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矩阵传播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提升研究

时间:2024-08-31

边和平,冯莉然

(中国矿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221116)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普及率达59.6%。网络技术的升级,让大众享有更加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而各种思想观念的交锋也通过网络以话语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得网络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掌握了网络话语权就意味着把握了意识形态安全的钥匙。正如***指出:“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生活,深刻改变着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安全格局。”[1]目前,高校学生可谓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然而,面对碎片化的传播环境及西方国家传播范式的影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式微,网络话语的信息输出尚无法完全适应时代发展和形势的变化,这要求我们积极寻求对策,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提升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将 “矩阵传播”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建设之中,实现高校媒体间的强度融合,乃是提升网络话语效能、对高校学生进行正确认知引导和价值引领的重要路径和有效策略。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矩阵传播的现实需求

矩阵是由19世纪英国数学家凯利首先提出的一个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和数学工具,最早来自于方程组的系数及常数所构成的矩形列阵。基于矩阵自由组合的形成方式,具有系统性、同一性、动态性、整合性、立体性等基本特征,矩阵也被应用于自然学科的各个分支及经济分析、经济管理、媒体传播等许多领域。媒体的矩阵传播即是由多种新媒体媒介元素所组成的动态系统。矩阵的传播方式具有双向互动性、立体性、全面性等优势,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升高校网络话语的主导能力,有效的引领主流价值观,更加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需求。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构建,立足矩阵媒体视角,提升网络话语权的有效性,能更好的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的诉求。

(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能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经典论述“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变化,微博、微信、花椒直播等各种网络平台遍地开花,各个自媒体开始对网络阵地进行矩阵式的建设。以高校为例,教师对教育环境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以“两微一端”为核心,配合其他网络媒体,形成矩阵传播体系,处于矩阵中圈层中心的思想也不断的输出,受众在潜移默化中接纳话语传输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高校急需通过话语权的把控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当今,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网民对于高质量信息的需求与意识形态信息供给能力之间的落差”[3]问题,矩阵传播视角下反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建设,需要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体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空间的有效性。矩阵传播体系呈立体化状态,覆盖面广,能通过各种传播方式间融合形成一种网络合力。要针对不同的平台特点和学生的需求有的放矢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矩阵的全方位的传播,形成涵盖网、端、微、屏等全方位的传播架构,让高校网络话语处于矩阵传播中稳定流动的状态下。

(二)微时代个体认知的需求

社会大众极易受到各种碎片化信息话语的影响,碎片化潜藏着消费主义、利己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想,使个体认知出现偏差。反观高校的网络建设,传播矩阵体系不完善,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联动性有欠缺,导致信息不通畅,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传播无法匹配碎片化的传播环境,话语权力面临威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需要争夺网络话语场域,谋求话语能效,才能达成育人的目的。“在这一特定的场域中,教育者话语权力发挥作用的表征必将体现为话语权效……受教育者能够按照主流意识形态意图指导自己的话语和实践,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效才能得到应有的体现。”[4]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彰显同娱乐化相比更有距离感,没有形成全媒体的路径传播方式,体系建设相对松散,表现为话语权在场和话语权效缺场的现状。所以,要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的全面构建完善网络环境,使学生思维发生转换,打破碎片化传播下的认知障碍。矩阵传播的立体性,可以更好的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传播格局。把矩阵的思维运用在高校网络传播思维中,对矩阵传播范围内的高校学子形成辐射圈,能为区域内的学生提供一个平等的信息交互的空间,传播辐射广泛、全面。

(三)网络话语的合法性诉求

网络环境改变了一对多的传播模式,形成了多主体的互动式传播,主客体间界限模糊,网络上琐碎微小的事件在这种环境下容易发酵引发“蝴蝶效应”,“无数个人意愿的分享与群聚,把看似零散的话语信息进行多次元聚合。一些看似私密的大学生私人话语逐渐融入公共话语场。”[5]经过公共场域,演化生成“次生舆情”,产生意见广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需要对舆论进行引导,方向的有效性在于合法性的彰显,此时话语间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诠释力的要素,即主体间的话语平等性。但是,现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却缺乏有效的传播环境,其传播方式,无法满足话语间性的需求,更无法达成合法性诉求下的思想认同基础,需要重塑网络话语和传播理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助媒体矩阵具有互动性和全面性的优势,进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集中力量做优做强主账号,构建整体联动、集体发声的”[6]高校的新媒体矩阵,实现各个职能部门的联动,处于矩阵内的各个传播路径具有不同优势特征,也更贴合学生需求。矩阵传播模式下针对新意见广场的舆论话题进行梳理和重构,构建成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矩阵,以其高质量的内容,强劲的传播沟通力增加其影响力,再通过这一通道进行发声,对意见广场进行疏导。

