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农耕文化:激励农村妇女事业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时间:2024-08-31

廖和平,文成豪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以男性为主的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农村妇女承担了生产经营、家庭建设、乡村治理、文化传承的主体责任,成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然而,纵观她们的精神风貌和事业追求状况,其情形并不令人乐观。一项关于妇女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数据显示:只有39.20%的农村妇女认为“自己的事业”比“帮助丈夫”更重要,并且“农村妇女信教比例为6.70%”[1]。另有关于农村妇女精神生活的研究成果表明:农村妇女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有“孤独感、无助感、糊涂感、无聊感、自卑感、忧虑感”等现象,受访农村妇女中“感觉身心愉悦”的仅占21.59%[2]。可见,部分农村妇女还“存在着自信意识不强、理想信念模糊、精神空虚迷茫、创新意识较弱等精神动力不足之问题”[3],严重制约着她们事业的充分发展。文化是引领、支撑人们行动和实践的“精气神”,农村妇女在农村长期生产生活,耳濡目染农耕文化,中华农耕文化中蕴含的自强不息、同舟共济、勤劳俭朴、耕读孝友、天人合一等精神资源,是激励她们事业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因此,如何充分发掘农耕文化的现实价值,构建农耕文化对农村妇女的激励机制,进一步涵养农村妇女的精神家园,提振农村妇女的精神风貌,彰显农耕文化的深沉魅力,促进农耕文明薪火相传,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推进农村妇女事业发展,是各级党委、政府及妇联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面临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

一、自强不息精神:激励农村妇女昂首前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4]。这种蕴含于农耕文化之中的中国人立于天地之间开拓进取、生生不息的气质品格魅力无穷。新时代,应以自强不息精神激励农村妇女昂首前行。

(一)树立乐观豁达、奋发进取的人生态度

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妇女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然而,对于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家务农活较重的农村妇女来说,发展事业并非轻而易举,也非一蹴而就。在事业发展的征途上,她们必然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暗礁险滩。基于此,要引导农村妇女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5]的乐观豁达精神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6]的奋发进取精神厚植于自身事业发展之中,激励她们在面对事业困境、家庭窘境等人生逆境时不屈不挠、坚韧不拔。同时,要用“不可或缺的主人翁”态度以及“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的独立自主精神,不断强化她们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识,促进她们改变“听天由命,得过且过”“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胸无大志,小富即安”等消极态度,充分发挥她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励她们在推进乡村振兴中意气风发地发展自己的事业。

(二)秉持志存高远、勇攀高峰的执着追求

不可否认,当前我国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乡村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当下乡村的发展成就离乡村全面振兴以及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要引导农村妇女清醒认识当前我国农村发展滞后、农业基础较差、农民素质较低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乡村振兴工作任重道远。农村妇女自身事业发展也不能停滞不前,应跨越以往只求解决温饱问题的低层次目标,致力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农村妇女在促进乡村振兴中放飞人生梦想,以持之以恒的努力、坚韧不拔的毅力、持久不息的耐力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接续发展,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一方面,要用“刚健品德”“仁爱美德”“独立人格意志”“宽容和谐精神”“积极进取精神”[7]等儒家“自强不息”的优良伦理精神激励她们全面提升自己的德行、知识、能力;另一方面,要鼓励她们继续发扬改革开放新时期发挥“超半效应”[3]时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奋斗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在乡村生产经营、政治参与、社会治理、生态建设、乡风塑造等方面再立新功,再创辉煌。

(三)培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坚强意志

创新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农耕时代延续至今的水车石磨碾子、筛子簸箕土灶、耒耜铁犁耧车等古朴的农耕生产生活器具,无一不是广大农民作为劳动生产者通过长期的农事耕作、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而不断创新创造出来的。当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潮流日益强劲,据此,要引导农村妇女抓住“政策、技术、资本等各类要素向农村创新创业集聚”[8]的重大机遇,通过参加和观摩“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中国妇女创新创业大赛”等品牌赛事活动,借鉴大赛中涌现出来的农村女能人将奇思妙想、创意新意转化为创新创业行动的成功经验,培育自身的质疑批判、求新求异精神,不断优化自身的创新知识结构,努力学习农业种养科技,掌握农业机械使用技术,吸纳信息科学技术,把握农产品电商销售技术等,使自身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的先进性,以适应事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

