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陈 虹
(闽南师范大学 学生工作部,福建 漳州 363000;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
中庸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道德哲学,它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追求是现代人维护心态健康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对新时代大学生健康心态调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它是一种具有现实生命力的思想资源,它所倡导的“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执两用中”的适度思维方法,强调通过内省自律、遵从本性、追求和谐等方式来维护身心健康,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与调适功能,为新时代大学生维护身心平衡、稳定情绪、化解矛盾冲突、促进心理和谐发展等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执两用中
中庸思想的精髓在于“中”,推崇“执其两端而用其中”的原则。《中庸·第六章》指出:“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1]19文中提及的“中”实际上强调的是一种适度、适中,是一种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处世态度,它倡导凡事都应追求把握的一定的分寸,防止行为走向事物的两个极端状态,又要防止“过犹不及”,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方法。在中庸看来,过与不及都是不合适。朱子说:“中者,未动时恰好处;时中者,已动时恰好处。”《朱子语类·卷六十二》因此,要学会采用中庸执用两中的思想方法去思考和做事,掌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学会恰到好处做人做事,有利于减少偏执与极端思维和行为。
2.推崇中和
中庸思想另外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推崇“和”的理念。《中庸·第一章》指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18把“和”看成是“天下达道”,指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一方面,中庸思想认为应该把个人的情绪控制在“中和”的状态,喜怒哀乐是人的正常情绪表达,但通过何种渠道如何合理表达则是关键。在“喜怒哀乐之未发”时就把应该情绪控制在“中”的适度范围内。朱熹注曰:“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1]18可见,把人的情绪需要采用适当加以表达,尽量避免任意而为,这就达到“和”的状态。另一方面,提出以“和”来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在中庸中,“和”在人际关系领域的阐述则为“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在这里“和”的意思是要在人际关系中要学会求同求异。《中庸·第十三章》指出:“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1]22忠恕之道是中庸思想里表达的为人处世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是儒家维护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一种利他主义的人际交往法则,换位思考,学会由己及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思想对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慎独内修
中庸所强调的慎独是一种修身法则,为提升生命质量提供重要的精神滋养。《中庸·第一章》指出:“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1]17这就要求人们在任何时候都要随时保持谨慎和戒惧,要克制不正当的欲望和意念,自觉地遵从道德准则为人行事,坚持自我监督和约束。《中庸》最后一章就提到了君子“慎独”所达到的修养境界。《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于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1]37-38对慎独的道德要求提高一个更高的境界,要把内心思想提纯到全无邪念的状态,用超我成就本我,自觉自愿地从善去恶,做到知行合一,这也是君子的理想境界。
4.反求诸己
内省是儒家一贯坚持的修养身心的方法,经常自我反省有利于更好觉察自己。《中庸·第十四章》指出:“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1]23认为君子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能怪靶子不正,而只怪自己箭术不行。因此,反求诸己的过程也是自我内省的过程,强调为人处世中对自身的反思和觉察,及时发现不足,加以改进从而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启发人们要经常进行内省,经常进行自我反思,不断完善个体的行为,促进自身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以达到高远的人生境界。
5.致诚尽性
在《中庸》里,致诚尽性是君子内在本性要求和做人原则。《中庸·第一章》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1]17;《中庸·第二十章》也提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1]30《中庸·第二十二章》指出:“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1]31。中庸把“尽心尽性”看成是“诚”的最高境界,只有激发自我善良真诚的天性,才能化育万物,在宇宙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诚信是做人之本,内在的道德修养基本要求,这对于引导人们如何正确与人交往,教会人们如何为人处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6.素位而行
《中庸·第十四章》指出:“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1]23其核心思想就是要善于引导人们要素其位而行,要对现状的积极适应、处于什么角色和地位,就做好与之相对应的事,不要越位;要善于认清自己的当前所处的环境,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方位和所扮演的角色,不要迷失自我。素位而行有利于化解内心矛盾与冲突,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和认识环境,做好自己职能范围内的分内的事,不至于让自己的行为有失偏颇,只要依照当时的境地行事,无论到了什么地方,都可以保持安然自得的心态。
1.提供一种维护心态平衡的重要方法
中庸思想里所体现防止偏倚,保持适度、内省的思想对大学生健康心态培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有利于培养理性平和心境状态,促进心态的平衡。当前,社会转型和社会变迁过程带来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巨大变化,在不同程度上也冲击着校园,给大学生带来心灵的震荡,价值观的迷失、理想信念缺失,不同程度的思想道德滑坡,心态的失衡,受到负面情绪的困扰等等。中庸思想为大学生提供一种思维方法,让大学生能够调整自己的认知偏差,保持中正平和的境界,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把自己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维持在一个适度范围上,减少极端与偏激思维和行为,维护和保持内心平衡,从而养成健康、积极的心态。如,内省是一种进行自我检定、探索自我深层心理的有效方法,也是现代心理咨询常用的心理咨询技术。通过中庸所倡导的内省,促进个体更好认识自己,自我觉察内在心理活动各个层面感受和体验,进行自我分析、自我领悟,进行积极自我暗示和心理调控,实现自我人格整合,有效地预防和修复各种心理问题,从而维护个人心理健康。
2.提供一种维护心理和谐的调适法则
