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陈明振,邱 程
(1.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执纪审查室,江苏 常州 213164;2.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党委宣传部,江苏 常州 213164)
大学生党建和思政课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使命的重要抓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高校需要充分认识传统模式下大学生党建和思政课二元制结构的特点,深刻领悟两者互嵌式协同发展的意义,找准两者相互促进发展的有利条件,形成新的工作思路,运用新思想新理念统筹整合资源,为“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能力”,[1]构建提升大学生党建工作水平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互嵌式协同工作机制。
大学生党建和思政课管理归属于不同部门。大学生党建是由学校党委组织部主抓,院系党委(党总支)分管,学生党支部落实推进,党务工作者具体执行,主要开展入党教育、组织培养、考察发展等一系列有规范有制度有标准的党组织活动。而思政课是由学校教务处主导,马克主义学院统筹管理,课程教研室牵头落实,专任教师具体授课,主要开展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观念等一系列有助于促进学生优良思想品德养成的系统性课堂教育活动。党务工作者与思政课专任教师作为基层战线上教育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因其所属部门不同、管理方式不同、考核重点不同等因素,使得两者协同合作交集偏少,经常出现党务工作者只管党建,思政课专任教师只管上课的“各司其职”局面,导致两者责任主体在落实具体育人工作任务过程中产生“两张皮”现象。
大学生党建对象是有远大理想且志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学生,包含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学生、经党组织考察合格的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学生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他们来自于不同的班级、年级,原则上须经基层团组织入党推优后,由院系学生党支部按照组织程序统一管理。而思政课教育对象是全体学生,按年级分层分段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课堂教学管理。严格意义上,大学生党建对象包含在思政课教育对象内,但思政课教育对象不一定都是大学生党建对象。工作对象上的区别使得许多高校教育工作者产生误区,多数思政课专任教师只关注自身课程教育的成效,忽略对大学生入党教育引导;而党务工作者只关注党建工作程序标准化,忽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
“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2]是当前大思政格局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体原则。虽然大学生党建与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体现形式,但是两者运行机制截然不同。思政课是按照培养方案要求开展特定的课堂教育,有标准的教学大纲、课程单位设计和成绩考评等。教育对象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和固定的授课地点参加所有课时学习,并通过考试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而大学生党建是一项侧重于党组织建设的工作,在学生党支部内遵循“三会一课”基本制度,学习贯彻党的指导思想,落实推进“两学一做”基本内容等,并在团学工作战线上对大学生党建对象进行组织化程序化标准化管理和教育培养。当前,两者独自运作的工作机制有些闭门造车,尚没有形成互助互利的结合点。
思政课的师资是被优先考虑的,教育部对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设置有明确要求,按规定编制数不得挪作他用。近几年,高校不断遴选优秀教师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组织胜任思政课教学的相关学科教师、党政管理干部转岗为专职思政课教师,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同时鼓励政治素质过硬的相关学科专家转任思政课教师,以实现专兼职并举的全员育人局面。而对于大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建设,虽然教育部也有明确要求,但实际上依然以辅导员兼职为主,队伍结构单一,专职人员配置不足。长期以来,大学生党建任务一直压在辅导员肩上,由于事务性工作繁多,面向对象群体庞大,经费下拨额度不足以满足实际需求和岗位认同不及其他教师岗等因素,很少有其他战线上的教育工作者愿意承担大学生党建工作,甚至一些具有丰富党务工作经验的辅导员也不愿意长期兼任或留任,从队伍中流失,造成大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师资薄弱。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3]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已经出台了多条文件精神推进思政课建设,分别在课程体系构建、教材编著、教学形式创新、课题研究等方面给予了很多政策支持。如今,思政课整体建设焕然一新,同时还不断从自身课程建设辐射到了课程思政建设,结合不同的专业特色全方位有机融入思政元素,使得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发展,以达到思政教育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而党课作为大学生党建的核心课程,其课程建设水平与思政课相比逊色许多,例如党课教学大纲和单位设计缺乏科学化论证和谋划;授课内容局限在浅层次的党的理论知识;授课方式单一,多依赖个人主讲,采用讲座、报告会等传统的满堂灌方式;缺乏针对性教育,教学过程不严谨,有时蜻蜓点水,不走心,不入脑,甚至出现“走过场,秀花样,重痕迹”的现象;不够贴近大学生党建对象实际工作、生活、学习所需。
