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POA理论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大学英语促学模式探索

时间:2024-08-31

【摘要】打造“金课”,利用线上线下资源,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是大学英语教师的重要任务,翻转课堂可以将线上线下、课内外、师生联系起来,优化课堂,充分利用资源,因此本文笔者尝试把文秋芳教授的POA理论与翻转课堂结合起来,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促学模式,并对阶段性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POA理论;翻转课堂;促学模式

【作者简介】张俭,汉族,玉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语言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玉林师范学院2016年校级教改课题——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课题号:2016XJJGZC09。

一、前言

翻转课堂只是一个借助方式,通过课堂翻转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翻转才是翻转课堂的最终目的,教师应利用翻转这个切入点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翻转课堂的设计应围绕这个目的进行,文秋芳教授提出的POA理论与这个目的高度契合。因此,笔者基于这一理论进行了大学英语翻转课堂促学模式的探索,希望解决目前大学英语课堂学用分离,学生缺少学习目标和动力的问题。

二、POA理论体系和促学条件

1.POA理论体系。文秋芳针对英语专业技能课的教学提出了“输出驱动假设”,在此基础上,历经十年的研究,2015年最终形成了POA体系理论(产出导向法),有效地解决了困扰外语教学多年“学用分离”的弊端。

POA理论体系分成三个部分,即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教学理念突出“学习中心、学用一体以及全人教育”,教学假设基于“输出驱动、输入促成、选择学习和以评促学”,而教学流程则围绕“驱动、教师促成和评价”展开。三个部分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发挥主导作用。

2. 有效促学的条件。(1)输出驱动与输入促成。Krashen(1985)提出的输入假设理论(Input Hypothesis Theory)和 Swain(1985)提出的输出假设理论(Output Hypothesis Theory)是长期以来影响语言教学的两大理论。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Krashen认为语言习得的发生,需要让学习者通过理解略高于现有水平的语言(i+1),而后提高語言水平。而Swain认为,语言学习过程中应强调语言输出的重要性,输出能够促进学习者注意到他想说的与他能说之间的差距,即能激发提高有意识的学习。除此之外,输出可以进行假设验证,以提高语言使用的准确性。而产出导向法采用输出——输入——输出的循环模式,从而夯实中间的输入环节而更具中国特色,解决了中国外语课堂的主要矛盾。

(2)教师促成。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创设学习情境和新知、旧知的联系以及组织协作学习,引发思考。教师将产出任务置于真实场景中,让学生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有可能碰到这样的英语交际情景,这是产出任务形成驱动力的前提条件。在促成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专业的引领(guide)、任务设计(design)、支架(scaffolding)的作用,促使学习成效最大化。

(3)以评促学。文秋芳老师指出,产出任务的完成不能采用“放羊式”,教师要对“产出练习”进行指导,让学生的学习能够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在结束时,要立即进行评估,了解学生是否具备完成产出任务的能力,通过评价引导学生更有效的学习。

学习评价可以是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或者多种评价方法同时使用,从多个角度向学生提供有益的反馈,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量规参加自评、组内、组间互评,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为调整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三、基于POA翻转课堂促学模式的构想

翻转课堂的特点是学生通过教师的视频提前学习原来课堂教师上课的内容,并利用更多的课堂时间进行高阶的学习和讨论,基于POA翻转课堂的促学模式的特色是在传统翻转课堂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效果,最终目的是促进学习。

促学模式分四个环节循环进行(如图1):

第一是选择性学习环节,其是翻转课堂开展的基础,教师围绕“输出驱动与输入促成”设计任务和制作微课视频,给学生列出具体的任务清单和评估量表,让学生明确具体要求和不同层次的评估标准,对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的导学;第二是成果展示环节,教师发挥促成的引领和支架作用,除了对学生进行学习材料、资源选择的指导外,还包括翻转课堂刚刚开始阶段亲自进行成果展示的示范和参与学生的展示活动等;第三是评估环节,采用多种方式进行,通过自评和互评从多角度给学生反馈学习的情况;第四是改进学习环节,学生在前三个环节的基础上进行反思,以此推动将来的学习。

促学模式四个环节包括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四个维度,通过移动和网络技术,视频、资料以及作品都可以依托在线平台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随时联系起来,平台自带的评价系统也可以辅助师生随时了解教与学的数据,真正实现翻转和促学的目的。

四、 教学实践

基于这个模式,笔者选择一个教学班,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第三册Unit 3 "Life Story" 为例进行了翻转课堂教学情境任务设计和实践。

