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多模态话语理论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4-08-31

楼淑娟,何少庆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外贸分院,浙江 义乌 322000)

多模态话语理论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

楼淑娟,何少庆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外贸分院,浙江 义乌 322000)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口译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口译教学过程中丰富的多模态话语符号通过相互协同、强化、补充、调节,共同实现话语意义;基于有效原则和适配原则,根据多模态话语系统的特点,选择和设计口译教学模态;同时在多模态话语理论指导下,构建教师、学生、多媒体网络、教学内容等教学四素全方位、多元化的立体互动教学系统,从而提高口译教学效果。

多模态话语;口译教学;话语符号;立体互动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欧美国家近十几年来的热门研究课题,但在国内,多模态话语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多模态话语是指运用人体的多种感官功能,如用耳朵听(听觉)、用眼睛看(视觉)、用手摸(触觉)、用鼻子闻(嗅觉)、用舌头尝(味觉)等,通过语言、声音、图像、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1]30口译教学涉及听、说、视、写、译等各方面的能力与技巧培养,整个教学过程构成一个多模态话语相互交织的符号空间,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多媒体网络之间通过多种符号资源进行交际互动,创造多模态化的语篇,如视觉化、文字化、口头化、表演化、声音化及动作化的语篇,实现有效的教和学。

一、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发展及框架

多模态话语理论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国家,到了21世纪,多模态话语以及多模态教学法的研究日益深入。2000年,Stein提出多模态教学法,认为课堂上所有的交际活动都是多模态的[2];2001年,Kress G&van Leeuwen T出版的《多模态话语:当代交流的模式和媒体》探讨了多模态话语如何在交流中规则地表达意义[3];2002年,Royce T发表了《对外英语教学课堂中的多模态:视觉与口语的协同》一文,提出多模态教学法,并探讨了多模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协同性 。[4]

国内相关研究起步稍晚,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多模态话语理论及其在教学活动应用的研究。2003年,李战子在《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一文中对多模态话语理论进行了研究[5];2007年,胡壮麟发表了《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该文侧重探讨了社会符号学中的多媒体符号学和多模态符号学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6];同年,朱永生发表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7];2009年,张德禄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多模态话语综合分析的理论框架[1]28,并探讨了多媒体话语理论及现代媒体技术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8];2010年,张德禄在《多模态外语教学的设计与模态调用初探》一文中深入探讨了教学中多模态的选择和设计原则,以及在课堂教学中多模态之间的关系[9]。

张德禄提出的多模态话语综合分析框架分为4个层面:文化层面、情景层面、内容层面和媒体层面[1]28。相对于传统话语分析理论,多模态话语分析主要从作为实现方式的内容层面和作为表达层面的媒体层面扩大了研究范围,文章将主要从这两个层面来对口译教学中的多模态话语进行分析、选择和设计。

二、口译教学中的多模态话语符号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现代教学充分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网络,实现多模态的教学活动。在口译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口头话语、教材中的书面语是纯语言媒体,教师话语的口气、音响度、声调、语调、音速、节奏、重读、视频、音频等是伴语言媒体,师生的的着装、身势、表情、动作以及教室布置、黑板的板书、PPT课件、图画、动画等则属于非语言类媒体,以上所有要素构成了各种模态符号,也就是话语的表现形式[10]。这些模态话语符号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意义的教学过程,实现话语意义。

在口译教学过程中,听觉模态符号是最丰富的,其次是视觉模态符号,其他感知系统,如嗅觉、触觉、味觉等模态的运用频率则相对较低。(1)听觉模态是主模态,口译教学主要以口头交际为主,因此,语言媒体中的口语媒体出现的频率要远远高于书面语媒体。听觉模态符号包括练习过程中教师的源语言,学生翻译的目标语言,教师的点评讲授元口语等语言符号,以及多媒体播放的对话音频,音乐、模拟场景等声音符号。(2)在现代化技术的背景下,视觉模态符号也比较丰富,包括由黑板或PPT呈现的书面语言符号,图片及视频等图像符号,教师的着装、表情、手势、走路等肢体语言符号,讲桌座位布置等课堂布局,其他同学的活动表现等。视觉模态总体来说,对听觉模态起到辅助和强化的作用。(3)其他模态如触觉、嗅觉、味觉等的运用频率相对较低,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得到运用。如在课堂或课外实训过程中,学生在虚拟课堂、模拟情境中做训练,或在展会、市场、企业等真实情境中做口译训练时,所有的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模态都会得到调用。