二、同舟共济精神:激励农村妇女团结协作

农耕时代,个体经营的农户为了抵抗变幻莫测的自然灾害袭击,自觉或不自觉地结成生产和生活的共同体,形成了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合作模式,其中蕴含的邻里相助、同舟共济精神在推进新时代农村妇女事业发展中仍然异彩缤纷。新时代,应以此精神引导农村妇女明白“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9]的精辟道理,领悟“团结就是力量”的深刻意蕴,并激励她们互帮互助、团结协作。

(一)在生产经营上相互合作

新时代,在中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情势下,农村妇女,特别是留守妇女承担了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责任。然而,她们个体的能力、信息、资源毕竟有限,在生产经营上合作共赢才是她们事业发展的有效选择。因此,要引导农村女能人、专业女大户和龙头企业积极兴办农村妇女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村妇女特别是留守妇女以团队的方式与大市场对接,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管理现代化的需要。同时要激励从事农村一二三产业和从事产、供、销不同环节工作的农村妇女协同合作,顾大局,利整体,想他人,形成整体实力,以有效解决自身劳动强度大以及资金、技术、信息短缺等问题,从而拓展经济空间,提升经济效益。

(二)在子女管教上共同协作

家庭是子女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成长的第一任老师。众所周知,农村妇女科学文化素质整体偏低,农活家务冗杂繁重,个体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教育辅导子女的水平不一,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却是她们的共同心愿。基于此,很有必要引导农村妇女发挥性格温柔、耐心细致、亲和力强等优势,在子女管教上携手合作。例如,几位妇女联合起来轮流接送孩子上学,比每天各自接送自己的孩子更加省时、省力、省心,也能腾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休闲、升华自我。再如,科学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村妇女多承担接送孩子等事务性工作,科学文化水平较高的农村妇女可在帮助孩子树立学习意识、培养学习习惯以及辅导孩子课后作业等智能性工作方面献智献力。还如,具有音乐、舞蹈、绘画、曲艺、刺绣、体操、球类运动等技艺基础的农村妇女可以联合组织子女业余兴趣培训小课堂,着力丰富子女的业余文化生活,注重滋养子女的精神世界,提升子女的艺术与审美情趣,促进子女全方位发展,以实现子女管教的双赢或多赢。

(三)在精神生活上彼此安慰

由于乡村经济发展整体落后,乡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农村健身场馆、健身器材、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等文体活动设施简陋,村上少有音乐会、书画展、舞蹈赛、健美操运动等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农村妇女精神生活整体比较空虚,特别是农村留守妇女与丈夫聚少离多,情感相对孤独,制约着她们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基于此,要引导农村妇女出入相友,合作开展一些愉悦身心的文体活动。例如,设立“妇女谈心活动室”,组织妇女们利用节假日和农闲时间,围绕生产经营、婚姻家庭、老人赡养、孩子教育、人际交往、美容美发、健康养生等主题,开展沟通交流、谈心谈话活动,传授成功经验,倾诉苦闷烦恼,释放心理压力,愉悦彼此心情。组建秧歌队、广场舞队、村民模特队等乡土文艺小分队,开展唱歌跳舞、曲艺表演、打球跳绳、舞龙舞狮等文体活动,培育她们的艺术情趣,滋养她们的精神世界。举办乡村厨艺大赛、插秧比赛、织棉刺绣比赛等贴近农村妇女实际生活的赛事活动,让她们在比赛活动中增强竞争与合作意识,提升技能水平,放松心情,增进友谊,增添事业发展动力。

三、勤劳俭朴精神:激励农村妇女艰苦奋斗

农耕时代,农民们“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10]的勤劳勤俭精神、“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11]的自力更生精神等仍然光照前程。新时代,应以勤劳俭朴精神激励农村妇女艰苦奋斗。

