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三互准则”及其落实方法

时间:2024-08-31

刘雨林

( 德胜基金研究中心, 成都 610059)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三互准则”及其落实方法

刘雨林

( 德胜基金研究中心, 成都610059)

摘要:“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长期和动态的过程,需要建立不断完善的理论框架对其进行指导,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以及建设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尝试总结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需要一直坚持的几个关键点,提出“三互”准则,结合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分析讨论,最后对“三互”准则的落实方法提出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三互”准则;丝绸之路;跨区域合作

2013年9月,***总书记在访问中亚四国期间首次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2013年10月,***总书记在访问东盟期间又首次提出了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此后,“一带一路”战略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步入2015年以来,“一带一路”战略逐渐迈向务实阶段。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框架以适应新的国际与国内形势。在这些框架中,有一部分内容是需要不断动态调整的;有一部分内容如同基石和尺量,是需要一直坚持的。本文尝试总结出其中最重要的几点,提出“三互准则”,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一、“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一带一路”战略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综合国内外两个大局,顺应国际形势深刻变化作出的重要决策。对于延续古丝绸之路的辉煌,构建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与共同繁荣具有深刻的意义[1]。

(一)“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

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以来,由于WTO成员之间自身条件的差异性,以及各自利益的多样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之间,很难在技术标准、贸易开放、竞争政策、环境保护以及争端解决等多个方面的问题上达成一致。之后的多哈谈判也陷入僵局,英国,美国,巴西,印度等多个国家逐渐放弃多哈回合谈判。在各国多方利益博弈下,范围过广的WTO内部多边谈判已经很难适应世界局势的转变[2]。

在新的格局下,各国需要重新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后的新一轮发展高峰期,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密切。构建一个互利共赢的共同发展模式对于中国以及其他各国来说都至关重要。

(二)“一带一路”建设的意义

1.“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走出去”的必要途径

在古代,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来往通道的总称。从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的“西北丝绸之路”,到始于长安,经过崎岖蜀地,通往印度的“西南丝绸之路”,再到北通蒙古,穿越天山到达西亚的“草原丝绸之路”,还有从东海出发,进入太平洋,印度洋,波斯湾,最终到达非洲与欧洲的“海上丝绸之路”。

新时代里,中国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快,努力实施赶超战略,但受限于地理位置、基础设施、资源配置等因素,与东部地区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3]。“一带一路”战略致力于建设横贯东西、联接南北的全方位对外经济走廊,使各地区之间形成一个有机的开放经济整体。

2.“一带一路”建设是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的必然要求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国际经济形势的新方向。区域性贸易协定,通过成员国之间的相互协商,能在成员国之间形成经济利益整体。通过政策沟通,形成优惠的贸易条件和有利的投资环境,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加强成员国之间的联系。截止到2014年第一季度,WTO已经收到583件关于区域贸易协定的通知。这种范围小、形式灵活的区域性贸易协定,逐渐成为各国之间经济合作的主流形式。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应利用自身优势,与周边国家之间形成互补。以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为目标,继承古丝绸之路“和平包容”的优良传统,让曾经沟通各个文明的友好之路重现辉煌。

二、“一带一路”建设中面临的挑战与应对准则

在巨大的历史机遇面前,建设“一带一路”仍面临各方面的挑战和困难。综合国外与国内的情况,在明晰和动态的理论框架中,统筹分析,不断适应世界经济的新形势,方能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4]。

(一)“一带一路”建设中面临的挑战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面临世界大国之间的利益博弈,也面临沿路国家之间的合作和信任问题,以及国内各省市的统筹规划问题等。

1.“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美、俄等大国的竞争

“一带一路”覆盖范围广阔,必将影响欧亚大陆地缘政治和经济格局的调整改变,以及全球主要大国的利益与权利分配。丝绸之路经济带沿路经济潜力巨大,事实上,在2013年***总书记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之前,已经有多个国家提出与之有关的战略和构想。1997年,日本提出丝绸之路外交战略;2002年,俄罗斯等国家提出建设北南走廊计划;2009年,欧盟提出“新丝绸之路”计划;2011年,美国也提出了“新丝绸之路”战略[5]。因此,中国建设“一带一路”的计划,必将和这些国家产生利益博弈。

2.“一带一路”建设面临沿路国家政治、经济不确定性的影响

“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涵盖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横跨欧亚大陆。沿路国家众多,且政治、经济情况各不相同。

首先,政治安全风险为“一带一路”建设带来不确定性。“一带一路”覆盖的国家,尤其是西亚、中亚地区的一些国家,政治稳定性相对较低,政治事件、政策变化频繁,这些必将会影响到“一带一路”建设的稳定性。

其次,“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生态环境问题。“一带一路”沿路国家环境情况各不相同。在建设“一带一路”中,必将涉及到道路、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

另外,金融与货币的不稳定性对“一带一路”建设产生影响。中国在建设“一带一路”途中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一带一路”沿路大部分国家经济水平相对较低,金融与货币信用存在风险,从而衍生出货币贬值风险与信贷违约风险。

