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周秀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26)
大都市边缘区域现代服务业集聚的研究
——以上海市浦东区惠南镇为例*
周秀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26)
过去对服务业集聚的研究往往更多地集中在大都市中心区域,对于都市边缘地区的研究较少。根据核心边缘理论,为解决中心城区商务功能过度集中的矛盾,世界级大城市都经历了由大型商务中心到中小多级化商务中心网络建立的过程。这种演变模式为大都市边缘区域建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供了可能,大都市边缘区域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将有效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同时,大都市边缘区域独特的经济地理与人文环境氛围有利于建立特色的服务业集聚区。大都市边缘区域服务业聚集要与城市核心区域相呼应,建设物流特色商城,形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同时要加大财政、金融与税收政策扶持力度,强化“集体学习过程”,形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大都市边缘区域;发展策略
现代服务业集聚是指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的聚集现象。在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理念的支持下,与基础服务、生产和市场服务、个人消费服务、公共服务相关联的服务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具有在某一特定区域形成空间集聚的趋势。基础服务包括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等,生产和市场服务包括金融、物流、批发、电子商务、农业支撑服务以及包括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等,个人消费服务包括教育、医疗保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房地产、商品零售等,公共服务则包括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以及公益性信息等服务。
产业群聚研究已成为经济地理学的核心内容。过去,产业集聚研究大多集中在制造业,对服务业集聚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但随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服务业经济日益凸显,服务业集聚对于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不断为人们认识,现在无论是学者,还是企业家与政府官员都高度重视服务业集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也有学者认为有关制造业集聚的理论不适合服务业,由距离最小化所促成的交易成本降低还不足以解释知识密集型活动的持续快速增长,[1]但这种研究多局限于质疑制造业集聚理论应用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可行性,并没有深入揭示促使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内在机制。互补共生是服务业集中发展的关键因素,单一类型的服务业需要的各种不同的服务业集聚在一起,才能完成其服务的最终目的。[2]美国学者分析了将近30年的美国县级层面的就业分布变化情况,发现从分行业来看,非服务业呈现出扩散的态势,而行业总体呈集聚态势,说明产业集聚主要由服务业集聚所带动。在考虑空间维度的因素后,服务业在距离集聚中心20公里的范围内拥有高的集聚度,而制造业则在距离集聚中心20-70公里的范围内拥有较高的集聚度。通过对美国服务业集聚动力机制的经济学分析发现,传统制造业集聚以追求成本剩余为主,而服务业集聚主要以追求收益剩余为主,从产品的特征上看,相较于制造业产品可存储和远距离传输,服务业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在时空上具有同一性。[3]
我国近年来对服务业集聚的研究不断增加。自2005年后相关文献呈线性快速增长之势,如图1所示。从消化吸收国际先进经验,[4]到探索我国自身对服务业集聚的实践,[5]研究内容相当丰富。
图1 我国关于服务业集聚研究的文献增长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服务业集聚的研究中,研究文献近半是与上海相关的。这与上海的城市与经济特色是紧密相关的,2004年上海市就率先引入了集聚区的概念,并以区为单位,建设一批集商务、住宿、旅游、购物、餐饮、休闲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经历集聚初显、加速形成、稳定发展三个发展阶段后,已初具规模。[6]现有文献对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问题已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系统的研究,并在实证层面也作了一系列探讨。但是,必须指出,过去的研究往往简单地把研究制造业的分析框架直接移植到服务业上,更多研究集中在大都市中心,对于边缘地区的研究较少,对我国现实和典型经济区的关注有待加强。
现代服务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与区域性资源有密切的关系。有研究显示,大中小型专业性咨询机构均倾向于集聚在大都市,主要是因为集聚区能够提供全球网络机会、适应外界变化的外部联系和劳动力市场关系的网络。[7]69-80在大都市,大型制造业、科研机构与大学的周围通常存在着资金、科技和自然资源的优势,这些优势集聚了大批的现代服务企业,它们共同构成了产品研发与制造、金融、保险、物流、教育培训、法律服务和广告营销等互相配套的服务产业集群。
根据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集群的特征及其发展的动力机制,代文等[8]提出了3种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模式,即生态化产业集聚模式,链群化产业集聚模式,虚拟化产业集聚模式。这些发展模式解释了不同类型的服务业产业向都市集聚的机制。但是必须指出服务业集聚是动态发展的,由此产生的积极效果并不会无限期地持续存在,到了一定的临界点就会成熟,这时集聚区内的拥挤和竞争现象会加剧,集聚区内企业的进入和成长速度会降低。经验表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在经济总量发展、经济结构变化和人口发展等因素的驱动下,集聚区模式会由单一的大型CBD (Central BusinessDistrict,中央商务区)模式,向多极化、分散化发展,在原来的基础上演变扩展成若干个微型CBD,即总部经济集聚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为解决中心城区商务功能过度集中的矛盾,以伦敦、纽约、东京为代表的世界级城市,都经历了单个CBD到微型CBD网络初步建立的过程。这种演变模式为大都市边缘区域建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供了可能,即大都市边缘区域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将有效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同时,大都市边缘区域的独特的经济地理与人文环境氛围有利于建立特色的服务业集聚区。