(四)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马克思曾经说过“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7]话语是意识形态的反映和延续,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因网络自媒体的发达,导致主体地位开始削弱,此时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发挥意识形态引导的作用,“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8]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此时应构建自己的传播范式,应对话语霸权和意识形态危险,创新网络传播方式。媒体矩阵的传播方式对比传统单个媒体而言,有着立体性和自由组合的特征,能拓宽传播范围,在信息交互的过程中,信息容量大且会基于需求进行传播方式的自由组合,并且在矩阵中体现着所有参与传播的媒体要素特征,借助矩阵的优势就可以有效的进行意识形态安全的把控。另外,矩阵传播的思维基于稳定流动性的状态下,通过将各种新媒体的内容汇总集聚,从而产生数量庞大的教育内容,且新媒体矩阵的内容制造功能可以强化内容的有效性,对信息的进行全方位的辨析,厘清逻辑,可以加大传播的影响和有效性,打破西方在网络信息上的垄断,构建自己的信息话语权,重塑文化自觉和自信,筑牢根基把握意识形态安全。

二、矩阵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困境

网络让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更加便利、话语体系创新能力更强,但是面对网络世界的碎片化的影响、拟态环境下认知的偏差等问题,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的建设带来阻力,高校自身对网络话语建设的不足和西方意识形态的威胁,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面临巨大挑战,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冲击。

(一)碎片传播方式下的信息浑浊

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型网络传播方式兴起,使得碎片化的阅读和信息成为一种既定的生活方式,内容却充斥着虚假、攻击、谩骂、恐怖、暴力等因素。网络媒体碎片化的传播方式下的信息价值性不高,逻辑性不强,这样交互性和个性化并存的传播环境,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正确的引导,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建设却相对疲软。

首先,从话语形式看,高校传播主体尚未形成融合发展的矩阵传播理念,并未形成宽领域的传播路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新型传播媒介的把握不足,缺乏整合性思维。以最具代表性的“两微一端”为例,很多高校的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及客户端分属不同的运营单位,导致网络信息的传播出现内容的单一重复或毫无关联的两种极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充分彰显话语有效性,话语形式单一,无法达成全方位的覆盖。其次,从话语语境来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缺乏创新意识,传播整合力度不足,出现了“网络信息内容的无限性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内容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9],网络信息碎片化导致网络信息的浑浊,信息污染严重,真伪难辨,处于信息供给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内容同质化,未能发挥各平台联动效应,导致话语语境陈旧。

(二)多极化中心下的新主体转向

新传播方式进入视野,高校学子被各种网络自媒体传播的内容吸引,新的传播环境下“任何一个节点既是信息源,又是接受点,并与其他节点通过网络连通,节点与节点之间相互影响而形成非线性因果关系,从而呈现出开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统或结构状态。”[10]形成多极化的网络传播环境,同时形成多极化下的新主体转向。他们的话语影响力和思维引导力大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度能力,网络话语权逐渐向流量明星和各种猎奇网站靠拢,面对新的话语领袖,主流声音淹没在新主体群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话语势微的现状。

首先,从网络话语的覆盖度来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整合程度不足,院校间缺乏统一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划,媒体的数量多而庞杂,话语形式单一,无法形成科学的矩阵教育传播格局,导致话语内容和整体环境的覆盖度相对都比较低。对比网络上形成的新自媒体,出现高校校园媒体矩阵传播中有矩阵系统构建,但缺乏基础运营的状况,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大打折扣。其次,从主体话语的说服力看,话语说服力受话语传播方式和内容排布的影响,传播方式虽然从直线型传播逐渐过渡,但融合传播不够彻底,媒介排布的体系性不足,对网络事件反映相对自媒体不够及时,通道间不畅通,主体话语力度减弱。因此,有效提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要考虑如何整合传播资源,形成整合的传播态势,有针对性增加话语的力度,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