交际情景:追星是年轻人的时尚,怎样才算全面了解明星呢?以下是这个单元的任务清单:

1.输出任务。(1)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介绍心目中的明星/名人,包括他们的人生梦想追求和对公益方面的贡献等,归纳他们的人生故事。(2)模拟对一位明星/名人的采访,了解他们的故事,自拟采访问题。(3)根据采访内容写一篇人物报道。(4)辩论:明星/名人是否有义务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

2. 输入任务。(1)主题相关词汇句型。(2)学习课文中对奥黛丽·赫本的介绍,归纳人物的人生梦想追求和对社会的贡献。(3)在网上搜索相关资料进行输出任务的准备。

3. 成果展示要求。(1)口语交际:介绍名人和采访为组内进行,拍成视频。(2)口语交际:辩论为组间进行,根据抽签决定正反方和在课堂进行辩论的小组,其余的可拍成视频。(3)人物报道为组内进行,合作完成一篇人物报道。

第1-2课时:教师说明学习任务的交际情景,在学习平台提供任务单上相关的PPT、视频和学习资料包,如奥黛丽·赫本、姚明的个人成就和公益事业的介绍等视频,以及每个任务的量规给学生,指导学生按照任务清单的要求对输入任务进行课前学习,为学生营造“饥饿感”。此外,学生借助U校园平台进行课文内容学习,分析文章写作特色和学习与输出任务相关的词汇和句型。

第3-4课时:任务清单中任务的难易程度逐步提高,前两个是热身,后两个略高于学生现有水平,因此成果在展示前,教师在课堂上可利用1-2课时进行对任务的理解和完成进度进行检查,根据学情进行促成和指导。学生采用分组协作的方式进行课堂讨论,或借助学习平台进行组内、组间在线讨论,尽可能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由于任务多,因此采取了各小组认领任务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同时也减轻课堂时间有限的问题。

第5-7课时:成果展示分作品和现场展示,作品可以节省课堂时间,而现场的展示可以营造热烈的学习氛围,也增加了仪式感,教师要向学生说明不同任务完成方式的特点。教师选择提交早的作品先进行点评示范,学生的作品在平台上展示并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以及课内展示集体评价等方式,经过评选,将优秀作品和现场拍摄的录像组成本单元的学习资料,制作成作品集为以后的教学提供资源,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获得感。

第8课时:反思阶段,学生通过教师的任务完成情况汇报以及平台数据了解学习情况,教师也可以在班级中进行学习交流的方式讓学生从同伴中取长补短,最后学生填写反思日志。通过反思,学生设定未来的学习目标,为下一个任务做好准备。

五、反思

虽然只有8个课时翻转课堂的实践,但是学生在任务中的时间投入得到了课外的延伸,学生反馈他们的学习比以前更有目标、更具体了,每一个任务的完成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课堂氛围的活跃和同伴之间的分享、学习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英语以外的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升。然而,学生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例如受其他课程影响,时间投入不能得到保证,语言能力的原因还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辩论难度太大,或者可以换成自由表达观点,评价量规还有待细化等等。

结合实际教学与学生的反馈,笔者归纳了以下几点教学反思:

1. 任务设计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受学生的语言水平的制约,一些任务可以和学生进行协商进行调整,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任务的设计和量规的制订,从而增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2. 促学很重要的一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在任务清单的介绍时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对任务的兴趣和热情,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意识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

3. 促学模式需要任务的多次循环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每一个循环结束后都要及时和学生进行总结交流,为学生进入下一个任务的循环做好引导,在教师的支持与帮助下学生会更愿意参与。

4. 教师对语言能力稍差的学生要予以关注,这些学生是促学模式中最薄弱的链条,教师要及时为他们处理遇到的困难,或者降低一些问题难度,全体学生的参与比起部分学生的参与更能促进整个班级的学习积极性。

六、结语

翻转课堂在解决学生不懂学习、学习目标不明确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POA理论给翻转课堂的实施为学生提供了易于操作的详细指导,教师通过POA的理念和教学流程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将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教学的开展也井然有序避免流于形式,促学效果得到了学生的积极肯定,促学模式的成熟还有待在实践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语言能力,加上收集学生和同事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Krashen, 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 1985.

[2]Swain, M.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 In S.Gass & C.Madden(eds.).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 Row- ley: Newbury House, 1985.

[3]L.W.安德森等.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与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J].外语界, 2008(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