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林颖华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对于地域经济发展能够起到较好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不同地缘经济因素使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行业协同作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和效果存在明显的差异。[1]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性服务行业的技术要素累积最丰富、发展速度也是最快的,其中人才数量的聚集规模也较为庞大,故而生产性服务行业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快速发展的驱动型产业之一,信息技术和信息交换技术发展进一步刺激该产业的发展。但是,我国生产性服务行业在企业中的内化现象较为严重,市场化发展中面临的壁垒较多,导致了我国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发展需要采取各类手段,以使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能够对经济发展起到正面效应。[2]
在市场结构理论中合理的市场结构基于合理的产业结构,合理的产业结构基于合理的产业关联,合理的产业关联需要建立在分明产业间主次关系的基础上。在发展制造业的同时,要将辅助以制造业存在的生产性服务行业发展视为产业协同发展的次要内容,两者的融合式发展能够刺激地域经济发展。
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发展能够直接强化制造行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因素,或者说在市场竞争中强化制造业在其他地域经济发展中的竞争优势。[3]那么,制造业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和生产性服务业间的协调性被增大,就意味着企业在制造原材料的资源配置、物流的服务配置、相关人才的管理配置上都会根据现阶段条件,实现最佳和利益最大化配置,让制造业企业成本得到有效管理。对于同质制造产品企业而言,成本的缩减意味着盈利成本空间的提升,即标志着制造业企业在全国其他地域的市场竞争中已经取得一定的价格优势。[4]
除去上述之外,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发展能够刺激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发展,从市场需求理论和实际的市场需求角度分析,能够有效刺激两大产业之间发展的信息对称,从而降低产业间耦合和对接过程中的消耗。[5]生产性服务行业在展开过程中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制定更加灵活和机动的生产性服务策略,同时能够根据市场现有对产品内容、质量等需求的差异,制定更精细化的服务,进一步让资源成本得到最有效的节省。
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协调发展能够直接对地域经济产业结构起到的优化作用,从而间接地推进地域经济发展的产出结构和整体水平[6]。在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的角度分析实现地域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有两条:一是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发展;二是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发展。从产业结构合理化角度分析,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协同就是对产业结构二次调整的过程,只有在产业结构二次调整的背景之下,两大产业发展中契合性才能更高,从而真正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故而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协同促进地域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最明显的影响[7];而从地域经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角度分析,产业高度化集中体现在技术密集、资本结构、加工产业精度等方面,在同质市场环境的竞争下,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行业之间的协同发展能够将生产要素调整至能够促进的产业高度化发展的水平,以便形成更加现代和一体化的生产体系。
对于行业的协调发展而言,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行业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能够促进产业之间聚集效应和聚集规模效应,[8]以福建省为例,制造业主要集中在莆田、晋江等地,地域产业的聚集效应,能够有效聚合福建地域的资源,强化两大产业之间的共生关系,进一步使行业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朝着精细化制造方向发展,让福建地域经济能够在降低原材料和成本消耗下实现可持续、高效、循环的模式,不仅仅刺激当地经济的持续增长,还能够进一步优化产业间的布局形式。
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协同发展,还能够刺激经济的创新发展,经济的创新发展依赖于产业间的协同和互动,强化产业间的互动,那么能够真正将生产和制造过程放置在同一体系中,其人力、物力等资源放置在同一体系中,产业间的协同创新和产业间的联系有着密切关系并不是人为决定,而是产业间发展的属性决定。[9]从属性角度分析,目前在地域经济发展中研发和制造之间存在距离太远的问题,只有让创新主体能够积极介入到制造行业的创新活动中,同时保障创新内容和制造业的实际发展需求相符,以两大产业间创新的协调发展矫正产业间创新的发展思路,驱动创新发展。
对于制造业和生产服性行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对于地域经济的影响,具体研究将选取福建省相关统计数据,通过构建计量模型的方式展开回归分析。
在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对福建地域经济的影响分析过程中,将根据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对地域经济的影响因素入手,选取变量的指标。从模型构建的合理性角度分析,选取福建省经济发展水平作为被解释变量,因研究的问题是地域经济受到产业间协同发展的影响,故而选取这一指标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要素,同时,采用在计量经济学中较常使用到的地域生产总值作为总衡量指标。[10]
解释变量的选取将根据地域经济受到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行业影响的不同因素,首先将选取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间的耦合度作为衡量指标之一,以便在模型中能够直接反映福建省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两大产业的协同关系,这一变量数据将利用耦合度模型进行测算;其次将引入固定资产投资,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就业人数、科研投入、经济的开放程度五个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其中就业人数用福建省城镇中就业人数作为指标进行衡量,福建省科研投入采取福建省专利受理数量作为衡量,经济的开放程度用福建省进出口总额与美元汇率的乘积作为衡量。
研究在展开过程中参考基于C-D生产函数的模型,假设产出是资本和劳动的函数,同时资本和劳动的规模报酬不发生变化,初始函数为:
上式中Y标志着产出,K标志着物质资本,L标志劳动投入基本量,A为全要素生产率,a是弹性系数。在上述等式两边同时除以L,再去对数,变成增长率形式,可以得到如下公式:
在上式中A的增长率被定义为全要素生产率,但是在本次研究中福建省资本与国外资本有着鲜明的差异,因此总资本将被定义为国内资本和国外资本的加权平均值,得到如下公式:
将式子带入到国内资本和国外资本的表达式中,两边取对数,能够得到如下公式:
C-D生产函数模型推导到这里就得到了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下的经济增长基础模型。该模型表达了经济增长与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具有相关性,同时与劳动资源的投入和国内资本发展都具有相关性,关联程度和相关性取决于待估系数的大小。为了便于本章节的分析和研究,将上式两侧同时减去人均对数值,得到如下方程:
为了进一步研究的展开,上述式子两边同时减去lnLt,再进一步整理就能够得到一个反映GDP与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关系的线性回归模型如下所示:
在数据选取过程中,调阅福建省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按照2008年至2019年的《福建省统计年鉴》《中国税务年鉴》等官方统计数据对上述变量进行计算和取值。通过对原始数据的处理得到以下变量描述性统计量表:
表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在具体进入福建省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关系对福建经济的影响模型分析过程中,需要首先对回归方法进行进一步确定,在未知这一课题可以利用随机效应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等模型的前提下,需要对变量数据进行Hausman检验。如表2-2所示,是对变量进行检验后得到的结果。从检验结果可以了解到在本次回归分析中应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展开分析和研究。
表2 hausman检验结果
同时进一步根据模型,对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发展对福建省经济影响展开回归分析,得到如表3所示的回归结果。
表3 回归结果分析
从上述回归结果中可以了解到,福建省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发展对于福建省经济而言,确实存在促进效应。进一步分析能够得到以下几点结论:第一,福建省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与福建省经济发展之间关联性变化具有同方向的趋势,即伴随着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耦合度的的提高,福建省经济发展水平有所提高,福建省GDP增长率有所提高。同时,基于0.332的系数可以预测,经济增长率和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在相同条件中的波动下,GDP的增长率要滞后于福建省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耦合度的增长率,但是福建省经济发展过程中确实受到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程度的影响。第二,进一步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和福建省经济开放程度在回归模型中的系数显示,从系数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对于福建省经济而言,固定资产投资和福建省进出口仍然对福建省经济增长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从福建省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比重分析,福建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确实依赖于固定资产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故而在回归分析中得到的结果具有现实性。第三,就业情况也会影响福建省经济的发展,就业过程中人才的水平越高,意味着经济发展结构越加精细化,经济结构发展已经逐渐摆脱粗放型发展模式,说明福建作为我国东部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地缘资源禀赋让福建地域经济发展结构和模式较早进入转型,福建省经济的结构性转型在当前较为依赖精细化、人才质量高的资源。同时,科研投入比例的加大也直接推动了福建地域经济的发展,创新发展是当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主旋律,故而增大地域中科研的投入能够对福建省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
从上述实证分析中可以了解到,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行业的耦合程度即协同程度能够对福建省经济起到直接促进作用,但是在理论分析中的间接效应无法得到验证,对上述实证结果进行分析,能够通过实证结果的指向性推断出福建省经济发展受到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行业耦合程度的影响:实证分析中了解到科研投入能够直接影响福建省经济的发展程度,从理论分析中了解到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协同性能够刺激行业间的创新行为,在该种刺激下福建省的创新研发产品数量大大提高,能起到刺激福建经济发展的作用;关于行业结构的优化则体现在进出口贸易占比的波动,进出口贸易额增大会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说明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发展能够刺激产业结构调整,在交互式的刺激下,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发展能够刺激福建经济的发展。从上述关系中可以看出,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内生性,正是在内生性的交互影响下福建省经济发展受到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调性的发展。
产业的发展需要借助地域产业政策的调整,厘清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行业之间的关系。那么,在经济转型和现实经济发展的需求下,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行业之间的关系为互补关系,该种关系上的全部定义不能够通过行业间本身的调整实现,两者之间的关系矫正必须借助政策调整,让“服务平台”中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行业关系被重新定位。[11]虽然福建省在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协同发展上有所调整,但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却并不平衡,福建省和其他区域未来的经济发展可以从政策调整的以下几个方面,再次通过“服务平台”促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协调发展。
1.政策鼓励下制造企业和生产性服务行业的相互独立。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的协同发展,意味着要将两大产业视为独立产业,以产业间的联结让两者形成联系,而非将生产性服务行业视为制造行业的内化企业。虽然福建省部分企业在发展中实现了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的相互独立,但是多数企业尚未真正实现行业间的独立,需要进一步推进“服务平台”的建立,那么就需要两个产业实现真正的独立,让两大产业间重复的部分被剔除,避免资源的被浪费或者行业开发的不足问题。政府应该积极介入,以政策形式鼓励两大产业的相互独立,可以尝试采取降低正处于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分离企业的税收,或者以补贴的形式加快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两大行业的分离,避免企业对生产性服务的过渡内化。