3.国内各省之间存在统筹规划问题

在“一带一路”计划提出以来,国内各省争相打出“一带一路”牌、“丝绸之路”牌,但是由于缺乏统一规划,从而产生无序性,导致效率低下[6]。

(二)建设“一带一路”中的应对准则

应对不断变迁的国际与国内形势,“一带一路”建设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动态的过程需要静态的基础准则进行引导。本文尝试总结出三点最重要的准则。

1.“互信”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

信誉是企业或个人在进行普通商业活动时的立足之本。而在跨国家、跨地域的经济带运行过程中,信誉则体现在更多方面,也更加重要。由于“一带一路”覆盖欧亚大陆广阔地区,相关国家众多,每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不相同,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有限。在国家之间建立信任基础是建设“一带一路”的首要前提和保障。

国家政府之间的相互信任与合作有利于“一带一路”建设的长期稳定性。建设区域性质的经济带需要各国政府的长期政策支持。各国政府互相信任,共同维护“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建设,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官方保障。

经济带的建设,具体实行主体是各国的企业。调动各国企业积极主动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中是非常重要的。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是高效率合作的保证。企业个体的商誉,对于其他国家和企业的总体印象与认知,以及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决策。

2.“互利”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

追逐利益是商业活动的原始目标。“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建设旨在沿路各个国家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互利共赢。让相关国家和企业切实感受到“互利共赢”,是支撑“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所在。

2013年10月,***总书记提出倡议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10月24日,21个首批成员国在北京签约,截止2015年4月15日,亚投行已经确定57个初始成员国。

各国在亚投行的建立中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一带一路”的建设需要相关各国在经济带建设的具体实行阶段也投入同样的热情。基础设施的建立需要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国国内相关部门的积极协商合作,以及各国企业的积极参与。而“互利”是调动参与者主观能动性的必要条件,也是各国之间长期合作的根本保证。

3.“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目标

“一带一路”横贯东西,从东亚经济圈到欧洲经济圈,沿路涵盖众多经济潜力巨大的发展中国家,覆盖的范围比古代的丝绸之路更广。将地理位置各不相同的各个国家相互连通起来,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石,也是最终的目标。其中不仅包括道路与设施的相互连通,也包括资金流通、货币融通等。

在跨国贸易中,贸易路线上的交通设施、基础设施等是贸易畅通的保证。其中包括公路、铁路的建设,海上航路与沿岸码头的建设,以及内陆地区的输电网、油气管道、光纤等设施的建设。各国政府实行的持续优惠的相关政策是跨国间贸易的“润滑剂”,使得各国企业可以放心大胆地投入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中。

三、“三互”准则的落实方法与建议

“三互”准则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互信”,“互利”,“互通”每一个方面都包含若干具体的内容。这三个准则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支撑“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建设。

(一)关于“互信”的落实方法与建议

“一带一路”目前引起了来自美国、俄罗斯和沿路国家的疑虑,“中国经济扩张”,“中国一家独大”等言论层出不穷,其必将影响到“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进行。应对“互信”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用合适的语言阐释和宣传“一带一路”

目前许多学者与相关人士在讨论和宣传“一带一路”时,大量使用“战略”、“桥头堡”、“初战告捷”等带有军事化色彩的词汇,这容易使得其他国家产生不必要的顾虑和警惕性。

古代丝绸之路是和平的商业行为。在“一带一路”的建设和发展中,应强调和平、包容、共赢发展的思想理念;应强调中国不搞单边主义;应强调中国秉持公平自愿原则,不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

在应对沿路各国家的疑虑时,中国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加强政府之间的交流与协商,使其体会到每一个国家都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主体;使其体会到在横跨欧亚的经济带建设中,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相对较落后的地区,每一个国家都是平等的。

2.对其他经济大国采取兼容合作的态度

目前,在“一带一路”经济带及其周边地区,已有一些其他大国参与其中,比如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委员会、关税同盟、跨西伯利亚运输委员会,美国主导的“新丝绸之路”计划、“北南走廊”计划、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以及日本、印度等国家主导的多、双边机制的地区性贸易协作关系等。

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中国应采取兼容合作的态度,通过与相关大国之间的对话和协商,争取在不同经济计划之间形成有效对接,保证双方共同的利益,从而降低相关大国的顾虑,避免其对“一带一路”建设采取的敌意态度和阻挠措施。

3.加强内部统筹,提升企业的质量

国内各省争相打出“一带一路”牌、“丝绸之路”牌可能会产生无序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引发恶性竞争。另外国内企业参差不齐的质量也会对“一带一路”的建设产生影响。

中国应加强各省之间的内部统筹,以统一的形象展示在其他国家面前。沿路各个国家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共同认知,有利于相互之间的长期合作。

某些中国企业之前在国外市场的行为使得一些国家对中国企业存在负面印象。中国应提升自身企业的质量,严格把关,改善沿路国家对中国企业的评价,使其乐意与中国企业合作。

(二)关于“互利”的落实方法与建议

“互利”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所在。“一带一路”建设不应只由国家主导,应从各个方面调动各国企业的积极性。经济带建设对于企业的吸引力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内部加速器。关于“互利”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以优惠的政策支持“一带一路”的建设

