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李 慧,余明明
(合肥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将课程思政建设推到了新高度、新阶段。目前,课程思政建设正从理论构建的初步完成到具体实现路径的探索阶段,各高校、各学科、各专业、各类课程正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和实践[1]。相对于学术型和职业型高校,地方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目前,国家建设正需要大量的创新型、复合型的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主动适应时代发展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将课程思政与同学们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同向同行、同时同步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
近年来,随着机构改革、“一带一路”旅游合作、全域旅游、特色小镇等项目的全面开展,我国正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迈进,旅游人才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因此,现阶段高素质旅游人才的培养对于我国旅游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意义重大且迫切。旅游专业课程具有应用性强、覆盖面广、与其他专业课程关联度大等特点,对于培养高素质、强技能的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国际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从业人员必然更为直接的面对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新自由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另外,我国旅游业因起步较晚,现阶段与西方旅游业处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双方旅游企业之间暂时有较明显的实力悬殊,旅游从业人员及旅游专业同学们更需要发展专业自信和文化自信。因此,旅游专业实施课程思政必要且紧迫,在教学中根据旅游业发展需求和同学们的认知基础,全面而又有重点地融入社会主义价值观,引导同学们坚守爱国主义精神,在旅游工作和服务中深入挖掘、阐释和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鼓励同学们主动学习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代表中国旅游形象,彰显中国文化软实力。
***提出的“文明交流互鉴”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当代解读,是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文明相处交互的基本原则,也是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旅游专业同学们在开展国际旅游业务与交流时,必然时常需要面对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碰撞,旅游专业实施课程思政能引导同学们树立文明互鉴理念,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学习国外优秀文化文明,帮助同学们客观认识到世界各地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分支,是人类智慧的遗产,而文化只有在相互交融和碰撞中才能不断提升、升华,从而引导同学们秉持“文明互鉴”的理念和“美美与共”的胸怀,做好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工作。
首先,“互联网+”、“旅游+”、文旅融合等的发展不断催生各种新业态[3],新冠疫情更加速了旅游企业的战略调整和业务流程再造,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加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旅游日益成为龙头产业,新阶段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发展任务和发展难题,相应课程需要通过教学目标的延展和教学内容的重构,强化高阶性和创新性,变革教学方法,体现创新性,从而培养开拓创新意识。其次,近年来,我国旅游市场需求和消费偏好显示出我国旅游者的文化需求在逐步提升,文博场馆、研学旅行、红色旅游等人文类旅游景区游客接待量不断攀升,这就要求在培养旅游专业同学们时要注重提升其人文素养和思想水平。但同时,旅游专业类同学们业内就业率持续偏低一直是旅游界的突出难题,据统计,旅游专业本科生业内就业比例一般在10%-20%[4]。因此,旅游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不仅能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文化需求,而且能有助于旅游专业人才的合理配置,从而促进旅游市场供需平衡。
基于我国旅游业发展新阶段对旅游人才的新需求,结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旅游专业课程自身的特点,研究选取旅游专业较具代表性的课程《导游知识与业务》。因该课程是旅游专业的传统必修课程,同时也是“全国导游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以该课程知识点“常用导游讲解方法——类比法”为例,探讨基于课程思政的地方应用型本科旅游专业的教学设计。类比法是最为常用的一种导游讲解方法,它通过以熟喻生、类比旁通,以便于游客理解,使游客感到亲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导游效果,一般分为同类相似类比和同类相异类比。