(一)脚踏实地,知行合一

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总书记意味深长地用“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12]的精辟话语,热情洋溢地激励全国人民砥砺前行,用不懈的奋斗创造美好的生活。幸福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新时代农村妇女的美好生活也必须依靠自己凭借聪明才智、苦干实干去创造。因此,很有必要引导她们弘扬农耕时代的自力更生精神,抛弃“男主外,女主内”“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保守心理、依赖心理和安逸心理,保持一种以“奋斗”为核心的人生追求和精神状态,走出家庭,面向社会,投身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创新创业,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彰显“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在乡村振兴中开拓自己的事业,创造幸福美好的人生。

(二)迎难而上,艰苦创业

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不少农民工返乡创业确实是令人欣喜的事实。尽管如此,“男工女耕”仍是乡村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农村妇女既要承担生产经营、家庭建设、乡村治理、文化传承的主体责任,又要努力弥补自身科学文化素质较低、生产生活技能缺乏等诸多不足,她们时常陷入“家庭 - 事业”发展的两难境地。因此,需要激励她们接过农耕时代农民艰苦奋斗精神的接力棒,“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勇挑重担、苦干实干”[13],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用柔弱的肩膀挑起“家庭 - 事业”的重担,战胜家务农活繁重的困难,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提升。通过勤奋刻苦学习走出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偏低之困境,不断学习应用农业实用技术、农业机械使用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电子商务营销技术、乡村旅游经营方略、养老育幼服务艺术等,在乡村振兴中展示新时代农村妇女的飒爽英姿。

(三)勤俭节约,艰苦朴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村整体面貌日新月异,农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即便如此,也应告诫农村妇女不能忘记,农村还有不少地方刚刚才脱贫,按人均收入衡量,“在月收入低于1090元的群体中,来自农村的比例高达75.6%”[14],农村当下还是相对落后于城市。当下,尽管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了粮食增产,但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中国“每年仅在收获、运输、储存、加工过程中损失浪费的粮食超过6%”[15]之估计数据也令人震惊,农村妇女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应该发挥细心、精心、耐心的独特性别优势,加强粮食生产、运输、储存、加工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以减少不必要的粮食损失,积极为节粮减损做贡献。农村妇女作为家庭餐饮的制作主体,应该坚持“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节俭原则,弘扬节俭朴素、力戒奢靡的传统美德,反对“舌尖上的浪费”,坚决抵制个人和家庭消费中存在的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即使将来乡村全面振兴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实现了,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也不能丢。因为,社会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农村妇女仍应坚持勤劳俭朴的本色,摒弃婚丧嫁娶中的排场观念、攀比思想,力戒大操大办、大手大脚、大吃大喝,努力使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在农村蔚然成风。

四、耕读孝友精神:激励农村妇女重塑自我

陶渊明“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16]的诗句,湖南省岳阳市张谷英村深藏于匾额楹联中的“耕读继世,孝友传家”等家风家训,彰显前人着意于一种物质上自食其力与精神上充实完满的价值追求。这种价值追求在新时代仍然光芒四射,应以耕读孝友精神激励农村妇女重塑自我。

(一)耕读相伴

知识是个人成长的基础,事业发展的基石,也是国民财富、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以及国家治理的智力支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要引导农村妇女着力补齐自身科学文化知识的短板,结合现代农业生产经营需要,大力学习农业经济与科技知识,努力攻读涉农成人教育大中专学历,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极力掌握和应用农业实用技术与经营方略,让科技之光照亮事业发展之路,以适应农业生产技术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化程度日益提高、农产品营销模式不断更新的需要,尽快向“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17]新型职业“女农民”的身份转变,在推动乡村产业兴旺中促进自身事业发展。在注重经济与科技知识学习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哲学、文学、历史知识的学习,要以此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升人格,增进道德,愉悦身心,进而彰显新时代农村女性学识与品德兼修、智慧与气质同在的精神风貌。

