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庆精神厚植文化自信的价值意蕴探赜

时间:2024-08-31

刘晓华

***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1]这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无畏艰险、艰苦奋斗,在挑战自己的过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形成了一系列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基本内涵的大庆精神也位列其中。大庆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具体呈现,内蕴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传承着革命精神的精华,具有厚植文化自信价值。

一、大庆精神内蕴丰厚的文化自信价值

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正处于十分困难的时期,各项事业和各条战线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面对异常艰苦的会战条件和严峻形势,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人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了“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中国梦,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鲜的血液,使我国脱掉了贫油的帽子。在这个过程中,大庆人不仅实现了新中国石油基本自给,还形成了十分宝贵的大庆精神,为现代化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一)大庆精神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反映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许多重大工程中,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团队利益相冲突时,人们要以思考国家安危之道、关心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为重。这样的一种义利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千年积淀所形成的,被融入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之中,被融入古往今来人们的思想之中,并凝聚为一种崇高的民族信仰,一种思维定式,逐渐成为国家危亡和民族危难时刻人们共同的行动准则。

孕育于大庆石油大会战时期的大庆精神正是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这一精髓要义和基本思想。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和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潮中,大庆石油工人将世代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释放出来,使其蜕变为一种战胜艰难困苦的精神气概。老一辈石油人秉承“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崇高思想,面对野兽经常出没的荒原和连绵成片的沼泽地、白色的寸草不生的盐碱滩,住在自己动手盖起的简陋的干打垒地窨子和牛棚、马厩、羊圈里面,以“北风当电扇,大雪是炒面”的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挑战并战胜了极其艰苦的自然环境。面对油田初创时期生产物资的严重短缺、生活物资匮乏的窘境和状况,大庆人秉承为油田负责一辈子的人生信条,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高水平地拿下了大油田,充分体现了大庆人高尚的“国家利益至上”的核心价值观,表现出石油工人坚持的“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奉献意识和拼搏精神。

从大庆精神的具体内涵来看,“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精神,就是对“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国耳忘家、公耳忘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义利观的传承;“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是“克勤于邦”“实干兴邦”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现代表达;“讲求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是“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处世态度的反映;“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是“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的胸襟和情怀,体现了大庆人道德认知、道德修养与道德行为的结合,逐步演化为当代版“知”与“信”的结合,以达到对“善”的终极需求。

大庆精神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实质上反映了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石油工人,在大庆石油会战时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克服各种困难的实践历程和精神样态,是大庆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的一种高度礼敬、自豪和自信,以及传承自觉。这对当下厚植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价值意蕴。

(二)大庆精神传承了革命精神的精髓要义,展现出对革命文化的自信与赓续自觉

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宝贵红色精神财富,涵括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勇于探索、开拓进取、坚韧不拔、攻坚克难,为党和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

大庆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等革命精神一脉相承,它是革命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在场,是对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发展。从“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伟大建党精神,“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的井冈山精神,“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长征精神,到“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大庆精神,彰显了共产党人的一以贯之的崇高理想信念。从“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伟大建党精神,“实事求是、敢创新路”的井冈山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的延安精神,到“讲求科学,‘三老四严’”的大庆精神,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工作方法。“当党和人民一辈子老黄牛”的大庆精神,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南泥湾精神是高度契合的。显然,大庆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之间有着同源、同质的逻辑关系,深入分析它们之间的这种内在契合性,能够进一步凸显出大庆精神与伟大的革命精神之间的流与源关系,能够更加清晰地展现大庆精神对革命精神的发展。

大庆精神赓续了革命精神,真实观照了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石油工人在大庆石油会战时期承继革命精神的精髓要义,为拿下大油田、助力国家建设事业而呈现出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是在困难的时候、困难的地方、困难的条件下,对革命精神高度的认同、自信和弘扬自觉。

二、大庆精神为文化自信提供丰厚滋养

精神只有回到现实中,才能成为协调物质世界的力量。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以其特有的呈现方式,从不同侧面延续着人类的终极价值诉求。大庆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形成的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中国共产党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其蕴含着高尚的道德追求和革命情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信念、科学求实的敬业态度和工作作风,生动地诠释了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丰厚滋养。

