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王宗华
(安徽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
随着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加快发展,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医疗等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持续拓展,国内语言服务市场需求快速增长,语言服务业呈现繁荣发展的态势。然而,由于语言服务业是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而催生的一种新兴现代服务业,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还存一些突出的问题,急需采取相应对策加以解决。
语言服务是基于传统翻译服务的内涵拓展而来。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大规模语言服务的实现成为可能,为语言服务业的形成和快速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我国的语言服务业从无到有,先后经历了孕育萌芽(1978-1991)、初步发展(1992-2002)、快速增长(2003-2011)和提质增效(2012-至今)等阶段,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良性互动,全面反映了40多年中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新国策,开启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春天,翻译服务也迎来了行业发展的原动力,快速发展的序幕就此拉开。根据《中国翻译年鉴2011-2012》统计,1978年之前翻译工作大多集中在政府外事部门、研究机构和国有企业内部,1980年全国出现16家翻译服务企业,到1991年增加到767家,翻了48倍,年平均增长43.6%,[1]68翻译服务随着对外开放的持续推进逐步走出政府和企业内部,开始向社会化和市场化转变。1992年,南巡讲话之后,国家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逐步全面展开;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经济国际化步伐加快。1992年翻译服务企业1432家,到2002年企业达到8179家,年均增长26.8%。[1]69
加入WTO之后,我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国际交流合作日趋活跃。2003年国家颁布实施了《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暂行规定》,标志着我国翻译职业资格制度建立。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走出去”战略,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2008年8月2-7日,第十八届世界翻译大会在上海召开,标志着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得到了世界翻译界的认可,中国的语言服务市场也得到国际的关注,国内语言服务企业开始参与国际竞争。2010年,首届“中国国际语言服务行业大会”顺利召开,“语言服务”概念正式推出。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市场化语言服务企业开始崭露头角,语言服务也逐步走进社会大众的视野,快速成为翻译学界、教育界的热频词。到2011年底,全国语言服务企业37197家,年均增长18.4%。[1]69
2012年党的十八大顺利召开,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奋斗目标。特别是2013年我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全面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截至2020年11月,中国已与138个国家、31个国际组织签署201个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步入国际化发展快车道,语言服务需求呈现爆发式激增,中国语言服务行业迎来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
2017年,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同年,国务院制定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18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全面加强高校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2018年,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官方小程序提供智能化13种语言服务;在2019年第二届进博会上,科大讯飞人工智能翻译机可以提供58种语言自助翻译服务。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给语言服务业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翻译冗长低效的运营方式,翻译的质量、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催生了语言服务业的新变革、新模式、新业态。截止到2019年6月底,国内语言服务企业369935家,语言服务总产值372.2亿元。[3]中国语言服务企业开始进入全球行业排名20强,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网易等大型互联网公司进入语言服务领域,充分利用自身网络技术优势,可为全球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语言解决方案,全面推动中国语言服务行业繁荣发展。
语言服务业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环境下催生的一种新兴服务行业。“由于语言服务在我国起步较晚,无论政府、学界还是一般民众,对语言服务的重要性、迫切性和专业性等方面的认识还远未到位,使得语言服务业整体上无法满足国家战略需求。”[4]152目前,我国语言服务的行业地位不明确,还没有纳入国民经济分类,没有行业主管部门,缺少国家层面的科学规划和设计,语言服务行业缺乏专业品牌,社会和企业影响力不足。[5]54-55缺乏有效的行业管理和指导又进一步导致了语言服务业市场监管缺失、市场准入无标准、市场竞争无秩序、维权投诉无渠道等问题,严重影响语言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在企业层面,同样存在语言服务意识薄弱等问题。根据《中国企业“走出去”语言服务蓝皮书(2016)》调研结果显示,74.1%的受访企业没有语言服务专业人才;[5]38而《2018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有77%的语言服务需求企业将翻译工作进行外包。[6]60可见,企业在语言服务部门与岗位设置、专业人才团队与能力建设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是由于企业决策层对语言服务在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过程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作用认识不足所形成的,急需加以改变。[7]55