在此过程中,需要强调的是,企业对于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内化虽然在表面上看能够有效缩减制造企业在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上的投资[12],但是正是因为该种投资的倾斜性导致生产性服务业无法得到真正的发展空间。上文中提及生产性服务行业是制造业的需求,两者之间的关系只有在被分离后才能够真正显现,对于生产性服务行业发展的压缩对制造业本身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在政策引导过程中,推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协同关系的第一步就是将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两大产业的发展关系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2.政策鼓励下促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行业性质的协同融合。在上述分析中提及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需要相互独立,而在本段中强调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需要以行业性质进行协同融合,前者强调了两者要以行业自身的性质存在,后者强调两者要以行业间影响的形式产生相互作用;前者界定性质,后者界定关系。故而在政策引导过程中,要从行业性质的协同融合角度,提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协同发展的策略。对于“服务平台”而言,可以以推广或者要求行业内部“服务平台”的登记和使用,规范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行业信息的沟通。政府的介入是以强制化的手段引导两大产业交互与碰撞,以便能够在同一信息平台中,促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行业之间的交流。
从行业角度分析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性协同关系的调整,仅仅能够从宏观上对整体关系进行调整,要在现实中落实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的协同关系,需要从企业角度出发,以企业角度构建和定义两者关系,从而促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的协调发展。企业角度与行业角度的最大差异在于发展格局和发展思路的差异,企业思路需要定义在企业发展本身,从企业发展本身定义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关系。企业需要认清楚,在发展过程中制造业本身和生产性服务行业之间的关系,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尽量以分化形式让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行业处于分离关系,企业不能够过渡内化生产型服务;当两者处于分离状态时,企业就可以进一步展开后续工作,应该以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制造部门和生产性服务部门或者有实力的公司应该以活动组织形式在“服务平台”中起到表率作用,将“服务平台”作为制造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企业良好的沟通桥梁。例如,可以借助“服务平台”组织线上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交流活动,以交流或者线上沟通、线下联系等方式,强化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两个部门的工作,促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协同发展。
从生产性服务行业本身的发展角度分析,生产性服务企业在活动对接过程中往往和一家或者几家制造企业的形式对接,企业信息的对接过程中也有可能会出现各类沟通不畅等问题。“服务平台”能够有效解决信息对接、沟通数量等方面的问题,从行业整体角度促进两大行业的发展。
1.“服务平台”沟通的版块化。促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行业之间的协调性,“服务平台”沟通的板块化是指具有针对性的让不同行业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行业开展沟通。所谓针对性是指同一制造行业能同同一生产性服务行业企业沟通,“服务平台”中可以借助分类化的管理,让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企业在注册“服务平台”时就将企业所述制造行业类别进行分类,服务平台以多个子系统合并的方式共存,不同子系统中包括不同制造行业和生产性服务企业,有效避免“服务平台”信息过于混杂而导致的企业间沟通混乱等问题。
版块化的沟通中对企业基本信息分类是搭建“服务平台”的第一步,第二步是制造业企业和生产服务性企业在平台中的信息沟通内容要板块化,包括企业信息发布板块、企业间技术交流板块、企业间工作人员交流板块。如此,服务平台中企业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将更加高效性,在“服务平台”中不是刻意以制造业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企业分类,而是弱化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行业之间存在的差异,让“服务平台”沟通更加便捷、高效。
2.“服务平台”沟通的多元化。在“服务平台”中的沟通不能够以单一的方式展开,单一的沟通方式会造成平台沟通效率降低,从而导致企业间的互动难以合理进行。“服务平台”中应该能够支持线上留言、手机交流、微信交流等多种形式,将便于现代化企业白领沟通的沟通手段作为“服务平台”企业和个人交流的手段。故而,在“服务平台”中可以将平台与手机短信、社交空间等沟通方式进行有效连接,例如在平台上留言后,留言者对于回复者信息可以通过短信、微信等方式看到,从根本上促进企业间的交流。
3.“服务平台”本身活动的多层次化。“服务平台”作为媒介平台,不单单要以沟通为目的促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的协同发展,更要以载体形式,切实推动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行业在现实中的联系,因此“服务平台”中应该组织各种类型的活动,切实推动线下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行业的沟通。本身活动的多层次化需要通过活动板块发放和鼓励企业参与,让制造企业和生产性服务行业协同发展。在活动方面,“服务平台”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组织:第一,以制造业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企业技术人才交流培训活动的形式推出活动,可以线上报名,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技术交换活动,以便有效促进制造业企业和生产服务型企业之间的现实沟通。第二,开展制造业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企业的课题性创新竞赛活动,在“服务平台”上鼓励多个企业进行创新活动,并在创新过程中鼓励技术交流。此环节需要政策的支持,以个人或者企业科学的补贴形式,鼓励企业参与。
综上所述,地域经济发展受到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产业协同发展的影响,可以借助“服务平台”促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行业之间的协同性,以实干精神尽快落实“服务平台”的构建,刺激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