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孙 恺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3)
论青年马英九的“保钓”实践
孙 恺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3)
20世纪60年代末,钓鱼岛海域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与此同时,美国政府私自将钓鱼岛作为琉球群岛的一部分“归还”给日本,从而引起了第一次“保钓”运动。在“保钓”运动中,马英九除了积极参加台大校园中的“保钓”活动外,还利用专业优势对钓鱼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保钓”的实践对马英九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使其成为一名钓鱼岛问题的专家,而且为其日后的从政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青年马英九;“保钓”实践;政治影响
自古以来钓鱼岛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为了保卫钓鱼岛,成千上万的中国人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台湾地区现任领导人马英九便是其中一位。马英九作为“保钓”先锋的经历对他学术研究的成熟以及政治思想的形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直接影响了其日后的政治生涯,成为其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二战结束以后,美国出于冷战和国家利益的考虑,单方面将钓鱼岛划归为琉球群岛的一部分,并将其置于自己的“托管”之下,这一行为为日后钓鱼岛之争埋下了祸根。20世纪60年代以后,鉴于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国政府适时调整了对外政策。为了强化与日本在经济和防卫方面的合作,促使日本在亚洲进一步分担责任,“冲绳返还”(日本称琉球为冲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被提到了美国政府的议事日程中来。1968年10月,在美国和日本交涉返还冲绳的同时,联合国亚洲和远东经济委员会(ECAFE)对东海海域进行了海底资源调查,指出包括钓鱼岛在内的广大海域可能蕴藏着数量可观的油气资源。这一发现激起了日本政府侵占钓鱼岛的野心,随后,在日本的暗地支持下,琉球地方政府开始了一连串占据钓鱼岛的动作。1970年9月,琉球当局强行拆除了钓鱼岛上的“中华民国国旗”,并开始大肆驱赶在钓鱼岛海域作业的台湾渔民。日本将钓鱼岛据为己有的行径很快引发了海峡两岸的强烈不满,台湾当局和中国大陆于1971年6月11日和12月30日相继提出对钓鱼岛的领土主权要求,钓鱼岛争端由此开始。
在处理钓鱼岛争端的问题上,美国政府有意偏袒日本一方。1970年9月10日,美国国务院发表袒日声明:“依据对日和约,美国对‘西南诸岛’有行政权。……约中所用之名词含有包括尖阁群岛(即钓鱼岛群岛)当作一部分管理之意,但认为对琉球之剩余主权仍属日本……琉球行政权可望于1972年归还日本。”[1]1971年6月17日,美国政府正式与日本签署《归还冲绳协定》,规定美国将琉球群岛等岛屿的施政权归还日本,钓鱼岛也被划入了“归还区域”。美日这种相互勾结、私相授受中国领土的行径激起了海外华人,尤其是留美学生的强烈愤慨。由于当时中国大陆还未向美国派遣留学生,以台湾学生为主体的广大留美学生,基于民族情感和维护中国国家主权的立场,首先喊出了“保卫钓鱼岛”的口号,揭开了20世纪70年代轰轰烈烈的“保钓”运动的序幕。1971年1月29日和30日,留美学生和华人华侨纷纷走上街头,以“保卫钓鱼岛”为宗旨的抗议游行迅速席卷了纽约、华盛顿、西雅图、芝加哥等美国各大城市。
1971年4月12日,香港德明校友会在台湾大学的校园里贴出了第一张“保钓”海报。4月14日、15日,在台侨生率先突破戒严体制学生不能游行的禁忌,毅然来到日本和美国大使馆外抗议示威。4月20日,台湾大学保卫钓鱼岛委员会正式成立。在台大保钓会的策划和领导下,台大学生于1971年6月17日发动了声势浩大的“保钓”大游行,将台湾地区的“保钓”运动推向了高潮。