(一)坚定的理想信念奠定了文化自信的鲜明政治底色

***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广大人民百年持续战天斗地、艰苦奋斗、无畏牺牲,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崇高抱负,为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业,为了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亿万人民的幸福,为了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了让人过一种有尊严的幸福生活。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2]在最初发现大庆油田的时期,西方国家许许多多的地质专家根据中国的地貌大多属于沉积盆地,并且都是以陆相地层为主,一致断言中国肯定是贫油国。面对外国专家们的这一结论,中国的地质专家并没有盲从,没有迷信“洋人”的权威,而是反复调查与摸索,在实践中不断探求真知灼见,艰苦钻研,最终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陆相生油理论,论证了陆相地下是否有油,基本的条件是该地区是否含有大量有机物质,以及该地理条件下这些有机物质是否可以转化为石油,这就为在中国寻找石油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在大庆油田实际勘探过程中,对于新中国石油工作者来说有一道难关,那就是如何短时间、少投入、快速度地探明大庆油田产油面积和储量,而在这一方面,当时国内没有可以借鉴和参考的成功范例。广大石油工作者发挥主人翁精神和聪明才智,采取磁力、浅钻、深钻、电法、地震等多种技术手段,对油田油层展开综合性的立体的全面调查,在此基础上形成一批勘探重点区域,通过计算确定基准井位。据统计,从发现大庆油田到探明实际储量和油田总面积,只用了4年多时间,这在世界石油勘探历史上是罕见的。大庆人正是凭着在任何困难面前不低头、不屈服、不气馁的拼搏勇气和革命干劲,凭着一股决心为国争光、立志为民族争气的雄心壮志,挺起了中国石油人的坚实腰杆。由此,大庆人凝聚起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力量,集中表达出一种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信任。永远听党话,永远跟党走,成为大庆人的行动自觉。

(二)高尚的道德追求铸就了文化自信的强大执行力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其核心内容就是对黑格尔的“利益与精神的关系”进行了一番深刻的改造。他坚持认为,是“利益‘推动着民族的生活’”[3]。列宁在这里特别指出的是,“利益”强调的是群众的利益和愿望,这是我们应当注意到的一方面;而“民族的生活”,是人们精神生活和价值观念所追求的实质。把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作为一种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正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体现。大力强调以人民利益为本,是因为它可以推动人们从“小我”向“大我”的转变,促进“为国”“为民”等积极价值观念的生成,以实现人的高尚生命意义和崇高价值追求。在大庆精神中,深刻蕴含着这种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至上的科学价值观和人本观。

大庆精神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国家工业落后,石油产量较低,帝国主义打压围困,国内外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石油工人,为了摆脱“贫油国”对工业产生的“卡脖子”困境,在广袤的松辽荒原上,打的一场“争气仗”“翻身仗”。大庆石油人凭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豪迈气概,正确地处理好苦与乐、生与死、个人与国家、奉献与索取的关系,在十分困难的地方、十分困难的时候、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充分体现了石油人把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他们坚持生活不讲条件、奉献不讲时间、报酬不计高低,心甘情愿地为祖国建设、为亿万人民的利益无私奉献,这种崇高的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充分体现了公而忘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本着“为国分忧”的思想境界,响亮地喊出了“宁肯少活20年,也要拿下大油田”、把“中国贫油帽子扔到太平洋里去”等口号,集中体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中华民族历来所崇尚的担当意识,以及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把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变为奋发图强的动力。面对会战的诸多困难、问题,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和铸就辉煌,是大庆油田数十年来秉承的企业治理理念和思想作风。大庆石油人在石油工作的具体实践中,一直推行着以政治、生产技术、经济为主要内容的“三大民主”,在生产实践中坚持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企业内部的重大决策和部署,都明确要求和坚持建立在广泛的群众路线的基础之上。这种尊重工人阶级的民主权利,尊重劳动者的聪明才智和创新创造,尊重石油工人主人翁精神的发挥,让大庆石油人群体荣誉感和行业价值得到了提升和升华,铸就了文化自信的强大实践底力。