“一带一路”的建设中涉及许多基础设施的建设。一些项目,比如公路、铁路等,建设周期长,资金回流具有不确定性。国家应从政策上给予鼓励和保障,使得企业积极参与到沿路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另外应实行优惠的跨国贸易政策,如降低某些商品的海关关税等,以鼓励商品跨国流通。

2.尽可能发挥沿路各国的比较优势

一个巨大的经济联合体的潜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其内部各地区比较优势的利用。“一带一路”沿路的各个国家,经济优势各不相同,在相互之间形成优势互补,可以有效推动“一带一路”的建设。

比如,中国相比中亚、西亚国家,在工业制成品上有比较优势;西亚国家在能源产品上有比较优势;欧洲国家在技术上有比较优势。那么可以通过政策导向,使得西亚国家的能源产品、中国的工业制成品以及欧洲的技术型产品可以在各个国家之间更加方便灵活地流动,从而最大限度地体现各个国家地区的比较优势。

3.充分发挥亚投行等国际组织的作用

中国倡议发起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吸收成员国众多。应充分发挥亚投行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使得利益和发展能有效地结合起来。

另外,应和其他相关国际机构合作,如多边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等。世界范围内的合作有利于降低金融与政治风险,提高“一带一路”建设的稳定性。

(三)关于“互通”的落实方法与建议

“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目标,也是共赢发展的保证。关于“互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政治互通

“一带一路”沿路各国的政府之间应进行频繁的协商和对话,提高信息透明度,减少政治摩擦。另外应多举办双方、多方以及全体的经济带建设有关会议,共同探讨与商议与“一带一路”建设相关的政策制定。

2.设施互通

基础设施互通是“一带一路”经济带经济运行的基础和保障。有关公路、铁路、电缆、光纤等内陆公共设施以及航路、码头等海上公共设施的建设,需要政府与企业齐心合力,重视长远利益,将“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的基础打好。应灵活有效地借助亚投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力量,帮助“一带一路”沿路地区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

关于基础设施建设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等问题,需要结合各个国家的实际情况,加强沟通,争取达成具体有效的应对共识。

3.金融互通

货币流通是金融互通的前提。应确保沿路各国货币的可兑换性。目前人民币国际化正在顺利地进行,2015年7月8日,津巴布韦宣布以人民币作为法定外币。亚投行的组建也有利于人民币进一步“走出去”。

“一带一路”沿路各国的金融稳定性各不相同,某些国家币值不稳定,融资困难,将阻碍“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进行。应鼓励跨国金融公司在“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发展,加强沿路地区的金融流通性。

另外如果能在沿路各国之间建立联合的货币汇率体制,能有效降低“一带一路”范围内的金融风险。

4.民心互通

民心互通,是各国人民之间相互理解、相互认可。虽然并没有直接利益,但却是各国之间友好相处,长期合作的保证,属于可贵的无形资产。

经常举办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鼓励旅游业的发展,影视、文学作品的相互流通等,都能对民心互通产生积极影响。

四、结论

“一带一路”的建设对于中国以及其他欧亚各国来说都至关重要,其中机遇与挑战并存。“互信”、“互利”、“互通”三个准则贯穿“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个过程,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若能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坚持“互信”、“互利”、“互通”的准则,以打造“互信”、“互利”、“互通”的经济整体为目标,将有助于“一带一路”的长久性和稳固性。曾经连接古代各国的友好之路必将在新时代里重现辉煌。

参考文献:

[1]***.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6-29(2).

[2]杨恕,王术森.丝绸之路经济带: 战略构想及其挑战[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3-30.

[3]蒋希蘅,程国强.“一带一路”建设的若干建议[J].西部大开发,2014,(10):98-101.

[4]全毅,汪洁,刘婉婷.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与建设方略[J].国际贸易,2014,(8):4-15.

[5]申现杰,肖金成. 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与我国“一带一路”合作战略[J].宏观经济研究,2014,(11):30-38.

[6]张茉楠. 全面提升“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水平[J].宏观经济管理,2015,(2):20-24.

编辑:鲁彦琪

“Three Each Other” Criterion and the Proposed

Actions in the Building of “the Belt and Road”

LIU Yulin

(Desheng fund research center, Chengdu Sichuan610059, China)

Abstract:the building of “the Belt and Road” is a long-term and dynamic proces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is needed to instruct the process, which can react to the chang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environment, as well as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building proces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ree criterions that need to be persist in the building process, analysis it with the reality, finally, proposed actions with the criterions are given.

Key words:“the Belt and Road”; “Three each other” criterion; silk road; cross-region cooperation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6)01-0059-05

作者简介:刘雨林(1987-),男,成都人,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与投融资。

收稿日期:2015-06-15

DOI:10.3969/j.issn.1672-0539.2016.01.01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