在台大校园的“保钓”运动中,马英九并非叱咤风云的学生领袖,用“老保钓”台大哲学系教授王晓波的话来说,当时他还只是“小咖”(台湾俚语,小角色的意思)、“小字辈”,[2]但是这并不能说明马英九在“保钓”运动中毫无作为。虽然资历较浅,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马英九的“保钓”热情,他不仅积极参加台大保钓会主办的演讲、座谈会和游行抗议等活动,还参与了部分组织工作。时隔多年以后,“保钓”的那段岁月依旧使马英九刻苦铭心。他在自传中称自己“是一个参加保钓运动,在校园呐喊、在报端撰文、在街头示威的愤怒青年”。[3]38“彻夜画海报,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边流泪一边工作;尔后,甚至还参与街头示威,拿起鸡蛋怒砸日本特使座车。”[3]38台大保钓会组织发动的“六一七”大游行,马英九也参与其中,他“虽非居于领导地位,但在游行队伍中却是走在最前面的健将之一。[4]
其实马英九不仅是“保钓”运动的行动派,更是“保钓”运动的理论研究者。1970年四五月间的一个晚上,国际法专家丘宏达教授在台大作了一场关于钓鱼岛的专题演讲,丘教授说道:“爱国不能只喊口号,也要读书、研究问题,才能真正确保国家权益。”[5]序丘教授的讲话给了马英九很大的启示和鼓舞,他深感对于钓鱼岛问题知之甚少,于是决心发挥专业优势,对有关钓鱼岛的国际法问题做更深入的研究。1976年9月,马英九赴哈佛大学攻读法学博士,在此期间他将钓鱼岛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写成博士论文《怒海油争:东海海床划界及外人投资之法律问题》。1986年,马英九将其博士论文中的若干资料,结合1982年联合国通过的《海洋法》,写成《从新海洋法论钓鱼台列屿与东海划界问题》一书。该书针对国际法中海域划界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如何适用到钓鱼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提出“钓鱼台列屿除了任何岛屿应享有的12海里领海及12海里邻接区之外,不应享有大陆礁层(即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5]172的观点。这部专著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在于通过对国际法,特别是《海洋法》各个法源的考察,论证了钓鱼岛并不具备划界的效力,这就意味着钓鱼岛的“主权”与该岛周围海床的“石油”是毫不相干的两个问题。
“保钓”运动后,钓鱼岛问题成了马英九学术研究的主攻方向。“保钓”运动爆发之初,尚是台湾大学法律系学生的马英九受国际法学者丘宏达的启发,确立了研究钓鱼岛问题、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权益的学术志向。在此后的求学道路上,马英九一直将钓鱼岛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并最终写成4本学术专著以及若干篇学术论文。在担任台湾政治大学法律所副教授期间,马英九还专门教授“海洋法”、“国际公法”、“国际法实习”等与钓鱼岛议题有关的课程。即使从政以后,马英九仍然十分关心钓鱼岛问题,时常到各处演讲,支持并参加各项研讨会。2003年,时任台北市长的马英九,就以国际法学会理事长身份出席了“第二届钓鱼岛列屿学术研讨会”,并发表一篇题为《钓鱼台问题简析》的论文。在演讲时,他深情表示:“三十年来我一直有一个梦想,期望有一天能到国际法院,代表中国参加这个诉讼,捍卫钓鱼台主权,这个梦想一直到现在都还没有实现,也许以后也没有这个机会,但是我们还是要做好这个准备,法律的、历史的、地理的、地质的资料通通要做好准备。”[3]39以上一番讲话,为马英九多年来孜孜不倦地研究钓鱼岛问题的原因和意义做了一个很好的注解。
“保钓”运动对马英九的第二个影响是激发了他的社会热情,促使了他公民意识的觉醒。自1949年学潮运动被镇压以来,台湾的大学校园一直处于国民党政权的严密控制之中。由于长期被排除在政治生活之外,以及对国民党政权的失望和反感,台湾青年往往对社会问题漠不关心,这次“保钓”运动使马英九和广大的台湾青年一道,开始以改造天下为己任,积极推进社会变革。在台湾本土,“保钓”运动发展到后期逐渐演变为校园民主运动和“革新保台”运动,在此期间马英九积极参加各种政治活动,发表政治见解,为台湾的社会改革和民主运动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多年以后马英九回忆道:“大学时代,我曾经参加学生运动,也有过激情的一段历史。从那时起,我经常扪心自问,自己究竟能为这个社会多做一些什么?十六年的公仆生涯,在职务上,我尽心尽力扮演自己的角色;公务之余,我全心投入公益活动。”[6]由此可知,经过“保钓”运动的洗礼,社会责任感在青年马英九的心中已经生根发芽,并成为其最重要的人生信条和不竭的工作动力。
