行“建国精神”等方面的培训,极力压制进步思想的产生和成型。
日本帝国主义通过奴化教育的手段怀柔民众思想,无论是宣扬“日满不可分”“王道乐土”等谬论还是全面推广日语教学,都是为了欺骗和麻痹东北地区人民,逐步淡化和瓦解他们的民族意识和仇恨心理,使他们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信仰,形成日本思想和日本观念。日本侵略者将奴化思想和日本名人名物引入课堂,不遗余力地向中国人宣传日本文化,企图让东北地区学生淡忘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对日本文化产生向往和崇拜之情。为了增强东北地区学生顺从的心理和奴性,日本侵略者在学校实施军事化管理,使学生之间建立“阶级服从”意识,鼓励他们互相残杀,泯灭他们的民族斗志,从而培养他们成为日本人的傀儡和奴隶,为日本人效忠。
“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对华的全面侵略战争,他们肆无忌惮地掠夺中国东北地区的资源,拉动本国的经济发展,实行“以战养战”的策略。为了补给劳动力和军事力量,日本侵略者将目标放在了东北沦陷区的学生身上,推行了为侵华战争服务的“新学制”。早在伪满洲国建立初期,日本殖民统治者就开始强调“实业教育”,减少学校的文化课程,增加职业培训,就是为了能够让东北地区的青少年成为侵略战争的后备军和协助日本帝国主义掠夺东北地区资源的廉价劳动力。随着日本侵华战局的不断变化,奴化教育政策也不断发生改变,太平洋战争后,日本侵略者开始强制学生参加奴役劳动,用来补充战线拉长所需的人力资源,由此可以看出,伪满奴化教育只是侵略行为的助推工具,与日本侵华战争的进程息息相关。
中国东北地区富饶的木材、煤炭、铁、粮食资源对于日本这种本来资源就很匮乏,还不断发动战争以至于损耗巨大的国家来说具有很大吸引力,在日伪政府的操纵下,东北沦陷区遭到经济掠夺,大量工矿资源和农业产品被输送到日本境内,阻断了东北沦陷区经济发展的连贯性,对东北地区的战后重建和近代经济发展带来了重重困难。随着侵略行动建立起来的殖民经济体制打破了原有的平衡,日军侵略者把控着东北地区的经济命脉,产业结构发生剧烈动荡,经济濒临破产。日本帝国主义无情剥削东北人民的生产生活原料和劳动力,强迫他们参加劳动,控制他们用以满足日常需求的消费,将压榨出的资源运往前线和本国国内。经济的崩溃导致了大面积失业、死亡率攀升、人口流离失所,空前的灾难使得东北地区的同胞一度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日伪政府的奴化教育制度延缓了中国东北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降低了沦陷区人民的科学知识水平,致使教育事业不进反退。与经济掠夺相比,思想层面的迫害造成的负面影响更加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危害也更加持久。在日本帝国主义愚民政策的刻意引导下,战后恢复的学校以初等教育学校为主,鲜少有高等学校,而在其开设的有限的学校内,也是全面推行奴化教育,教学质量低下。接受奴化教育长大的学生只具备浅薄的文化素养和简单的劳动能力,他们学习不到系统全面的自然、人文科学理论,缺乏创造力和新思维,更缺乏为中国独立、富强奋斗的志向和精神。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教育事业进步的阻碍还表现在对广大爱国人士的血腥镇压上,大量拥有坚定的信仰追求和民族气节的师生惨遭迫害,严重削弱了东北沦陷区的师资力量和学生队伍。
奴化教育制度对中国东北地区人民的危害不仅体现在经济、军事、教育这些有形的维度,更是一场精神和思想上的侵蚀。日本侵略者扭曲了东北同胞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践踏了东北同胞的爱国情感和民族尊严,对东北同胞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了双重损害。一方面,为了更好地奴役中国人民,把他们培养成服务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愚民,日伪政府向中国人民灌输了一系列奴化思想,以此来麻痹他们的思想,毒害他们的心灵,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导致沦陷区的同胞或多或少产生了顺从、妥协的思想,甚至出现了投靠日本侵略者的叛徒。另一方面,日本侵略者为了解决因战争导致的劳动力缺乏和资源短缺等问题,强制东北人民充当劳工,加重他们身体的负荷。即使是在学校,日本教官也动辄体罚、折磨学生,严重摧残了他们的身心,潜移默化地产生了不良影响。
总之,教育的目的本该是启发民智、铸魂润心,但是在伪满时期,日本在东北开展的奴化教育却与这一基本目标背道而驰,自始至终作为殖民手段和政治工具而存在。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教育对人的影响要远比武力征服更持久、更深远,造成的后果也更严重。因此,揭露日本帝国主义是如何通过教育的方式侵略中国东北地区,对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增强国民荣誉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只有正确认识历史、尊重历史,方能以史为鉴、行稳致远、坚定信念、开创未来。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