(二)孝悌和家

孝悌和家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优良传统,倡导人们敬重长辈,报答养育之恩;关爱兄弟姐妹,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这不仅是个人发展事业的依托,也是愉悦精神的港湾,它体现家庭关系的文明程度,标示乡村社会的文明高度。因此,很有必要根据农村妇女素来对家有着深深眷恋之情的特点,引导她们自觉吸纳农耕文化中孝悌和家的伦理智慧,在建立和谐家庭上花心思,依托和谐家庭发展自身事业。首先,强化“夫妻爱情”。通过开展婚姻道德评议会、恋爱婚姻讲座等活动,组织农村妇女接受夫妻互相尊重、恩爱有加、责任共担、忠诚坚定、风雨同舟、志同道合、团结协作等婚姻道德教育,强化她们的夫妻权利与义务意识。提醒农村留守妇女凭借电话、微信、QQ、微博、书信等方式,加强与外出务工、聚少离多的丈夫之间的情感沟通,让浓浓的爱意荡漾在夫妻生活之中,使情比金坚的爱情成为促进自身事业发展的精神支撑。其次,强化“长幼亲情”。基于农村家庭的小型化和核心化以及农村养老制度的实际,针对农村大量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公婆对儿媳依赖程度更高的情形,引导农村妇女传承农耕文化中的敬老孝老传统,敬重和关心照顾公婆,使公婆老有所依,解除丈夫牵挂父母的后顾之忧;并且充分发挥公婆照顾小孩、料理家务的作用,减轻自己的家务负担,为事业发展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注重建立融洽的母子(女)关系。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抚育孩子健康成长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要激励农村妇女自觉接受家庭教育培训,参与智慧父母成长课堂学习,把握孩子的心理需求,掌握教育孩子的基本技巧,对孩子少些说教、训诫、惩罚、纵容,多些尊重、理解、关爱、鼓励,构建思想相通、情意浓浓、和谐融洽的母子(女)关系,为事业发展增添精神动力。最后,强化“兄妹友情”。农村家庭独生子女较少,农村孩子一般都有兄弟姐妹,据此,要激励农村妇女充分发挥“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亲情优势,建立兄弟姐妹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友爱关系,为自身事业发展寻求人力、物力、资源、信息等方面的有力支持。

(三)亲族友邻

在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乡土社会中,家族同住、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现象随处可见。曾经,由于文化素质偏低、心胸视野较窄等原因,有的妇女与长辈、妯娌、兄弟、姐妹、邻里之间因斤斤计较而争吵不休、互不来往的现象屡见不鲜。基于乡风文明建设的需要,要引导、激励农村妇女注重与亲族友邻建立良好关系,为促进事业发展增添力量。努力克服以往存在的搬弄是非、无事生非等“毛病”,多多关心族人邻里的喜怒哀乐,为其喜乐而欣慰,为其哀怒而排忧。积极争当孩子团结友爱的榜样,当孩子们发生矛盾时,多冷静少激动、严管教多包容,尤其不要对族人邻里的孩子冷嘲热讽、指桑骂槐。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人际交往艺术,讲究礼让,宽容为上,对公共用地、公共设施尽量做到公平合理使用。利用节假日或闲暇时间主动拜访族人邻里,交流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体会及信息,避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尴尬局面。努力构建互通有无、互帮互助、资源共享、情感相融、互惠互利、和谐快乐的亲族友邻关系。

五、天人合一精神:激励农村妇女保护生态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蕴含于农耕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生态思想是对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关系”命题的积极回应,彰显了我国先民“万物同源,和谐共处”的思想理念,揭示了农耕文化包容宇宙的和谐精神,能为农村妇女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提供智慧活水。新时代,应以天人合一精神激励农村妇女保护生态。

(一)尊重自然

人类是自然之子,面对自然,则应爱之如友,敬之如母,畏之如父。农村妇女长期与山水林田湖草“打交道”,因此,要强化她们的生态文明理念,使之深刻认识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类自己的道理,自觉以文明的方式对待自然。不仅要尊重自然界存在的万事万物,与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还要按照“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18]的自然规律,进行农业生产经营和风险防范,尽量避免因违背自然规律给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造成不必要损失。此外,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还要引导她们将自身事业发展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19],注重保留古村庄村落、古建筑遗迹等的原始风貌,不要把乡村搞成千村一面的“缩小版”城市,更不要为了图事业发展一时之快,而做出“揠苗助长”“断鹤续凫”等违背乡村自然环境与人文社会发展内在客观规律的不良行为。