课堂教育是思政课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通过整体性、专题式、研究型的集中教学将理论知识传授给教育对象。优势在于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知识背景的学生聚集在一起,以学期为节点、以年级为类别、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系统化标准化目标化的教学活动,过程有互动、有考核、有评价来量化教学成果,同时还有其他学科课程思政和实践活动辅助。而大学生党建的工作阵地主要集中在党的内设机构,例如学生党支部、党小组等。虽然有的高校把大学生党建工作延伸到了学生会、班级团支部、社团、公寓等学生组织,但多以落实事务性工作为主,缺少理论性教育和学习活动。另外,思政课阵地都有专任思政课教师一对一指导,而大学生党建阵地由于覆盖面广且过于分散,仅靠党务工作者的力量无法高效地实现结对辅导。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4]高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栖息地,更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园地。坚持党对高校一切工作的领导是保障党的教育方针在高等教育中落地生根的前提基础,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肩负的政治责任与义务。大学生党建与思政课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核心部分,在培育工作过程中融入党的理想信念、理论章程、历史文化、丰功伟绩等党建元素,有利于提升高校党务工作者和思政课专任教师队伍的党性意识和使命感,激发他们的工作干劲;有利于基层责任主体把握好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强化高校党委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好教育一线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稳定发展和巩固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他们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的成熟期。***总书记曾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5]高校在大学生“三观”形成和确立阶段,应当联动各级党组织、教学单位及全体教师,同心同向当好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主体人,当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把脉人,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教育的领航人,及时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灵活结合大学生党建与思政课教育的特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而异地进行彼此融合嵌入,延伸大学生党建在思政课建设上的横向宽度和纵向深度,通过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两者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引领作用。
党支部是党的组织体系中最基本的单元,是党的战斗力的基础。学生党支部作为落实大学生党建的责任主体,具有联系学生最密切、服务学生最亲近、教育学生最直接的优势。在“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党建与思政课联手合作发展迎来了时机,不仅可以“破壁除盲”,[6]打破两者“条块分割”的固化局面,还可以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打通基层一线育人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共同营造一个互通有无,有机衔接的党建思政育人氛围。比如学生党支部可以依托高校思政课的理论学术优势和专业化教学力量强化自身的师资建设、课程建设和阵地建设,解决在理论教育方面的困难;思政课专任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力、凝聚力、号召力,将入党教育嵌入导思政课堂教育中,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动力,突出党建领航作用。
尽管党务工作者和思政课专任教师的工作岗位不同,但是他们的工作使命是一样的,都是在为党的教育事业而努力奋斗。首先,两者必须要全面强化政治责任感,他们作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的“灵魂”工程师,必须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7]坚定不移地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带头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好马克思主义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忠实信仰者和践行者。其次,两者必须要时刻牢记教书育人的责任使命,在工作中加强知识学习,拓展工作视野,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通过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高效地把“知识、技能、能力、素养”传递给每一位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最后,两者必须要有统一战线意识,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凝心聚力,加强合作,在各自岗位上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把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各项具体工作落到实处。
虽然党务工作者具有一定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但他们毕竟不是专业的思政课教师,在理论授课上能力偏弱,缺乏教学经验。而思政课专任教师恰好与之相反,他们缺少党务工作实战经验。这样,两者可以发挥各自优势进行取长补短,混合编制组建一支兼职队伍,融入到彼此的工作领域,在具体业务上加强配合,形成一股合力,及时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使命,把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扛起来。比如选任理论水平高且教学能力强的思政课专任教师担任大学生党建理论教育顾问和党课特聘教师,指导、参与大学生入党教育活动和党建课程建设;选任党建工作经验丰富且统筹帷幄能力强的党务工作者担任兼职思政课教师,与思政课专任教师共同做实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育工作。
目前很多高校在思政课程建设上打造了许多品牌,形成了一批批示范性思政课程,建立了一个个思政实践教育基地。这些思政课资源很契合大学生入党教育和实践活动所需。党务工作者要借助思政课资源,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等思政元素贯穿于党组织的三会一课、入党谈话、培养发展、组织建设等环节,发挥党务工作者对思政课教育的辅助作用,增强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认同和向往,巩固党建阵地。思政课专任教师要借助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发挥自身理论教育主导作用,把大学生党建元素融入思政课程和课堂上,阐述党建理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端正入党动机,提高党性修养,筑牢理想信念。同时,两者还要找准元素互嵌的关键点,灵巧运用教育载体,创新教育形式,形成彼此兼容的工作方法。
做好大学生党建与思政课互嵌式协同育人工作,必须要先总结纳归经验,积极探索,创新体制,改进工作方式才能更好地构建一个具有时代特性与高适配性的运行机制。下面围绕机制构建将两者优势合为一体,通过两者工作任务、元素、载体、队伍、阵地等相互嵌入,促进彼此在对方的工作领域上发挥优势,如图1所示。