(三)科学的求实精神夯实了文化自信的强大实践底力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于它能够迅速与各个国家具体国情的实际相结合,在于它能够在理论的指导下创造性地解决各国革命建设时期的具体问题。面对从无到有、白手起家、艰难创业的现实境遇,石油部党组机关积极响应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学习毛泽东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而大庆精神也就是广大石油人在坚持以《矛盾论》和《实践论》为指导,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研究、解决建设工作中的一系列问题当中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实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马克思主义也必然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从而创新性地解决伴随着实践而来的新问题。毛泽东主席在《实践论》开头,就开宗明义地指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了人的社会性,离开了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5]在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实践活动中,《实践论》赋予了大庆石油人科学的行为方式和准则。本着实践第一原则,石油人坚持“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等优良传统和作风,大搞调查研究,狠抓第一手资料,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指导油田开发建设的实践活动,实现由理想认识向实践的飞跃。他们通过实践,把外在于人的一切存在变成自己活动的对象,充分发挥石油人的自主性、创造性与自我决定性,最终打赢了这场艰苦的战斗。

大庆精神所蕴含的“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的实践观点赋予文化自信强大的实践动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人们必须依靠实践,必须把实践的观点融入人们的血液当中,让人们重视实践、勇于实践、善于实践。

三、在创新大庆精神传承路径中增强文化自信

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核心的大庆精神,要想实现时代价值,厚植文化自信,就必须在创新大庆精神的传承路径,在继承发扬好老一辈石油人创业精神的过程中,从家庭、学校、社会之维度推动大庆精神的传承,进而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一)家庭之维:以涵养优良家风的方式传承大庆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历来有“家国一体”“有国才有家”的说法。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往往从重视家风和家教开始,这已成为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文化追求传统之一,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健康成长提供了丰厚的滋养。优良的家风家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最能深入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孕育崇高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理念。将大庆精神中蕴含的文化特质融入家训家教,对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文化观,对于实现民族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在家训家教中融入大庆精神所蕴含的人格理想。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面对中国基础能源短缺的现状,王进喜等一批石油工作者,改变了客观世界所固有的矛盾,解决了国内石油短缺的困境,同时对自己的主观世界进行了一番洗礼与改造,形成了大庆人独特的文化遗产——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面对极其困难的生产生活条件,石油干部、工人、家属和知识分子,凭借着“莫看毛头小伙子,敢笑天下第一流”的爱国精神,在大庆油田完成了由过去的外行到后来的内行的蝶变,并在艰苦创业的实践中成为采油、钻井、勘探等方面的行家里手,有的还成为技术专家。他们不仅创造性地高质量、高速度、高水平地成功开采了世界第一大油田,而且创新和突破了稳油控水理论项目、陆相沉积岩油藏理论项目和三次采油工艺项目等一系列关于石油工程科技理论上的攻关。地质专家李德生院士在谈到自己为什么学习石油地质专业时表示:一定要上学,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属于自己的工业体系,实业救国。作为钻井队长的王进喜看到首都北京汽油不够用,很多汽车都改烧煤气,不得不背上“煤气包”的现状,羞愧难当、泪洒沙滩,这是一种英雄的境界,一种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家庭家风、家教作为个人成长和品行发展的首要环节,应注重将文化精髓和人格理想融入青少年的教育之中,通过对良好家风家教的培育,从而强化文化自信。

其次,在家风家教中嵌入大庆精神所彰显的优良品质。大庆精神不是一个单一的组成元素,而是把大庆石油会战时期、大庆油田建设时期所彰显的各个领域的具体精神,与家风家教等微观层面的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建构了大庆精神的集成体。特别是在油田开放初期的艰苦会战时期,形成的钻井工人“人拉肩扛精神”、解决自己动手建房造屋的“干打垒精神”、油田家属们开荒种地的“五把铁锹闹革命精神”、勤俭节约的“缝补厂精神”、变废为宝的“修旧利废精神”、注重器材设备再利用的“回收队精神”等大庆油田特有的“六个传家宝”精神,成为新时代对年轻人进行思想教育的生动教材,教育他们树立艰苦朴素的思想作风,摒弃过度注重形式的浮夸之风,坚决反对奢侈浪费,纠正个人享乐主义的不当价值追求。大庆精神作为一种融各种具体精神元素为一体的民族文化,理应承担起涵养优良家风家教的历史使命,这是其作为一种时代精神的性质使然。同时,应该把大庆精神这种本土精神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起来,作为涵养优良家风家教的重要主体,督促学生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同步持续地发挥其重要的育人功能。