尽管,国内外均已有在大都市边缘区域建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实践,但是,对其相关理论的研究还十分缺乏。实际上,在我国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在都市边缘区域建立服务业集聚区更需要理论研究,从而为合理制定发展模式和具体对策提供理论指导,以促进服务业集聚区有序协调发展。
基于特色的都市边缘区域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条件,有如下三方面主要涵义:
(一)边缘区域服务业与核心区域共存互补,以特色提升竞争力
核心与边缘理论是1966年由弗里德曼 (J R Frideman)在他的学术著作《区域发展政策》一书中,正式提出的。[9]他认为,任何空间经济系统均可分解为不同属性的核心区和外围区。可用于解释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国内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关系,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实际上,城市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发展也可应用其相关理论。根据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核心与边缘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由于核心与边缘之间的贸易不平等,经济权力因素集中在核心区,技术进步、高效的生产活动以及生产的创新等也都集中在核心区。核心区依赖这些优势从边缘区获取剩余价值,使边缘区的资金、人口和劳动力向核心区流动的趋势得以强化,构成核心与边缘区的不平衡发展格局。但核心与边缘区的空间结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核心区与边缘区的边界会发生变化,区域的空间关系会不断调整,经济的区域空间结构不断变化,最终达到区域空间一体化。而促成发生变化的关键是边缘区域能与核心区互补共生,这就有赖于在边缘区域形成与核心区域和其他边缘区域有所不同的自身特色。核心-边缘区域的特色建设模式如图2所示。这些特色服务业可以是围绕制造业的,也可以是围绕物流、文化创意、教育等。边缘区域之间或与核心区域之间错位竞争,形成现代服务业的强力辐射效应。
图2 核心-边缘区域的特色建设模式
(二)强化“集体学习过程”,促进边缘区域服务业集聚
集体学习过程对于促进服务业集聚有着重要作用。文献[7]69-80对英国300家中小型管理和工程咨询服务企业的调查发现,集体学习过程促进服务企业在伦敦实现集群发展。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集体学习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前后向集体学习,即供应链上的知识共享一直被认为是知识创新的重要来源;二是同一价值环节中互相存在竞争关系的企业间的集体学习。在集体学习的框架下,生产性服务业不但能够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它能形成连锁反应,为供应链上有待创新的企业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技术创新方向,从而使得产业集群内实现持续的技术创新。政府提供的培训与引导,将有效促进边缘区域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显然,建设服务业集聚区的过程也应是构建学习型组织与学习型社会的过程。
(三)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吸引服务业集聚
服务业集聚与影响企业关系的社会结构存在密切的关联,都市边缘区域建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将面临更多的挑战是人们普遍认为社会环境与氛围较之于都市核心区域相对较差。因此区域政府应致力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以吸引服务区域集聚。如相较于苏格兰,商业服务企业能够在英国伦敦和东南部地区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不同的信用环境。[10]除了生产性服务业的企业在空间上的接近能促进集聚从而提升企业的绩效外,通常情况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相似的社会文化也具有密切关系。前述的集体学习过程的实现往往是通过非正式的网络化交流,而这种非正式的网络实际上也是通过社会关系的形式来体现的。
为此,在引导服务业集聚合理有序发展、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创新的良好外部环境以及防止服务业集聚走向衰退等方面,政府政策的作用与影响是相当关键的。随着地区间竞争的加剧,区域政府积极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高效的行政环境、公平的竞争环境、一流的人才环境以及优惠的财政与税收政策等将有力推动现代服务业的集聚与发展。
在鼓励发展都市边缘服务业集聚区的同时,应该认识到: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是一个起点高、层次高、规格高的行业,都市边缘区域也必须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信息化水平和相对发达的商贸体系,切不能在条件不成熟时盲目投资建设。
(一)上海市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需要
在上海市边缘区域建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首先是上海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虹桥开发区建设。20世纪90年代起,上海加快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不同城市区域均呈现出服务业集聚发展态势。进入21世纪以来,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进入了积极规划、着力品牌建设的稳定发展期。
