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时间:2024-08-31

李 群,唐芹芹,张宏如

当前,我国制造业经历着“行业产能过剩、制造成本上涨、人口红利消失”等前所未有的危机。“海淘”“海购”的出现意味着国人对“中国制造”并不信任,折射出我国制造业产品质量差、缺少国际知名品牌等问题。工匠精神是新时代背景下有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在表现,亦是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效能、实现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1-2]。2016年至今,党中央多次提到要鼓励企业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作为制造业一线产业工人的主体,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制造业领域不可或缺的技术人才[3],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重要力量支撑。

关于工匠精神,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匠精神的概念。尽管工匠精神屡屡被提及,但缺乏准确而具有共识性的描述。不同学者或立足宏观与微观、或立足供给与需求、或分多个层次阐述了自己的观点[1,4-5]。二是工匠精神缺乏的原因,包括历史文化和现存制度[6]、近代工业的兴起[7]。三是工匠精神培育的对策,多集中于职业教育[8-9]。而对于支撑我国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重要人力资源基础——新生代农民工工匠精神的研究,却屈指可数[10]。制造业领域的工匠精神首先要归于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体的生产一线产业工人对自己生产产品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精神理念[11]。因此,笔者将聚焦这一群体,在分析工匠精神内涵和必然性的基础上,提出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工匠精神的培育模型。

一、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工匠精神的内涵界定

工匠精神属于历史范畴。“工”产生于人类开化造物之时,而“匠”实则是一种职业。所谓“工匠”是指一种专业化的职业人。随着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众工匠“相语其事,相示其高”,不断探讨、互比高低,逐渐形成了追求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传统文化,即衍化成一种具有民族性的工匠精神。我国古代工匠精神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征:第一是精益求精的责任态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一种永不满足、永不懈怠的精神风貌,是新时代工匠追求工匠精神的动力所在。第二是尚巧求新的创新精神。创新是工匠所具有的基本品质,唯有创新方可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方可在百舸争流的浪潮中经久不衰。第三是向善求德的人生态度。工匠身上所展现的不仅是精巧的工艺和高超的技能,还有崇高的价值追求,既有对“六亿神州尽舜尧”的认同和尊重,又有提高劳动者自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担当。

现有关于工匠精神的研究多是以中国古代工匠精神内涵为基础展开。有学者认为,工匠精神是依靠传承和钻研、身体力行、提高技艺的实干精神,是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生产经营理念以及对产品质量不懈追求的行为[3-5],是由精益求精的“尚技”和宁静致远的“崇德”构成,或由“尚巧”的创新精神、“求精”的工作态度与“道技合一”的人生理想三个部分构成[11]。还有学者基于人力资本专用性理论,将人力资本中的专业特征归纳为工匠精神[12]。他们认为工匠精神是坚忍不拔的品质和追求卓越的恒心,是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追求[13-14]。关于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工匠精神的研究比较少。鲜有的文献指出,具有好奇心、执着与坚持精神、进取与创新精神以及奉献精神是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工匠精神的行为表现[15]。新生代农民工工匠精神分为“技、艺、德”三个层次:“技”是指要实现人职匹配,“艺”是指要成为所从事工作的能手,“德”是指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16]。基于上述观点笔者认为,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工匠精神是包括专业知识、技能等的职业胜任力与包括创新意识、价值认同等的工作敬业度的有效结合,是在具有一定技能的基础上,对工作执着、专注,对产品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态度和行为表现,这也呼应了“工匠精神表现为对产品卓越品质追求的专业能力与包括体力、知识和心态等工作态度”[17]以及“工匠精神可以分为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两个维度”[2]的观点。

二、培育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工匠精神的必然性

(一)制造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18]。我国制造业长期以来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品档次不高、环境污染、产业结构不合理等[19]问题。实施“中国制造2025”是实现稳定经济、调整结构、提质增效的客观要求。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是各行各业工匠们始终追求产品品质、发扬工匠精神的历史[11]。为了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我国政府着手调整制造业的运行机制,制造业一线产业工人的工匠精神也召之即出,其回归也势在必行。作为一种工作态度和职业特质,工匠精神的培育有助于制造业一线产业工人群体的文化再造,有利于各层组织良好氛围的形成[20],同时有助于指引新生代农民工从制造技术、制造工艺等方面不断创新进取,把制造实业做好、把产品做专、把质量做精、把品牌做强。