1.教学目标的设定。(1)知识目标:全方位掌握类比法的基础概念。(2)能力目标:强化类比法的应用能力,即类比法对于导游效果的提升路径、体现和使用情境,与其他常用导游讲解方法的综合使用,提升创新思维。(3)思政目标:引导同学们认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提升同学们对国家富强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同学们的家国情怀;鼓励同学们知行合一、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技能;提升同学们服务地方旅游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教学案例的选取。教学以同学们发展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实施基于案例和翻转课堂的探究式教学。案例选取院校所在地合肥历史文化名人李鸿章,理由如下:(1)结合地方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案例的选取应凸显地方性,“就地取材”,课前通过同学们对合肥历史文化名人的投票,结果显示同学们对毁誉参半的李鸿章学习兴趣最高。(2)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性和代表性,作为我国晚清的军政重臣、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他被许多史学家称为中国近代化最主要的推手。(3)李鸿章褒贬不一、毁誉参半的一生,及众多的相关史料书籍,可以帮助同学们全面解读李鸿章作为个人与时代、国家的强关联,以及他个人外交等政策的局限性与可取性等,从而提升同学们的思辨能力。(4)李鸿章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今天的中国国力形成鲜明对比,更容易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和家国情怀。
3.教学设计的搭建。(1)课前,“初识李鸿章”,注重理解和应用:课前一周通过雨课堂推送慕课学习视频,引导同学们自主预习类别法的基本概念;布置小组作业,从李鸿章的生平事迹中找到一个或几个切入点,运用类比法进行再加工、再创造,感受类比法对导游效果的提升,并做好课堂汇报与交流的准备工作;推荐参考书目和资料:梁启超《李鸿章传》、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李鸿章故居”微信公众号和官网等。(2)课前2-3天,教师收集各小组作业整理后进行二次备课,调整教学内容,挖掘新的课程思政元素,实施更为精准的教学。(3)课中,“再识李鸿章”,注重分析和评价:通过小组作业展示交流,教师释疑、评析和总结;通过解读梁启超对李鸿章“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的评价,引导同学们将李鸿章个人的命运与时代背景、国家实力相关联;引导同学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同时小组合作探究、互助共进。(4)课后,实践研修、拓展阅读:通过对李鸿章故居的实地参观、与场馆讲解员的交流探讨,引导同学们为李鸿章导游解说词的完善、李鸿章故居文创产品的设计和全媒体时代名人故居旅游传播的新形式等献计献策;历史文化名人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符号,引导同学们关注其他合肥历史文化名人。
1.分组汇报与讨论。首先,教师划重点,即类比法的概念识别、对导游效果的提升作用和使用情境;其次,生讲生评,将小组作业通过雨课堂投屏展示,并由各小组代表解读其设计思路,教师引导其他同学提意见、做补充,师生共同总结出类比法导入铺垫、串联景点、强化重点、与游客产生共鸣等作用;最后,雨课堂投票,教师根据投票结果排名给各小组打分。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5]需要注意的是:(1)要从整体上掌握好教学的节奏和进度,要按照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的认知过程循序渐进,帮助同学们实现知识的内化、总结和创新。(2)鼓励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继续探索、思考和总结类比法对导游效果的提升作用。(3)要注意全员的参与性,从旅游开发、文化传播、历史意义和景区管理等多角度调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同学们积极参与。
2.教师总结与提升。(1)根据二次备课从小组作业中挖掘的思政元素进行总结和新思路拓展,注重守正创新。一方面,引导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解读历史文化名人。如将清末和今天中国的国情对比、李鸿章和贾法里(叙利亚外交官)境遇的比较,与同学们共勉:弱国无外交,有国才有家,个人的荣辱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培养同学们的家国情怀;另一方面,引导同学们思考李鸿章及其故居与今天合肥大建设的关联,如洋务运动中李鸿章改革创新的精神,是今天合肥向现代化大都市迈进和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所需要吸收的;故居作为徽派古建筑所体现的“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自然和谐并存的生态理念,是合肥作为国家级园林城市建设与发展所要秉承的。(2)结合旅游行业发展热点和同学们普遍认知的智慧导览职业发展难点,通过高阶性作业,引导同学们在实践中探究,提升服务地方旅游业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引导同学们对李鸿章故居的旅游解说系统或智慧导览展开调研,为家乡景区发展献计献策,服务合肥本地旅游业发展。(3)面对旅游业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鼓励同学们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树立专业自信,鼓励同学们不断进取、全面提升、追求卓越,疫情下更要做好各种知识、能力的储备,为旅游业的再次启航做好准备。
课后旨在通过适度延展与提升,凸显隐性知识、增加前瞻性知识、拓展相关知识面。(1)小组作业的修改完善与提交,推荐拓展阅读的书目,鼓励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读经典和名著,鼓励同学们在一定广度和深度阅读的基础上有新的视角和发现,使自己的导游讲解更有整体性和层次感。(2)通过课程微信公众号发布推送高阶作业的辅助资料,如针对思考题“智慧导览与导游的互补性”,推送与智慧旅游相关的国家政策、前沿成果、行业动态与需求等文献资讯,并督促同学们留言、投稿,鼓励同学们勤习慎思,不断提升业务技能。(3)邀请涉外旅游企业管理人员、优秀导游员开展专题讲座、线上辅导答疑;联合优秀生共建教学视频库,引导同学们对标新时期对导游的新要求和优秀导游员,鼓励同学们不断进取,追求卓越。(4)教师通过微信、QQ、邮箱等多方式与同学们保持沟通,及时答疑解惑。