(三)拟态环境下的话语权效式微

话语权效是指传播过程中客体对话语的认同度,大众媒体通过矩阵系统构建了完整的网络拟态环境,但高校出现了话语权效式微的状况。拟态环境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结构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对人会产生新的影响,“他们会不自觉地把拟态环境中的知识和信息作为现实世界的真正写照,把拟态环境中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参照,这样就会在认知起点上发生错误的位移。”[11]矩阵传播构造的拟态环境下,在高融入的基础上形成信息茧房效应,导致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缺乏感染力,话语权效式微。

从话语内容的感染力来分析,自媒体矩阵传播具备高融入性,处于系统内部的传播元素随时吸纳新的热点事件,辐射范围随网络热点的增多而变大,引导受众思维。“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不良信息的传播,抓住学生对于新奇事物好奇的心理,开始思想上的错误引导,在广泛传播的影响下甚至出现舆论舆情现象的发生。”[12]相对于自媒体的整合传播状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的传播渠道孤立,协同效应难以发挥,成为“跛脚”的新媒体矩阵,传播效果大打折扣,话语感染力不足,话语权效失场,而话语主体认同性基础上的权威性也逐渐消弭。各种自媒体构建庞大的拟态传播环境,呈现出庞大的动态系统,控制了大众的选择权,使得受众自身受困于“信息茧房”视野逐渐缩小。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的传播体系相对固定单一,无法满足大学生对信息需求的随意性,导致传播的语境固化、内容创新不足,缺乏说服力,因此需要构建完整的矩阵传播的模式去破除信息茧房的效应。

(四)资本逻辑控制下的传播范式

马克思将异化理论拓展到经济领域,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下,网络社会中的商品从有形的物品变为信息,信息的生产会根据人的需求进行,在信息资本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传播范式,有一套完整的传播系统,通过矩阵传播将信息向四方辐射,网络话语的霸权,逐渐淡化民族基因,传递意识形态。对比之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输出缺乏主体间性和自身的矩阵传播范式。

从马克思交往理论理解“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之间在语言和行动上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和双向互动、双重融合的关系,是不同主体间在实践中形成的发展共识,通过共识关系表现的相关性和一致性”[13]审视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一般延续过去的单向说理的话语范式,身边矩阵资源没有被充分运用,缺乏活力,在多元网络文化竞争的时代,大大压缩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空间。

资本主义国家整合网络资源形成矩阵辐射传播,通过多渠道渗入,使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混乱,逐渐借此夺取网络话语权,如美国媒体就是立足资本逻辑下的矩阵传播范式。网络大众的思维最终被资本逻辑支配,无法抵御资本逻辑的思想侵入。而反思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各教育主体缺乏联动,内容缺乏新意,无法形成整合下的传播范式。“从世界范围看,网络安全威胁和风险日益突出,并日益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等领域传导渗透。”[14]美国将媒体与政治相挂钩,网络信息传播遵从背后的逻辑思维,且逐渐形成自己的传播范式,进行思想渗透,“让单个国家具备世界话语属性,但全球化话语又会让国家失去民族特性。”[15]网络大众的思维最终被资本逻辑支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被解构,无法抵御资本逻辑对学生的思想侵入。

三、矩阵传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路径

福柯话语理论中最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权利的表达与体现,话语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于夯实意识形态基础并建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就像***强调的“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建立融合传播矩阵,我们要立足形势发展,坚定不移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打造融合产品。[16]因此,我们要借助矩阵传播的整合性、系统性、双向互动性及平衡性等优势,塑造网络环境与议程设置能力、实现各级思想政治教育的联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实效性。

(一)整合资源,优化网络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多为专题教育门户网站,碎片化的信息就混迹其中,网络环境的复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17]矩阵传播并非将各个媒体间的传播特性和传播内容无章法的生硬堆砌,而是把媒体的各个特性进行整合运用,处于动态系统内的元素,媒体间无论单独列项还是整合内容都可以成为这一系统中的元素,针对某一方面的需求多方向发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使话语形式更加多样化,话语语境适应当代需求,话语覆盖度更加全面,各媒介、各要素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优化传播环境,满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诉求。矩阵传播在各媒介联动的基础上形成强开放性的教育网,扩大了传播范围和内容,能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提升话语语境。话语方式和话语语境的优化,矩阵中的语境辐射全面,有利于对错误思想的过滤和辨析,有效的清除碎片化传播环境下的负面影响。