“保钓”运动也为马英九日后的从政之路奠定了基础。1968年马英九考取台湾大学法律系,进校之初便开始崭露头角,成为国民党重点扶植的学生干部。“保钓”运动风起云涌之时,马英九在运动中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个人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锻炼。1974年2月,马英九同大多数当年参与“保钓”运动的学生领袖一同获得了国民党中山奖学金,得以赴美留学。在美留学期间,马英九加入了亲国民党的“保钓”学生组织,并在其机关刊物《波士顿通讯》任主编、主笔数年,因此引起国民党高层的注意。1981年9月,马英九成为“总统府第一局副局长”兼蒋经国英文秘书,从此正式开始仕途。可以说,正是凭借在“保钓”运动中的出色表现,马英九才得以获得国民党高层的欣赏和提携,随后步入台湾政坛,成为国民党新生代中最为耀眼的政治明星。从政以后,马英九坚定的“保钓”立场也为他增色不少,使其获得了台湾百姓的普遍支持。担任台北市长期间,马英九多次参加民间 “保钓”组织的活动,提议组建 “保钓”博物馆,公开批驳李登辉“钓鱼台是日本领土”的卖国言论,甚至表示“为了‘保钓’,与日本不惜一战”。虽然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以来,马英九当局在“保钓”问题上一度立场偏软,但是随着钓鱼岛争端的升级,在马英九的指示下,台湾的行政、立法系统以及军方都对日展开了多方位反击,逐步加强“主权”的宣示力度。马英九这一举动,获得了岛内民众的不少掌声,对其施政也产生了相当的积极作用。
[1]漠帆.钓鱼岛问题大事记[J].现代日本经济,1997(5):44.
[2]张钧凯.马英九与保钓运动——兼论马政府时期的钓鱼台问题[M].台北:文英堂出版社,2010:55.
[3]刘强.马英九的钓鱼岛情结[J].学习博览,2013(5).
[4]曾一豪.少年马英九[M].台北:英属维京群岛商高宝国际有限公司台湾分公司,2005:172.
[5]马英九.从新海洋法论钓鱼台列屿与东海划界问题[M].台北:正中书局,1986.
[6]羊晓东.马英九人生长跑[M].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1.
On the Practices of Young MA Ying-jeou in the Movement to Protect the Diaoyu Islands
SUN Kai
(Department of History,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a)
In the late 1960s,large deposits of oil and gas were discovered under the sea near the Diaoyu Islands. Almost meanwhile,the Diaoyu Islands,as a part of Ryukyu Islands,were“returned”to Japan by the United States illegally.The series of events triggered the first movement to protect the Diaoyu Islands.During the movement,young MA Ying-jeou not only took an active part in all kinds of activities in Taiwan University,but also involved himself in the researches of the issue of Diaoyu Islands.The practices of young MA Ying-jeou in the movement to protect Diaoyu Islands greatly influenced his life,and it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on MA Ying-jeou′s academic and political careers in the following years.
young MA Ying-jeou;practices in the movement to protect the Diaoyu Islands;political effects
D815.3
A
2095—042X(2014)01-0073-03
10.3969/j.issn.2095—042X.2014.01.016
(责任编辑:朱世龙)
2013-10-28
孙恺(1989—),男,江苏扬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