三、口译教学中多模态的选择与设计

张德禄根据外语教学的特点,提出了5个教学目标类型,即教材权威型、知识获取型、技能训练型、经历体验型和资源发展型[9]50。口译是一种综合运用视、听、说、写、读技能的语言操作活动,口译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翻译实践训练和翻译体验,提高学生的听说技能,促进双语思维能力发展,增进其语言综合表达能力。

围绕口译课程所侧重的技能训练型、经历体验型和资源发展型教学目标,口译教学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多模态话语系统的特点,选择最佳的教学模态,营造训练型、体验型、发展型的教学课堂。教学模态的选择应充分考虑3个基本因素:话语范围(教学内容的深度、难度)、话语基调(学生、教师的基本特点及他们的关系)及话语方式(教学条件、场所、设备等)[9]51。近年来的口译教学呈现以下新特点:(1)内容丰富化,翻译的内容覆盖政治、经济、旅游、建筑、艺术、广告、法律等领域[11];(2)形式多元化,谈判、会议、观光、演讲、陪同等;(3)工具网络化,从纸质字典延伸为电脑、手机等网络工具;(4)语言变体化,接触的翻译对象从英语母语国家人群向带有母语口音的世界人群扩展。

在选择和设计口译教学模态时,除要充分考虑以上因素及特点,还应把握有效原则和适配原则。

有效原则是指选用的多种模态都要以实现最好的教学效果为前提,尽量避免负效应。多模态交际可以使受话人通过多通道获得信息,比单模态话语更容易使受话者理解。因此,在口译教学中,充分合理地利用现代化工具和多媒体技术实现多模态话语教学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做速记训练时,播放从电视节目或电影中截取的录音或视频相比较教师课堂朗读原文更能吸引学生兴趣,播放录音的同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完成速记演示,连续调动学生的听觉模态和视觉模态,使学生能更快地掌握速记技巧,提高各模态的有效性。

适配原则是指不同模态之间的相互配合使之成为最佳搭配。各模态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强化关系、协调关系、补充关系等。强化关系是指在进行多模态设计时,以其中一种模态为主模态,其他模态对主模态所传递的意义进行强化。一般情况下,口译课堂主要通过视觉模态对听觉模态进行强化,加深学生印象,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口译记忆训练的其中一个环节是信息视觉化和现实化训练,即训练学生将所听到的信息内容通过现实化、形象化的方法在脑海里勾画出一个贴近生活的画面,以此增加记忆的信息量,然后再通过自己的方式描述出来。教师可以在训练过程中将翻译原文的画面或视频在适当的时候播出,或鼓励学生在黑板或是手稿上画出原文的想象画面,通过调动视觉模态来强化听觉模态,验证视觉化训练的成效。

协调关系是指多种模态之间或模态内部的关系要相互协调,避免相互抑制,避免喧宾夺主,产生负效应。例如在进行演讲口译训练时,教师选择了网络热门的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为奥巴马连任拉选票的演讲,该演讲现场气氛热烈、有较多的观众镜头。为吸引学生对该演讲的兴趣,教师将该视频完整地播放了一遍,但在随后的训练过程中,则关掉了视频,只留下音频,使学生能集中精神调动听觉模态,避免视觉模态对听觉模态产生干扰。因此,在模态选择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各模态之间的协调关系,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补充关系是指选择其他模态来弥补听觉模态所完成不了的信息传递。例如,在进行展会客商陪同口译的模拟训练中,因学生对展会的场景以及专业产品性能不熟悉,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产品实物作为道具,或展示产品图片,或播放产品功能视频,或设置展会图片做场景,调动学生的视觉、触觉等模态对听觉单模态进行具体信息补充,使学生充分、全面地了解产品信息,身临其境,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另外,口译教学中模态的选择和设计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把握好多模态关系的基础上,让学生成为课堂多模态的主导者。

四、多模态口译教学中的立体互动

口译是一个复杂的语言模块转换过程,需要调动译员的眼、耳、手、脑等器官的共同运作,因此,在口译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图、音、影、像结合的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模态话语形式传递信息,营造多模态口译教学课堂。同时,多模态教学也有利于将教师、学生、多媒体(网络)、教学内容这4个现代教学系统要素构建全方位、多元化的立体互动教学系统,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内容为中心,以多媒体网络为手段的教学模式。

师生互动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常见的互动形式。以训练型为教学目的的口译教学要求师生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因此,师生互动的程度更高。例如,在口译训练中,最常见的是角色扮演的合作,教师扮演演讲者,学生扮演口译者。除了在课堂上,课外实践以及课后的师生交流也应该得到重视。教师通过网络向学生发布课后翻译任务,对学生进行翻译实践指导。

生生互动是重点,但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互动模式。生生互动是优化教学方法的重要体现。口译教学重视学生的训练过程,不仅是师生协作训练,更重要的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训练。翻译小组的学生通过组成团队共享资源、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中。在课外实践和课后训练中,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互动,共同完成相关任务。