语言服务的国家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是语言服务业健康、规范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中国翻译协会是目前全国唯一的翻译社团组织,但对行业不具备实质性和约束性公共管理权限,只能提供必要的行业指导。[8]62协会先后起草了三部《翻译服务》标准并制定发布了《本地化业务基本术语》等十多部行业规范,对推动翻译行业有序发展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这三部标准也只是指导性的参照标准,并不是强制性的行政管理标准,对从业人员不具规范约束力,无法承担规范翻译行业和企业经营行为的使命。[9]30要实现从“无序市场”到“行业自治”的过渡,必须以健全的立法作为重要保障。[10]9另外,“行业准入是衡量一个行业成熟的标志,但目前语言服务业仍然是一个人人皆可自由出入的领域。”[11]36个人或企业在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注册语言服务公司时却没有行业准入条件要求。语言服务市场门槛低,易造成市场混乱和恶性竞争,语言服务质量和效率难以得到保障,严重损害了语言服务行业的整体形象与信誉。全国翻译资格证书考试每年都举行,但翻译资格证书并没有纳入执业资格准入清单。全国翻译服务或语言服务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行业准入机制尚属空白,强制性规范亟待突破。
语言服务人才是语言服务行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我国是外语学习大国,每年有几亿人在学习外语,其中超过90%的人在学习英语。那么,中国的英语人才是否过剩呢?根据戴曼纯调查统计显示,用人单位最缺的外语语种人才是英语。[12]618这说明,虽然学习英语的人相当多,但绝大多数并未真正掌握英语语言,跨语言、跨文化交流能力不强,总体水平不高。另据《2019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数据显示,67.3%的语言服务企业急需大量非通用语种人才,85%的受访企业表示招聘所需非通用语种人才比较困难。[3]王辉、夏金玲对“一带一路”非通用语种人才市场需求调查发现,67%的“一带一路”非通用语人才供不应求,大部分语种仅从数量上来看无法满足市场需求。[13]34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爆发,中国是第一个有效控制疫情的国家。然而,疫情发生以来,面对部分西方媒体和个人对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的污化,国人义愤填膺,但也暴露出能够全面有效用外语回击的能力不足。中国翻译协会黄友义副会长指出:“疫情告诉我们,面对新的国际舆论斗争,在外语和翻译上我们还是弱势群体,水平不够、能力不强、人手不足是主要问题。”[14]12总体而言,小语种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人才紧缺,高端英语类人才短缺,特别是既精通外语又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层次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严重不足。
国内翻译本科专业人才和翻译专业硕士(MTI)研究生人才培养先后开始于2006年和2007年,截止到2020年4月,全国已有284所高校开设翻译本科专业,259所高校招收培养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但是在这些学校中,真正了解专业翻译人才需求情况,并懂得专业翻译工作者的特性、工作范围、技能要求、职业操守以及市场需求和服务水平等内容的却为数不多。”[15]6根据姚亚芝、司显柱对语言服务行业人才需求调查显示,仅有0.08%的语言服务岗位需求翻译专业硕士(MTI);[16]84而据王辉、夏金玲对非通用语种人才需求调查显示,市场岗位招聘以本科和专科为主,分别占比70.6%和27.1%,对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招聘需求只占0.9%。[13]352018年中国翻译协会的调查发现,多数受访企业认为MTI学生的不足依次是缺乏垂直行业专业知识(50%)、翻译技术和工具应用能力差(33.6%)、缺乏责任感(33.3%)、独立工作能力差(30.6%)等。[6]81这些调查结果说明了,一方面市场对MTI人才认同度不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语言服务业入职门槛较低。另外,“高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师资队伍缺乏、培养方式和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市场要求、各种翻译实验室使用率不高,不少高校翻译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践流于形式,人才培养效率不高,学生就业选择从事翻译岗位的意愿不足。”[6]110可见,许多高校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仍然按照传统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和做法,重课堂理论教学,轻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学校人才培养和市场人才需求不完全在同一轨道,人才供给与需求脱节。
由于语言服务的行业地位不明确,缺乏行业行政主管,行业法制化和准入机制缺失,一方面语言服务供需双方和语言服务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另一方面,市场准入门槛低,语言服务质量良莠不齐,市场恶性竞争,语言服务价格偏低,语言服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和社会地位得不到全面体现,工资待遇和归属感普遍较低,职业发展空间受限。在薪酬方面,语言服务业不少的从业者收入属于中等偏下,甚至可视为低收入群体。[17]47姚雅芝和司显柱在调查中同样发现:整个语言服务行业的平均薪资水平相对偏低,从事语言服务行业核心业务(翻译、本地化和技术写作)的更大幅度低于相应地区的白领平均薪酬。[16]83另据中国翻译协会的调查统计,无论是全职语言服务从业人员还是兼职人员,绝大多数的年龄在21-40岁之间,占比分别是94.5%和94%,[6]78一方面说明了语言服务岗位工作繁重,年轻人更胜任,另一方面也充分表明语言服务职业前景不乐观,从业人员转行或转岗频繁,人才流失严重。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或国家文化典型特征之一,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建设、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等息息相关;语言服务肩负着国家经济、文化、科技等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和影响世界的战略使命和任务。国家语言能力是国家“软实力”和国家安全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全球化步伐,关系到我国国际话语权、文化传播能力以及参与全球治理能力建设”。[7]559.11事件后,美国先后出台了《国家外语能力行动倡议》《国防语言转型路线图》《语言与区域知识发展计划》《国家安全语言计划》《国防部语言技能、区域知识和文化能力战略规划(2011-2016)》等多项语言战略规划和政策措施;英国也同样出台了“语言战略规划”,为维持昔日的“日不落帝国”提供助力。[18]98我国应尽早出台国家语言战略和行动计划,制定语言服务发展整体规划,加强国家语言能力建设,设立国家语言服务人才专家库,不断提高国家对外话语能力,在国际舞台上主动及时以地道的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精准阐释“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中国发展的典型案例精准传递中国支持经济全球化和坚持多边主义的国家立场,为中国发展营造更加和谐的国际环境,为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铺路搭桥。