(二)学校之维:以强化红色文化教育的方式传承大庆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大庆油田数十年长足发展的事实证明,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推动科学与技术发明创造的主体也是人,而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资源之一的大庆精神,是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他们崇高的理想信念、对祖国对人民的炽热情感、对革命工作的顽强意志和奉献社会的人生价值追求,高度凝结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中表达为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统一彰显为勇于创业创新精神。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红色文化品牌,大庆精神是宝贵的德育资源,要将大庆精神融入学校教育中去,持续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做好德育工作,让学生在学习、感悟和传承大庆精神的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

首先,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增强其文化自信,必须借鉴历史经验,讲好中国故事。***总书记在不同场合都强调要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发扬好。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特色文化形态,其本身就具有文化传承、价值引领与教育教化等功能。将大庆精神以故事的形式融入课堂教学,可以使同学们认识到,尽管大庆精神是在艰苦的岁月中形成的,但是它所包含的爱国情怀、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品格,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是我们党的一切工作持续发展的动力;能使同学们了解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不管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会成为我们永不枯竭的精神财富;还能使同学认识到,继承和发扬大庆精神,是激励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永恒力量,真正珍惜历史,珍惜前辈石油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坚持以“中国”为主线,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坚持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增强文化自信,必须借鉴历史经验,创新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有重要影响力的教育资源,大庆精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大庆精神的形成和发展都依托各种各样的载体,涉及大庆油田建设的方方面面。例如:作为大庆油田建设遗址的大庆油田第一口井——松基三井,大庆油田初期会战指挥部旧址——二号院,作为人物类纪念性场馆形态存在的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铁人精神的发源地——铁人一口井和1205钻井队、1202钻井队,为彰显大庆精神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创业》《铁人》等,工人先锋人物铁人王进喜、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大庆新铁人李新民等典型人物和典型故事,等等。这些蕴含着大庆精神浓郁和特质的资源,本身就是十分直观和生动具体的教材,体现了大庆精神的历史穿透力、永续的生命活力、特殊的文化张力。因此,有必要将大庆精神巧妙地、科学地、深入持久地融入思政课堂教学中去。在充分抓好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的同时,还可以开设专题讲座,邀请当年参加过石油老会战的建设者做深层的回忆;采用动听的石油背景音乐同步播放、组织到遗址遗迹进行现场教学等新举措、新情境、新模式,使大庆精神所蕴含的正能量的价值观念、崇高的精神信仰、科学的思维习惯、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向上的行为方式等,能够为更多的人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所喜爱、亲近和接受,使其在人生的进取事业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将大庆精神作为终身学习与努力奋斗的价值标尺和行动指南。

(三)社会之维:以建设文化品牌和产业的方式传承大庆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红色资源本身以其独特的文化性和精神性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的青睐,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首先,推动文化融合。大庆精神作为一种中国共产党人特殊的红色文化资源,产生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下。这种精神文化就其归属性质而言,既是地方性红色文化资源,也是民族性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地方性和民族性双重性质。作为地方性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大庆精神只是一个组成单元,是整体性的一部分,有必要挖掘同时期、同区域产生的精神文化资源,并将其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丰富的整体。实施精品文化工程战略,以石油文化品牌为基础,发展先进品牌,创新传统品牌,扶持通俗品牌,引导流行品牌,推动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深度整合,释放大庆文化品牌的特有优势。

其次,壮大文化产业。依托会战时期的遗址遗迹,会战标杆单位,博物馆纪念馆,创新表现形式,打造集知识性、教育性、参与性于一体的红色文化品牌。同时,推动文化产业与石油老工业基地旅游的融合发展,推进文化产业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使文化自信落地生根。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