(二)顺应自然

农耕时代,先民在长期农耕劳动实践中形成的“应时、取宜、守则、和谐”[20]等农业生产的伦理认知可以启示农村妇女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顺应自然,把握规律,利用规律,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促进自身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因此,要引导农村妇女在土壤肥沃、阳光充足、气候适宜的乡村发展大规模的种植业,在山区面积广大、地形坡度适中的乡村发展林业,在地域辽阔、绿草成茵、牧草充足的牧区发展畜牧业,在水域广阔、水质优良、食料丰富的渔村发展水产养殖业,形成宜种则种、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的事业发展有机模式。此外,还可以在自然风光旖旎、人文底蕴深厚、自然环境优美的乡村发展观光旅游业,在刺绣、剪纸、年画等传统悠久的乡村发展刺绣、剪纸等文化产业,进而促进农村妇女事业特色化、优势化发展。

(三)保护自然

大自然的空气、阳光、水分、山脉、河流、微生物、植物、动物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可见,人类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己。乡村是自然生态环境的主体领域,农村妇女是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中的“主人翁”,应该引导她们自觉汲取农耕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精华,注重生态环境保护[21]。在农耕劳作中,注意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建设,保护好绿水青山和田园风光,对土地合理耕种,有序开发,不垦草种粮,不超载放牧,不滥伐树木,不围湖造田,注重植被和天然林保护,防止水土流失,遏制土地沙化。大力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少使用农药化肥农膜,运用农业科技对秸秆、农膜、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努力改善农村水土污染、空气污染、土壤退化等生态问题。在日常生活中,要切实开展“垃圾分类”行动,改变垃圾乱扔、垃圾围村等不良现象;积极“改厨改厕”,使用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改造烟熏火燎、污水横流、尘土飞扬、臭气熏天的生活环境;合理装饰房屋,归整农耕农具,拆除违章建筑,加强庭院绿化,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庭院美”带动“乡村美”。此外,还要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敢于同农村捕捉食用“野味”的不良行为作斗争,维护好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守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绿色家园。

新时代,灿烂辉煌、如诗如画的农耕文化历久弥新,先民的智慧、睿思、创新、勤劳和勇敢能为农村妇女事业发展提供思想启迪。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和妇联应在建立健全农耕文化对农村妇女事业发展的激励机制方面做文章。一要建立健全农村妇女对于农耕文化的价值认同机制。通过建立农耕文化馆、博物馆、展览馆、文化墙,开展农耕文化学习参观、专家讲座,编辑发放农耕文化手册,组织农耕技术培训,利用微信、抖音、快手、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向农村妇女广泛传播农耕文化资源,提升农村妇女对农耕文化的价值认同。二要建立健全农村妇女对于农耕文化的参与体悟机制。农村妇女是农村生产、生活的主体,更是事业发展的“主人翁”。利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和农民丰收节等重要节日,举办融入农耕文化内涵的趣味运动、话剧相声、模特走秀、民歌民谣、剪纸艺术、织锦刺绣等竞赛活动,让农村妇女参与其中,以增强农村妇女对农耕文化精神资源的体悟。三要建立健全农村妇女传承农耕文化的榜样示范机制。以农村妇女典范人物事业发展的成功案例为蓝本,拍摄彰显她们传承农耕精神、发展自身事业的“三农”影视作品,使榜样力量直抵广大农村妇女心灵。四要建立健全农村妇女对于农耕文化的实践强化机制。引导农村妇女从农耕文化中汲取自强不息、同舟共济、勤劳俭朴、耕读孝友、天人合一等精神力量,在事业发展中昂首前行,在生产经营中合作共赢,在家庭建设中孝悌和家,在人际交往中亲族友邻,在农耕生活中保护生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