高校大学生党建与思政课互嵌式育人机制的总任务是以培养政治过硬、技能精湛、素质优良的优秀大学生党员为工作目标,并通过普及教育促使广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得到全面提升。总任务具有普遍意义,但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为了更好地是实现总任务,对其进行细化分解,划分到关联的责任主体,如图2所示。
总体任务细分为理想信念教育、三观教育、道德规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综合素质教育、入党教育。在工作运作中,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专任教师发挥第一课堂的主要作用,通过理论教学传授知识;学生党支部/党务工作者发挥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通过实践活动强化理论知识学习,形成两者专兼职岗位互补,课内外教育相结合的运作模式。
“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8]为此,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情特点和身份角色,将教育对象分为全体学生、优秀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学生预备党员、学生正式党员等5个群体,分阶段实施相应的教育活动,使得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大学生入党培养同步推进,例如思政专任教师按照学期有序衔接上好“基础”课、“纲要”课,“原理”课、“概论”课和“形势与政策”课等;党务工作者按照入党培养程序层层递进开展入党启蒙式教育、引导式教育、理论式教育、专题式教育和主题式教育;从而形成金字塔型教育层次结构,同时也带动学习型、服务型、成长型学生党支部的创建,如图3所示。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学生在哪里,阵地就在哪里”的工作意识。一般最切近学生的阵地主要有班级团支部、院系团学组织、公寓宿舍、网络新媒体等。在这些阵地上要成立思想导师团,为每个阵地配备一名党员担任思想政治指导员,通过传帮带对学生进行思想指引和学习引领,带领广大同学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过程中接受思想教育,沐浴党的雨露,从中获得精神力量的供给和理想信念的支撑,如图4所示。
另外,在阵地教育上还要掌握好阵地的特点和作用,灵活运用阵地教育:
院系团学组织,它是学生们共同的家园,是高校联系广大同学的桥梁和纽带,“从同学中来、到同学中去”是它的组织优势。要充分利用团学组织的凝聚力,将大学生党建和思政课教育拓展到学生会、协会社团等,发挥优秀团学干部的榜样示范作用,突出先进青年大学生的感染力、号召力和代表性,通过他们自身的影响力,引导同学们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党和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之中,使得广大同学在群团组织的关怀下,感受到党的温暖,响应党的号召,听党话,跟党走。
班级团支部,它是共青团工作和活动的最基本的单元,是团学工作的神经末梢。要在班级氛围营造、班团文化创建、团学事务执行中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嵌入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强化政治意识、集体意识、荣誉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向心力,让班集体充满活力。
公寓宿舍,它是大学生课外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同学们修身养性的主阵地。要在生活环境改善、人文气息营造、日常工作管理等过程中创建良好的政治文化生态,塑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开展潜移默化的宣传活动,形成对“异质非主流意识形态”[9]的防火墙,把控好生活区域意识形态阵地和话语权。
网络新媒体,它是当今最深入人心的一种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工具,正在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生活方式、逻辑思维、价值观念养成等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其覆盖广、传播快、渗透力强、互动广泛等特点,对网络意识形态阵地产生了“双刃剑”的作用。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在网络新媒体运用上创新互联网+党建思政的教育管理手段,加强监管力度,促成大学生党建与思政课教育网上网下同心圆。
当前,在互联网高度普及和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等因素影响下,传统的工作平台载体面临着新的挑战。大学生党建和思政课教育的责任主体不能有摒弃传统载体的思想,而应紧跟形势,在载体的发展与创新上下功夫,“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具体做法为在实际运用中把网络新媒体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处理工具嵌入到传统载体中,运用信息化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宣传力度,增强体验感、互动性和参与率等,满足学生在主流新媒体上学习和生活的需求,促进“传统载体与现代载体并存、显性载体与隐性载体相互融合、现实载体与虚拟载体共存”,[10]从而提升党建思政网络教育工作质量,如图5所示。
科学有效的考核手段可以促进工作机制革新,也对教育主体履责和客体评价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大学生党建和思政课深度融合所形成的互嵌式协同育人机制采用阶段性积分考核方法,对考核对象进行全程考评,分段设置考核时间节点(n),分别在每个节点进行考评积分,再汇总形成考评总分(T),最后以总分鉴定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择优推荐入党。考评项目主要分为学生成长发展(S),包含学业成绩、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科研技能、所获荣誉;思想导师评鉴(L),包含政治素养、道德品行、身心素质、职业素质、遵纪守法;组织鉴定(D),包含季度考察、群众测评、思想汇报、理论学习、入党推优。每个考核项目均按照权重(k)进行量化赋分,如图6、表1所示。
大学生党建与思政课互嵌式协同育人机制,是应运新时代需要所产生的一种党建思政育人新模式。这只是高校教育工作改革创新的初探,但是具有参考价值和实际意义。进入新时代,高校教育工作者不能因为习惯于传统的工作模式而停止改革创新的步伐。当前,我们正踏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新征程上,高校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党员教育工作者应走在时代前头,敢于突破传统,大胆尝试创新,突出党建工作的组织育人功能,在党的教育事业上发挥头雁作用,共同开辟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党建和思政工作新局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