(二)互动运行,增强主体认同

多元化的网络环境,公民话语权利充分彰显,此时思想政治教育权效的发挥要破除过去“把关人”的方式,在平等的传播过程中逐渐显示话语的有效性。高校网络话语的内容立意深远,要通过矩阵传播方式实现高效的互动,改变传播方式,用更符合大众阅读习惯的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进行重构。

思想政治教育中,矩阵传播体系可以更好的执行教育活动的话语预设,借用矩阵系统的传播优势:“跨时空传输、即时性传播、突发性蔓延、共时性链接、历时性扩散的特点”[18],从内容的设计上和传播手段上去构建全方位的传播理路,同时通过立体的矩阵系统,畅通表达渠道,破除主体维度,打造高校的全员媒体,使主体和客体间产生共识。矩阵中包含的媒体相对完整,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增强归属感和参与感,从过去的单向传播转为平等的主体间性,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另外,媒体矩阵传播具有动态的稳定性,同时基于强流动性,可以形成相对良好的双向互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注重学生的需求,传播内容由浅及深,矩阵范围内自由组合的特征可以将各个元素任意组合,及时进行内容调整,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强化话语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需要构建一个更加完整和流畅的矩阵传播方式,将传播的效果发挥到最大,构建牢固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阵地。

(三)议题设置,提升话语权效

拟态环境是李普曼在“洞穴说”的启发下提出的一种媒体传播现象,拟态环境下的传播引导人的思维方式,就像麦库姆斯所说“媒介不仅告诉我们想什么,而且告诉我们怎么想。”[19]通过矩阵的全局排布,以“两微一端”为核心,针对议程核心全方位进行思想传递,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针对性,扩大话语空间。贴近生活的传播内容和方式,能在传播中逐渐拉近距离,提升信任感,继而影响受众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矩阵传播的方式构建一个完整的议程设置内容,着眼于认知层面的效果,以告诉大学生“想什么”的方式来把他们的关心和注意力引导到特点的问题上,让其结构随着议程设置的需要进行变化,其组合方式随着需求不断变化,发挥各个网络终端的特性和优势,对议程的把握更加全面,发挥传播最大的效果。通过矩阵媒体的合力来引导学生的思维,而贴近生活的教育内容,使得认同感更高,更好的培养正相关的思维能力,借用议程设置达成预期。

(四)重塑思维,构建传播范式

网络媒体范式构建的优势在于塑造了“整体”的概念和思维“一言以蔽之,“范式”应该是一个整体,它囊括了形而上的信仰、实际操作的规范以及实践中的成功范例。传播范式的背后体现着一个国家的价值内核和思维逻辑,让传播客体自主接受背后的意识形态,更精准的把握话语权利,但我国高校网络媒体却缺乏矩阵传播运营理念和传播的主体间性思维。

重塑思维网络,教育者要树立矩阵传播思维,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进行优化升级,加大网络人才的培养力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要有全局观,人才队伍建设整合各学科资源,各主体间联合发力,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共建共享,逐渐整合转变网络话语体系,形成我们自己的传播范式及逻辑思维。另外,范式的构建需要进行顶层设计。要帮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树立矩阵传播思维以及矩阵传播思维的全方位性,从时、度、效三方面跨域时空维度,实现即时性和共时性,打造矩阵覆盖下的全程媒体;跨域物理之维,产生各媒体间的联动,打造全息媒体;跨越功能之维,让网络优势为我们所用,把观念灌输进去,打造全效媒体;最后形成矩阵媒体传播方式,打造全员媒体的传播格局,创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网络传播体系。

综上所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自明,面对当前文化自信的需求,我们必须建构有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提升话语权效,更好的应对当前的社会诉求,立足多学科融合的视角,以矩阵传播的方式,整合教育资源,进行议题设置来提升运行效率,用整合思维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矩阵传播范式,从思想根源上为中国梦的实现整合当代大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的价值引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