(二)践行爱岗敬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工匠精神既是制造业从业者的价值目标与行业的价值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制造业的具体化[21]。作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的工匠精神,是具有一定技能,立足自己的岗位,对工作执着、专注、摒弃浮躁、坚守初心,对产品精益求精、不断前进的态度和行为体现。只有爱岗敬业、秉持对职业尊重、对工作认真、对产品负责的工匠精神,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产品质量整体不高的问题。而中国制造企业要走出去,并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以文化软实力为支撑,必须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本质关联的工匠精神为指导[22]。同时,也只有秉承崇高的工匠精神,才能促使制造业劳动者把更多的时间投入专业发展之中,并从中找到职业乐趣、实现自我的价值。

(三)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具有专业技能、适应并融入当前组织环境、实现稳定就业是个体具有工匠精神的表现形式[23]。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所接受的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较少,对现代服务业的基本规范及制造业操作技能的认知不足。他们普遍缺少耐受力,一旦在职场中遭遇排斥或不公平待遇,就会产生挫败感,“甩手不干”已然常态。尽管如此,从小生活在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也表现出了新的优势:一是可塑性好。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对环境的变化能及时做出应对,有较好的可塑性。二是发展欲强。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工作已不单是谋生手段,更是证明自身能力的手段。他们能积极地融入城市、努力工作。三是期望值高。新生代农民工希望有更多的培训机会以便了解和掌握与产业发展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获得职业上行发展,希望赢得尊重、友谊和信任。因此,企业可以在新生代农民工现有优势的基础上,深度挖掘新生代农民工的潜力和素质,提高他们的职业胜任力和工作敬业度,帮助他们在工作中实现个人理想和价值,最终实现全面发展[24-25]。

三、新时代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工匠精神培育之对策

(一)政府多方位提供帮扶

1.营造崇尚工匠的社会氛围

继续发挥电视、网络及新媒体等传播渠道的作用,营造全社会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社会风气,如:央视新闻频道推出的《大国工匠》《劳动最光荣》,财经频道推出的《中国大能手》特别节目《匠心筑梦》,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推出的《百匠大集》等,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工匠的精湛技艺,弘扬了工匠精神。同时,将工匠精神典型案例结集成册并进行推广,加强对模范工匠代表的宣传,使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为大众所知,这样不仅能利用榜样的带动作用激发新生代农民工践行工匠精神的内在动力,也让模范工匠代表们成为全社会的楷模,从而在全社会树立重视工匠的价值理念,让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构建维护工匠的政策制度

营造工匠精神法制保护环境,建立专门保护工匠的知识产权政策。同时,建立“工匠创新收益分配制度”,即要求企业按照一定比例将工匠创新带来的收益在组织和个体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借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建立传承工匠技艺的保护制度,让社会高度认同工匠的独特文化和历史内涵。将工匠人才纳入人才管理序列,按照初、中、高不同职级系列制定工匠的工资待遇,并设定晋级制度,对有重大贡献的工匠允许破格晋升。

3.建立培育工匠的职业教育体系

紧密对接新时代背景下产业发展的新需求,将新生代农民工工匠精神培育正式纳入地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培育工匠技能和工匠价值观的职业教育体系。利用现代科技和地方高校的优势,灵活安排授课时间和课程,鼓励企业、设计院、高校、行业协会等成为实践教学和实战学习的主战场,实现“干中学”“学中干”。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筹建“工匠学校”,相关资金由当地政府和企业共同分担,理论师资可以聘请当地高校教师,实践师资可以聘请有经验的企业管理者或匠人。

(二)企业多渠道引导培育

1.提升新生代农民工专业技能

一方面,企业要系统化地进行人才培训,培训可以分为实地操作和理论学习两个部分。实地(车间)操作可以零距离接触产品的内部结构,理论学习可以深入了解操作背后的原理、岗位职责及各部门情况,深入学习企业文化。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指导关系项目(Mentoring)。包括“师徒制”“一对一帮、扶”“传帮带”等形式的指导关系项目是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26]。指导者在传授知识技能、解决心理困惑的言行中寄寓和融入工匠精神,而被指导者会通过见证和感受指导者具有吸引力的行为和规范进行学习。通过指导关系项目,新生代农民工不仅习得指导者的专业技能,而且还习得指导者的工匠精神。同时,组建企业大学,对新生代农民工采用“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入职”的方式,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考核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与薪资、晋升等挂钩。

2.营造组织创新氛围

创新是工匠精神的核心。首先,营造创新文化。通过“精益求精”“群策群力”等一些简洁、响亮、深入人心的宣传标语,帮助新生代农民工理解创新的内涵,并在他们生活、工作必经之地(如去食堂的路上)设置荣誉墙,用来宣传创新事迹,营造视觉氛围,不断加深新生代农民工工匠对创新的认识。其次,要建立一个容错纠错机制,消除害怕失败的畏惧心理,营造一个宽松、宽容、和谐的创新环境。最后,建立有效的信息分享机制,鼓励成立学习型工匠团队。工匠们可以跨部门、跨层级一起致力于产品服务的开发创新。管理者应该拥有包容的心态,尊重工匠们的意见。用实际行动支持、鼓励和激发工匠们的创新活动。