首先,促进个人实现个体心理和谐。中庸中“修身养性”、“素位而行”、“三达德”等思想,重视提高自身思想道德品质修养等文化内涵,引导大学生恰当进行自我定位,正确认识的优缺点,学会从自身现实情况出发,摆正自己的角色地位,积极地完善自我,健全自己的人格,不断促进内在的心理和谐。其次,有利于促进人际心理和谐。中庸思想中蕴含“忠恕”、“至诚尽性”思想,显示出真诚、宽容、换位思考的交往的原则,有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心理隔阂,建立和谐互利的人际关系,促进沟通、理解和信任,从而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大学生个体的源于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生活、文化环境,其认知水平和性格特征也各不相同,自我意识凸显与集体意识弱化,存在不同程度自我中心的倾向。近年来,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由于人际关系矛盾与冲突,导致出现的焦虑、抑郁、强迫、敌对等心理问题个案日益增多。中庸思想从人际关系的角度阐发修身的法则,倡导以宽容、平和、诚信、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心态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学会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建立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
3.提供一种促进修身养心的修身法则
古代先哲们都重视道德修养在心理保健中的作用,诸如提出如“养生莫如养性,养性莫如养德”的思想,强调养生先要修养性情,而修养性情先要修养道德。在古代,道德修养对人的心理调节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境界的提升到达到心理调适目的,增强其心理免疫力。当代大学生存在一些不良社会行为和心态表现,如,出现不同程度的道德滑坡,世界观人生观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出现价值观迷茫与价值选择困惑。因此,必须通过提高道德修养,引导大学生自觉按照道德至善的要求对周围事物及其自身作出恰当反应,将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引入到和谐的秩序水平,以更加开放、宽容和积极的心态去认识,评价和对待自我、他人及周围生活事件。提升个人道德品质和精神世界,从而在本质上对大学生健康心态通过道德层面的化育实施有效管控与疏导。只有通过不断的修身养性,才能有利于大学生在日益复杂的环境中保持一颗宽厚、仁爱、忠恕之心,树立对真、善、美的追求,积极调整心态,减少和避免心理危机,最终实现大学生个体的成才成长,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新时代大学生健康心态的培育应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找准与大学生的共鸣点,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来涵养大学生健康心态,提升个体自我修养和精神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心灵成长。
1.促进个体将中庸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大学生个体应该通过不断研读中庸经典原著,提高对中庸思想的领悟能力,使中庸思想潜移默化的引导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促进中庸思想在大学生日常生活实践中的转化。一方面,作为大学生个体,要自觉接受中庸思想的熏陶,促进中庸思想“内化于心”。从内心中真正接受中庸思想所提倡的价值理念,增强对其认同感,把其内化为自身人格修养的一部分。特别是要注重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以德润心、以德养心,从德行上引领自己健康心态的养成。另一方面, 注重中庸思想在生活中的践行,做到“知行合一”。“一旦脱离了实践语境,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不可能逃避被抽象化的命运。”[2]99因此,只有把中庸精神融入个体日常生活世界,全面融入大学生日常品德修养、行为习惯、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情绪管理、为人处世等的方方面面,用中庸思想进行自我心理调适,过犹而不及,合理地调整社会期望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取向,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不断提升个人的精神世界,化解内心的矛盾与冲突,从而对大学健康心态的养成起到实质性的指导意义。
2.促进中庸思想与高校心理育人的深度融合
中庸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把中庸修身思想融入高校心理育人中,为中庸修身思想涵养大学生健康心态提供思想支持,也有利于丰富心理健康理论,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首先,应加强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有机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是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主渠道,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自觉融入对中庸思想资源的讲授,系统介绍中庸思想价值理念和方法,向学生传递中庸思想的精华,领会其思想和精神实质,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训练大学生的中庸思维,发挥中庸思维在大学生情绪管理、自我意识、健全人格塑造、和谐人际关系构建,维护心理健康中的积极作用,为大学生树立健康心态观念奠定心理基础。其次,在心理咨询中运用中庸哲学思维的引导。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引导大学生学会使用中庸思维进行认知调节,学会采用慎独和内省的方法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和疏导。特别是教师要善于应用中庸思想对个体心理健康的调节价值,把慎独和内省的技术和方法教授给学生,在心理咨询中运用中庸辩证的哲学思维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促进其转变对问题的认知和看法,把中庸思想中的理论和方法变成一种处世态度或心态调节正向资源,以解决当下学生面临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第三,注重把中庸思想融入校园心理文化氛围创设中。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载体,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形成也会受到校园文化环境或氛围的影响。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可适当融入中庸思想价值理念,开设相关的讲座,在学生组织和社团活动中注重中庸精神的融入,结合中庸文化精神开展校园活动,让学生在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庸文化基础上,增加对中庸文化的认同,成为一个拥有高尚品德、健康心态和健全人格的大学生。
3.促进中庸思想在家庭教育中的有机渗透
家庭是大学生的成长的最基础的环境,亲子之间的教育方式、亲情关系、家训、家风以及生活经历都在全面、深刻、持久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和行为方式养成。***总书记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要重视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一方面,家长应有意识的树立良好的家风家教,家长的言传身教将影响孩子的一生的成长,因此树立榜样的作用尤为重要。家长要利用中庸思想中有利于涵养德行和健康心态调适的思想资源来影响孩子、教育孩子,同时也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健康心态榜样。另一方面,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重视对孩子的个人修养教育,帮助孩子塑造健全的人格。注重在培养孩子的自律、慎独、正心、笃志、智慧、仁爱、勇敢、至诚、明善等积极人格品质上下功夫,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培养积极的道德情感,从道德和价值观层面去塑造孩子的心灵,以提升道德境界来达到“修心”目的,从而对孩子健康社会心态养成起重要导向的作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