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邓奎伟
(广东培正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83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大学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最关键时期。广大青年学子是新时代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家国情怀是大学生立德修身之本,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家国情怀是传统中国个体对其所生活的家庭、家族以及邦国共同体的认同、维护,表现为情感和理智上热爱共同体,并自觉承担共同体责任。”[2]数千年来,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财富的家国情怀,一直贯穿于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之中,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特有体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社会君子志向。自古以来,这种崇高的家国情怀极大地振奋精神、凝聚力量、鼓舞士气。不同时代,家国情怀有不同的内涵和要求,新时代丰富和发展了家国情怀的内涵和外延。新时代,“家国情怀是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公民在对国家价值认同的基础上而生成的对国家的情感归属状态。”[3]
家国情怀首先表现为富有爱国之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与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中华民族政治伦理秉承的是家国一体化的传统,主张家国同构。从古到今,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家国情怀的最突出体现。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爱国是每个国家对自己公民的基本要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显著政治优势,当代大学生爱国之情油然而生。爱国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更应该体现在行动中。新时代大学生要以实际行动诠释爱国情感,践行理性爱国,要在学习生活中不断升华爱国精神。
家国情怀还体现在恪尽兴国之责。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精忠报国一直是激昂的主旋律,堪称一种“精神坐标”,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个人是社会最小的细胞,每个人都在社会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新时代大学生要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主人翁精神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自觉自信地肩负起祖国未来发展的重任,大学生以民族大义为重,以家国天下为念,自觉把个人发展与祖国命运融合在一起。兴国之责是每个国家公民对自己国家应尽之义务,当代大学生要胸怀振兴中华、舍我其谁的气概,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和国家发展进步相结合,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任,激扬青春,崇尚奋斗,砥砺前行。
家国情怀最后体现在为国奉献精神。家国情怀是以国为重,不计得失,默默奉献,甘当无名英雄的精神境界,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追求。正是无数华夏儿女前仆后继,无私奉献,才有了辉煌灿烂的五千年中华文明,才有了历经磨难却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中华民族。***总书记说:“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4]“众人拾柴火焰高”,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由全体中华儿女的辛勤付出。新时代大学生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要在爱国奋斗中敢于担当,勇于奉献,实现人生价值。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家国情怀发挥着重大作用。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内生动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族精神是最根本的灵魂和命脉。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战胜艰难险阻、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正如***总书记强调的那样:“我们中华儿女,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5]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家国情怀则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的根基。新时代大学生通过传承和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家国情怀进而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可以提高大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大学生滋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新时代大学生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要求新青年是有理想有担当有情怀的一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已开启,这是一个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期。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从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出发,对大学生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总书记对青年一代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作为时代青年更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爱国情怀,贡献更大力量。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早日实现中国梦有着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意义。中国梦的本质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需要把个人发展与社会目标统一起来,将国家追求、民族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
新时代家国情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具有内在一致性。“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国家倡导与个人追求的紧密结合、个人幸福和民族复兴的有机统一。***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6]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能够使他们从情感认同到自觉维护国家荣誉,进而在工作中爱岗敬业,奉献社会,诚信做人、友善待人,并促进更高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和实现,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内在支撑力和观念导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今日之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面临严峻的现实挑战。
随着上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政治多极化进一步发展,“西方中心论”受到严重挑战。在世界经济中心东移趋势下,东西方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分歧持续存在。西方国家通过宣扬普世价值、人权主义等渗透,凭借其自身的强势地位,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推行西方主导的世界观、价值观、政治观和文化观,刻意美化西方政治体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渲染西方国家意识形态。这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过分崇拜西方文化,导致当今大学生民族精神淡薄,从而造成了他们家国认同感减弱。大学本是最应该具有理想主义的地方,但不少大学生已经没有远大的理想抱负,他们想的只是将来怎样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工作和生活中奉行极端享乐主义。