“没有行业归口,缺乏上级主管部门”一直以来是语言服务业发展的痛点。真正确定语言服务国家战略地位之后,语言服务行业归属问题较为容易得到解决。以语言服务业形成的信息化时代背景和技术条件为主要参考,行业归口以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主,建立联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商务部、教育部等工作协调机制。
全面加强语言服务市场规范化建设。健全行业标准,实施语言服务企业市场准入标准以及语言服务从业人员执业标准和评估机制,促进语言服务业快速规范发展。有关语言服务的法律法规是维护行业有序发展的有力武器和根本保障。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要实现从‘翻译大国’向‘翻译强国’转变,更应该重视具有时代性、科学性、民主性、社会性和前瞻性的法律规约的制定和实施。”[19]39开展语言服务立法调研,全面考察我国刑事诉讼法中有关翻译与译者的相关规定的立法内涵,学习借鉴德国、法国、美国等翻译立法经验,尽早制定语言服务法律法规,为语言服务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只有在翻译行业建立相关法律法规,才能从根本上规范翻译市场,提高翻译质量,保证翻译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从而提高我国对外交流的整体水平,维护国家形象和国家利益。”[9]30
企业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先导性的工作是要解决不同国家、民族或地区之间的语言与文化差异障碍,需要语言服务铺路搭桥,畅通彼此间的交流沟通,特别是要畅通用外方企业或个人所在国母语、官方语言或通用语言进行交流的渠道。国际化企业应充分“认识到产品和服务的语言服务不是增加企业生产成本的工作,而是扩大市场规模、增强用户体验、提高企业品牌价值所在”。[20]74语言服务可以精准传递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搭建产品或服务与消费者之间信任的桥梁,它关系到企业国际化进程、品牌形象以及企业产品或服务市场认同度和占有率;语言服务不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绊脚石”,而是强有力的“助推器”。[7]57人才是提高语言服务能力的关键,“要大力培养既懂语言,又懂技术、销售等相关知识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4]161另外,企业还可充分利用海外孔子学院资源,招聘或培养精通汉语的企业项目所在地外籍员工,实现语言服务人才本地化,提高语言服务的针对性和本地化能力。[7]58
语言服务是智慧和知识密集型的专业化服务,语言服务从业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才能从事相关的语言服务业务,才能保障服务质量和效率;人才是语言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撑。针对翻译人才培养存在的相关专业知识缺乏、翻译技术能力较差、职业道德素养不足等现实问题,改革传统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实行政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理清翻译人才培养理念,突出专业性和职业化特点;全面反映人工智能时代新要求,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设置,适当增加语言技术类和职业道德类课程,切实提高实践类课程教学效果;建立企业“第二课堂”合作机制,严格考核学生专业实习阶段的任务完成情况,做到素养和技能习得相结合、共性和个性培养相结合、英语和非英语语种人才培养相结合以及通用和专业型人才培养相结合,[21]72-73全面提高翻译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满足市场多元化人才需求。高校还应结合自身优势和区域发展需求,凝练专业发展特色,避免人才培养大范围同质化竞争,形成人才培养特色和比较优势。加强翻译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全面提升教师职业化能力,特别是职场能力和技术能力。
目前,国内语言服务市场需求旺盛,语言服务业发展较快,但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加上市场准入门槛低、恶性竞争等,企业的业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较低,无法与国际大公司竞争,需要国家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和法律法规保护;另外,语言服务企业之间的合并重组是短时间内企业壮大市场竞争实力的一种可行方案。根据语言服务业特征和市场发展需求,提高语言服务人员的社会地位和薪酬待遇,加强职业能力培训,提供较大职业发展空间,切实保障从业者合法权益,激励更多的翻译专业毕业生从事语言服务业。同时,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挑战,从业者自身应增强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不断提高职场自适应力。
语言服务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我国的语言服务业已形成较好的发展态势。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加速了语言服务业的新发展、新变革,在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服务效率等方面全面促进语言服务业提质增效和升级换代。政府机构、行业协会、高校、语言服务企业及从业者应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积极行动,形成合力,全面保障和推进语言服务业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使语言服务业更好助力中国全面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影响世界,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文明交流”等方面更好发挥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支撑作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