在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上海市逐渐形成了服务业核心-边缘的分布模式。这也是中国城市空间结构模式中的一个代表性模式,其发展包含了多中心阶段、中心集聚阶段、中心扩散阶段和城市发展趋于平衡阶段的转折历程。按照核心—边缘理论,只有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协调发展,才能实现都市服务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目前介于中心集聚和中心扩散的现阶段,如何布局服务经济,对上海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将具有重要的影响。
为此,上海市政府2005年发布的《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中提出,要重点打造出集功能和形象为一体的“三带19区”现代服务业新亮点。19个集聚区中,中心城区有12个,郊区有7个。19个集聚区中,其中新浦东有4个。但是上海市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以浦东新区为例,从加快结构转型出发,新浦东近年来一直致力发展现代服务业。2009年,浦东新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264.5亿元,同比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由2008年的54.4%上升到2009年的56.6%。现在的新浦东的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但在新浦东的中南部,服务业发展却一直比较滞后,对外贸易占服务业的比重很小,甚至忽略不计。因此探索上海边缘地区服务业发展的模式,对上海市服务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也可为其他城市借鉴。
(二)浦东南部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策略
2009年5月以来,随着国家战略——南汇整体划入浦东,惠南镇融入了大浦东的二次创业中。大浦东要实现大上海的大发展战略,就必须向南拓展发展的空间。作为原南汇的中心地区,惠南镇有着鲜明的经济地理特色,除了良好的产业基础,还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惠南镇自1886年建制至2008年3月,一直是县府、区府所在地,位于浦东新区的中南部,南抵洋山深水港28公里,北达浦东国际航空港仅8公里,西北距上海迪斯尼10公里,西离上海市中心40公里,是海港、空港和迪斯尼之间的理想枢纽。现有镇域面积66.7平方公里,实有人口27.5万。20世纪90年代以来,惠南镇域里已建起了浦东区直接管理的南汇工业园区、南汇科教园区和南汇农业园区,这三大园区开发建设,使惠南镇域内的产业基础得到了加强。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按照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要求,惠南自有的工业和加工业逐步退出城区,服务业当逐渐成为惠南的主导产业。
但当前惠南镇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还比较落后,传统服务业占据主要位置。2009年,惠南镇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8.6亿元,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5:40:55(见表1)。
表1 惠南镇近年来服务业的比重情况 (不包括市、区属单位)
随着两港的建设和迪斯尼等大项目在惠南周边的落户,新浦东开发、建设重心的南移,为惠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外部条件。惠南镇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作为战略产业来打造。
策略1:与都市核心区域呼应,建设特色商城,形成服务业集聚区
惠南镇在浦东新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建设具有物流特色的商业服务区具有很好的基础条件。如进出口商品贸易与展示平台、全球商品的分拨中心、中国创新型的“互联网-物联网”进出口贸易电子商务平台、跨国采购物流中心等将十分适合在此区域建设。为此,惠南镇拟建建筑体量达48万平方米的上海五角世贸大楼,并分别划为欧洲、美洲、亚洲、澳洲和非洲五大区。这一“商业巨无霸”建成后将提供10个专业展示馆,30个常年展贸厅,12000个标准展位和800套商务办公单位。
在此基础上,在五角世贸商城以南,沿城东路两侧已建有惠南最高建筑信息大楼以及世纪联华等;五角世贸商城以东,是大片的待开发区域,这些区域拟规划配套国际展贸所需求的商务、酒店、仓储、交通、居住等完善的功能设施;五角世贸商城西侧,是上海市市政府规划并已启动的规划6平方公里、吸纳16.6人的大型居住社区。同时,政府在逐渐改善商城周边商业环境,提升该区域的商业档次,与五角世贸商城相匹配,形成富有特色的服务业集聚区。
策略2:加大政策扶持,促进现代服务业在都市边缘区域集聚
针对特色商城建设进出口产品展贸中心和全球采购物流中心的目标,必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加大财政扶持。设立服务业引导资金,重点支持五角世贸商城的进出口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同时,科技专项发展、文化产业发展、市场建设资金等服务业引导资金应向进出口中心适度倾斜。
——加大金融支持。鼓励全区金融机构对五角世贸商城周边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对引进的服务业企业加大信贷支持。重点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积极拓宽项目筹资渠道。
——加大税收优惠。利用国家、市现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部分地方税减免可向进出口中心内鼓励发展的服务业优惠倾斜。
策略3:构建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长效机制
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组织领导及城市土地、交通设施、人文景观等许多资源要素,要切实保证集聚区建设目标的实现,需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形成合力。一是进一步完善市区镇三级推进进出口产品展贸中心和全球采购物流中心建设的机制,明确深化推进集聚区规划建设的责任主体,形成条块结合的工作组织体系。二是区镇两级相关部门在集聚区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软件制度建设等方面加强协调沟通,通力合作,积极营造服务产业集聚的软、硬环境,为五角世贸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三是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对进出口产品展贸中心和全球采购物流中心实行全程监控和重点帮扶制度,做好项目跟踪管理服务,定期分析项目建设情况,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各类问题,确保按序时进度顺利实施。