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国经济深度互嵌,贸易往来频繁,西方的社会“自由平等”、“福利主义”等让很多大学生盲目崇拜、发达的文化产业裹挟着这些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我国主流价值观念的冲突碰撞不断加剧,好莱坞大片、漫威游戏中多充斥着个人主义、绝对自由,以及对东方文化尤其是对中华文明的解构和虚无,消解着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而且,随着我国深刻经济社会变革,市场经济影响进一步加深,部分大学生把市场经济的规则、等价交换的原则放大化,运用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在奋斗目标上皆为自我而非国家民族,淡化了在人生奋斗过程中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缺失,严重导致了他们急功近利的倾向,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成为了一个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不讲责任,没有担当,更别说谈理想与奉献。
长期以来,在“西强东弱”文化斗争形势的背景下,多元文化思潮严重干扰着当代大学生的判断和选择。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在新时期试图歪曲中国近现代史真相,否定历史和英雄;新自由主义鼓吹经济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主张大国主导世界范围的资本主义化;民主社会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吹捧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平等;实用主义重视个人利益和享受物质,轻视精神追求,淡泊政治理想;消费主义以单纯追求物质享乐为目的等等。青年大学生们渐渐迷失在各种复杂的文化思潮中,从而淡忘了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传统文化。部分同学民族自豪感觉和文化自信心不强,对中华民族传统认同度不高甚至是冷漠疏离。与此同时,社会转型出现的负面影响尤其是社会道德严重滑坡也进一步削弱了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当今社会环境日益开放,使用网络资源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沟通与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海量良莠不齐的信息充斥于网络世界,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处于发展和成熟的重要阶段,尚不具备良好的道德判断力,面对充斥于社会各个角落的思潮信息无所适从。另外,一些大众传媒受利益的驱使,社会责任感缺失,公然宣扬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甚至通过捏造的手段来歪曲、诋毁民族英雄和消解民族精神,抹黑新中国历史,攻击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丑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严重侵蚀着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此外,高校和学生自身也有不利于新时代家国情怀培育的因素存在。例如,不少高校只关注学科专业建设、科研成果、考研升学率和就业率等硬性指标,偏重对大学生进行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认为家国情怀教育单纯是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把家国情怀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对立起来,漠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很多大学生难于面对学习生活中遭遇的种种挫折,苑于个人的困顿甚至抑郁中,自然难有较高家国境界和格局。
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不是与生俱来的,其生成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需要与时俱进,丰富发展家国情怀内涵,创新载体和形式,发挥教师示范作用,营造浓烈的家国情怀教育氛围,形成教育合力,构建教育大环境,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必然要担负起对大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神圣使命,必然要发挥其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在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今天,大学更应以古今经典传承家国情怀,以历史文化涵养家国情怀,以时代精神焕新家国情怀。大学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的最关键阶段,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使家国意识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互支撑,将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统筹好思政课、专业课、人文社会科学课,将家国情怀有机融入其中,形成“第一课堂”理论教学体系。
新时代大学生必须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成长。大学生只有躬身实践,才能完成社会化过程。重视大学生自我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从自爱、爱家人、爱学校等环节提升家国情怀,做到爱己达人。开展实践育人和活动育人,建立和完善家国情怀“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体系。围绕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创造、进步和昂扬,讲述家国故事、书写家国情怀,唱响家国旋律。用好大学生思想理论研习社团、公益组织和社会实践基地等,以理论研讨、参观访问等形式为手段,开展社会调研、志愿服务、“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把家国情怀培育从理论课堂拓展延伸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让青年学子亲身体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火热现场,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意识,深化大学生对家国情怀的切身体验,感悟家国情怀教育的“无用之大用”。
加强大学生专题网站建设。网站内容要适应大学生思想与心理需要,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拓展网络阵地,培养红色意见领袖,在新媒体传播正能量;安排教学名师、辅导员、优秀学生典型进驻微博、微信;适时推送传播家国情怀系列红色经典系列作品。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提供健康、丰富的精神食粮。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要让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人来讲信仰、讲情怀、讲担当。大学教师要有强烈的家国情怀意识和强大的使命担当精神才能引领学生成长成才。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教师的德性、品行、学识、价值立场会耳濡目染地影响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觉悟、价值判断及行为规范的养成。高校教师不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还必须是践行者,以正确的家国观和强烈的使命担当精神感染学生、感化学生,做到言传身教,如盐入味,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人格引领、道德示范,以优良的教风、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智慧献身党的教育事业,在岗位职责的圆满完成中报效国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家国情怀的培育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共同参与,践行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教育理念,营造浓厚的中华优秀文化氛围,在向时代楷模的学习中、在抗疫精神的弘扬中、在历史经典的诵读中、在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中、在国家重大纪念日的仪式等活动中,形成牢固的家国同构、命运与共意识,引导学生明大志、谋大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总之,大学阶段是人生最宝贵的黄金时代,是青年学生精神洗礼、思想升华、性格塑造、能力培养的最重要时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时代新人,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的新的历史方位,自觉将个人价值实现融入到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以无悔的青春书写属于自己华丽的时代篇章。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