3.增强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认同

没有不合格的员工,只有不合适的员工,符合企业价值观要求的员工才是企业所需要的员工。因此,设计体现工匠价值观的招聘条件是从源头把控新生代农民工是否具有工匠精神的重要方式之一。而随后的入职培训、在岗培训、脱产培训、自主学习等制度,都要将精益求精、专注等工匠文化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管理者的价值观决定了企业文化的内容,管理者的示范和表率作用决定了企业文化的产生。因此,管理者在推行工匠文化的时候,一定要亲力亲为,引导新生代农民工脚踏实地,让工匠精神落地生根。借助与工匠精神有关的仪式,分享与工匠有关的案例,开展以工匠为主题的研讨会、技术比赛等活动。按照生产一线岗位需求,摒弃“唯身份、唯学历”等条件、不受性别、年龄等的约束,从职业道德、技能水平、创新能力等几个方面综合评选工匠技师,以引导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的形成。

(三)个体多方面自我管理

新生代农民工择业最看重的是职业前景,而不是薪资、福利,这说明新生代农民工更注重自己的职业发展[27]。而工匠精神是他们实现全面发展和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因此,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应积极开展自我管理,培育和提升工匠精神。

1.学习知识和技能

科技进步不会导致工人失业,机器人、人工智能或者其他形式的自动化并非使人类无工可做,相反,它们给工人提供了新的、价值更高的工作。而获得这份崭新的、价值更高工作的方法就是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28]。因此,新生代农民工既要通过职业教育、在职培训或自学等途径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培养爱岗敬业、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工匠品质,还要虚心向有经验者请教,快速积累工作经验。

2.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

随着中产阶层的迅速崛起,中国主流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29]。因此,新生代农民工既要严谨细致,又要勇于思考、敢于创新,做出更多更好的高质量产品;要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将概念与工艺不断融合,通过将理念物化,实现产品形态和产品品质的创造性升级;要敢于尝试有挑战性的工作,不断改善工艺、雕琢产品,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注入创新活力。

3.弘扬工匠价值观

在制造业粗放型发展模式下,一些企业借助政策和人口红利,盲目追求规模效应,还有一些企业为了赚快钱,罔顾产品质量、粗制滥造。在部分管理者“利润至上”及“小富即安”思想的影响下,从事流水线生产的新生代农民工只能日复一日地进行高强度、高密度作业,几乎没人琢磨技术创新、钻研工艺改良,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应增强对工匠的价值认同,自觉肩负起“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转变的人力资源重任,努力提升自身的工匠精神,形成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专注的意识,将一丝不苟、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每一个环节,在完成新时代赋予使命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

图1 新时代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工匠精神培育的政府、企业和个体三方协同模型

四、结语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一流的企业靠文化。”而精神是文化的内核,是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所在。在机器化大生产盛行一个多世纪的今天,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新时代,对工匠精神的呼吁是人类重新审视流水线生产所带来的标准僵化和劳动者本身欠缺价值追求的必然,“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需要工匠精神——一种基于并超越技术本身、能引发创新与变革的内在精神。2016年至今,党中央多次提到要鼓励企业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而制造业工匠精神的主要承载者是处于生产一线的新生代农民工。弘扬新生代农民工的工匠精神既是新时代背景下制造强国战略的必然,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更是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从个体层面上看,工匠精神体现了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秉承对职业尊重、对工作认真的态度与不断追求产品精益求精的行为;从社会层面上看,工匠精神的提出表现了国家对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体的制造业一线产业工人的高度重视,具有工匠精神的新生代农民工是“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家层面看,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工匠精神可以促使我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对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至关重要。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工匠精神是“包括专业知识、技能等的职业胜任力与包括创新意识、价值认同等的工作敬业度的有效结合,是在具有一定技能的基础上,对工作执着、专注,对产品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态度和行为表现”。不论从制造强国战略、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来看,还是从新生代农民工自我发展来看,培育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工匠精神都具有时代必然性。因此,政府、组织和个体都要为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养与传承承担自身的责任。

理论上的阐述需要实践的检验,新时代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工匠精神的三方协同模型还有待于进一步实践验证。在后续研究中,笔者将通过实地调研,运用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方法来深化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