重视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为相关服务业企业提供及时的培训与引导,有效促进服务业集聚。区、镇政府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高效的行政环境、公平的竞争环境、一流的人才环境,这是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必须常抓不懈的工作。
我国目前服务业的竞争力还较为落后,其集聚程度也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尤其对都市边缘区域的服务业集聚的研究甚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在服务业集聚的早期,必须加强政府引导,促进一些适合集聚发展的服务企业相对集中发展。惠南镇应与上海市核心区域呼应,建设物流特色商城,形成服务业集聚区;加大财政、金融与税收政策扶持,促进现代服务业在都市边缘区域集聚;以及通过强化集体学习,法律环境、行政环境、竞争环境和人才环境的建设,形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长效机制。
[1]Pinch S,Henry N,Krugman P.Geographical Economics,Industrial Clustering and the British M otor Sport Industry[J].Regional Studies,1999,33(9):815-827.
[2]Heskett JL.Lessons in the service sector[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87,65:118-126.
[3]李文秀、谭力文.服务业集聚的二维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以美国服务业为例 [J].中国工业经济,2008(4):55-63.
[4]陈建军,陈国亮.集聚视角下的服务业发展与区位选择:一个最新研究综述 [J].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9(5):129-137.
[5]杨向阳,童馨乐.长三角地区服务业集聚的实证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9(4):59-64.
[6]李秀珍.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演化发展与经济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Keeble L N.Why do business service firm s cluster small consultancies,clustering and decentralization in London and southern England[J].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2002,27(1):67-90.
[8]代 文,秦远建.基于产业集群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3):123-125.
[9]Friedman J R.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a case study of V enezuela[M].Cambridge:M IT Press.1966.
[10]O’Farrell P N,Wood P A,Internationalisation by Business Service Firm s:towards a New Regionally Based Conceptual Framework[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1998,30(1):109-128.
Agglomeration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in the Peripheral Area of Metropolis——Taking Hu inan Town,Pudong District of Shaihaias Example
ZHOU Xiu-hua
(School of Management,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Hefei 230026,China)
The previous research on agglomeration of service industry has been focused mainly on core districts of metropolis.Lessattenti on has been paid on the peripheral area of metropolis.The paper briefly review s the research of service business clustering which contributes significantly to the progress of the Economics and the society.The agglom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service industry in peripheral area of metropolis is thereby proposed.Based on a geographical Economics analysis of Huinan town of Pudong,Shanghai,some strategic recommendations are mad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in the peripheral area,which include the development of a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district by building up a shopping mall of logistic characteristics which supplements to the city core development;and the forming of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mechanism supported by favorable financial and taxation policies and enhanced collective learning.
modern service industry;agglomeration;metropolis peripheral area;development strategy
刘志新)
F263
A
2095-042X(2011)03-0038-05
2011-03-30
周秀华 (1967—),女,上海浦东人,硕士研究生,政工师,主要从事行政管理与服务业集聚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