课程思政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保证旅游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更加规范、更有成效,还应在以下几方面做好教学的准备和保障工作。
课程思政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有一定思想认识高度、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又要有对教育事业的热度和温度[6]。但是,目前专业教师普遍存在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深度不够,在专业课程思政中对同学们的引导和引领力度不足,从而使得同学们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清晰、不全面,课程思政流于形式[7]。首先,“教育者先受教育”[8],教师要充分认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己任,注意自身专业知识与思政素养的双重提升,发挥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示范引领作用,致力于打造课程思政金课。其次,以科研反哺教学,教学为重点,科研为亮点,提升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和挑战度。学校层面可通过相关教科研项目的设置推动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深入实践和系统探究。第三,身教重于言传,教师对待教学、课程、课堂、同学们严谨负责的态度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是最直接的课程思政,是潜移默化的课程思政,我们需要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
许多教师苦苦寻找着课程思政元素,其实只要站的角度够高、关注的面够全,从更多的维度、跨时空的认真研读课程,每一门课程都有足够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首先,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的点;其次,要结合学校办学定位、校园文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梳理出思政元素;第三,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更要与新时期产业、行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相契合,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如以本课程为例,要结合“十四五”是安徽省创新型文化和旅游强省建设的关键时期,围绕新时期讲好安徽故事、传播安徽声音、宣传美好安徽的新内涵和新要求,实施教学和课程思政。首先,引导同学们注重文旅融合,“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注重对当地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梳理,自觉提升文化素养。其次,培养和提升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通过教学内容适度的拓展延伸和高阶性作业的任务驱动,引导同学们对行业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有更多的关注、思考和探究。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多变,将平铺直叙的教学转换为场景再现的启发式教学,引导同学们由被动地接受课程思政到主动思政,从而更好地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如根据知识点“导游服务的发展历程”,使同学们认识到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这是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提升同学们的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针对知识点“导游服务的发展趋势”,引导同学们从当前导游及旅游业发展热点中选择一个关键词,如导游自由执业、散客时代、定制旅游、自驾游等进行资料的检索和梳理,绘制思维导图,使同学们对导游的职业发展前景有更全面、长远的认知;针对知识点“出境旅游领队服务规范”,指导同学们从我国近几年主要出境旅游目地/入境客源国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国家(或地区),梳理该国主要的文化习俗,注意与我国的异同,引导同学们在开展出入境旅游服务时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并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培养“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胸怀;结合知识点“导游讲解技能”,鼓励同学们利用周末或节假日做一次当地旅游景区或展馆的志愿讲解员,并分享心得体会,在这种实践教学中领略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增进乡土情怀。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是高校一项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为充分利用课程“主战场”、课堂“主渠道”、教师“主力军”的作用,本研究主要以《导游知识与业务》“常用导游讲解方法——类比法”教学设计为例,探究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路径:以同学们发展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实施基于案例和翻转课堂的探究式教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