教师与教学内容之间的互动不仅仅停留在针对教材内容的文字备课中,多模态的口译教学要求教师在教材的基础上更新教学内容,补充具有影、音、图等多媒体网络资源,设计多模态的教学活动。翻译永远都没有统一标准答案,口译则更是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随时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进行点评讲解,带有很强的随机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有扎实的口译功底,同时对设计的教学内容有全方位的驾驭控制能力,并能不断根据社会发展更新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从学生角度出发,将作为教学内容的网络资源进行合理的多模态教学活动设计。例如教师可以将自己在下企业锻炼期间所参与的企业介绍、客户接待、商务谈判等口译资料(在征得企业同意的前提下)作为教学内容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一方面,教师自身对这些口译资料有实际经验积累,有较强的掌控能力,另一方面,该材料涉及本地知名企业,比较贴近学生生活,能吸引学生关注度和兴趣。

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互动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体现。无论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或是教学主体和客体间的互动,全都围绕着学习内容进行。学生参与学习内容的程度是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口译教学最重要的学习内容是口译的基础理论、技巧,以及在训练积累中逐渐提高的口译技能,因此,口译训练是口译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学生参与口译训练就实现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互动,参与程度越高,学生接受学习内容的程度也就越深,技能的提高也就越明显。

教师与多媒体网络的互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备课过程中,需要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收集网络资源,设计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控制多媒体设备将教学内容进行展示,营造多模态教学氛围,指导学生和多媒体协同进行口译训练;实践训练和课后练习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分享教学资源与学生互动。教师通过与多媒体网络的互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模态认知,实现口译教学的实用性、有效性和趣味性,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学生与多媒体网络的互动是多模态口译教学的重点。口译教学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采用全新的教学设计理——现代立体式、多模态的口译教学应用模态[12],即鼓励学生利用多媒体进行立体式口译训练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学生可与计算机软件模拟的现实情景进行互动,完成训练任务;可以在多媒体教室、翻译实训室、同声传译室等借助翻译软件进行集体口译训练;可以通过网络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人远程进行模拟现场口译训练,有助于提高学习者对语言变体的适应性;课后可以通过网络远程获取教学资源进行口译训练,也可以在多媒体自习室调取学生机上的教学软件进行个性化训练。

五、结语

口译的教学理念侧重训练型、体验型、发展型,强调语言技能培养。在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将多模态话语理论应用于口译教学,选择设计合理的多模态话语意义表达方式,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本文探讨了多模态话语理论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以期吸引更多口译教师对多模态口译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探讨。

[1]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1).

[2]Stein P.Rethinking Resources:Multimodal Pedagogies in the ESL Classroom[J].TESOL Quarterly,2000(2):333—336.

[3]Kress G&T van Leeuwen.Multimodal Dis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London:Arnold,2001:1—5.

[4]Royce T.Multimodality in the TESOL Classroom:Exploring Visual -verbal Synergy[J].TESOL Quarterly,2002(2):191—205.

[5]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5):1—8.

[6]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1—10.

[7]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82—86.

[8]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9(4):15—20.

[9]张德禄.多模态外语教学的设计与模态调用初探[J].中国外语,2010(3).

[10]谢蓉蓉.课堂教学中的多模态话语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5):54—57.

[11]王春燕.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翻译能力培养新途径——任务型翻译模式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96—100.

[12]康志峰.立体论与多模态口译教学[J].外语界,2012(5):34—41.

Application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Theory to Interpretation Teaching

LOU Shu-juan,HE Shao-qing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Yiwu Industrial&Commercial College,Yiwu 322000,China)

Multimodal discourse theory provides a new method for the interpretation teaching reform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multimedia and network.Various kinds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symbols in interpretation teaching make the communication meaningful through cooperation,consolidation,supplement,adjustment and so on.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validity and adaptation,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system,interpretation teaching mode is selected and designed.Meanwhile,under the guidance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theory,multidimensional and all-encompassing interactional teaching systems with four teaching elements:teachers,students,multimedia network,and teaching contents are built up to improve the effects of interpretation teaching.

multimodal discourse;interpretation teaching;discourse symbol;all-encompassing interaction

H315.9

A

2095—042X(2014)01-0100-04

10.3969/j.issn.2095—042X.2014.01.022

(责任编辑:朱世龙,沈秀)

2013-11-22

楼淑娟(1982—),女,浙江义乌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与翻译研究。

何少庆(1964—),男,浙江义乌人,硕士,教授,主要从事翻译与英语教学研究。

2010年度浙江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11]9号)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